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日軍製造的世界級步槍:可以用來打飛機的99式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 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二十一期】(歷史系列第208講)

99式步槍是在二戰日軍研發的一種步槍,

目的是淘汰威力不足的38式步槍。 客觀來說, 99式步槍性能優秀, 是世界最頂尖的步槍。 只是它生不逢時, 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 聽薩沙說一說吧。

日軍早在1909年就採用38式步槍作為制式武器, 到抗戰爆發已經使用了28年時間。

和所有的日本產品一樣,

當年的38式步槍也是一種模仿出來的武器。

設計之初, 日本槍王有阪成章少將, 就借鑒了美國春田、德國毛瑟、英國恩菲爾德步槍的。

雖被戲稱為發射子彈的長矛, 但38大蓋的整體設計是很成功的。

隨著日軍在中國的作戰, 包括918事件、對付東北義勇軍、128上海會戰和長城會戰, 38式步槍的缺點很快表現出來。

相比國軍的仿造毛瑟1924的中正式步槍, 甚至老掉牙的老套筒(委員會1888步槍), 38式步槍的威力不足。

客觀來說, 38式步槍無論射程、精度、可靠性、訓練的容易程度, 都屬於世界第一流。

尤其, 它採用6.5毫米步槍彈, 後坐力比世界其他步槍都要小一些。

這樣一來, 它比較容易訓練, 新兵用它射擊不會很驚恐。 由於後坐力小, 步槍射擊精度, 尤其是連續單發射擊精度較高。

在抗戰初期, 日軍使用38式步槍是相當厲害的, 精度很驚人。

日軍的老兵可以用38式步槍射中天上的飛鳥, 還可以在夜間打中25米外的香煙頭。

這並非只是日軍訓練水準高, 還有38式步槍後坐力較小的優點。

不過, 38式步槍威力不足讓日軍很尷尬。

6.5×50毫米子彈在近距離過於穩定, 穿透力過強, 擊中人體不容易翻轉, 導致肉體嚴重損傷。

頗多國軍被步槍擊中, 但只是輕傷的情況。

著名的李仙洲將軍, 曾經被38式步槍射穿了胸部。 如果是我們的7.92毫米中正式步槍, 李將軍肯定必死無疑, 連救都不用救。

李將軍中彈以後, 開始盡然沒有發現受傷, 而是爬山走了幾十步以後才驚奇發現胸口出血。

經過搶救, 李仙洲將軍也沒有死亡, 重傷後逐步恢復。

對於這一點, 日軍其實也很清楚。

早在1920年(大正9年)7月, 也就是設計92式重機槍之初, 開始考慮使用新式子彈。

日軍就放棄了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的6.5毫米機槍彈, 而採用了7.7×58毫米子彈。

經過反復測試, 這種7.7毫米子彈性能非常優秀。 子彈各方面性能和美制蘇制7.62毫米、德制7.92毫米、英制7.7毫米子彈差不多,

尤其威力幾乎一樣。

在1932年日軍正式開始裝備92式步槍, 大量生產7.7毫米機槍彈。

對於是否研究7.7毫米步槍, 日本方面一直是猶豫的。

以日本的科技來說, 研發一款步槍並沒有什麼難度。

設計不是問題, 問題是裝備。

如果研發了7.7毫米步槍,部隊究竟要不要全部換裝呢?

38式步槍裝備了幾百萬支,儲存的6.5毫米子彈至少有10億發。抗戰爆發初期,日軍猛增到100多萬。

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日軍現役正規軍就高達788萬,還有為了1億玉碎編組的大量預備役部隊,總數至少有一千多萬人。

如果將所有步槍全部更換成7.7毫米,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不但要花費鉅資,還要調整全日本軍工生產線。

如果裝備38式步槍同時再裝備7.7毫米步槍,就等於要同時生產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子彈。

同時,7.7毫米步槍裝備的子彈,雖然同92式重機槍子彈口徑相同,但機槍彈是半凸緣彈,步槍彈則是無凸緣彈,不能通用。

也就是說,日軍還要生產兩種7.7毫米子彈。

這對於軍工生產和後勤補給來說,是極為恐怖的,甚至會搞垮了軍隊。

隨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38式步槍威力小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一場戰鬥中,一般來說中彈的士兵死亡和受傷是有一定的比率的。

無論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保定會戰、石家莊會戰、台兒莊會戰等等,中彈的國軍士兵的死亡率明顯低於日軍。

日軍認為,國軍的中正式甚至清末研發的老套筒的7.92毫米圓彈,即便擊中日軍士兵的四肢等非要害部分,都可能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38式步槍則相反。

實戰中,國軍士兵經常負傷修養一個月,就重新回到戰場。

國軍有句名言:一次受傷的兵是白銀,二次受傷的兵就是鑽石了。

這些傷兵回到部隊,迅速成為骨幹老兵,反而會增強部隊戰鬥力。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林彪受傷看出來。

林彪被閻錫山的士兵用仿造38式步槍射成重傷,子彈從背後射入,擦傷脊椎然後打斷了一截肋骨。

這麼重的傷,換毛瑟步槍肯定一槍斃命了。

林彪修養了不到1個月,槍傷就基本恢復。中槍後才幾天,林彪已經可以下地。

115師衛生部長穀廣善回憶:大約在林彪傷後六七天,其背部的傷口已經癒合,身體恢復得很快,他躺在擔架上,對我說:“我想試一下,看能不能站起來,你看行嗎?”我說:“那就試試看吧。”林彪從擔架上坐起,我扶他站了起來。林彪見果然沒事,於是進一步說:“我想走兩步試試,行不行?”我點頭應允。林彪真的往前走了好幾步,然後長舒一口氣,說:“謝天謝地,真的沒事!我懸了好幾天的心總算放下了。”

為什麼這麼快就好了呢?穀廣善的解釋是:38式步槍威力不行!再重的槍傷外傷只要嚴格消炎,傷口不感染,最多一個月就會好。平型關戰鬥,我一下子收容了兩三百名重傷患,不到一個月全部治好歸隊了。我們對林彪的治療是全力以赴,當然好得更快。

1939年日軍正式投產使用7.7毫米彈藥的99式步槍(當年是日本紀元2599年),原型為古屋兵工廠的岩下式7.7毫米步槍。

99式步槍和38式結構基本一致,主要區別就是使用了7.7毫米子彈。

它和38式一樣採用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採用開膛待擊系統,甚至保存了38大蓋的防塵蓋。

該槍裝彈5發,手拉連續單發射擊。

最大射程1500米,實際上主要在400米距離內使用。在400米內,99式步槍射擊精度非常高,不亞於世界其他名槍。

它的保險仍然是奇特的機尾保險機。

射擊後將它前推並右旋到位為保險狀態,射擊前前推並左旋到位為待擊狀態。

99式步槍和38式步槍的區別很小,其一是38式的機匣頂部有兩個安全排氣孔,而99式只有1個。

其二是瞄準裝置有所不同。99式和38式都是錐形準星,但99式步槍框形表尺上的照門為覘孔式,而不是38式那種帶3個V形缺口的折疊式框形表尺。

其三99式步槍有上護木,38式沒有。

有意思的是,99式還有防空用瞄準器,這純屬搞笑設計,步槍是打不下飛機的。

左邊7.7毫米子彈,右邊是5.6毫米子彈

其實,99式結構和主要性能和38式沒有區別,最大不同主要是子彈威力提高很多。

根據實戰表明,7.7毫米步槍彈威力遠遠強於6.5毫米。子彈射入人體,會出現翻轉,造成人體骨骼和組織的嚴重損傷。

7.7毫米子彈如果擊中左胸和頭部,中彈者活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子彈擊中右胸、腹部,致死率也超過百分之六十!

擊中非致命部位手腳肩部等等,也會因傷口大,失血多,最終導致送命。

99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武器,隨後在1940年定為制式武器,準備徹底淘汰38式步槍。

在隨後的5年內,包括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仁川兵工廠(朝鮮)、東洋工業公司、東京重型機械廠等等,還包括敗家子張學良丟掉的瀋陽兵工廠都在生產這種步槍。

到戰爭結束,99式步槍一共生產了260萬支。

數量雖不少,但不可能裝備700多萬日本現役軍隊。雖日軍要求用99式步槍全部更換38式,直到戰爭結束這不過是個美好的夢想。

無論日軍是否願意,實際上他們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步槍,導致後勤的壓力巨大。

有意思的是,120萬侵華日軍使用的99式步槍不多。

1940年99式步槍投產的時候,侵華戰爭已經持續了4年之久,在中國百萬日軍已經有了完整的武器裝備。

將這麼多日軍的步槍換裝,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同時,侵華日軍基本時刻都在作戰,火線換武器也不現實,光是中國倉庫的大量6.5毫米步槍彈藥怎麼處理?難道都運回國去?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更換99式步槍顯然不理智。所以,日軍99式步槍大量裝備新組建的部隊,出現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爭。

著名的日本關東軍,也裝備了不少99式步槍。

99式步槍在中國的數量並不多,這也算是中國人的運氣好。

99式步槍有幾種變形,其一是較短的99式短步槍。

短步槍長度1130毫米,比99式標準版的1258毫米要短,仍然比西方的步槍要略長(1100毫米左右)。

短步槍是二戰的主流,主要是長步槍同短步槍的射程、精度、威力相差都很小,只有拼刺存在劣勢。二戰除了缺乏自動武器的中國戰場,其他戰場鮮有拼刺的記錄,這點基本可以忽略。

所以,日軍基本沒有生產99式標準步槍,99式短步槍就是我們常見的99式步槍。

其二是99式狙擊步槍。步槍加厚了槍管,加裝了瞄準鏡的一種變型槍。99式狙擊槍採用7.7毫米彈藥,更為致命。相比97式狙擊槍,99式開槍時候的槍口火焰明顯,槍聲也較大,容易被人發現。所以,日軍狙擊手並不喜歡使用99式狙擊槍,它生產了9000多支。

其三是2式傘兵步槍。這種步槍可以拆成兩截,便於傘兵攜帶乘機。跳傘以後,日本傘兵可以在幾分鐘內將步槍組合起來。這種步槍生產了2萬多支,因日本傘兵在中後期幾乎沒有戰鬥而表現平平。

戰爭最後,日本為了準備1億玉碎,生產了大量劣質99式步槍充數。

這些99式步槍非常之差,薩沙引用一段記錄:

早期的是帶有對空射擊標杆的立框式表尺,後期簡化到只剩下一個固定的覘孔照門,工藝也非常差。

早期的準星為兩側帶護翼的錐狀準星,後期則取消了護翼。

早期的上護木從二箍覆蓋到頭箍,後期只覆蓋到二箍。

早期型配有防塵蓋,鐵絲單腳架,這些實用價值不大的物件都被士兵拆下丟棄在戰場上。後期型則乾脆取消掉了。

早期型號的頭箍做工精良,並用螺釘固定護木,槍管下有通條。後期做工粗糙,螺釘也省略了,下護木榫接入頭箍,長期使用後極易脫落,同時通條也省掉了。

早期型槍托底板由金屬製成,後期型改成木質底板。

早期型節套上有代表天皇的菊花徽記和九九式銘文,後期型僅保留菊花徽記。

有意思的是,解放戰爭中倒是有不少99式步槍出現。上面提到了,關東軍裝備大量99式步槍。這些武器大部分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得到,4野的99式步槍是很多的,兵工廠也大量生產7.7毫米彈藥。

國軍也繳獲了一些99式步槍,但沒有彈藥來源。國軍都將槍管更換為7.92毫米,藉以使用毛瑟步槍彈,統統裝備二線部隊。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南韓軍被摧枯拉朽的擊潰。南韓方面急於擴軍,又缺乏武器,就將日軍留在韓國的14萬支99式步槍重新裝備起來,但更換了槍管以發射7.62毫米美制子彈。

越南戰爭期間,一些南越遊擊隊仍然用99式步槍狙擊美軍軍官。

時至今日,99式步槍已經極少保存下來,主要是7.7毫米日式子彈幾十年前就已經不生產。不能射擊的步槍,自然沒有什麼人願意保存。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二十一期】(歷史系列第208講)

問題是裝備。

如果研發了7.7毫米步槍,部隊究竟要不要全部換裝呢?

38式步槍裝備了幾百萬支,儲存的6.5毫米子彈至少有10億發。抗戰爆發初期,日軍猛增到100多萬。

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日軍現役正規軍就高達788萬,還有為了1億玉碎編組的大量預備役部隊,總數至少有一千多萬人。

如果將所有步槍全部更換成7.7毫米,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不但要花費鉅資,還要調整全日本軍工生產線。

如果裝備38式步槍同時再裝備7.7毫米步槍,就等於要同時生產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子彈。

同時,7.7毫米步槍裝備的子彈,雖然同92式重機槍子彈口徑相同,但機槍彈是半凸緣彈,步槍彈則是無凸緣彈,不能通用。

也就是說,日軍還要生產兩種7.7毫米子彈。

這對於軍工生產和後勤補給來說,是極為恐怖的,甚至會搞垮了軍隊。

隨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38式步槍威力小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一場戰鬥中,一般來說中彈的士兵死亡和受傷是有一定的比率的。

無論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保定會戰、石家莊會戰、台兒莊會戰等等,中彈的國軍士兵的死亡率明顯低於日軍。

日軍認為,國軍的中正式甚至清末研發的老套筒的7.92毫米圓彈,即便擊中日軍士兵的四肢等非要害部分,都可能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38式步槍則相反。

實戰中,國軍士兵經常負傷修養一個月,就重新回到戰場。

國軍有句名言:一次受傷的兵是白銀,二次受傷的兵就是鑽石了。

這些傷兵回到部隊,迅速成為骨幹老兵,反而會增強部隊戰鬥力。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林彪受傷看出來。

林彪被閻錫山的士兵用仿造38式步槍射成重傷,子彈從背後射入,擦傷脊椎然後打斷了一截肋骨。

這麼重的傷,換毛瑟步槍肯定一槍斃命了。

林彪修養了不到1個月,槍傷就基本恢復。中槍後才幾天,林彪已經可以下地。

115師衛生部長穀廣善回憶:大約在林彪傷後六七天,其背部的傷口已經癒合,身體恢復得很快,他躺在擔架上,對我說:“我想試一下,看能不能站起來,你看行嗎?”我說:“那就試試看吧。”林彪從擔架上坐起,我扶他站了起來。林彪見果然沒事,於是進一步說:“我想走兩步試試,行不行?”我點頭應允。林彪真的往前走了好幾步,然後長舒一口氣,說:“謝天謝地,真的沒事!我懸了好幾天的心總算放下了。”

為什麼這麼快就好了呢?穀廣善的解釋是:38式步槍威力不行!再重的槍傷外傷只要嚴格消炎,傷口不感染,最多一個月就會好。平型關戰鬥,我一下子收容了兩三百名重傷患,不到一個月全部治好歸隊了。我們對林彪的治療是全力以赴,當然好得更快。

1939年日軍正式投產使用7.7毫米彈藥的99式步槍(當年是日本紀元2599年),原型為古屋兵工廠的岩下式7.7毫米步槍。

99式步槍和38式結構基本一致,主要區別就是使用了7.7毫米子彈。

它和38式一樣採用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採用開膛待擊系統,甚至保存了38大蓋的防塵蓋。

該槍裝彈5發,手拉連續單發射擊。

最大射程1500米,實際上主要在400米距離內使用。在400米內,99式步槍射擊精度非常高,不亞於世界其他名槍。

它的保險仍然是奇特的機尾保險機。

射擊後將它前推並右旋到位為保險狀態,射擊前前推並左旋到位為待擊狀態。

99式步槍和38式步槍的區別很小,其一是38式的機匣頂部有兩個安全排氣孔,而99式只有1個。

其二是瞄準裝置有所不同。99式和38式都是錐形準星,但99式步槍框形表尺上的照門為覘孔式,而不是38式那種帶3個V形缺口的折疊式框形表尺。

其三99式步槍有上護木,38式沒有。

有意思的是,99式還有防空用瞄準器,這純屬搞笑設計,步槍是打不下飛機的。

左邊7.7毫米子彈,右邊是5.6毫米子彈

其實,99式結構和主要性能和38式沒有區別,最大不同主要是子彈威力提高很多。

根據實戰表明,7.7毫米步槍彈威力遠遠強於6.5毫米。子彈射入人體,會出現翻轉,造成人體骨骼和組織的嚴重損傷。

7.7毫米子彈如果擊中左胸和頭部,中彈者活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子彈擊中右胸、腹部,致死率也超過百分之六十!

擊中非致命部位手腳肩部等等,也會因傷口大,失血多,最終導致送命。

99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武器,隨後在1940年定為制式武器,準備徹底淘汰38式步槍。

在隨後的5年內,包括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仁川兵工廠(朝鮮)、東洋工業公司、東京重型機械廠等等,還包括敗家子張學良丟掉的瀋陽兵工廠都在生產這種步槍。

到戰爭結束,99式步槍一共生產了260萬支。

數量雖不少,但不可能裝備700多萬日本現役軍隊。雖日軍要求用99式步槍全部更換38式,直到戰爭結束這不過是個美好的夢想。

無論日軍是否願意,實際上他們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步槍,導致後勤的壓力巨大。

有意思的是,120萬侵華日軍使用的99式步槍不多。

1940年99式步槍投產的時候,侵華戰爭已經持續了4年之久,在中國百萬日軍已經有了完整的武器裝備。

將這麼多日軍的步槍換裝,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同時,侵華日軍基本時刻都在作戰,火線換武器也不現實,光是中國倉庫的大量6.5毫米步槍彈藥怎麼處理?難道都運回國去?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更換99式步槍顯然不理智。所以,日軍99式步槍大量裝備新組建的部隊,出現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爭。

著名的日本關東軍,也裝備了不少99式步槍。

99式步槍在中國的數量並不多,這也算是中國人的運氣好。

99式步槍有幾種變形,其一是較短的99式短步槍。

短步槍長度1130毫米,比99式標準版的1258毫米要短,仍然比西方的步槍要略長(1100毫米左右)。

短步槍是二戰的主流,主要是長步槍同短步槍的射程、精度、威力相差都很小,只有拼刺存在劣勢。二戰除了缺乏自動武器的中國戰場,其他戰場鮮有拼刺的記錄,這點基本可以忽略。

所以,日軍基本沒有生產99式標準步槍,99式短步槍就是我們常見的99式步槍。

其二是99式狙擊步槍。步槍加厚了槍管,加裝了瞄準鏡的一種變型槍。99式狙擊槍採用7.7毫米彈藥,更為致命。相比97式狙擊槍,99式開槍時候的槍口火焰明顯,槍聲也較大,容易被人發現。所以,日軍狙擊手並不喜歡使用99式狙擊槍,它生產了9000多支。

其三是2式傘兵步槍。這種步槍可以拆成兩截,便於傘兵攜帶乘機。跳傘以後,日本傘兵可以在幾分鐘內將步槍組合起來。這種步槍生產了2萬多支,因日本傘兵在中後期幾乎沒有戰鬥而表現平平。

戰爭最後,日本為了準備1億玉碎,生產了大量劣質99式步槍充數。

這些99式步槍非常之差,薩沙引用一段記錄:

早期的是帶有對空射擊標杆的立框式表尺,後期簡化到只剩下一個固定的覘孔照門,工藝也非常差。

早期的準星為兩側帶護翼的錐狀準星,後期則取消了護翼。

早期的上護木從二箍覆蓋到頭箍,後期只覆蓋到二箍。

早期型配有防塵蓋,鐵絲單腳架,這些實用價值不大的物件都被士兵拆下丟棄在戰場上。後期型則乾脆取消掉了。

早期型號的頭箍做工精良,並用螺釘固定護木,槍管下有通條。後期做工粗糙,螺釘也省略了,下護木榫接入頭箍,長期使用後極易脫落,同時通條也省掉了。

早期型槍托底板由金屬製成,後期型改成木質底板。

早期型節套上有代表天皇的菊花徽記和九九式銘文,後期型僅保留菊花徽記。

有意思的是,解放戰爭中倒是有不少99式步槍出現。上面提到了,關東軍裝備大量99式步槍。這些武器大部分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得到,4野的99式步槍是很多的,兵工廠也大量生產7.7毫米彈藥。

國軍也繳獲了一些99式步槍,但沒有彈藥來源。國軍都將槍管更換為7.92毫米,藉以使用毛瑟步槍彈,統統裝備二線部隊。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南韓軍被摧枯拉朽的擊潰。南韓方面急於擴軍,又缺乏武器,就將日軍留在韓國的14萬支99式步槍重新裝備起來,但更換了槍管以發射7.62毫米美制子彈。

越南戰爭期間,一些南越遊擊隊仍然用99式步槍狙擊美軍軍官。

時至今日,99式步槍已經極少保存下來,主要是7.7毫米日式子彈幾十年前就已經不生產。不能射擊的步槍,自然沒有什麼人願意保存。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二十一期】(歷史系列第208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