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信號再現

據華東一家城商行內部人士坦言, 將會在年前大規模地停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 一些存續的封閉式保本理財產品也將在到期後不再繼續運作。 “未來將不再對產品進行保本的承諾, 會按照公募基金的方式進行淨值管理。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 建設銀行浦東銷售理財產品違規承諾收益 內控嚴重違規

據銀監會網站26日消息,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浦東分行因銷售理財產品違規承諾收益遭罰。

上海銀監局行政處罰資訊公開表(滬銀監罰決字〔2018〕3號)顯示, 2016年1月,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浦東分行在銷售某理財產品時,

擅自出具提前贖回協議違規承諾收益, 未能執行總行統一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 內部控制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銀監會上海監管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項, 責令其改正, 並處罰款人民幣50萬元。

上海銀監局行政處罰資訊公開表(滬銀監罰決字〔2018〕3號)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浦東分行)

延伸閱讀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 公募基金迎來機遇

一邊是銀行逐漸停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 一邊是公募保本基金經歷了大規模轉型、清盤後存續規模越來越少。 在監管層意欲打破剛性兌付的政策下, 以“保本”為主打的理財產品逐漸退潮。

淨值型產品將逐漸成為新的主流, 在這樣的背景下, 公募基金能否再次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銀行、基金保本產品均落幕

近期記者獲悉, 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陸續停止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 城商行的動作尤為明顯。

據華東一家城商行內部人士坦言, 將會在年前大規模地停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

一些存續的封閉式保本理財產品也將在到期後不再繼續運作。 “未來將不再對產品進行保本的承諾, 會按照公募基金的方式進行淨值管理。 ”

去年11月17日, 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文簡稱徵求意見稿), 要求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 出現兌付困難時, 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同時, 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 不設定預期收益率, 按淨值申購、贖回, 不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 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銀行保本理財一旦將“保本”從宣傳中拿去, 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無疑會大幅降低, 而且, 除了不能保本, 也不再允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打出預期收益率。

對銀行而言, 發展了多年的模式將迎來新的轉變。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顯示, 2017年, 各商業銀行共發行1183款淨值型理財產品, 相比於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 同比增長率高達56.48%。

在公募行業, 保本型基金或將落幕。

2017年1月24日《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下稱“新規”)發佈後, 雖然監管層指出“保本基金”到期後都可以將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後繼續運作,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 基金公司大多選擇了轉型以及清盤。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 2017年約有30只保本產品到期, 其中大部分選擇了轉型, 或債券基金, 或混合基金, 亦有個別選擇轉型成為指數型和股票型基金, 當然也有一部分選擇了清盤。

據Wind資料統計, 2018年將會有62只保本基金到期,

2019年依舊會有最後的45只保本基金到期, 這107只共計1692.02億元規模的保本基金將迎來轉型或是清盤的命運。

淨值型基金上位

在徵求意見稿中, 監管層提出了“90天最短期限令”, 這意味著3個月之內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將徹底消失, 而這類產品也是銀行理財產品中占比最高的。

滬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產品總監分析道, 一直以來銀行基本牢牢佔據了1個月到3個月期限的理財市場, 雖然公募基金曾在2012年開始大規模發行短期理財基金, 但期限也大都是7天、14天、28天為主, 主要填補了銀行在這類期限上的空白。

而隨著徵求意見稿的出臺, 未來基金公司將更容易去佈局發行1個月到3個月的理財產品, 而公募基金在淨值型產品的管理上有相當多的積累, 比銀行有著更大的優勢。

正如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雖然封閉式的保本理財產品消失,但是開放式的理財產品依舊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這類產品也大多類似於貨幣基金,靈活、便捷,但收益或許會低於公募基金的短期理財產品。

同樣由於保本基金的逐漸消失,公募基金類保本產品也將迎來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在上述產品總監看來,離開了“保本”這一名字後,保本基金將不再具有優勢,或許說相比公募行業一些其他產品失去了優勢,例如短期理財基金、債券基金,尤其是一些混合債基,而這些產品往往也可以通過CPPI策略實現保本的功能,向上的收益空間也更大。“最主要的一點,一旦投資者通過這些產品習慣了淨值型產品的運作,也就會更加偏好公募基金。”

比銀行有著更大的優勢。

正如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雖然封閉式的保本理財產品消失,但是開放式的理財產品依舊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這類產品也大多類似於貨幣基金,靈活、便捷,但收益或許會低於公募基金的短期理財產品。

同樣由於保本基金的逐漸消失,公募基金類保本產品也將迎來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在上述產品總監看來,離開了“保本”這一名字後,保本基金將不再具有優勢,或許說相比公募行業一些其他產品失去了優勢,例如短期理財基金、債券基金,尤其是一些混合債基,而這些產品往往也可以通過CPPI策略實現保本的功能,向上的收益空間也更大。“最主要的一點,一旦投資者通過這些產品習慣了淨值型產品的運作,也就會更加偏好公募基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