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紀念鄧麗君:尊重流行,就是尊重常識

文 | 葉克飛

1

即使在多年後的今天, 鄧麗君的歌, 甚至她的形象, 仍然是各類選秀節目參賽者的一個重要選擇, 乃至有節目導師說過這樣的話:“你模仿其他人, 很難打動別人, 但模仿鄧麗君, 可以。 ”

毫無疑問, 在1月29日迎來誕辰65周年的鄧麗君是個傳奇, 有華人的地方除了有金庸, 其實還少不了鄧麗君。

如果拋開一代人美好記憶這一加成, 僅僅依靠甜美笑容、優雅舉止和溫婉歌聲, 鄧麗君並不足以成為這樣的傳奇, 也許成就僅止於一個登堂入室的歌手。 她所代表的早期流行音樂, 也有欠多元化。 將鄧麗君造就為傳奇的,

是那個對流行文化無比渴望的大時代。

上世紀六十年代, 15歲的鄧麗君開始出唱片, 高峰期的頻率居然是三個月兩張。 這個驚人頻率背後是當時臺灣流行音樂歌手的匱乏, 還有思想和市場上的龐大需求。

這個龐大的思想與市場需求, 很快在香港和海外呈現, 再之後便是大陸, 鄧麗君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時代符號。 越是流行的, 越是世界的, 鄧麗君詮釋了這句話。

▲兒時鄧麗君

2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 女性“去性別化”都是“重要工作”, 溫婉柔美的鄧麗君, 使得刻意被抹除的女性特徵重新回到人們的認知中。 同樣, 長期以來對個人意識和情感的抹殺, 也隨著鄧麗君那沒有說教沒有口號的歌聲, 被重新喚醒。

後來崛起的大陸女歌手, 罕有不模仿鄧麗君者。 李穀一以《鄉戀》和《妹妹找哥淚花流》等走紅, 卻也因為太像鄧麗君的歌路而引發非議。 直到王菲和田震的時代, 仍以模仿、翻唱鄧麗君為歌手生涯的必經之路。

還記得, 當年大眾音樂被區隔為靡靡之音的“流行音樂”和代表健康向上的“通俗音樂”,

以至於有雜誌的名字都叫《通俗音樂》, 電視上的老藝術家們在接受訪談時, 也一口一個“通俗音樂”。 不知從何時開始, 人們放棄了“通俗音樂”一說, 這是因為他們不再給“流行音樂”四個字強加荒謬的別樣含義。

▲電影《甜蜜蜜》劇照

3

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 回望鄧麗君在大陸的流行, 賦予再多社會意義也不為過。 但如果從音樂本身考量, 鄧麗君只是將流行音樂做到了“凡有井水處, 皆能詠柳詞”的境界;但從社會意義來講, 她讓人們回歸常識, 能夠正視曾經的荒謬與缺陷。

換言之, 尊重流行, 就是在尊重常識。 正如崔健所說:“鄧麗君的價值是, 流行歌曲開始出自非政治性、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 ”與此同時, 人們感知於歌聲中的情懷, 開始在街上牽手、擁抱, 開始不再諱言情愛。 這種對人性的尊重, 本身也是一種常識。

在無數人追憶的電影《甜蜜蜜》裡, 所有深情故事都有鄧麗君那首《甜蜜蜜》作為背景, 它的歌詞是那麼簡單, 卻代表著常識與人性。 鄧麗君成為時代符號,

恰恰因為她曾經呼喚常識的回歸。

編輯:與歸 實習生:楊林鑫 李瀚偉 校對:陸愛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