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無問西東》爆紅!電影裡的6點教育啟迪,你不妨這樣講給孩子|特別關注

老師家長, 你的朋友圈, 最近是否已被電影《無問西東》刷屏?

上映之後, 這部文藝片褒貶不一。 喜歡它的人, 被其所傳達的精神所感動。 覺得影片不好的, 大多認為電影在剪輯、特效等方面存在硬傷。

但是, 無論如何, 這部文藝片所呈現的家國情懷、人生態度都讓中教君肅然起敬。

因為它所傳遞出來的價值, 是教育應該重視的價值。

那麼屬於祖輩的這種絢爛, 還存在於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身上嗎?

有人說, 電影的“高級感”來自它的高度和格局, 中教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許,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無問西東》中解讀出這些教育養分。

電影講述了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

《無問西東》涵蓋了四條時間線——1923年、1937年、1962年以及現在。 橫跨百年, 多時空交叉敘事:

1923年

北平

清華學堂學生吳嶺瀾, 在選擇學科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梅貽琦點撥他, 讓他追求“真實”。 而後他又聽到泰戈爾演講:“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之後,

開始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思索, 終於放下完全不適合自己的實科, 轉去學了文。

1938年

昆明

時局艱難, 為“不絕國家弦誦之音”, 三大名校南遷昆明, 成立西南聯大。 沈光耀, 出自三代五將的大家庭, 琴棋書畫修車武術無一不牛。

國家危難, 家人希望他獨善其身, 他卻矛盾于忠孝不能兩全。 最終, 國難現狀還是令他投筆從戎, 加入飛虎隊。

1962年

北京

王敏佳、陳鵬、李想, 三人發小, 各自胸懷偉大理想。 一場意外的檢舉, 讓三人命運發生巨大差異。 李想為了獲得支邊名額, 背叛了王敏佳;王敏佳因為虛榮的童年謊言,

遭受了嚴酷的審查;而陳鵬選擇默默守護王敏佳, 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2012年

北京

張果果, 高級白領, 現實讓他很困惑。 一邊, 是要不要“為欲望奮鬥”, 因為人心難測:遵守行規的他, 被職場鬥爭淘汰出局, 得知陰謀後, 他糾結於是否同流合污、以牙還牙。

另一邊, 是要不要“堅持善意”, 同樣, 因為人心難測:他善心救助了某個貧困戶, 但對方的需求窟窿眼看越填越大。

四段故事的陌生人, 最終被無形的線索牽連起來——曾經迷茫的吳嶺瀾成了沈光耀的老師;被啟發的沈光耀, 救了幼年的陳鵬;陳鵬敲醒了誤入歧途的李想;李想學會了犧牲, 救了張果果的父母……

“真實”的生命力看似微弱, 但卻延綿不絕, 薪火相傳。

有人感動于那一群年輕人在人生迷茫時執著地追求內心真善, 有人感動于少年氣概在硝煙中逆境下的從容綻放, 還有人感動于青春和愛情經歷患難之後依然有最深情的眷戀……

1.關於正義

“如果提前瞭解你要面對的人生, 不知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1937年,華北淪陷,清華、北大、南開的師資學子被迫撤離。以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為首的教育界精英,攜領數千人來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們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業讀書。他們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成為了陳寅恪、馮友蘭,楊振寧、鄧稼先……

沈光耀,是他們的一份子。

沈光耀明確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什麼。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對軍人產生嚮往。他心中萌發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參軍。卻被母親攔住。沈母搬出家訓,對他說——

身死名滅者如牛毛

角立傑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學之貧賤

比於無學之富貴也

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不要用功名利祿,來評判人生的價值。不要因為追求人生的幻光,從而失去生命。

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

你就連命都沒了

沈母讓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榮譽,是多麼幼稚。他向母親發誓,自己永不參軍。可沒過多久,日軍轟炸昆明。防空警報拉響,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吳嶺瀾。他讓吳嶺瀾先走,吳嶺瀾卻說——

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

之後,他看到吳嶺瀾捧起鴿子籠。原來,吳嶺瀾每次空襲都來這,是為了救白鴿。

救白鴿,簡單一個細節,不僅表現出極富善良和浪漫主義的處世之道,更讓沈光耀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日軍連續轟炸,昆明一片狼藉。沈光耀看到街邊,少年被炸斷手臂,幼子躺在母親身旁,還未懂事,就已成殤。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強者逃生的道理?

參軍並非為了別人眼中的虛妄榮光,而是為了維護世間正義,維護自己心中至關重要的真理。

於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齡、陳納德開創的“飛虎隊”。飛虎隊,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空軍。無論軍銜高低,總要在戰場上,與敵人近距離搏鬥。只要戰爭不結束,哪怕再優秀、再幸運的空軍,也很容易戰死。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沈光耀鼓起勇氣選擇的,是一個明知會死的人生。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放棄逃生機會,同戰友陳錫純一起,駕駛飛機徑直撞擊日艦,與敵同歸於盡。

沈光耀與其歷史原型沈崇誨對比。

正義不是被外界灌輸來的,它來源於每一個孩子自身的品性。是在我們猶豫之後,做出的那個最忠於自己的決定。

2.關於無畏

1962年,陳鵬在清華大學讀書,一心想要保護王敏佳。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學老師被師母欺負,便和好友李想一起寫信批評師母。不料,這封信竟成為“批鬥王敏佳”事件的導火索。

可明知自己將要墮入深淵,王敏佳仍選擇獨自擔當,不出賣一同寫信的李想。沒過多久,她就被批鬥。她用釋然一笑,作出最後的鬥爭。大家向她撲來,扔石頭、拳打腳踢……終於,她停止了呼吸。只有陳鵬一人,守在她身旁。

當然,有人認為這種無畏不現實,毫無邏輯性。

為什麼不現實?是因為很多人不相信。

很多人不相信,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年代,還會有吳嶺瀾這樣的人捨命救鴿子。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願意丟掉榮華,丟掉高貴完美的人生,而甘願跑到落後鄉村,成為空中的一縷英魂。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寧可直面深淵、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棄堅守自己心中對的東西。

很多人不相信,王敏佳僅拿著一個水壺,就敢來到大西北尋找陳鵬的足跡。

為什麼不相信?因為我們恐懼,我們沒勇氣、做不到。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清華校歌裡寫:“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都需要堅持真理,為前人所不能為,為今人所不能為,為東西方所不能為。若能拋開世俗,我們將何其強大。

3.關於同情

“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你要問清楚自己。”

同他的先輩一樣,張果果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一名精英。但同他先輩不一樣的,是張果果所處的時代,好像越來越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當槍使。回到家,光顧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動手腳。城市高樓林立,帶來的不止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機。救了家庭貧困的四胞胎嬰兒後,身旁人卻向他警示:

你當心啊,別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過一個孩子,開始一年沒事

然後先是提出來到北京上學

然後,他的父母提出來陪讀

再後來,孩子哭著和我說父母沒工作

讓我幫著找工作

你說我這哪是救濟孩子呀

我這不是認了門親戚嗎!

但是張果果的父親卻告訴他——

做一個好人,要比做一個沒原則的人

付出更多的代價

可是,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

你要問清楚自己

張果果父母的命,是李想救的。數十年前,陳鵬用善念和對自我的堅守,啟迪並救贖了李想。李想又在荒漠中,用這份善念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以及還在腹胎中的張果果。

多年以後,張果果是否會被自己救的四胞胎,無止境地索取?這個問題,他不會問。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當社會存在信任危機的時候,我們更不能袖手旁觀,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現實是什麼不重要,超越現實才重要。

4.關於真實

“真實是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1923年,是中華民國的和平年代。學子吳嶺瀾(陳楚生 飾)考試落榜,只好轉入文科。他心存不甘,梅貽琦看過成績後,問他:

如此天資

你為什麼不學文科,而偏要念實科呢?

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啊?

他答——

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

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我何用管我學什麼?

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當所有的學生都在讀實科,都在鑽研技術。當老師和家長都在告訴你:“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但還有一件事,它比讀書學習更重要。它是人生的基礎問題,也是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該去哪?”

大學的第一使命,應當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去探尋真理?如何引導學子,覺醒自我意識?

梅貽琦說——

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

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

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

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簡而言之,要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去鑽研專科技術。

所謂教育,要先以人為本,以培養「自我意識」為基礎,再讓學子根據「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當吳嶺瀾心存不甘想要讀實科時,梅貽琦對他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

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

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梅貽琦這段話,即是火種。不久,泰戈爾訪華,點燃了這顆火種。

吳嶺瀾看到,在泰戈爾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傳遞出來的正是這種平和,以及對自我的不斷探索。

告訴孩子,真正的真實,是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然後,再不斷地自我探索和發展。

5.關於善良

“在最痛苦的時候,也不會出賣別人。”

關於《無問西東》的主題,章子怡在採訪中說過——就是一個字:“善”。

“我演的王敏佳,她那麼小的一個角色,在最痛苦的時候,也沒有出賣別人,堅持住了自己的善良。”

電影中有很多細節帶給我們感動的善意,每一個善意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

沈母懷著喪子之痛,仍不忘給報信軍人送上一碗銀耳蓮子羹;

由於校舍簡陋,下雨時被吵到無法上課,老教授安然地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

在炮火聲中老師淡定地講著黑格爾哲學理論,學生們冒著生命危險搬運著恐龍骨架。

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淚崩,因為縱使這世間給予了他們極大的邪惡,但是他們依然選擇堅守著內心最初的善良!

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善良,能讓我們內心安寧,一生無悔。

6.關於信念

“大學精神,浴戰火而不催!”

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愛國知識份子,不能親赴前線或參加戰鬥,只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堅持謹嚴創造的精神,治學不倦,以期有所貢獻于祖國。

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在茅草捨下、在防空洞裡做到了,其情何其赤誠、何其熱烈。

(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合影,他們堅信,文化不滅,國家不亡)

當時西南聯大條件的艱苦也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學生們幾十人擠在鐵皮、茅草屋頂下上課;雨季來臨時,教室裡常常在“下小雨”。防空警報響起後,教授們便在防空洞口授課。

但是,即使如此——圖書館前學生依然排隊如潮,暗淡的燈光下,總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朱自清窮到連乞丐都嫌棄沒錢,校長梅貽琦賣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妻子當街賣早點,聞一多為補貼家用,不惜刻章賣錢……

(在簡陋圖書館裡刻苦學習的聯大學子)

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一部部為當代中國科學奠基的著作在硝煙中問世: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等等都是珍貴的奠基性論著。

不僅如此,西南聯大師生的愛國還體現於自己清貧如斯,卻仍能心系百姓蒼生。孔祥熙曾撥十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但聯大師生全體投票,一致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當我們的孩子面臨困難時,我們需要想起西南聯大的精神。這就是剛毅堅卓,這就是文人風骨。

這些臺詞,感動了每一個人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

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

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願你在被打擊時,

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裡,

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

對自己的真實。

把自己交給繁忙,

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

喪失了“真實”

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是這些日子。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

因為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

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

你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

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

常常甚至永遠的忘了自己的珍貴。

1937年,華北淪陷,清華、北大、南開的師資學子被迫撤離。以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為首的教育界精英,攜領數千人來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們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業讀書。他們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成為了陳寅恪、馮友蘭,楊振寧、鄧稼先……

沈光耀,是他們的一份子。

沈光耀明確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什麼。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對軍人產生嚮往。他心中萌發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參軍。卻被母親攔住。沈母搬出家訓,對他說——

身死名滅者如牛毛

角立傑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學之貧賤

比於無學之富貴也

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不要用功名利祿,來評判人生的價值。不要因為追求人生的幻光,從而失去生命。

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

你就連命都沒了

沈母讓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榮譽,是多麼幼稚。他向母親發誓,自己永不參軍。可沒過多久,日軍轟炸昆明。防空警報拉響,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吳嶺瀾。他讓吳嶺瀾先走,吳嶺瀾卻說——

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

之後,他看到吳嶺瀾捧起鴿子籠。原來,吳嶺瀾每次空襲都來這,是為了救白鴿。

救白鴿,簡單一個細節,不僅表現出極富善良和浪漫主義的處世之道,更讓沈光耀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日軍連續轟炸,昆明一片狼藉。沈光耀看到街邊,少年被炸斷手臂,幼子躺在母親身旁,還未懂事,就已成殤。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強者逃生的道理?

參軍並非為了別人眼中的虛妄榮光,而是為了維護世間正義,維護自己心中至關重要的真理。

於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齡、陳納德開創的“飛虎隊”。飛虎隊,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空軍。無論軍銜高低,總要在戰場上,與敵人近距離搏鬥。只要戰爭不結束,哪怕再優秀、再幸運的空軍,也很容易戰死。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沈光耀鼓起勇氣選擇的,是一個明知會死的人生。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放棄逃生機會,同戰友陳錫純一起,駕駛飛機徑直撞擊日艦,與敵同歸於盡。

沈光耀與其歷史原型沈崇誨對比。

正義不是被外界灌輸來的,它來源於每一個孩子自身的品性。是在我們猶豫之後,做出的那個最忠於自己的決定。

2.關於無畏

1962年,陳鵬在清華大學讀書,一心想要保護王敏佳。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學老師被師母欺負,便和好友李想一起寫信批評師母。不料,這封信竟成為“批鬥王敏佳”事件的導火索。

可明知自己將要墮入深淵,王敏佳仍選擇獨自擔當,不出賣一同寫信的李想。沒過多久,她就被批鬥。她用釋然一笑,作出最後的鬥爭。大家向她撲來,扔石頭、拳打腳踢……終於,她停止了呼吸。只有陳鵬一人,守在她身旁。

當然,有人認為這種無畏不現實,毫無邏輯性。

為什麼不現實?是因為很多人不相信。

很多人不相信,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年代,還會有吳嶺瀾這樣的人捨命救鴿子。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願意丟掉榮華,丟掉高貴完美的人生,而甘願跑到落後鄉村,成為空中的一縷英魂。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寧可直面深淵、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棄堅守自己心中對的東西。

很多人不相信,王敏佳僅拿著一個水壺,就敢來到大西北尋找陳鵬的足跡。

為什麼不相信?因為我們恐懼,我們沒勇氣、做不到。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清華校歌裡寫:“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都需要堅持真理,為前人所不能為,為今人所不能為,為東西方所不能為。若能拋開世俗,我們將何其強大。

3.關於同情

“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你要問清楚自己。”

同他的先輩一樣,張果果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一名精英。但同他先輩不一樣的,是張果果所處的時代,好像越來越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當槍使。回到家,光顧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動手腳。城市高樓林立,帶來的不止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機。救了家庭貧困的四胞胎嬰兒後,身旁人卻向他警示:

你當心啊,別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過一個孩子,開始一年沒事

然後先是提出來到北京上學

然後,他的父母提出來陪讀

再後來,孩子哭著和我說父母沒工作

讓我幫著找工作

你說我這哪是救濟孩子呀

我這不是認了門親戚嗎!

但是張果果的父親卻告訴他——

做一個好人,要比做一個沒原則的人

付出更多的代價

可是,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

你要問清楚自己

張果果父母的命,是李想救的。數十年前,陳鵬用善念和對自我的堅守,啟迪並救贖了李想。李想又在荒漠中,用這份善念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以及還在腹胎中的張果果。

多年以後,張果果是否會被自己救的四胞胎,無止境地索取?這個問題,他不會問。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當社會存在信任危機的時候,我們更不能袖手旁觀,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現實是什麼不重要,超越現實才重要。

4.關於真實

“真實是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1923年,是中華民國的和平年代。學子吳嶺瀾(陳楚生 飾)考試落榜,只好轉入文科。他心存不甘,梅貽琦看過成績後,問他:

如此天資

你為什麼不學文科,而偏要念實科呢?

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啊?

他答——

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

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我何用管我學什麼?

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當所有的學生都在讀實科,都在鑽研技術。當老師和家長都在告訴你:“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但還有一件事,它比讀書學習更重要。它是人生的基礎問題,也是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該去哪?”

大學的第一使命,應當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去探尋真理?如何引導學子,覺醒自我意識?

梅貽琦說——

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

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

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

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簡而言之,要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去鑽研專科技術。

所謂教育,要先以人為本,以培養「自我意識」為基礎,再讓學子根據「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當吳嶺瀾心存不甘想要讀實科時,梅貽琦對他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

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

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梅貽琦這段話,即是火種。不久,泰戈爾訪華,點燃了這顆火種。

吳嶺瀾看到,在泰戈爾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傳遞出來的正是這種平和,以及對自我的不斷探索。

告訴孩子,真正的真實,是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然後,再不斷地自我探索和發展。

5.關於善良

“在最痛苦的時候,也不會出賣別人。”

關於《無問西東》的主題,章子怡在採訪中說過——就是一個字:“善”。

“我演的王敏佳,她那麼小的一個角色,在最痛苦的時候,也沒有出賣別人,堅持住了自己的善良。”

電影中有很多細節帶給我們感動的善意,每一個善意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

沈母懷著喪子之痛,仍不忘給報信軍人送上一碗銀耳蓮子羹;

由於校舍簡陋,下雨時被吵到無法上課,老教授安然地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

在炮火聲中老師淡定地講著黑格爾哲學理論,學生們冒著生命危險搬運著恐龍骨架。

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淚崩,因為縱使這世間給予了他們極大的邪惡,但是他們依然選擇堅守著內心最初的善良!

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善良,能讓我們內心安寧,一生無悔。

6.關於信念

“大學精神,浴戰火而不催!”

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愛國知識份子,不能親赴前線或參加戰鬥,只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堅持謹嚴創造的精神,治學不倦,以期有所貢獻于祖國。

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在茅草捨下、在防空洞裡做到了,其情何其赤誠、何其熱烈。

(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合影,他們堅信,文化不滅,國家不亡)

當時西南聯大條件的艱苦也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學生們幾十人擠在鐵皮、茅草屋頂下上課;雨季來臨時,教室裡常常在“下小雨”。防空警報響起後,教授們便在防空洞口授課。

但是,即使如此——圖書館前學生依然排隊如潮,暗淡的燈光下,總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朱自清窮到連乞丐都嫌棄沒錢,校長梅貽琦賣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妻子當街賣早點,聞一多為補貼家用,不惜刻章賣錢……

(在簡陋圖書館裡刻苦學習的聯大學子)

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一部部為當代中國科學奠基的著作在硝煙中問世: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等等都是珍貴的奠基性論著。

不僅如此,西南聯大師生的愛國還體現於自己清貧如斯,卻仍能心系百姓蒼生。孔祥熙曾撥十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但聯大師生全體投票,一致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當我們的孩子面臨困難時,我們需要想起西南聯大的精神。這就是剛毅堅卓,這就是文人風骨。

這些臺詞,感動了每一個人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

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

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願你在被打擊時,

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裡,

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

對自己的真實。

把自己交給繁忙,

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

喪失了“真實”

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是這些日子。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

因為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

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

你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

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

常常甚至永遠的忘了自己的珍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