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何以為尊 我有中國丨寶雞人,何尊的故事你瞭解嗎?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 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 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

何尊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 其造型莊嚴厚重, 紋飾精美, 尊內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 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通高38.8釐米, 口徑28.8釐米, 重14.6千克。 全器造型如“亞”字, 長頸, 腹微鼓, 高圈足。 體側裝飾有四道鏤空扉棱, 從上至下將圓形器體分為四個部分。 主體花紋為高浮雕獸面紋, 位於中部, 巨目利爪, 獰厲兇猛。 口沿和圈足部位的紋飾, 分別為獸形蕉葉紋和相對簡單的淺浮雕獸面紋。 整器的裝飾以雷紋為地, 部分採用三層花的裝飾手法, 看起來華美瑰麗。

何尊的造型有原始圖騰的天真、厲鬼般的猙獰、讖語般的譎秘、蒼松般的威儀、黑雲般的凝重, 通體散發著一種“獰厲之美”。

何尊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為國家一級文物, 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1975年, 為紀念中日建交, 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 王冶秋局長聘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組織籌備。 馬承源很快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件一級品文物, 其中就有寶雞出土的一件饕餮紋銅尊。 馬承源在故宮武英殿見到這件青銅器後, 反復看了好幾遍, 心中一直納悶,

這麼大造型的器物為什麼沒有銘文?隨即他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復摩挲, 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刻有文字。 他大為振奮, 隨即讓人送去除鏽。 經過清除泥土和鏽跡, 果然在銅尊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 並命名為“何尊”, 從此身價倍增, 成為國寶級文物。 因為這一重大發現, 國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1980年, 國家文物局又請馬承源組織籌備“偉大的中國青銅器”展, 以赴美國進行友好交流。 美方提出展品中必須有何尊, 國寶出展, 身價倍增, 最後投保達3000萬美金。 此後, 何尊多次出展, 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何尊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據文獻記載,西周成王時,曾有遷宅洛邑一事。不過司馬遷在《周本紀贊》中則認為當時成王仍都豐、鎬,未遷洛邑。但《呂氏春秋》等書也說成王營居於成周。何尊銘文開篇便有“唯王初遷宅于成周”的記載,證實成王確實遷居到洛邑。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和2008年周公廟出土的新邑蔔甲,都是這一事件的佐證。

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二字作為片語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概念和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發展、擴充的。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區劃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西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統一國家政權形式的誕生,這時“中國”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義。《尚書》注雲:“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商朝時也出現“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從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地區才開始被稱做“中國”。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中”字象一旗杆,上下有飄帶,旗杆正中豎立。本義為中心、當中,指一定範圍內部適中的位置。金文中早期的“國”字作“或”,從字面講,它由城池和干戈構成,表示“執干戈以衛社稷”,當時人們認為,一個國家不僅要有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軍隊,才能稱為“國”。有學者認為,金文“或(國)”之所以沒有外加“□”,是因為西周時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所以沒有必要在“或(國)”外加“□”。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外加“□”以為國界、範圍,屬於文字上自然演變。

綜合而言,何尊的銘文史料價值極高:一是證實了周武王滅商後,就產生了在伊洛這個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統天下的戰略意圖;二是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作為實物證據,為解決周公攝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數之內的歷史課題,提供了直接資料;三是證實了周成王要遷居成周並付諸行動這樣一個史料不詳的重大事件;四是銘文中“中國”兩字作為一個片語第一次出現,儘管它與現在的“中國”一詞不是同一個地理概念,但其意義十分重大。同時,銘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與成周(洛邑)興建有關,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與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設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88年,馬承源到新落成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參觀時,聽講解員介紹何尊為鎮館之寶時,他當即指出:“它應是鎮國之寶,不僅僅是你們的鎮館之寶。”1982年我國發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種紀念郵票中,何尊居其一。

何尊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據文獻記載,西周成王時,曾有遷宅洛邑一事。不過司馬遷在《周本紀贊》中則認為當時成王仍都豐、鎬,未遷洛邑。但《呂氏春秋》等書也說成王營居於成周。何尊銘文開篇便有“唯王初遷宅于成周”的記載,證實成王確實遷居到洛邑。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和2008年周公廟出土的新邑蔔甲,都是這一事件的佐證。

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二字作為片語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概念和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發展、擴充的。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區劃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西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統一國家政權形式的誕生,這時“中國”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義。《尚書》注雲:“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商朝時也出現“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從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地區才開始被稱做“中國”。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中”字象一旗杆,上下有飄帶,旗杆正中豎立。本義為中心、當中,指一定範圍內部適中的位置。金文中早期的“國”字作“或”,從字面講,它由城池和干戈構成,表示“執干戈以衛社稷”,當時人們認為,一個國家不僅要有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軍隊,才能稱為“國”。有學者認為,金文“或(國)”之所以沒有外加“□”,是因為西周時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所以沒有必要在“或(國)”外加“□”。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外加“□”以為國界、範圍,屬於文字上自然演變。

綜合而言,何尊的銘文史料價值極高:一是證實了周武王滅商後,就產生了在伊洛這個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統天下的戰略意圖;二是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作為實物證據,為解決周公攝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數之內的歷史課題,提供了直接資料;三是證實了周成王要遷居成周並付諸行動這樣一個史料不詳的重大事件;四是銘文中“中國”兩字作為一個片語第一次出現,儘管它與現在的“中國”一詞不是同一個地理概念,但其意義十分重大。同時,銘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與成周(洛邑)興建有關,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與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設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88年,馬承源到新落成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參觀時,聽講解員介紹何尊為鎮館之寶時,他當即指出:“它應是鎮國之寶,不僅僅是你們的鎮館之寶。”1982年我國發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種紀念郵票中,何尊居其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