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古賢哲顓孫師

顓孫師

顓孫師, 名師, 字子張, 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貧寒, 經孔子教導成為“顯士”。 雖學干祿, 從未從政, 以教授終。 自孔子歿後,

于鄒魯大地獨立招收弟子, 宣揚儒家學說, 乃是孔子之後“子張之儒”的創始人。 子張之儒位列儒家八派之首。

顓孫師(子張)好學深思, 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 在忠、信的思想教育上深受孔子的眷眷教導, 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 以示時刻警醒自己, 並在實踐中努力付出行動。 他卑視品德修養低下者, 認為缺乏道德, 信仰不堅定的人有了不為多, 沒有不為少。 他隨孔子周遊列國, 曾被困于陳、蔡兩國, 他提出, 士應該看見危險便肯豁出生命, 看見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 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認真, 居喪時則應悲痛哀傷。 他與人交往寬宏豁達, 他喜歡同比自己賢能的人交朋友, 主張“尊賢容眾”。 他在與朋友相處過程中能做到不計較過去的恩怨,

就是受到別人的攻擊、欺侮也不計較, 故被稱為“古之善交者”。 在孔門弟子中他是個忠信的楷模, 後人稱有“亞聖之德”。

《大戴禮記·千乘》即子張氏之儒的文獻。 在本篇中記載:“下無用則國家富, 上有義則國家治, 上有禮則民不爭, 立有神則國家敬, 兼而愛之則民無怨心, 以為無命則民不偷, 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樹之德, 此國家所以茂也。 ”在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中, 眾多孔門弟子注名者不多, 他是注名者之一。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西元72年), 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封為“陳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改封“宛邱侯”;度宗鹹淳三年(西元1267年)尊為“陳公”, 並升為“十哲”之一, 從祀孔子。

在近代研究《論語》等著作的學者中普遍認為《大戴禮記》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等七篇皆為子張氏之儒的著作。

歷代關於顓孫子張的資料, 鄒城文化學者董偉先生做了詳細考證。 (見附錄)

從考證的歷史資料來看, 顓孫師的生平事蹟詳盡, 關於他的歷史記載, 除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簡略記載外, 均集中在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上。 《論語》上有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 有別人對他的評價, 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提出的“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的觀點以及“君子尊賢而容眾, 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張, 對後世影響很大。 為了更好的研究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

我們還需從研究《論語》開始。

《論語》子張第十九載雲:

(一)子張日:“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己矣。 ”

這段話譯成白話是:子張說:“讀書人遇到國家危難時就獻出生命, 遇到有利可得時就想到是否該得, 祭祀時就想到恭敬, 服喪時就想到哀痛, 這樣就可以了”。

這裡的士指好的知識份子, 見危致命指忠於國家, 見得思義, 指君子取財, 取之有道。 祭思敬, 喪思哀指的是孝敬父母和祖先。 這一段總結起來就是子張提出的一個好的知識份子的標準, 要求知識份子做到這幾點。

這幾個條件乍看起來並不是高不可攀, 但若要切實做到, 又談何容易啊?

(二)子張日:“執德不弘, 通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子張說:“固守仁德不堅決,

信仰道義不忠實, 這種人有他可, 沒有他也可”。

這段話是顓孫子張嚴厲地批評了那些意志薄弱, 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義的人。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那些投身革命又在威逼利誘下叛變革命的叛徒, 那些在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下經不住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誘惑的腐敗分子、蛻化變質分子不正是顓孫子張痛斥的那種人嗎?不應該遭到人民的唾棄嗎?

(三)子夏的門人問交于子張。 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 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 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 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賢與, 人將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話譯成白話文為: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 應該怎樣去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的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性行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性行不可取的人就拒絕和他交往’”。子張說:“我聽到的和這不同:君子尊敬賢人而且能夠容納眾人,讚美善人而且同情沒有才能的人。我是一個大賢嘛,對於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是一個不賢的人嘛!別人將會拒絕和我交往,我怎麼去拒絕別人呢?”

從這段話可看出子張與子夏意見有分歧。對於如何交朋友這個問題,子夏是遵照“守無友不如己者之古訓,而子張是守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者之古訓”。這兩段古訓是針對兩種不同的物件而言的,對於初學者,因其識別力差,自控力弱,自當慎重擇友而交;針對君子而言,當廣施仁義,惠于世人。由此可見,子張、子夏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根據不同物件而分別對待。相比較而言,子張的見解更實用些。特別是從今人的觀點來看,還以子張的見解為對。我們自然交有道德有才幹的人為朋友,同時對一般的人也是以廣交為。

譯文是:“我的朋友子張啊,可以算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愛人、修身、人本哲學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張問時,僅從修身方面談仁時說:“能在天下實行‘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五種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標準訂的是很高的,象當時眾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棄馬而去的陳文子,可以稱為賢者,但也沒達到仁的地步。子張雖然也是很高尚的賢者,但也沒有達到“仁”的標準。

由上幾段看:顓孫子張:相貌堂堂,聰明好學,辦事能力強。從以上來看,顓孫子張的觀點,對今天來說,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若認真學習和領會,對於個人的修養和思想的改造還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顓孫子張是傑出的歷史名人,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代影響很大。

“秋風祠院起蒼涼,未信為仁難並張。”這是清代康熙年間鄒縣知縣婁一均《謁子張祠》中的兩句。“張”即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門十六子之一,“清雍正三年,子張被加封為陳國公,配享孔廟。孔子歿後,子張曾在鄒城孟廟附近創辦學堂、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

位於原鄒縣南關的“子張祠”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鄒縣縣令憑悼懷念祭祀“子張”的聖地。目前鄒城市為顓孫後人主要緊集地。

如此名人,出在吾鄉,這是吾鄉人的驕傲和自豪。鑒於“子張祠”被毀狀況,筆者建議予以修復,作為文化遺跡保留下來,這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做的事,也是對子孫萬代的交待,若讓他在我們這一代湮沒掉,我們對子孫也是不好交待的。

古跡的意義,旨在彰顯其大義,教化天下。義之厚重,非經莫屬,經傳所及,聖賢所履也,這些遺跡對任何一代人,都有義務使其傳萬世而不朽。鄒城地雖小,經義所及的就有:中庸精舍,子思祠等古建祠堂,歷代推崇重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當今盛世宣導重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大力提倡儒學思想,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來源於儒家思想,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的土壤。而顓孫師自古在儒家佔有首席地位,被歷代文人帝王將相譽為儒家八派之首,聖門賢哲。其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何等重大,難道不應該重建祠堂,緬懷先賢,福佑後世嗎。

顓孫先祖源聖門,首創儒派揚師訓。見仁思義重品德,千秋問道爍古今。

附:鄒城學者董偉在歷代典籍中挖掘的關於子張的考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 :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地音聲如此則聞

(宋)洪適 《隷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七 :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子史家不能次以為

(明)馮惟訥 《(嘉靖)青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卷十 :子路言子游卜子夏顓孫子張 兩廡列七十二子

(明)李默 《(嘉靖)甯國府志》(明嘉靖刻本)卷九 :子路言子游卜子夏顓孫子張 兩廡列七十二子

(清)顧景星 《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卷三十二 :後升顏子為四配升顓孫 子張補十哲議者疑宰我短

(清)劉庠 《(同治)徐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卷十八中 :哉三賢者何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也侯名煒江西

(清)張金吾 《金文最》(清光緖二十一年重刻本)卷三十九碑 :曾子像而升於殿自顓孫子張至劉向繪於左廡自林

(民國)趙爾巽 《清史稿》(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志九十七職官二:雍正二年授先賢顓孫子張六十六世孫誠道道光

周)屍佼 《屍子》(清平津館叢書本)屍子卷上 : 有也字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八下 : 其太子禦寇公子完與顓孫奔齊蓋禦寇之党也 齊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八十八 : 居陳師古曰子張姓顓孫名師 澹檯子羽居楚

(漢)戴德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卷六 :告者不陵敖之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

(漢)戴德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卷六 :也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子張字也 孔

(漢)戴德 《大戴禮記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 : 告者不陵敖之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

(漢)戴德 《大戴禮記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 : 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子張

(漢)劉向 《說苑》(四部叢刊景明鈔本)說苑卷十九 : 而況人乎公孟子髙見顓孫子莫曰敢問君子之禮何

(漢)劉向 《說苑》(四部叢刊景明鈔本)說苑卷十九 : 曰敢問君子之禮何如顓孫子莫曰去爾外厲與爾內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六十七 : 其子歿哭之失眀 顓孫師陳人 索隠鄭目錄

(漢)趙岐 《孟子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二: 學干祿 鄭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

(漢)趙岐 《孟子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二: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 澌太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周秦之聲二者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 雲大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者案史記大史公姓司馬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十二弟子傳雲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者謂今禮記作

(漢)鄭玄 《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卷二:澌太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周秦之聲二者

(三國)何晏 《論語》(四部叢刊景日本正平本)卷一:張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䘵䘵位也 子曰

(三國)何晏 《論語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解經卷第十四下: 張善鼓琴也趙注引為顓孫師亦未審何據而琴張曰

(三國)王肅 《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卷三:之行不傲此四者 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

(三國)王肅 《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卷九:師事之而諮國政焉 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九:子 哀公孫 雜人 顓孫 轅選 女叔 原仲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以實言 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 公子完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四十九: 逵鄭眾皆以為子張即顓孫師服䖍雲案七十子傳雲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莊公第三:以實言 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 公子完顓孫

(南北朝)皇侃 《論語義疏》(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卷一:鄭玄曰子張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也干求也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作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地音聲

(南北朝)蕭統 《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景宋本)六臣注文選卷第五十七:曰祖為行始也家語曰顓孫師有容體姿質鄭玄毛詩

(南北朝)蕭統 《文選》(胡刻本)卷五十七:曰祖為行始也家語曰顓孫師有容體資質 存亡永

(唐)成玄英 《南華眞經注疏》(古逸叢書景宋本)卷九:子張孔子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行聖跡之人

(唐)杜佑 《通典》(清武英殿刻本)卷五十三禮十三吉十二:宜追贈 曾參贈郕伯顓孫師贈陳伯 澹台滅明贈

(唐)李林甫 《唐六典》(明刻本)卷四 :我子貢子遊子夏曾參顓孫師澹台滅明宓子賤原憲

(作者:顓孫明秋 董偉)

應該怎樣去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的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性行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性行不可取的人就拒絕和他交往’”。子張說:“我聽到的和這不同:君子尊敬賢人而且能夠容納眾人,讚美善人而且同情沒有才能的人。我是一個大賢嘛,對於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是一個不賢的人嘛!別人將會拒絕和我交往,我怎麼去拒絕別人呢?”

從這段話可看出子張與子夏意見有分歧。對於如何交朋友這個問題,子夏是遵照“守無友不如己者之古訓,而子張是守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者之古訓”。這兩段古訓是針對兩種不同的物件而言的,對於初學者,因其識別力差,自控力弱,自當慎重擇友而交;針對君子而言,當廣施仁義,惠于世人。由此可見,子張、子夏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根據不同物件而分別對待。相比較而言,子張的見解更實用些。特別是從今人的觀點來看,還以子張的見解為對。我們自然交有道德有才幹的人為朋友,同時對一般的人也是以廣交為。

譯文是:“我的朋友子張啊,可以算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愛人、修身、人本哲學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張問時,僅從修身方面談仁時說:“能在天下實行‘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五種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標準訂的是很高的,象當時眾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棄馬而去的陳文子,可以稱為賢者,但也沒達到仁的地步。子張雖然也是很高尚的賢者,但也沒有達到“仁”的標準。

由上幾段看:顓孫子張:相貌堂堂,聰明好學,辦事能力強。從以上來看,顓孫子張的觀點,對今天來說,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若認真學習和領會,對於個人的修養和思想的改造還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顓孫子張是傑出的歷史名人,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代影響很大。

“秋風祠院起蒼涼,未信為仁難並張。”這是清代康熙年間鄒縣知縣婁一均《謁子張祠》中的兩句。“張”即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門十六子之一,“清雍正三年,子張被加封為陳國公,配享孔廟。孔子歿後,子張曾在鄒城孟廟附近創辦學堂、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

位於原鄒縣南關的“子張祠”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鄒縣縣令憑悼懷念祭祀“子張”的聖地。目前鄒城市為顓孫後人主要緊集地。

如此名人,出在吾鄉,這是吾鄉人的驕傲和自豪。鑒於“子張祠”被毀狀況,筆者建議予以修復,作為文化遺跡保留下來,這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做的事,也是對子孫萬代的交待,若讓他在我們這一代湮沒掉,我們對子孫也是不好交待的。

古跡的意義,旨在彰顯其大義,教化天下。義之厚重,非經莫屬,經傳所及,聖賢所履也,這些遺跡對任何一代人,都有義務使其傳萬世而不朽。鄒城地雖小,經義所及的就有:中庸精舍,子思祠等古建祠堂,歷代推崇重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當今盛世宣導重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大力提倡儒學思想,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來源於儒家思想,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的土壤。而顓孫師自古在儒家佔有首席地位,被歷代文人帝王將相譽為儒家八派之首,聖門賢哲。其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何等重大,難道不應該重建祠堂,緬懷先賢,福佑後世嗎。

顓孫先祖源聖門,首創儒派揚師訓。見仁思義重品德,千秋問道爍古今。

附:鄒城學者董偉在歷代典籍中挖掘的關於子張的考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 :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地音聲如此則聞

(宋)洪適 《隷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七 :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子史家不能次以為

(明)馮惟訥 《(嘉靖)青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卷十 :子路言子游卜子夏顓孫子張 兩廡列七十二子

(明)李默 《(嘉靖)甯國府志》(明嘉靖刻本)卷九 :子路言子游卜子夏顓孫子張 兩廡列七十二子

(清)顧景星 《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卷三十二 :後升顏子為四配升顓孫 子張補十哲議者疑宰我短

(清)劉庠 《(同治)徐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卷十八中 :哉三賢者何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也侯名煒江西

(清)張金吾 《金文最》(清光緖二十一年重刻本)卷三十九碑 :曾子像而升於殿自顓孫子張至劉向繪於左廡自林

(民國)趙爾巽 《清史稿》(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志九十七職官二:雍正二年授先賢顓孫子張六十六世孫誠道道光

周)屍佼 《屍子》(清平津館叢書本)屍子卷上 : 有也字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八下 : 其太子禦寇公子完與顓孫奔齊蓋禦寇之党也 齊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八十八 : 居陳師古曰子張姓顓孫名師 澹檯子羽居楚

(漢)戴德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卷六 :告者不陵敖之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

(漢)戴德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卷六 :也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子張字也 孔

(漢)戴德 《大戴禮記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 : 告者不陵敖之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

(漢)戴德 《大戴禮記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 : 也 是顓孫之行也 顓孫師陳人也子張

(漢)劉向 《說苑》(四部叢刊景明鈔本)說苑卷十九 : 而況人乎公孟子髙見顓孫子莫曰敢問君子之禮何

(漢)劉向 《說苑》(四部叢刊景明鈔本)說苑卷十九 : 曰敢問君子之禮何如顓孫子莫曰去爾外厲與爾內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六十七 : 其子歿哭之失眀 顓孫師陳人 索隠鄭目錄

(漢)趙岐 《孟子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二: 學干祿 鄭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

(漢)趙岐 《孟子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二: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 澌太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周秦之聲二者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 雲大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者案史記大史公姓司馬

(漢)鄭玄 《禮記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七:十二弟子傳雲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者謂今禮記作

(漢)鄭玄 《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卷二:澌太史公傳曰子張姓顓孫今曰申祥周秦之聲二者

(三國)何晏 《論語》(四部叢刊景日本正平本)卷一:張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䘵䘵位也 子曰

(三國)何晏 《論語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解經卷第十四下: 張善鼓琴也趙注引為顓孫師亦未審何據而琴張曰

(三國)王肅 《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卷三:之行不傲此四者 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

(三國)王肅 《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卷九:師事之而諮國政焉 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九:子 哀公孫 雜人 顓孫 轅選 女叔 原仲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以實言 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 公子完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四十九: 逵鄭眾皆以為子張即顓孫師服䖍雲案七十子傳雲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莊公第三:以實言 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 公子完顓孫

(南北朝)皇侃 《論語義疏》(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卷一:鄭玄曰子張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也干求也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作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孫子張之地音聲

(南北朝)蕭統 《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景宋本)六臣注文選卷第五十七:曰祖為行始也家語曰顓孫師有容體姿質鄭玄毛詩

(南北朝)蕭統 《文選》(胡刻本)卷五十七:曰祖為行始也家語曰顓孫師有容體資質 存亡永

(唐)成玄英 《南華眞經注疏》(古逸叢書景宋本)卷九:子張孔子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行聖跡之人

(唐)杜佑 《通典》(清武英殿刻本)卷五十三禮十三吉十二:宜追贈 曾參贈郕伯顓孫師贈陳伯 澹台滅明贈

(唐)李林甫 《唐六典》(明刻本)卷四 :我子貢子遊子夏曾參顓孫師澹台滅明宓子賤原憲

(作者:顓孫明秋 董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