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談審美:不要虐待自己的耳朵

談審美:

不要虐待自己的耳朵

曾家麒

▶原文

(一)春聽鳥聲, 夏聽蟬聲, 秋聽蟲聲, 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 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 水際聽欸乃聲, 方不虛生此耳。 若惡少斥辱, 悍妻詬誶, 真不若耳聾也。

(二)景有言之極幽, 而實蕭索者, 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 而實難堪者, 貧病也;聲有言之極韻, 而實粗鄙者, 賣花聲也。

(三)聞鵝聲如在白門, 聞櫓聲如在三吳, 聞灘聲如在浙江, 聞羸馬項下鈴鐸聲如在長安道上。

(四)松下聽琴, 月下聽簫, 澗邊聽瀑布, 山中聽梵唄, 覺耳中別有不同。

(五)水之為聲有四:有瀑布聲, 有流泉聲, 有灘聲,

有溝澮聲。 風之為聲有三:有松濤聲, 有秋葉聲, 有波浪聲。 雨之為聲有二:有梧葉、荷葉上聲, 有承簷溜竹筩中聲。

▶導讀:耳聾的音樂家

提到音樂家, 幾乎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貝多芬。 若是提到知名的耳聾音樂家, 那更是非“樂聖”貝多芬莫屬了。

貝多芬曾說過自己的靈感來自大自然, 他說:“靈感就在大自然裡, 在樹林中, 在散步時, 在夜深人靜的時刻, 在旭日初升的時候。 這些靈感會在詩人的心裡化成語言與文字, 而會在我心裡化為音樂與音符。 ”事實上, 他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鄉野間寫成的, 他曾表示, 林間的鳥兒就是他創作時的夥伴。

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的音樂家並不只有貝多芬而已。 春秋時有一位音樂家也是以大自然為師, 他的名字是俞伯牙。

俞伯牙曾經向琴師成連學習彈琴, 學了許多年, 卻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於是成連帶著俞伯牙到東海上去找他的老師“方子春”。

師徒倆到達東海上的蓬萊島上後, 成連就先離開了, 留下俞伯牙一人在島上。 俞伯牙等了好久, 始終見不到“方子春”, 而他的老師成連也杳無蹤影。 俞伯牙就這樣每日裡聽著風聲、鳥聲、海浪聲, 心中若有所悟。 原來, 成連口中的老師“方子春”, 指的就是大自然。 從此之後, 俞伯牙的琴藝大進, 終於成為一代音樂宗師。

世上的聲音並不全是美妙的, 還有令人厭惡的“噪音”。 名作家余光中曾說:“噪音, 是聽覺的污染, 是耳朵吃進去的毒藥。 ”他以叔本華為例, 說明“其實不獨作家如此, 一切需要思索, 甚至僅僅需要休息或放鬆的人,

皆應享有寧靜的權利。 ”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曾經因為受不了一位女裁縫的吵鬧而把她推下樓, 致使對方肢體殘障, 而需終身支付賠償金給她。

叔本華的暴力行為並不可取, 但是飽遭噪音之苦的人應該能夠同情他的處境。 閩南語有句諺語:“千金買厝, 萬金買厝邊。 ”意思是說, 好的鄰居比好的住宅更重要。 現代社會中, 住在公寓裡的人有很多, 樓上樓下因為噪音而發生的爭端也不少, 身受噪音之苦的人, 一定很能體會好鄰居的重要性。

社會上曾發生過多起因為音響過大、在樓上奔跑, 甚至是狗吠、澆花等噪音擾鄰而鬧上法院的事件, 被判重賠的例子也有不少。 法律畢竟是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人人都能將心比心, 不製造噪音, 社會不是會更加祥和嗎?

▶延伸思考

一、你是否有被噪音騷擾的經驗?請想想看哪些聲音對你而言是音樂, 哪些聲音對你而言是噪音?

二、你有在大家面前唱歌的經驗嗎?有些人雖然歌聲不好, 但唱得很有自信;有些人因為自己歌喉不好, 所以懂得藏拙;有些人有很美妙的嗓音, 但不敢表現;有些人因為唱歌很好聽, 因此勇於表現自我。 你是哪一種人?請進一步思考, 你的做法有什麼好處, 有什麼缺點?

▶引導作文

作家陳黎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聲音鐘》, 文中敘述自己在不同時間裡聽到的叫賣聲。 一天裡可以聽到的聲音有很多種, 有些聲音讓人記憶深刻, 有些聲音則是聽而不聞。 請選擇一段時間,

以“我所聽到的聲音”為題, 舉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聲音, 說明那些聲音給自己的感受。

(節選自《教孩子擁抱世界的<幽夢影>》一書, 曾家麒/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