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無證之罪》後,導演呂行轉戰職場劇:把最難的類型挑戰個遍 丨專訪

文 │ 劉肉英

《無證之罪》的高口碑和突破常規的內容時長、集數規格讓業內的一眾從業者震驚, 在大家都在說學習美劇、英劇, 甚至韓劇、日劇的時候, 真的敢將其內容以50分鐘X 12集的形式呈現, 並挑戰觀眾觀劇習慣的, 也就只有《無證之罪》了。

《莫斯科行動》的執行製片人楊春曉在接受骨朵採訪時曾說:“《無證之罪》確實很好看, 我也追的停不下來, 質感很好。 ”而曾經做過《法醫秦明》的搜狐視頻製片人劉明麗也表示, “《無證之罪》的製作、新意都是到位的, 值得被觀眾認可。 ”

截至2017年1月20日, 《無證之罪》豆瓣評分8.2, 評分人數接近5.4萬。 有網友評論, “之前備受爭議的郭羽的確夠渣夠賤, 但一步步的變化有理有據。 而且覺得演員演得不錯, 眉清目秀的渣到爆炸……第七集秦昊說著‘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我真是, 哎, 心裡空蕩蕩。 ”這樣的情感穿透力, 並非每部劇都可以做到。

《無證之罪》製片人齊康(左)與導演呂行(右)

而該劇的熱度還沒有褪去, 導演呂行又已經在籌備自己另一部職場劇作品了, 懸疑題材後, 再次挑戰職場題材, 呂行則信心滿滿地說:“不好做也要試試的。 最難的都試過了, 就知道結果了。 ”

《無證之罪》

並非大眾化產品

“最開始做《無證之罪》的時候我們就料想過,

這個劇口碑應該不錯, 但是流量不會太高。 ”呂行絲毫不避諱的說, “我們做的內容算是主流中比較另類小眾的作品, 拼流量肯定拼不過人家, 所以, 流量也不在我們的期待範圍內。 ”

2017年夏天, 《無證之罪》《白夜追凶》兩部劇集的播出讓從業者又再次看到了懸疑劇集的新方向和希望, 關於兩部劇之間的對比也從來沒有停過, 《白夜追凶》屬於連續+單元形式的故事表現形式, 雙胞胎共用一個身份會形成比較強烈的戲劇衝突, 對於普通觀眾的吸引力更強, 受眾層面也會更廣。

而《無證之罪》卻在尋求人性的善惡, 這是一個由“雪人”連環殺人案而起的一系列撲朔迷離的故事, 在漫天飛雪的絕望下, 略帶痞氣的員警嚴良臨時受命,

強勢解謎, 挖掘真相。 同時, 將照顧哥哥朱福來為己任的朱慧如、為救心愛姑娘而捲入漩渦中的郭羽接連牽涉其中, 在一系列的對峙中, 求生的本能使人性不斷放大。

和《白夜追凶》的本格派推理不同, 《無證之罪》屬於社會派推理作品,

劇情描寫一般需要多層面、多角度的情節把控。 在明、暗線相互纏繞下, 不同社會群體裡的不同人物, 是他們所在的那條故事線上的主人公, 觀眾隨著劇情發展、視角切換, 不由自主地會站在每條故事線的主人公立場上思考問題, 這也是《無證之罪》吸引觀眾的重點。

“我覺得我們對於人物的塑造和探討會更加深入一些。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 ”呂行更形象地比喻道, “如果用菜來比喻作品的話, 我覺得《無證之罪》不會是川菜, 也不會是重慶火鍋, 更像是淮揚菜, 更講求本真的味道, 也會更容易讓食客去回味, 衝擊感不強但卻很難忘。 ”

駱聞、李豐田都是比較極端化的人格, 在《無證之罪》中雖已展現了一些了獨特的情緒, 但也印證了該劇的小眾性。“其實《無證之罪》並非一個常規的懸疑風格內容,如果以後再做這樣的內容,我們更希望減少極端人格的展示,去做一些更真實的內容。”

作為呂行導演第一部個人獨立完成的項目,有這樣的成績他自己還是很滿意的,“以後再做任何類型的作品,《無證之罪》都是我很好的一個開始,這個劇中我也明白了如何和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觀眾的回饋非常重要,一個導演的最大經驗莫過於知道觀眾要什麼。”

符合付費劇概念

最初的網劇一集只有5~10分鐘,講求碎片化傳播,像是現在的短視頻,“這樣的內容切換成本很低,隨時拿起來就看,但是也可以隨時關掉。”這樣就影響了劇集作品的故事粘性,正規的電視劇全部市場應該在42分鐘左右,這其實也並非歐美普遍的付費劇集的時長,長度大概在60分鐘左右的劇集才是付費劇集的基本長度。

“想要讓觀眾認認真真的看一部劇,必須要有粘性,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之外,就是需要讓觀眾有觀看成本,歐美的市場發展時間更長,模式也更加完善,因此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呂行解釋到。

和呂行一起進行這次“冒險”的還有製片人齊康和編劇馬偽八,齊康和呂行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而馬偽八則是個呂行一起上過藝考班的“發小”。三個人一致認為《無證之罪》的小說給了劇集作品一個很好的概念,“做劇的過程中,概念是最難的,駱聞確立了之後,就有了嚴良,他們二人構成了一個‘雙雄’的結構,相互牽制,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技術能力都很高,二人之間的角逐也就最後看點。”

核心概念確立之後,其他的人物的設計就容易了一些。“小說和劇集作品的產品形態不一樣,所以人物的設計上也會有所不同。”國內的大部分小說都在描述犯罪案件的離奇,血腥畫面的渲染,甚至是極端人格的展示,但是這些都不適用於影視作品的改編,即使在歐美,極端的內容也依舊沒有大眾市場,“極端的內容想要告訴觀眾什麼呢?除了刺激之外,很難理解。”

而《無證之罪》中,所有惡人的行為是可以找到根源的,“駱聞一心尋找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走投無路才出此下策,觀眾可以看到他的掙扎、痛苦、絕望,郭羽一再被社會各層的壓力脅迫,他想要翻身。”

“同樣是惡,從形式和審美上來講,駱聞、李豐田的作惡是飛到雲端上面的,郭羽之惡則是鑽進泥土深處的。”編劇馬偽八曾經告訴骨朵,“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冷靜理性、神乎其技的惡行顯然更容易引人入勝,但回到生活裡,我們所見的惡,其實還是卑微瑣碎居多。”

博士畢業,轉戰職場劇

2017年對於呂行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除了《無證之罪》的順利播出並贏得高口碑之外,另一點就是“讀了5年的博士,終於畢業了。”

“其實讀博士對於我來說最大的幫助和成長並不在於某一項研究成果,而是在於思考方式的培養。”呂行回憶起這5年的讀博歷程,“人類的科學和知識像是一個圓,這個圓是有邊緣的,博士思考問題的過程就是從這個圓的邊緣開始的,不斷深挖並擴充,慢慢的去突破原本的邊緣。”所以,這5年對於呂行來說也是一個思考成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也促使呂行在接到一個劇本或者IP的時候有個更多的思考,“常規的如何改編IP,改劇本,大家都知道怎麼操作,而我可能會再多問一句為什麼。”郭羽這個角色就是多問了一句“為什麼”的結果。

嚴良、駱聞的人生大部分人是沒有體驗的,李豐田則有一些“懷舊感”,也更像是大部分人對於東北人的認知形象,只有郭羽是有“為什麼”可以追尋的,“他的懦弱、卑微、壞、其實如果換成任何一個生活中的人,遇到了劇中郭羽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式未必比他高明。”

活的像螻蟻,但是反抗是他的本能,沒錢、沒實力、剛剛大學畢業,所有事情一股腦闖進了他的生活,“郭羽的反應其實是真實的,而且這個角色其實也激發了觀眾內心的情緒,擊中了大家的焦慮。”

俗話講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但不是每一個小鬼都心甘情願去遭殃,它就會自問一句憑什麼?郭羽的人物走向和生活裡需要面對的太多卑微瑣碎的惡,就誕生於這一句“為什麼”。

《無證之罪》之後,呂行很快就又投入進了下一部劇的製作,“下一部劇類型跨越比較大,是一部職場劇。”呂行饒有興致的說。和懸疑劇一樣,職場劇是另一個非常難讓觀眾認同的題材。“把最難的,都挨個做一遍唄。不過其實我認為,懸疑劇和職業劇也還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無證之罪》不也講了員警的職場嗎?只不過他們的職場比較特殊。”

曾經有一位導演說過,“中國的職場劇做不好是因為度很難把握,情感摻雜的太多就被罵不專業,不添加情感又完全沒有受眾,而在國內‘人情關係’的傳統理念中,甚至劇中角色的‘努力’都被懷疑。做起來真是費力不討好。”

可呂行這次又偏偏找了“一塊硬骨頭”,“不好做也要試試的。最難的都試過了,就知道結果了。”這次在籌備的職場劇也會有一些有一些情感元素的添加,最終是否能有《無證之罪》般的好成績依舊需要期待。

從明年各大視頻平臺的劇集儲備來看,懸疑劇會成為熱潮,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作品在籌備,大家都說“懸疑會成為春天”時,已經“開花結果”的呂行留下《無證之罪》後換了另一個陣地,大量製作方的湧入無疑會帶給題材更多可能性,然而,“野蠻生長”的背後也會有更多的問題來臨。

但也印證了該劇的小眾性。“其實《無證之罪》並非一個常規的懸疑風格內容,如果以後再做這樣的內容,我們更希望減少極端人格的展示,去做一些更真實的內容。”

作為呂行導演第一部個人獨立完成的項目,有這樣的成績他自己還是很滿意的,“以後再做任何類型的作品,《無證之罪》都是我很好的一個開始,這個劇中我也明白了如何和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觀眾的回饋非常重要,一個導演的最大經驗莫過於知道觀眾要什麼。”

符合付費劇概念

最初的網劇一集只有5~10分鐘,講求碎片化傳播,像是現在的短視頻,“這樣的內容切換成本很低,隨時拿起來就看,但是也可以隨時關掉。”這樣就影響了劇集作品的故事粘性,正規的電視劇全部市場應該在42分鐘左右,這其實也並非歐美普遍的付費劇集的時長,長度大概在60分鐘左右的劇集才是付費劇集的基本長度。

“想要讓觀眾認認真真的看一部劇,必須要有粘性,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之外,就是需要讓觀眾有觀看成本,歐美的市場發展時間更長,模式也更加完善,因此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呂行解釋到。

和呂行一起進行這次“冒險”的還有製片人齊康和編劇馬偽八,齊康和呂行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而馬偽八則是個呂行一起上過藝考班的“發小”。三個人一致認為《無證之罪》的小說給了劇集作品一個很好的概念,“做劇的過程中,概念是最難的,駱聞確立了之後,就有了嚴良,他們二人構成了一個‘雙雄’的結構,相互牽制,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技術能力都很高,二人之間的角逐也就最後看點。”

核心概念確立之後,其他的人物的設計就容易了一些。“小說和劇集作品的產品形態不一樣,所以人物的設計上也會有所不同。”國內的大部分小說都在描述犯罪案件的離奇,血腥畫面的渲染,甚至是極端人格的展示,但是這些都不適用於影視作品的改編,即使在歐美,極端的內容也依舊沒有大眾市場,“極端的內容想要告訴觀眾什麼呢?除了刺激之外,很難理解。”

而《無證之罪》中,所有惡人的行為是可以找到根源的,“駱聞一心尋找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走投無路才出此下策,觀眾可以看到他的掙扎、痛苦、絕望,郭羽一再被社會各層的壓力脅迫,他想要翻身。”

“同樣是惡,從形式和審美上來講,駱聞、李豐田的作惡是飛到雲端上面的,郭羽之惡則是鑽進泥土深處的。”編劇馬偽八曾經告訴骨朵,“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冷靜理性、神乎其技的惡行顯然更容易引人入勝,但回到生活裡,我們所見的惡,其實還是卑微瑣碎居多。”

博士畢業,轉戰職場劇

2017年對於呂行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除了《無證之罪》的順利播出並贏得高口碑之外,另一點就是“讀了5年的博士,終於畢業了。”

“其實讀博士對於我來說最大的幫助和成長並不在於某一項研究成果,而是在於思考方式的培養。”呂行回憶起這5年的讀博歷程,“人類的科學和知識像是一個圓,這個圓是有邊緣的,博士思考問題的過程就是從這個圓的邊緣開始的,不斷深挖並擴充,慢慢的去突破原本的邊緣。”所以,這5年對於呂行來說也是一個思考成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也促使呂行在接到一個劇本或者IP的時候有個更多的思考,“常規的如何改編IP,改劇本,大家都知道怎麼操作,而我可能會再多問一句為什麼。”郭羽這個角色就是多問了一句“為什麼”的結果。

嚴良、駱聞的人生大部分人是沒有體驗的,李豐田則有一些“懷舊感”,也更像是大部分人對於東北人的認知形象,只有郭羽是有“為什麼”可以追尋的,“他的懦弱、卑微、壞、其實如果換成任何一個生活中的人,遇到了劇中郭羽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式未必比他高明。”

活的像螻蟻,但是反抗是他的本能,沒錢、沒實力、剛剛大學畢業,所有事情一股腦闖進了他的生活,“郭羽的反應其實是真實的,而且這個角色其實也激發了觀眾內心的情緒,擊中了大家的焦慮。”

俗話講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但不是每一個小鬼都心甘情願去遭殃,它就會自問一句憑什麼?郭羽的人物走向和生活裡需要面對的太多卑微瑣碎的惡,就誕生於這一句“為什麼”。

《無證之罪》之後,呂行很快就又投入進了下一部劇的製作,“下一部劇類型跨越比較大,是一部職場劇。”呂行饒有興致的說。和懸疑劇一樣,職場劇是另一個非常難讓觀眾認同的題材。“把最難的,都挨個做一遍唄。不過其實我認為,懸疑劇和職業劇也還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無證之罪》不也講了員警的職場嗎?只不過他們的職場比較特殊。”

曾經有一位導演說過,“中國的職場劇做不好是因為度很難把握,情感摻雜的太多就被罵不專業,不添加情感又完全沒有受眾,而在國內‘人情關係’的傳統理念中,甚至劇中角色的‘努力’都被懷疑。做起來真是費力不討好。”

可呂行這次又偏偏找了“一塊硬骨頭”,“不好做也要試試的。最難的都試過了,就知道結果了。”這次在籌備的職場劇也會有一些有一些情感元素的添加,最終是否能有《無證之罪》般的好成績依舊需要期待。

從明年各大視頻平臺的劇集儲備來看,懸疑劇會成為熱潮,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作品在籌備,大家都說“懸疑會成為春天”時,已經“開花結果”的呂行留下《無證之罪》後換了另一個陣地,大量製作方的湧入無疑會帶給題材更多可能性,然而,“野蠻生長”的背後也會有更多的問題來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