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3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巨變!我們正面對一個怎樣的理財市場

據券商中國記者從多家銀行業人士處瞭解, 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時間還尚無定論, 可能是春節前, 也可能是兩會前。

這把懸在頭上的利劍令掌管著近30萬億銀行理財的從業者壓力山大,

銀行們已經紛紛著手按著大方向調整, 但細則沒出來, 模糊地帶不少, 銀行在產品配置、投後管理等眾多環節感到迷茫。

銀行理財, 這個佔據中國資管市場頭把交椅的龐然大物, 日前, 遞交了其2017年年終總結。 這一年, 它做出了哪些貢獻?又有何不足?2018年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九大關鍵點

1、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五年內首度下滑。

近年來, 銀行理財市場持續發展, 總體體量已接近30萬億, 但增速逐漸下降, 規模擴展態勢有一定的放緩。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統計結果, 截至 2017 年 12月底, 全國共有 476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了發行數量和收益率同時增長的過程。 發行數量上, 從2017年1月的124款迅速增長到2017年12月的166款, 增長率為33.87%;平均收益率上, 從2017年1月的3.12%增長到2017年12月的3.60%, 上升48BP。

淨值型理財增長率高達56.01%

淨值型產品通過合理的淨值波動可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 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實現理財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 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要求, 向淨值化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顯示, 2017年, 各商業銀行共發行1183款淨值型理財產品, 相比於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 同比增長率高達56.48%。

銀行淨值型理財波動較小

截至2017年12月, 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27%;公募基金產品年化收益率為6.46%;券商資管型產品年化收益率為4.12%。

從收益走勢來看, 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收益率均呈現波動增長態勢。 其中, 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波動較小, 收益十分穩定;公募基金收益率波動較大, 券商資管產品收益率自5月份觸底反彈後, 維持了半年的穩定增長。

2017年上半年監管政策頻出, 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受到了較大的衝擊, 下半年以來, 隨著公司內部業務調整, 加之市場環境逐漸趨於相對穩定, 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也逐步平穩。

截至2017年12月, 從平均年化收益來看, 公募基金型收益最高,

銀行淨值型次之, 券商資管型收益最低。

淨值型發行股份行是主力

截至2017年12月, 全部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中, 封閉式占比為39.8%, 開放式占比為60.2%;從年化收益率看, 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4.94%;開放式淨值型產品年化平均收益為3.83%, 二者間的流動性溢價為111BP。

從發行數量看, 股份行發行數量最多, 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 產品數量占比為38.0%;國有行占比9.5%, 農商行占比1.3%。

國有行和股份行收益領先, 均為4.45%;城商行次之, 年化收益為4.06%;農商行年化收益最低, 為2.32%。

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資訊披露程度要求較高, 與全國性大行相比, 目前, 區域性銀行淨值型產品整體投資能力較弱。 從趨勢看, 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主流, 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近日,北方某區域性銀行互聯網金融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後,城商行的淨值化轉型很艱巨,我們發展最大的掣肘就是跨區域經營受限,這直接影響了人才引進,即便高薪聘請也難有成果。”

淨值型產品兩大推動力

從監管政策導向來看,監管層打破剛性兌付願望日益增長。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壓力大,信用違約事件趨於頻繁。在銀行理財規模不斷擴大背景下,理財產品資金端短期化與資產端長期化錯配的矛盾愈發突出。

銀行理財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形態無法有效揭示風險狀況,也不能有效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為此監管層希望能逐漸打破“剛性兌付”機制,實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進而實現風險與收益向投資者的充分傳遞。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無疑是該資管新規中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淨值型,和淨值型產品形式要求相配套的是對剛性兌付行為的分類懲處和有獎舉報,意指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據記者瞭解,總部坐落於北京的某股份行早早展開了破剛兌轉型,在其去年的理財產品中,95%是非保本產品,在同業中比例最高。該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表示,“我們超過60%的資產投在債券市場,這些債券包括我的利率債,包括我們的信用債,中票,短融,PPN等等;大概12%投在非標,權益類不到5%。”

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轉移風險並實現成功轉型。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於,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儘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淨值化”轉型的兩大掣肘

從負債端看,淨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要求投資者自主承擔投資風險,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客戶思維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受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多年薰陶,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思維定勢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廣“買者自負”類基金的淨值型產品顯然困難重重。

投資者“風險自擔、收益自享”的成熟投資理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引導和教育。讓投資者接受淨值化的銀行理財產品,分步驟實施是唯一可行的操作辦法。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對機構客戶、高淨值客戶、普通個人投資者分步驟推出相應的淨值型產品,避免在過渡期結束後集中推出,被動面臨比較明顯的客戶流失和流動性風險。

據記者瞭解,部分銀行已經為此制定了相關的投資者教育宣傳和分支行客戶經理專業培訓。

從資產端看,穩定淨值波動的關鍵在於加強投研與風控能力建設,無論是配置型還是交易型投資策略,都意味著銀行投資部門需要與其它資管機構在同一戰場上進行競爭。

截至2017年11月,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對於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很少,要在短期內搭架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某國有大行資產管理部高級經理對記者表示,“對於未來淨值化轉型,任務很艱巨,目前已經儲備了一些項目。但要根據監管要求、同業推進速度和研發速度,來決定產品設計階段。目前,還在等待監管進一步指引,現在估值方法還沒定,投資者宣傳工作也未到位。從我們現有的淨值化產品來看,配置上更偏好信用債,未來會重點發展權益類產品,關鍵在於提升自身的投資能力。”

上述人士繼續表示,以後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來自銀行業,我們的初步目標是先穩定住現有客戶,想辦法提升客戶的風險偏好等級,然後再進一步挖掘潛力客戶。

從多家銀行的回饋來看,既要豐富淨值化產品,又要穩住規模,真的很難。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銀行在資訊披露、風險控制、IT系統、前臺行銷等多個環節的運營成本將會被迫上升。

注:以上資料來自普益標準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有一種美好習慣,叫做閱後點贊

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近日,北方某區域性銀行互聯網金融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後,城商行的淨值化轉型很艱巨,我們發展最大的掣肘就是跨區域經營受限,這直接影響了人才引進,即便高薪聘請也難有成果。”

淨值型產品兩大推動力

從監管政策導向來看,監管層打破剛性兌付願望日益增長。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壓力大,信用違約事件趨於頻繁。在銀行理財規模不斷擴大背景下,理財產品資金端短期化與資產端長期化錯配的矛盾愈發突出。

銀行理財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形態無法有效揭示風險狀況,也不能有效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為此監管層希望能逐漸打破“剛性兌付”機制,實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進而實現風險與收益向投資者的充分傳遞。

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無疑是該資管新規中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淨值型,和淨值型產品形式要求相配套的是對剛性兌付行為的分類懲處和有獎舉報,意指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據記者瞭解,總部坐落於北京的某股份行早早展開了破剛兌轉型,在其去年的理財產品中,95%是非保本產品,在同業中比例最高。該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表示,“我們超過60%的資產投在債券市場,這些債券包括我的利率債,包括我們的信用債,中票,短融,PPN等等;大概12%投在非標,權益類不到5%。”

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轉移風險並實現成功轉型。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於,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儘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淨值化”轉型的兩大掣肘

從負債端看,淨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要求投資者自主承擔投資風險,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客戶思維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受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多年薰陶,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思維定勢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廣“買者自負”類基金的淨值型產品顯然困難重重。

投資者“風險自擔、收益自享”的成熟投資理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引導和教育。讓投資者接受淨值化的銀行理財產品,分步驟實施是唯一可行的操作辦法。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對機構客戶、高淨值客戶、普通個人投資者分步驟推出相應的淨值型產品,避免在過渡期結束後集中推出,被動面臨比較明顯的客戶流失和流動性風險。

據記者瞭解,部分銀行已經為此制定了相關的投資者教育宣傳和分支行客戶經理專業培訓。

從資產端看,穩定淨值波動的關鍵在於加強投研與風控能力建設,無論是配置型還是交易型投資策略,都意味著銀行投資部門需要與其它資管機構在同一戰場上進行競爭。

截至2017年11月,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對於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很少,要在短期內搭架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某國有大行資產管理部高級經理對記者表示,“對於未來淨值化轉型,任務很艱巨,目前已經儲備了一些項目。但要根據監管要求、同業推進速度和研發速度,來決定產品設計階段。目前,還在等待監管進一步指引,現在估值方法還沒定,投資者宣傳工作也未到位。從我們現有的淨值化產品來看,配置上更偏好信用債,未來會重點發展權益類產品,關鍵在於提升自身的投資能力。”

上述人士繼續表示,以後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來自銀行業,我們的初步目標是先穩定住現有客戶,想辦法提升客戶的風險偏好等級,然後再進一步挖掘潛力客戶。

從多家銀行的回饋來看,既要豐富淨值化產品,又要穩住規模,真的很難。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銀行在資訊披露、風險控制、IT系統、前臺行銷等多個環節的運營成本將會被迫上升。

注:以上資料來自普益標準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有一種美好習慣,叫做閱後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