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晶片漏洞與亮麗財報:英特爾緣何更需反思?

日前, 深受晶片漏洞之擾的英特爾發佈了其2017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 其中第四季度營收為170.53億美元, 與去年同期的163.74億美元相比增長4%;毛利率亦從 61.7% 增長為 63.1%, 由於財報超出業內預期, 推動英特爾股價上漲, 對此有評論認為此前爆發的晶片漏洞對於英特爾並未造成實質性影響。 不知道英特爾看了此類評論作何感想?我們認為作為全球晶片產業的領頭人恰恰應該對此予以反思。 原因何在?

首先從財報(營收和利潤)上看, 儘管由於全球PC業務依然低迷, 導致英特爾PC晶片所在的客戶計算集團第四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為89.54億美元, 但其依然占英特爾當季營收170.53億美元的52.5%左右(超過一半), 而被視為推升英特爾營收增長的資料中心集團營收則同比增長16.3%左右達到55.82億美元, 占英特爾當季營收的32.7%左右, 但業內知道所謂英特任資料中心集團的核心依然是晶片,

從利潤的角度, 第四季度其客戶計算集團和資料中心集團幾乎佔據了其全部運營利潤。 而所謂的AI、物聯網晶片所在的物聯網集團第四季度營收僅為8.79億美元, 只佔據了其全部營收的5%左右和運營利潤的4.7%。 由此可見, 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的角度, 通用型的x86架構晶片本身依然是英特爾的核心, 所謂目前其正在熱炒和追逐, 尤其是在前段時間結束的CES上英特爾大秀的AI、汽車、物聯網等晶片對於英特爾的財報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 而此前曝光的晶片漏洞恰恰是其業務核心的x86架構晶片。 既然如此, 英特爾理應高度重視和反思此次晶片漏洞事件, 而勿被表面亮麗的財報所迷惑。

其次從此次晶片漏洞事件看, 其波及範圍幾乎涉及到從PC、平板電腦、伺服器、智慧手機等設備提供晶片的主流架構和廠商,

其中既有首當其衝的英特爾x86架構(包括AMD), 也有移動晶片的ARM、伺服器Power架構的IBM、圖形顯示晶片GPU的英偉達等。 同時鑒於英特爾在PC和伺服器晶片市場積累的壟斷優勢, 雙重因素的疊加, 沖淡了對於英特爾自身的影響。 而從用戶(例如PC和伺服器)角度, 雖然ARM、Power架構均已經涉足PC和伺服器晶片市場, 但由於進入時間不長(例如ARM進軍PC和伺服器市場)或者此前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例如IBM的Power架構在伺服器市場), 更重要的它們自身也存在同樣的漏洞, 讓用戶根本沒有第二個選擇。 由此設想一下, 如果ARM和Power不存在漏洞未來會是何種結果?我們儘管很難預測對於英特爾的PC和伺服器晶片造成何種衝擊,
但肯定不會讓英特爾再近乎於獨享PC和伺服器晶片市場。 從這點上看, 英特爾今天, 甚至未來的財報受晶片漏洞影響極小有偶然或者說幸運的因素。 但這種偶然因素並不能掩飾其之後(針對漏洞問題處理的草率)和此前(疏於晶片產業再創新)的必然或者說不幸。

眾所周知, 當晶片漏洞事件被提前曝光之後, 英特爾很快就發佈了消除漏洞的補丁, 但之後英特爾又要求PC廠商們停止使用期為解決其晶片存在的安全隱患而發佈的一系列有缺陷的補丁, 原因是該系列補丁可能使老款處理器發生更頻繁的重啟等問題, 其倉促可見一斑。 此外, 由於此次補丁的失敗, 已經引起業內的質疑,

甚至是憤怒。

例如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就對英特爾的Meltdown和Spectre漏洞補丁表示驚愕, 稱英特爾正在做“瘋狂的事情”, 根本沒法防範Spectre變種2漏洞, 補丁是徹頭徹尾的垃圾, 英特爾真的打算製造這個狗屎架構嗎?不知業內看了Torvalds對於英特爾解決漏洞的方式作何感想?我們認為如果說英特爾對於晶片漏洞的處理過於倉促和草率算輕的話, 可能對於英特爾沿襲數十年的晶片架構本身的質疑和是否真的發現問題的核心和具備通過補丁解決漏洞能力的質疑恐怕更為可怕。 畢竟如ARM公司首席執行官Simon Segars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言, 沒有絕對安全, 晶片漏洞可能再次發生。 而此次漏洞的解決不禁讓人質疑未來英特爾再次應對此類事件的態度和能力。

而提及根本性架構的創新,從此次漏洞波及到英特爾數代晶片看,作為晶片產業創新的領頭羊,英特爾對於晶片產業最底層的基礎性創新顯然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其進軍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晶片當中和之後,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不要說最基礎性的創新,就連在性能上更迭的創新也放慢了節奏,為此被業內冠以“擠牙膏”,更令業內擔心的是,由於5G和物聯網的興起,有分析稱,未來英特爾將專注於上述領域,而晶片領域的“擠牙膏”式的創新可能會成為常態,此前其創始人追求的“惟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晶片產業的顛覆性創新很可能成為歷史。也許正基於此,除了給ARM和英偉達涉足其PC和伺服器晶片市場的機會外,對於支撐和推動諸多產業發展最基礎的晶片產業,尤其是英特爾自身未來能否依然是晶片產業領頭羊的地位發展不利。

以被視為下一代計算核心的量子計算的晶片創新為例,到目前為止,量子計算基本上是IBM和穀歌之間的競賽。去年4月,穀歌展示了關於9個量子位元計算晶片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尖端研究,並在去年底打破了量子計算的某些記錄(達成49個量子比特的操控);對於IBM,去年5月,其展示了首個包含17個量子位元的晶片,並在年底宣佈了 20 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問世,並構建了50 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腦原理樣機。而最新的報導稱,微軟也已經加入到量子晶片的研發。相比之下,儘管英特爾在今年的CES上發佈了包含17個量子位元的超導測試晶片,但無論從時間還是參與的廠商中,英特爾顯然在新一輪的晶片競爭中已經落後對手,且沒有了此前鮮有對手的獨家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晶片漏洞事件和並未受其影響的財報並不能掩飾其中的偶然與必然,而作為晶片產業老大的英特爾恰恰應該借此好好反思未來自己的晶片創新和市場戰略,剔出偶然因素,看到自己可控的必然因素,莫盲目地跟風和炫酷而忽視根本,畢竟無論從現在和未來看,晶片作為基礎性產業的重要性無可厚非,而英特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基於此。那個靠“惟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英特爾還會回來嗎?

而提及根本性架構的創新,從此次漏洞波及到英特爾數代晶片看,作為晶片產業創新的領頭羊,英特爾對於晶片產業最底層的基礎性創新顯然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其進軍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晶片當中和之後,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不要說最基礎性的創新,就連在性能上更迭的創新也放慢了節奏,為此被業內冠以“擠牙膏”,更令業內擔心的是,由於5G和物聯網的興起,有分析稱,未來英特爾將專注於上述領域,而晶片領域的“擠牙膏”式的創新可能會成為常態,此前其創始人追求的“惟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晶片產業的顛覆性創新很可能成為歷史。也許正基於此,除了給ARM和英偉達涉足其PC和伺服器晶片市場的機會外,對於支撐和推動諸多產業發展最基礎的晶片產業,尤其是英特爾自身未來能否依然是晶片產業領頭羊的地位發展不利。

以被視為下一代計算核心的量子計算的晶片創新為例,到目前為止,量子計算基本上是IBM和穀歌之間的競賽。去年4月,穀歌展示了關於9個量子位元計算晶片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尖端研究,並在去年底打破了量子計算的某些記錄(達成49個量子比特的操控);對於IBM,去年5月,其展示了首個包含17個量子位元的晶片,並在年底宣佈了 20 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問世,並構建了50 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腦原理樣機。而最新的報導稱,微軟也已經加入到量子晶片的研發。相比之下,儘管英特爾在今年的CES上發佈了包含17個量子位元的超導測試晶片,但無論從時間還是參與的廠商中,英特爾顯然在新一輪的晶片競爭中已經落後對手,且沒有了此前鮮有對手的獨家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晶片漏洞事件和並未受其影響的財報並不能掩飾其中的偶然與必然,而作為晶片產業老大的英特爾恰恰應該借此好好反思未來自己的晶片創新和市場戰略,剔出偶然因素,看到自己可控的必然因素,莫盲目地跟風和炫酷而忽視根本,畢竟無論從現在和未來看,晶片作為基礎性產業的重要性無可厚非,而英特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基於此。那個靠“惟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英特爾還會回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