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鄭桂華:“想清楚”與“教明白”

“想明白”與“教清楚”

——談小學寫作教學的應為與可為

鄭桂華

摘 要

造成寫作教學課效果不佳的原因比較複雜, 有時代因素、社會因素和課程建設因素, 而前兩點是語文教師不可控的因素。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把寫作教學本來不該承擔的許多職責拿掉;其次要“想清楚”小學寫作教學應該承擔什麼, 應該怎麼做。 小學寫作教學的特殊性有很多, 關鍵在於培育學生願意寫作、喜歡寫作的種子, 引導學生意識到寫作是一項生活技能, 是生命的需要。 寫作教學的設計、實施與評估, 均應圍繞培育這顆種子來建構。

多年以來, 人們對中小學教育的不滿聲一直不絕於耳, 其中, 寫作教學無疑是輿論重點照顧的對象。 學生的寫作水準今不如昔, 作為專門講授寫作知識、訓練寫作技能的中小學寫作教學自然難逃其責。

不過, 造成學生寫作能力下降、寫作教學課效果不佳的原因比較複雜, 因為影響寫作的因素是很複雜的, 並不單純是學校語文教育的問題, 因此,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寫作教學上有所作為, 並獲得認可, 首先需要理清哪些是語文教師應該做的, 哪些是自己能夠做的, 哪些不是, 然後才可能去摸索和總結一些適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大的方面看, 可以把影響寫作教學的因素分為這樣三類:

一是時代因素。

主要是網路等媒體的普及帶來海量資訊, 增加了人們選擇有益資訊的難度;其次, 在資訊傳播與接收方式上, 讀圖時代、影像閱讀時代的特點對人們的文字閱讀方式產生巨大衝擊, 由於人的心理在接收資訊上傾向於選擇娛樂方面的內容, 這無疑大大地增加對學習者行為控制的難度。 對上述因素的反應表現, 往往青少年比成年人敏感、男性比女性敏感。 這也可以解釋現在的中小學中男生閱讀理解和寫作水準普遍更差的現象。

二是社會因素。 以目前來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習價值取向上的偏差, 即全社會的功利主義化, 使得人們比較親近經濟、科技等工具類學科, 而語文等人文類學科自然成為被殃及的池魚;二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副作用,

即大量機械、重複的操練和測驗, 消耗了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興趣, 語文中的閱讀與寫作也成為恨屋及烏的對象。

三是課程建設因素。 如對寫作活動及寫作教學的認識尚達不到科學的層面, 寫作教材建設不足讓教師放心省心地使用, 當然, 面對這種種艱難, 許多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上的主動追求和創造性也被消磨了很多。

在上述諸因素中, 第一類無疑是全球性的。 人類資訊傳播方式的革命不僅深刻影響中國, 對世界各國的傳統教育模式都會形成衝擊, 疏遠文字、閱讀量不足成為全球教育領域共同面臨的問題。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持的“中國國民閱讀調查”共進行了九次大規模抽樣調查,

結果顯示, 中國國民閱讀率和閱讀時間持續下降。 以第九次調查為例, 2012年未成年人群的圖書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其中, 14~17周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為7.96本, 比2011年的10.68本降低了2.72本;9~13周歲未成年人人均課外圖書閱讀量為6.04本, 比2011年的7.24本降低了1.20本;0~8周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3.85本, 比2011年的5.40本下降了1.55本。 [2]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 這個難題不僅現在無法消除, 而且還會愈演愈烈。 因此, 對抗電子媒體的侵蝕是傳統學習方式長期的任務。 第二類問題是全國性的, 一段時期以來, 社會觀念的趨功利化使得人們的教育價值觀也難免走向功利主義, 那些不能為人們帶來直接的、眼前的利益,
如升學、就業、發財等好處的學科, 都普遍受到冷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帶有人文性質的語文學科很難獨善其身。 事實上, 在中小學裡的學科當中, 語文遠不是被排斥的最多、影響最嚴重的, 像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教育等不能直接當成工具的學科受的負面影響更深, 而藝術、社會等非高考學科被應試遮罩的情況則更加嚴重, 因此, 如何在尋找平衡, 是所有被排擠的學科共同的課題。

基於上述分析, 我們在討論“影響寫作教學成效的障礙”這個話題時, 就應該明白這樣一個前提:前兩大因素——時代因素和社會因素既然是大家面臨的共同難題, 它們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就屬於不可控的因素, 對一個語文教師來說, 自己能夠施加影響的,或者說那些能影響寫作教學的因素中與他有直接關係的,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分之一而已。因此,社會輿論過多地把學生語文能力下降的賬記在語文教師頭上不夠客觀,也不夠公平;同樣,語文教師們過多地抱怨時代變遷和社會環境對語文教學的不利影響,對改善語文教師的工作是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而我們所能夠討論、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加以改進的,只有第三類因素,即寫作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或者說,我自己在寫作教學上應該完成哪些任務,存在哪些問題,這才是我們可以控制、也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加以改善的,因此,要想讓自己的寫作教學發揮作用,必須明白語文教育對學生寫作會有多大影響,怎樣產生影響。這便是第一個需要“想清楚”的地方。

但是,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往往把這上述三個影響因素混淆起來。比如談到寫作教學,為數不少的語文教師總不夠自信、不夠踏實。他們覺得,社會上對寫作教學的批評是有道理的,因為學生的寫作水準確實不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確實不大,教師對寫作教學確實沒有好辦法,不少作文水準高的學生的確與教師的教學沒有多大關係,於是,他們也會跟著社會輿論一起抱怨語文教學。這種認識和心態,等於是把時代和社會變遷對學習方式的影響這副重擔全部壓在語文教師自己的肩膀上,這當然是我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了。

因此,我這裡所說的第一個“想清楚”,就是把寫作教學本來不該承擔的許多職責拿掉。但是這一條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一方面,社會輿論總是希望教師多承擔一些職責的,比如很多學生家長就習慣于把自己孩子不喜歡寫作文怪罪于語文老師,而不太反思自己很少與孩子一起閱讀、過早給孩子買ipad等行為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影響;媒體也常常以討伐語文教育的弊端為樂事,但不太反思占去學生大量閱讀時間的電視節目、網路八卦就是他們製造出來並極力推銷的東西。當然,還有一些專家也偶爾會就語文教育發起爭論,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是,一些語文教師自己也喜歡,他們不僅不想把一些本來不屬於語文教育——包括寫作教學背的包袱放下,相反,他還拼命往自己身上加,比如有一位教師為某一節寫作課設計的目標當中就這樣寫:“知道真情實感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寫講真話的意識和習慣”,這就有些過頭了。

首先,“寫真情實感”固然是衡量寫作優劣的重要指標,因為並不是所有文體都要“真情實感”衡量作文優劣,寫一篇某一食物的製作說明書,其表達的關鍵就是清晰明確,是否充滿感情似乎不是考量的目標。其次,“講真話”應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目標,如果不從社會環境誠信體系入手則很難實現,成年人如果對孩子不講真話,媒體如果對受眾不講真話,那麼,僅僅要求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說真話,這種“講真話訓練”最後勢必會演變成一種“虛偽競賽”。當然,類似的包袱還有很多,諸如“作文即做人”、“生命作文”、“創新作文”等等,都有“把所有問題自己扛”的成分,都應該“想想清楚”。

排除了“不應該承擔什麼”以後,接下來就應該思考的是,小學寫作教學應該承擔什麼,應該怎麼做,這就是第二層“想清楚”。

當然,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並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裡面有許多小問題互相糾纏、交錯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容易理清,必須把它們剝離開。我認為至少應該把它分成這樣幾個小問題:(1)為什麼要寫作文;(2)小學習作教學與整個寫作素質培養是什麼關係。其中第一個小問題的實質是認識寫作的功能,第二個小問題是明確小學習作的特殊性。

人為什麼要寫作文?人類為什麼發明了寫作這樣一種行為?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需要、表達的需要、與他人溝通的需要在起作用(往更高處說,是生命存在的需要也可以),這個認識沒有多少異議。比如說“敘述”吧。人類最早的敘述文之一,很可能就是一個原始人在外面發現了一頭野獸,因為他單獨一個人沒有能力對付,必須回來搬援兵才行。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要把遇到野獸的時間、地點,遇到野獸的經過,野獸長著什麼樣子等情況講清楚,這不就是記敘文的幾個“W”嘛!再比如“議論”。人類最早的議論文之一,很可能就是一群原始人因環境改變等因素,需要將居住地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類事情自然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主持者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就需要提出問題、概述現象、分析利弊、陳述原因、引用祖先的遺訓等,以證明搬遷的合理性。諸如此類,這種基於交際需要的表達後來借助於書寫工具來呈現,於是就演變成各類用途不同的文體了。

寫作服從於交流需要的這一本質特點啟發我們,寫作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動,只有有具體的交流目的、有交流物件,寫作才有意義,也才能激起寫作的興趣。那麼寫作教學從題目設置、到寫作過程指導,再到習作評價依據,也應該從交流需要的角度去考慮,如寫作任務交流需要,寫作過程還原真實的情景,寫作內容依託生活體驗,寫作評價應看重交流的效果等等。可是,我們的許多寫作題,例如《一件小事》《在路上》《同桌》《校園一角》《一幕》這類題目,其共同特點就是比較抽象、比較空泛,看不出多少實際交流的目的,學生會把它們當成像算數試題一樣的一份作業,寫作過程中沒有交流的欲望,也缺少交流目的達成以後的快感,興趣自然會隨著時間遞減。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寫作任務,什麼是具體的交流需要呢?我們可以看以下兩則例子:

下面是美國“全國教育進步評估”四年級作文水準測試的寫作題 [3]:

一、虛構作文

描述不尋常的一天。

想像一下,一天早上你起床後去吃早飯,下面是你在餐桌上看到的東西。

你十分驚奇。隨後……

二、寫實作文

描述你的午餐時間。

描述一次你在學校的午餐時間。描述時要使得那些沒有和你在學校共進午餐的人可以知道你是在哪裡進餐的、你的午餐是怎麼進行的。

三、說理作文

說服圖書管理員。

試想下面的情況發生了:學校圖書館中你最喜歡的一本書丟失了。這本書你可能想要反復閱讀,或者這本書是你的老師或父母曾讀給你聽過,而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並未決定是否要再次購入這本書。

寫一封信給學校圖書管理員,說服他再購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請給出足夠多的理由來說明學校圖書館應保存此書。

下面是德國語文教材中的一道寫作題 [4]:

給年輕人的家庭、退休了的老夫婦、麵包店老闆各寫一封信,寫信時考慮以下問題:

①年輕的父母、老年人、商人喜歡孩子們怎樣對他們說話?

②年輕的父母有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老年人習慣了清靜,麵包店不在比賽場附近,老闆對雜訊並不介意。針對不同的情況、思想,信裡該寫哪些內容?怎樣寫才能促使他們贊成你們的比賽活動?

③用哪些詞語來作自我介紹,怎樣寫結尾的寒暄話和祝頌語。

看得出,這些題目大都來自身邊的生活,有真實的表達物件和交流目的,還有具體的寫作要求。可以想像,當學生面對這類題目時,一定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有了激情和興趣,自然願意表達。學生能像說話那樣寫文章,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喜歡表達了。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我佈置的“校園一角”、“我的家庭”“難忘的一天”,“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我的寵物”,都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的,都真實的寫作,為什麼學生還是不感興趣,還是有人說它們脫離學生生活、沒有交流意圖呢?可以這樣說,就這些題目的內容指向本身而言,的確是有生活基礎的,但題目中缺少一種引導他聯繫生活、喚起他的表達欲望的管道,效果自然不佳了。比如我曾經以“我們的學校”為題目執教過一堂六年級學生的寫作課,課的設計思路這樣的:

(1)你熟悉自己的校園嗎?有喜歡的地方嗎?請你以“我們的學校”為作文題,寫一個片段。

學生在這個環節的整體表現是:寫作興趣不大,介紹缺乏特點。學生寫的“學校”,不外乎運動場、圖書館、食堂等,課堂交流中也沒有熱點。

(2)如果有下面幾種情況,你會選擇什麼內容,用什麼語氣來介紹自己的學校呢?

A. 一位小學生想轉到你們學校來,想瞭解一些你們學校的特點。

B. 香港或臺灣的一群小學生想到你們學校來參觀,想知道你們學校有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C.一位畢業多年的老校友來信,想知道母校最近幾年裡有哪些主要變化。

你跟他們推薦什麼地方,推薦理由是什麼?你選擇什麼方式介紹?

要求學生從上面三類中挑一個物件,並針對這個物件的需求選擇介紹的內容、考慮介紹方式。任務一變,學生的反應也跟著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他們的交流欲望被大大激發出來,原本普通、平凡的“我們的學校”立刻有了神采,譬如有學生借“校徽”的含義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有的針對那個轉學學生的特長介紹社團展區等等,物件一變,不僅選擇的內容會不同,連語言都比以往生動了許多,這就是真實交流對提高小學生寫作興趣的魅力。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在其中擔任的是一種轉換工作。按照上面的思路來類推,如果把泛泛介紹“我的家庭”轉換成參與慈善機構發起的“家庭結對子”活動的競聘廣告,把“難忘的一天”轉換成“告別2013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把“我最喜歡的一道菜”轉換成“網上家庭廚藝大比拼”,把“我的寵物”轉換成“愛動物校園達人”的一項內容,結果會怎麼樣?

我曾經收到這樣一份電子郵件,她說她帶的班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學習不主動,尤其是不喜歡寫作文。我問她給孩子出的題目是什麼,她說也就是教材中的作文題。我在給她回信中建議,不妨就讓學生給遠方的父母寫一封信,並且要真的發出去,而且要連續寫下去。一開始他們的信可能很短,格式也不一定對,可過半年以後你再看這些學生,恐怕會大不一樣。

話又說回來,基於生活的寫作只是提高寫作教學原則的一個方面,因為課堂寫作教學並不完全等同于成人世界的以交流為主要目的的表達,而是讓學生參考一些範文、借助一些話題,去學著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學習一些簡單的表達技能,為將來走上社會進行真實的表達做準備。因此,我們可以把佈置真實寫作任務看作改善寫作教學效率低這一問題的切入口,如果從寫作教學課程的角度看,還要有較系統的訓練計畫,還應有一定的知識作背景,不能完全由他們“自由”寫作,否則寫作教學的效率也不高。

小學習作教學的特殊性在哪裡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值得“想清楚”。我們從訓練量來計算。一個小學生若是從三年級開始練筆,到小學畢業只不過四年多的時間,如果他在一個學期寫7篇習作,整個小學階段他一共會寫50多篇作文(據我所知,很多學校達不到這個數目),如果一篇習作平均寫400字,加在一起也就是2萬字左右。按照通常的說法,一個作家要使自己的文字達到發表水準,應有一百五十萬字的退稿量(可以被認為是訓練量),因此,稍有點寫作常識的人都知道,小學生的這點訓練量,與一個社會人要達到基本寫作能力所需要的訓練量相比,只不過是一個零頭而已。因此,小學寫作教學的立足點,恐怕還是打基礎,這個“基礎”有多重含義,從縱向來看,相對於他的整個學習階段(一般小學到大學),小學是基礎,再從橫向看,相對於他的全部語文活動——包括閱讀、與人交流等活動來說,課堂學習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麼,小學寫作教學的意義,應該是讓學生參與表達活動勝於教給他們知識,引導他們建立寫作與社會閱讀及交流活動聯繫勝於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文體寫作訓練,培養他們對表達和寫作的興趣勝於讓他們寫出好文章。也可以說,小學寫作教學相當於在學生的心裡埋下一顆願意寫作甚至是喜歡寫作的種子,這顆種子生長在一個對寫作不排斥的心理土壤,能廣泛吸收閱讀與生活經驗所獲的營養,還有比較開闊的發育的空間,我認為這就是小學任務,小學寫作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均應該圍繞著培育這顆種子來建構。

那麼,給小學寫作教學以這樣的定位是不是太低、要求是不是太籠統了?這樣的定位會不會成為教師們在寫作教學上不作為的理由呢?我認為不應該是,我們主張把小學寫作教學不應該承擔的一些東西拿去,把小學寫作教學的職責定位于培養興趣、建立聯繫,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定位於指導他們寫出好作文,其目的正是讓小學寫作教學的目的集中一點、純粹一點,以便讓自己“教得簡單一點、明白一點”,因此,它不應該是教師無所作為的理由,相反,倒可以作為反思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依據。當然,讓單純體現效果,從籠統達到具體,還是要依靠教師的努力。以下一些建議可以作為參考:

盡心:不去抱怨時代及社會環境對寫作教學的不利影響,而是設法自己解決問題,有這樣的追求的老師當然已經很多,何捷老師的遊戲作文,李白堅老師的快樂作文等。

聯繫:作文是一項複雜的活動,作文水準不是單純的寫作教學能提高的,盡力引導學生建立寫作與閱讀、說話、知識積累及生活體驗的聯繫。如賈志敏老師的《找手機》等課例,又如上海松江談永康老師的《節氣裡的讀寫——小學生24節氣語文課程》等著作。

主體參與:學生的習作就像練游泳,達不到一定的量沒有效果,因此要讓他們一直待在水裡。我看到一個著名特級教師的一堂寫作課,這位教師演講寫作知識的時間占了近三分之二的課時,這樣的教法不會有好效果。

激勵:不吝惜對學生寫作的表揚,多畫圈,利用盡可能多的方式讓學生發表習作,如壁報張貼、上課朗讀,教師引用、建網頁、廣播、登在家校聯繫簿上、創立班級刊物。美國一本指導寫作的暢銷書,書名就叫《發表,發表!》,江蘇吳江管建剛老師設計並實施的發表激勵系統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說法:在寫作教學上,教師提出任何口號、進行任何探索幾乎都有效果,包括前面我們批評的“生命寫作”“人文寫作”“創意寫作”等,有效果並不是因為這些口號符合寫作規律,而是有口號教師就會重視、教師重視就會增加活動量,這相當於木偶劇表演的“提線效應”。

堅持:一個學生的寫作水準不是三五堂作文課能改變的,有的作文中的毛病糾正多次也未必見效,有時候學生的寫作水準還會出現反復,長期堅持才有效果。

學習:其實,在寫作教學上,前人有很多好做法,把別人的好做法及自己成功的經驗、學生的進步及原因,包括考試作文方面的材料,一點一滴地地收集、研究,化為內在的能力。幾年下來,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適合你的學生、屬於你自己的寫作教學套路。

從這個角度說,提高小學寫作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3.

[2]息慧嬌.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佈.中國出版網,2013-4-19.

[3]美國“全國教育進步評估”(NAEP)四年級閱讀水準測試.小學語文教師,2009(5).

[4]聯邦德國中學.作文訓練.朱章才,譯.斯圖加特·埃恩斯特·克勒特出版社出版,1980.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C》,2014.2)

自己能夠施加影響的,或者說那些能影響寫作教學的因素中與他有直接關係的,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分之一而已。因此,社會輿論過多地把學生語文能力下降的賬記在語文教師頭上不夠客觀,也不夠公平;同樣,語文教師們過多地抱怨時代變遷和社會環境對語文教學的不利影響,對改善語文教師的工作是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而我們所能夠討論、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加以改進的,只有第三類因素,即寫作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或者說,我自己在寫作教學上應該完成哪些任務,存在哪些問題,這才是我們可以控制、也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加以改善的,因此,要想讓自己的寫作教學發揮作用,必須明白語文教育對學生寫作會有多大影響,怎樣產生影響。這便是第一個需要“想清楚”的地方。

但是,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往往把這上述三個影響因素混淆起來。比如談到寫作教學,為數不少的語文教師總不夠自信、不夠踏實。他們覺得,社會上對寫作教學的批評是有道理的,因為學生的寫作水準確實不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確實不大,教師對寫作教學確實沒有好辦法,不少作文水準高的學生的確與教師的教學沒有多大關係,於是,他們也會跟著社會輿論一起抱怨語文教學。這種認識和心態,等於是把時代和社會變遷對學習方式的影響這副重擔全部壓在語文教師自己的肩膀上,這當然是我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了。

因此,我這裡所說的第一個“想清楚”,就是把寫作教學本來不該承擔的許多職責拿掉。但是這一條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一方面,社會輿論總是希望教師多承擔一些職責的,比如很多學生家長就習慣于把自己孩子不喜歡寫作文怪罪于語文老師,而不太反思自己很少與孩子一起閱讀、過早給孩子買ipad等行為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影響;媒體也常常以討伐語文教育的弊端為樂事,但不太反思占去學生大量閱讀時間的電視節目、網路八卦就是他們製造出來並極力推銷的東西。當然,還有一些專家也偶爾會就語文教育發起爭論,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是,一些語文教師自己也喜歡,他們不僅不想把一些本來不屬於語文教育——包括寫作教學背的包袱放下,相反,他還拼命往自己身上加,比如有一位教師為某一節寫作課設計的目標當中就這樣寫:“知道真情實感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寫講真話的意識和習慣”,這就有些過頭了。

首先,“寫真情實感”固然是衡量寫作優劣的重要指標,因為並不是所有文體都要“真情實感”衡量作文優劣,寫一篇某一食物的製作說明書,其表達的關鍵就是清晰明確,是否充滿感情似乎不是考量的目標。其次,“講真話”應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目標,如果不從社會環境誠信體系入手則很難實現,成年人如果對孩子不講真話,媒體如果對受眾不講真話,那麼,僅僅要求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說真話,這種“講真話訓練”最後勢必會演變成一種“虛偽競賽”。當然,類似的包袱還有很多,諸如“作文即做人”、“生命作文”、“創新作文”等等,都有“把所有問題自己扛”的成分,都應該“想想清楚”。

排除了“不應該承擔什麼”以後,接下來就應該思考的是,小學寫作教學應該承擔什麼,應該怎麼做,這就是第二層“想清楚”。

當然,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並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裡面有許多小問題互相糾纏、交錯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容易理清,必須把它們剝離開。我認為至少應該把它分成這樣幾個小問題:(1)為什麼要寫作文;(2)小學習作教學與整個寫作素質培養是什麼關係。其中第一個小問題的實質是認識寫作的功能,第二個小問題是明確小學習作的特殊性。

人為什麼要寫作文?人類為什麼發明了寫作這樣一種行為?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需要、表達的需要、與他人溝通的需要在起作用(往更高處說,是生命存在的需要也可以),這個認識沒有多少異議。比如說“敘述”吧。人類最早的敘述文之一,很可能就是一個原始人在外面發現了一頭野獸,因為他單獨一個人沒有能力對付,必須回來搬援兵才行。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要把遇到野獸的時間、地點,遇到野獸的經過,野獸長著什麼樣子等情況講清楚,這不就是記敘文的幾個“W”嘛!再比如“議論”。人類最早的議論文之一,很可能就是一群原始人因環境改變等因素,需要將居住地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類事情自然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主持者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就需要提出問題、概述現象、分析利弊、陳述原因、引用祖先的遺訓等,以證明搬遷的合理性。諸如此類,這種基於交際需要的表達後來借助於書寫工具來呈現,於是就演變成各類用途不同的文體了。

寫作服從於交流需要的這一本質特點啟發我們,寫作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動,只有有具體的交流目的、有交流物件,寫作才有意義,也才能激起寫作的興趣。那麼寫作教學從題目設置、到寫作過程指導,再到習作評價依據,也應該從交流需要的角度去考慮,如寫作任務交流需要,寫作過程還原真實的情景,寫作內容依託生活體驗,寫作評價應看重交流的效果等等。可是,我們的許多寫作題,例如《一件小事》《在路上》《同桌》《校園一角》《一幕》這類題目,其共同特點就是比較抽象、比較空泛,看不出多少實際交流的目的,學生會把它們當成像算數試題一樣的一份作業,寫作過程中沒有交流的欲望,也缺少交流目的達成以後的快感,興趣自然會隨著時間遞減。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寫作任務,什麼是具體的交流需要呢?我們可以看以下兩則例子:

下面是美國“全國教育進步評估”四年級作文水準測試的寫作題 [3]:

一、虛構作文

描述不尋常的一天。

想像一下,一天早上你起床後去吃早飯,下面是你在餐桌上看到的東西。

你十分驚奇。隨後……

二、寫實作文

描述你的午餐時間。

描述一次你在學校的午餐時間。描述時要使得那些沒有和你在學校共進午餐的人可以知道你是在哪裡進餐的、你的午餐是怎麼進行的。

三、說理作文

說服圖書管理員。

試想下面的情況發生了:學校圖書館中你最喜歡的一本書丟失了。這本書你可能想要反復閱讀,或者這本書是你的老師或父母曾讀給你聽過,而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並未決定是否要再次購入這本書。

寫一封信給學校圖書管理員,說服他再購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請給出足夠多的理由來說明學校圖書館應保存此書。

下面是德國語文教材中的一道寫作題 [4]:

給年輕人的家庭、退休了的老夫婦、麵包店老闆各寫一封信,寫信時考慮以下問題:

①年輕的父母、老年人、商人喜歡孩子們怎樣對他們說話?

②年輕的父母有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老年人習慣了清靜,麵包店不在比賽場附近,老闆對雜訊並不介意。針對不同的情況、思想,信裡該寫哪些內容?怎樣寫才能促使他們贊成你們的比賽活動?

③用哪些詞語來作自我介紹,怎樣寫結尾的寒暄話和祝頌語。

看得出,這些題目大都來自身邊的生活,有真實的表達物件和交流目的,還有具體的寫作要求。可以想像,當學生面對這類題目時,一定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有了激情和興趣,自然願意表達。學生能像說話那樣寫文章,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喜歡表達了。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我佈置的“校園一角”、“我的家庭”“難忘的一天”,“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我的寵物”,都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的,都真實的寫作,為什麼學生還是不感興趣,還是有人說它們脫離學生生活、沒有交流意圖呢?可以這樣說,就這些題目的內容指向本身而言,的確是有生活基礎的,但題目中缺少一種引導他聯繫生活、喚起他的表達欲望的管道,效果自然不佳了。比如我曾經以“我們的學校”為題目執教過一堂六年級學生的寫作課,課的設計思路這樣的:

(1)你熟悉自己的校園嗎?有喜歡的地方嗎?請你以“我們的學校”為作文題,寫一個片段。

學生在這個環節的整體表現是:寫作興趣不大,介紹缺乏特點。學生寫的“學校”,不外乎運動場、圖書館、食堂等,課堂交流中也沒有熱點。

(2)如果有下面幾種情況,你會選擇什麼內容,用什麼語氣來介紹自己的學校呢?

A. 一位小學生想轉到你們學校來,想瞭解一些你們學校的特點。

B. 香港或臺灣的一群小學生想到你們學校來參觀,想知道你們學校有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C.一位畢業多年的老校友來信,想知道母校最近幾年裡有哪些主要變化。

你跟他們推薦什麼地方,推薦理由是什麼?你選擇什麼方式介紹?

要求學生從上面三類中挑一個物件,並針對這個物件的需求選擇介紹的內容、考慮介紹方式。任務一變,學生的反應也跟著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他們的交流欲望被大大激發出來,原本普通、平凡的“我們的學校”立刻有了神采,譬如有學生借“校徽”的含義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有的針對那個轉學學生的特長介紹社團展區等等,物件一變,不僅選擇的內容會不同,連語言都比以往生動了許多,這就是真實交流對提高小學生寫作興趣的魅力。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在其中擔任的是一種轉換工作。按照上面的思路來類推,如果把泛泛介紹“我的家庭”轉換成參與慈善機構發起的“家庭結對子”活動的競聘廣告,把“難忘的一天”轉換成“告別2013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把“我最喜歡的一道菜”轉換成“網上家庭廚藝大比拼”,把“我的寵物”轉換成“愛動物校園達人”的一項內容,結果會怎麼樣?

我曾經收到這樣一份電子郵件,她說她帶的班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學習不主動,尤其是不喜歡寫作文。我問她給孩子出的題目是什麼,她說也就是教材中的作文題。我在給她回信中建議,不妨就讓學生給遠方的父母寫一封信,並且要真的發出去,而且要連續寫下去。一開始他們的信可能很短,格式也不一定對,可過半年以後你再看這些學生,恐怕會大不一樣。

話又說回來,基於生活的寫作只是提高寫作教學原則的一個方面,因為課堂寫作教學並不完全等同于成人世界的以交流為主要目的的表達,而是讓學生參考一些範文、借助一些話題,去學著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學習一些簡單的表達技能,為將來走上社會進行真實的表達做準備。因此,我們可以把佈置真實寫作任務看作改善寫作教學效率低這一問題的切入口,如果從寫作教學課程的角度看,還要有較系統的訓練計畫,還應有一定的知識作背景,不能完全由他們“自由”寫作,否則寫作教學的效率也不高。

小學習作教學的特殊性在哪裡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值得“想清楚”。我們從訓練量來計算。一個小學生若是從三年級開始練筆,到小學畢業只不過四年多的時間,如果他在一個學期寫7篇習作,整個小學階段他一共會寫50多篇作文(據我所知,很多學校達不到這個數目),如果一篇習作平均寫400字,加在一起也就是2萬字左右。按照通常的說法,一個作家要使自己的文字達到發表水準,應有一百五十萬字的退稿量(可以被認為是訓練量),因此,稍有點寫作常識的人都知道,小學生的這點訓練量,與一個社會人要達到基本寫作能力所需要的訓練量相比,只不過是一個零頭而已。因此,小學寫作教學的立足點,恐怕還是打基礎,這個“基礎”有多重含義,從縱向來看,相對於他的整個學習階段(一般小學到大學),小學是基礎,再從橫向看,相對於他的全部語文活動——包括閱讀、與人交流等活動來說,課堂學習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麼,小學寫作教學的意義,應該是讓學生參與表達活動勝於教給他們知識,引導他們建立寫作與社會閱讀及交流活動聯繫勝於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文體寫作訓練,培養他們對表達和寫作的興趣勝於讓他們寫出好文章。也可以說,小學寫作教學相當於在學生的心裡埋下一顆願意寫作甚至是喜歡寫作的種子,這顆種子生長在一個對寫作不排斥的心理土壤,能廣泛吸收閱讀與生活經驗所獲的營養,還有比較開闊的發育的空間,我認為這就是小學任務,小學寫作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均應該圍繞著培育這顆種子來建構。

那麼,給小學寫作教學以這樣的定位是不是太低、要求是不是太籠統了?這樣的定位會不會成為教師們在寫作教學上不作為的理由呢?我認為不應該是,我們主張把小學寫作教學不應該承擔的一些東西拿去,把小學寫作教學的職責定位于培養興趣、建立聯繫,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定位於指導他們寫出好作文,其目的正是讓小學寫作教學的目的集中一點、純粹一點,以便讓自己“教得簡單一點、明白一點”,因此,它不應該是教師無所作為的理由,相反,倒可以作為反思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依據。當然,讓單純體現效果,從籠統達到具體,還是要依靠教師的努力。以下一些建議可以作為參考:

盡心:不去抱怨時代及社會環境對寫作教學的不利影響,而是設法自己解決問題,有這樣的追求的老師當然已經很多,何捷老師的遊戲作文,李白堅老師的快樂作文等。

聯繫:作文是一項複雜的活動,作文水準不是單純的寫作教學能提高的,盡力引導學生建立寫作與閱讀、說話、知識積累及生活體驗的聯繫。如賈志敏老師的《找手機》等課例,又如上海松江談永康老師的《節氣裡的讀寫——小學生24節氣語文課程》等著作。

主體參與:學生的習作就像練游泳,達不到一定的量沒有效果,因此要讓他們一直待在水裡。我看到一個著名特級教師的一堂寫作課,這位教師演講寫作知識的時間占了近三分之二的課時,這樣的教法不會有好效果。

激勵:不吝惜對學生寫作的表揚,多畫圈,利用盡可能多的方式讓學生發表習作,如壁報張貼、上課朗讀,教師引用、建網頁、廣播、登在家校聯繫簿上、創立班級刊物。美國一本指導寫作的暢銷書,書名就叫《發表,發表!》,江蘇吳江管建剛老師設計並實施的發表激勵系統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說法:在寫作教學上,教師提出任何口號、進行任何探索幾乎都有效果,包括前面我們批評的“生命寫作”“人文寫作”“創意寫作”等,有效果並不是因為這些口號符合寫作規律,而是有口號教師就會重視、教師重視就會增加活動量,這相當於木偶劇表演的“提線效應”。

堅持:一個學生的寫作水準不是三五堂作文課能改變的,有的作文中的毛病糾正多次也未必見效,有時候學生的寫作水準還會出現反復,長期堅持才有效果。

學習:其實,在寫作教學上,前人有很多好做法,把別人的好做法及自己成功的經驗、學生的進步及原因,包括考試作文方面的材料,一點一滴地地收集、研究,化為內在的能力。幾年下來,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適合你的學生、屬於你自己的寫作教學套路。

從這個角度說,提高小學寫作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3.

[2]息慧嬌.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佈.中國出版網,2013-4-19.

[3]美國“全國教育進步評估”(NAEP)四年級閱讀水準測試.小學語文教師,2009(5).

[4]聯邦德國中學.作文訓練.朱章才,譯.斯圖加特·埃恩斯特·克勒特出版社出版,1980.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C》,2014.2)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