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966年至1976年,活躍在中國舞臺上的戲劇並不只有八個樣板戲

戲劇, 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 即劇本。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 常見的包括京劇、評劇等以及各種風格的地方戲曲劇、以及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1966年12月26日, 《人民日報》發表《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的文章, 首次將京劇《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紅燈記》、《沙家浜》、《海港》,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稱為八個“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1967年5月, 八個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

1968年7月, 鋼琴伴唱《紅燈記》正式公演, 它也成為樣板作品。

1972年以後, 又有一批樣板戲相繼問世:

京劇《紅色娘子軍》、《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 《杜鵑山》, 芭蕾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等。 1973年五一節之際, 它們同時呈現在首都各大舞臺上。

我們常說文革期間有八個樣板戲, 從以上敘述中, 我們可以看出, 自1972年後, 樣板戲並不止八個。

可以說, 前八個樣板戲是在江 青的主抓下成型的。

以後出現的樣板戲, 則是在學習與借鑒前八個樣板戲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近二十種樣板戲曾經佔據了文革時期中國舞臺的中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還成為世界公認的經典舞劇。

被稱為革命現代舞劇的《沂蒙頌》誕生之後,曾多次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演出,1976年還出訪德國、奧地利等國。

近二十種樣板戲曾經佔據了文革時期中國舞臺的中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還成為世界公認的經典舞劇。

被稱為革命現代舞劇的《沂蒙頌》誕生之後,曾多次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演出,1976年還出訪德國、奧地利等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