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困境與拓展路徑

本土化是社會工作發展壯大的必經之過程, 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許多實際問題也迫切地需要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來解決, 但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存在政府主導為主、發展不平衡、無權感嚴重、社會認同度低等問題, 本文從思想及理論重塑、重視實踐創新、創造新的社會氛圍、加強立法、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闡述應對策略, 以期完善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儘管中國的本土社會工作制度建設超過西方國家經歷過的緩慢自我積累和自然生成階段, 以一種加快步伐迅速成型,

但是出於一些原因, 比如社會制度的差異、傳統文化觀念的根深蒂固、原有模式的慣性或延續等, 仍使得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歷程充滿了挑戰及困境。 這些挑戰及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政府主導為主。

就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現狀而言, 在大多數的社會工作活動中, 都是政府處於主導地位的, 社會工作服務活動對於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大。 雖然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起到促進作用, 但這種政府主導的單一模式會大大降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積極性和活力。 目前, 政府參與力度問題已是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和挑戰。

社會工作模式以二元結構並存。

在當前中國的社會工作總體格局中, 主要存在兩種社會工作模式, 一種是專業性社會工作, 另一種是實際性社會工作。 專業性的社會工作是指由受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培訓的人員採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法進行相關服務, 而實際性的社會工作主要是指那些在我國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中, 存在一些專門進行福利服務活動的職業或崗位, 它們具有為群眾排憂解難的職能, 工作人員多屬於國家行政幹部, 具有行政性和半專業性的特點。 這種二元結構並存的局面一方面導致了中國社會工作行政化傾向明顯及專業內涵過低的問題;另一方面使得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模糊、易混淆,
兩者各自的功能或作用更是被大眾泛化。

————

社會工作發展不平衡。

這首先表現在地區間的發展差異上。 東部地區社會工作發展速度較快, 並成立了許多專業機構及一系列督導制度, 而西部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步伐則較為緩慢, 相應地對社會工作的重視程度、接受程度及發展水準等都有所滯後。 其次, 社會工作發展不平衡還表現在城鄉間的差異上。 許多較為完善的社會工作服務僅限於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地區等較為發達的地方, 在農村卻開展很少, 而事實上農村地區可能比發達的城市地區更加迫切地需要社會工作服務為其解決實際問題。 最後, 社會工作各領域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從目前各領域的社會工作發展局勢來看,

民政領域的社會工作發展時間較早, 專業化水準相對較高, 而對比之下, 其他領域的社會工作實務發展較為滯後。

————

社會認可度低。

雖然說近幾年來社工機構迅速增多, 但是主動尋求社工機構提供服務的人群並不多, 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工作服務還不盡知曉或者存在質疑。 也就是說, 就全社會範圍而言, 社會工作的職業信任和其社會認同度還沒有建立健全。 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工作的認識度、接受度及信任度低, 使得社會工作者能夠調動的社會資源匱乏, 無權感明顯, 缺乏歸屬感, 這也直接造成了社會工作者專業熱情低、服務效率低的不良局面, 從而也阻礙了社會工作的專業作用發揮。

——實現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路徑拓展

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過程, 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長期且複雜的探究中慢慢摸索前進的。 筆者認為, 要實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念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氛圍之間的融合, 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以科學的思想觀來看待社會工作本土化。

從思想上來講, 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 不能以一種僵化、死板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工作, 若認為社會工作是一個停滯不前、無需改變的專業, 並把社會工作原封不動照搬進我國, 只會加劇其在我國社會的不適用性。 要以一種理性、辯證、發展的觀點認真解讀社會工作在我國的本土化, 把社會工作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科學專業,才能夠以全面的眼光正確看待其在中國的適應性及本土化進程。

強化社會工作的本土性理論研究。

一方面,要重視歷史的文化積累,關注前人對於社會性問題、社會福利及民生保障等領域所做出的理論性成果,挖掘並繼承歷史上已有的社會工作理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期達到更好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對西方的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及價值理念進行改革或修正,而不是直接照搬和借用,以期達到更好的適應度。

積極開展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加強行動研究。

首先,西方產出的社會工作要想在我國紮根立足,必須要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一些中國化的元素,這就需要對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及專業手法進行中國化的創新,將某些中國社會的特色因素創新性地融入進社會工作的系統中,比如我國社會的“差序格局”“鄉土人情”“血緣地緣”“政府主導”等特色因素,在社會工作的西方理論基礎下要把這些中國式的因素進行創新融合。其次,要緊密結合社會工作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使命,積極介入社會存在的問題或弊端,對切實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專業有效的社會工作服務。最後,針對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現狀的不平衡性,也需要積極行動。加強社會工作發展較快地區與後進地區的溝通、交流,為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整體化進度提供助力。

加強社會工作領域的相關立法。

社會工作的立法在我國一直屬於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關於社會工作的法律法規尚屬於一個空白區域。一方面,要將一些現有的社會工作法規及政策繼續完善規範,使之能夠上升為社會工作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社會工作的發展水準,合理規範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路徑;另一方面,需要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的相關立法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的本土性特點,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社會工作的法律體系。

向社會大眾營造飽含人文情懷的文化氛圍。

社會工作本土化所面臨的挑戰及困難,許多都是由我國傳統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氛圍所造成的。加強群眾對人文情懷的文化氛圍的認識,普及相關的人文情懷意識,有助於提高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活力及熱情度,更好地促進專業活動的效率。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識度、接受度及信任度會有所提升,社會工作者能夠在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多來自社會大眾的善意和理解、尊重,這有助於減少倫理困境的發生;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能夠方便地獲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在其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資源的有效調配與利用會大大提升服務的效能。

以正確的導向加強宣傳力度。

首先可以通過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來提升社工的職業化進程,尤其可以積極支援北上廣等試點城市的社會工作發展,並通過試點城市的實踐結果進行反思及改進。其次,可將宣傳層面拓展到社會工作豐富的工作場域中去,如企業社會工作可以利用電臺、媒體、雜誌、企業宣傳刊物、宣傳欄或發放員工服務手冊等宣傳方法,擴大其在社會、社區、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間的知曉度,營造一個被社會群眾接納和認可的社會大環境,從而提升社工服務大眾的效果。再次,要豐富對大眾的社會工作宣傳內容,不可只一味停留在宣傳“社會工作是什麼”的淺析層面,而是要將宣傳內容多樣化,增加社會工作實踐知識、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現狀、社會工作典型案件和群眾最關心的社會問題為宣傳內容,從而提升社會工作的整體關注度,樹立社會工作者在和諧社會建構過程中的“減壓閥”“減震器”“擋風牆”形象,創造“有問題找社工”的輿論環境。最後,還應該採取多種宣傳形式,創新宣傳手段,如開展主題宣講活動、舉辦尋找“最美社工”活動、組織社會工作先進事蹟巡迴宣講報告會等。同時,須創新宣傳載體,使社會公眾更容易接受,如開通社會工作方面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傳播社會工作發展動態、熱點和前沿理論等。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社會轉型期勢必會出現各種因傳統與現代相碰撞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者,社會工作需要積極發揮其優勢,若一成不變地從西方移植社會工作理念及技術並不具備完全適用性,同樣,若一味鑽研自己的專屬社會工作理論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路徑是其得以適用及發展的根本出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間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使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及實踐等具備中國特色,適應中國社會,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及困境,是社會工作本土化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及探究的重點。

把社會工作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科學專業,才能夠以全面的眼光正確看待其在中國的適應性及本土化進程。

強化社會工作的本土性理論研究。

一方面,要重視歷史的文化積累,關注前人對於社會性問題、社會福利及民生保障等領域所做出的理論性成果,挖掘並繼承歷史上已有的社會工作理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期達到更好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對西方的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及價值理念進行改革或修正,而不是直接照搬和借用,以期達到更好的適應度。

積極開展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加強行動研究。

首先,西方產出的社會工作要想在我國紮根立足,必須要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一些中國化的元素,這就需要對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及專業手法進行中國化的創新,將某些中國社會的特色因素創新性地融入進社會工作的系統中,比如我國社會的“差序格局”“鄉土人情”“血緣地緣”“政府主導”等特色因素,在社會工作的西方理論基礎下要把這些中國式的因素進行創新融合。其次,要緊密結合社會工作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使命,積極介入社會存在的問題或弊端,對切實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專業有效的社會工作服務。最後,針對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現狀的不平衡性,也需要積極行動。加強社會工作發展較快地區與後進地區的溝通、交流,為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整體化進度提供助力。

加強社會工作領域的相關立法。

社會工作的立法在我國一直屬於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關於社會工作的法律法規尚屬於一個空白區域。一方面,要將一些現有的社會工作法規及政策繼續完善規範,使之能夠上升為社會工作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社會工作的發展水準,合理規範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路徑;另一方面,需要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的相關立法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的本土性特點,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社會工作的法律體系。

向社會大眾營造飽含人文情懷的文化氛圍。

社會工作本土化所面臨的挑戰及困難,許多都是由我國傳統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氛圍所造成的。加強群眾對人文情懷的文化氛圍的認識,普及相關的人文情懷意識,有助於提高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活力及熱情度,更好地促進專業活動的效率。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識度、接受度及信任度會有所提升,社會工作者能夠在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多來自社會大眾的善意和理解、尊重,這有助於減少倫理困境的發生;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能夠方便地獲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在其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資源的有效調配與利用會大大提升服務的效能。

以正確的導向加強宣傳力度。

首先可以通過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來提升社工的職業化進程,尤其可以積極支援北上廣等試點城市的社會工作發展,並通過試點城市的實踐結果進行反思及改進。其次,可將宣傳層面拓展到社會工作豐富的工作場域中去,如企業社會工作可以利用電臺、媒體、雜誌、企業宣傳刊物、宣傳欄或發放員工服務手冊等宣傳方法,擴大其在社會、社區、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間的知曉度,營造一個被社會群眾接納和認可的社會大環境,從而提升社工服務大眾的效果。再次,要豐富對大眾的社會工作宣傳內容,不可只一味停留在宣傳“社會工作是什麼”的淺析層面,而是要將宣傳內容多樣化,增加社會工作實踐知識、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現狀、社會工作典型案件和群眾最關心的社會問題為宣傳內容,從而提升社會工作的整體關注度,樹立社會工作者在和諧社會建構過程中的“減壓閥”“減震器”“擋風牆”形象,創造“有問題找社工”的輿論環境。最後,還應該採取多種宣傳形式,創新宣傳手段,如開展主題宣講活動、舉辦尋找“最美社工”活動、組織社會工作先進事蹟巡迴宣講報告會等。同時,須創新宣傳載體,使社會公眾更容易接受,如開通社會工作方面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傳播社會工作發展動態、熱點和前沿理論等。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社會轉型期勢必會出現各種因傳統與現代相碰撞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者,社會工作需要積極發揮其優勢,若一成不變地從西方移植社會工作理念及技術並不具備完全適用性,同樣,若一味鑽研自己的專屬社會工作理論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路徑是其得以適用及發展的根本出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間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使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及實踐等具備中國特色,適應中國社會,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及困境,是社會工作本土化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及探究的重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