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隴原非遺」“唐蕃古道”上孕育出來的藝術奇葩——卓尼巴郎鼓舞

藏族自古以來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 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 矯健的體魄, 悠久燦爛的高原農牧文化和勞動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 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藏族的舞蹈種類繁多, 內容豐富, 各類舞蹈分別有著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 它既能使人們在盡情歌舞的歡樂中抒發情感, 又能通過它與神靈溝通而得到佑護。 至今還流行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境內的“巴朗鼓舞”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藏族民間歌舞。

巴郎鼓舞, 在卓尼當地藏語統稱為“莎目”, 每年的“曼拉”節(相當於春節), 當地老百姓都要在開闊的場地上集體表演一種祈禱平安吉祥和五穀豐收的舞蹈, 舞者手裡拿著一個形似“巴朗”的雙面羊皮鼓道具, 隨著沉穩勁健的舞步不斷揺擊, 並循著節奏高聲齊唱, 舞蹈節奏緊湊, 動作乾淨有力,

歌詞含蓄古樸, 曲調內容豐富。

巴朗鼓舞在卓尼境內流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的“藏漢走廊”, 黃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洮河橫穿縣境。 在古代, 這裡不僅是古羌人繁衍生息的樂園, 而且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諸國以及吐蕃的交通要道。

在“唐蕃古道”上孕育出來的這朵藝術奇葩, 其起源與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動和吐蕃宗教法舞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地的藏族先民, 在沿襲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 又繼承了吐蕃宗教法舞擊樂的樣式, 創造了帶長把的雙面羊皮鼓, 作為他們每年祭祀五方神靈、慶賀五穀豐登, 載歌載舞的伴奏道具。

當地習俗, 由村中的男子集聚在一起, 每年正月初五為莎目的起日(始跳), 正月十七為歇日(結束), 正月十八就將巴郎鼓供起。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傳下來的約有十餘種,每種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應的舞蹈動作。旋律起伏迭宕,比起境內其它幾類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進明顯增加,並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在民間,關於巴朗鼓舞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連年大旱,顆粒不收,鄉親們只得殺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靈降下甘露,拯救蒼生。當鄉親們虔誠地跪伏在山神拉蔔載前苦苦祈禱時,山中隱隱傳出一陣鼓樂相伴的歌聲,優美動聽。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曲調和鼓點,回去後,便製作了一種鼓面直徑約一尺、帶長把、能搖動發響的雙面羊皮鼓,兩邊各垂吊有打結的繩索。然後,人們在寨子中心的場地上點燃篝火,即興跳唱起來,將祈求神靈的心願用歌聲表達出來。他們至誠的舉動感動了神靈,天上降下了甘露……從此,每年的農曆正月,這裡的老百姓都要跳巴朗鼓舞,以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巴朗鼓舞是藏族民間藝術瑰寶之一,幾經民間藝術家的搜集整理,已被搬上舞臺向觀眾展示。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上,卓尼縣原生態巴朗鼓舞表演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2008年6月,巴朗鼓舞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朗鼓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傳統文化已被國內外觀眾所接受,成為展示卓尼古老地域文化的一張王牌。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傳下來的約有十餘種,每種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應的舞蹈動作。旋律起伏迭宕,比起境內其它幾類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進明顯增加,並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在民間,關於巴朗鼓舞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連年大旱,顆粒不收,鄉親們只得殺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靈降下甘露,拯救蒼生。當鄉親們虔誠地跪伏在山神拉蔔載前苦苦祈禱時,山中隱隱傳出一陣鼓樂相伴的歌聲,優美動聽。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曲調和鼓點,回去後,便製作了一種鼓面直徑約一尺、帶長把、能搖動發響的雙面羊皮鼓,兩邊各垂吊有打結的繩索。然後,人們在寨子中心的場地上點燃篝火,即興跳唱起來,將祈求神靈的心願用歌聲表達出來。他們至誠的舉動感動了神靈,天上降下了甘露……從此,每年的農曆正月,這裡的老百姓都要跳巴朗鼓舞,以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巴朗鼓舞是藏族民間藝術瑰寶之一,幾經民間藝術家的搜集整理,已被搬上舞臺向觀眾展示。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上,卓尼縣原生態巴朗鼓舞表演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2008年6月,巴朗鼓舞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朗鼓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傳統文化已被國內外觀眾所接受,成為展示卓尼古老地域文化的一張王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