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殺人工具醞釀成藝術佳品,日本刀是怎麼做到的?

倉氏發跡南北朝, 到了戰國時代成為一大名家。 1481年, 朝倉家英主孝景逝世, 留下了後來著名的《朝倉孝景十七條》, 對治國, 軍事, 內政, 法律, 人才和子孫訓誡等等都總結了他的心得。 此《十七條》後來為許多大名採納作為治國綱領。

朝倉孝景第十七條之四條: 不可迷信名刀。 即使有一把一萬疋(金的單位)的高價刀, 也敵不過一百個手持百疋的廉價槍的足輕。 不如購一百根一百疋的槍裝備給一百個足輕, 這樣才能提高軍隊的實力。 或者, 戰國名家朝倉孝景對武士刀的態度非常有助於刀友們瞭解武士刀在戰國時代的使用情況。

在裝備足輕武士方面, 朝倉孝景提出了謹慎的裝備高級武士刀的想法, 得到各地實力派的同感。 確實, 在戰亂不斷的戰國亂世, 裝備高價的武士刀, 在屢次的戰鬥中也會不斷損耗, 報廢。 而為了維護, 維修高價的武士刀, 也會消耗大量的金錢。

另外, 鐵資源的充沛, 使鐵匠不必對鐵奉若珍寶的進行深加工, 從而浪費大量人工。 武士刀能上陣殺人就可。 低價格, 大產量, 才是當世武士刀生產的唯一要求。 確實, 在激烈的戰場上, 絕大部分的武士都很難活過40歲, 武士刀的損耗更是巨大。

中國政府提出國家要崛起, 首先要要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 意思是讓老百姓有衣穿, 有飯吃。 朝倉孝景的第四條, 也指出戰國名家要生存, 要發展, 首先要讓武士有刀用, 所以廉價的量產刀, 大量裝備中下級武士。 戰鬥中不斷磨損, 報廢, 也不斷源源不斷的大量生產和補充。 此是咱刀友賞玩精美日本刀時不為深知的另一面。

據說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在著名的桶狹間之戰殺死今川義元, 繳獲三好宗三所做名刀“宗三左文字”, 也只是將名刀從二尺六寸改成二尺一寸五分。

和平的江戶時代, 對刀匠和武士來說,

都是一個尷尬的局面。 對於刀匠刀商來說, 和平年代, 訂單銳減, 腦子不轉彎, 就跟不上時代啦。 以量多取勝的生產方式已經適合不了武士的需求了, 刀匠開始要為多餘的閒置勞動力發愁了。

武士階級更為尷尬, 和平年代, 刀很難消耗, 爺爺留下來的刀, 爸爸留下來的刀就一堆了。 放眼家中, 爺爺留下來一兩百元的“地攤貨”五六把, 爸爸留下來八九百元的“量產貨又有五六把。 檔次又低, 又占地方, 而且根本不實用。

無疑, 在生產過剩, 在供大於需的環境下, 刀匠和武士一拍即合, 做精品刀, 走奢侈品路線。

刀, 是一件很奇怪的藝術品。 他既是工具, 又是奢侈品。 什麼時候是工具, 什麼時候是藝術品取決他的社會背景。 就好象糧食, 在溫飽不足的時候,他是包子,他是米飯,他是饅頭。但是在溫飽有餘的情況下,他被釀成了”美酒“。日本刀在江戶和平年代,從”殺人工具“釀成了”美術品“。

在溫飽不足的時候,他是包子,他是米飯,他是饅頭。但是在溫飽有餘的情況下,他被釀成了”美酒“。日本刀在江戶和平年代,從”殺人工具“釀成了”美術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