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融機構為何熱衷IPO?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導

責編:周琦

、ROE下降》(下稱“《辦法》”), 提高了單家銀行對單個同業客戶風險暴露的監管要求, 明確了更為統一、量化的多項掛鉤資本充足率的具體指標, 更加強調資本約束。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 此次衝擊A股的不少銀行, 其資本充足率都逐漸逼近監管紅線。

鄭州銀行招股書顯示, 截至2017年6月末, 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59%、8.61%和 12.08%;威海銀行招股書顯示, 截至2017年6月底, 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7.99%、8.01%、11.13%;江蘇紫金農商行也面臨著不小壓力,截至2017年6月末,

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44%、9.44%和13.76%。

一位商業銀行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坦言, 中小銀行紮堆上市, 主要目的是為了融資, 希望提高資本充足率, 抵消部分不良資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分析說, 銀行優化資本管理應當“開源節流”, “開源”即豐富資本補充途徑, “節流”即進行資產信用風險的結構性調整和有效管控。 “具體來講, 一是轉變盈利模式, 注重輕資本業務的發展;二是資產端上重視標準化債券產品的盈利貢獻;三是規範公司治理,

通過留存盈餘轉增資本金、引進戰略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籌資、發行長期次級債券等內外部方式並舉, 多管道及時補充資本。

對於銀行股紮堆上市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尹中立近日發文稱, 金融類公司具備了內源融資的能力, 應該把IPO資源更多地向非金融類公司傾斜。

尹中立分析, 截至2017年底, 在國內上市的銀行股有25家, 上市的證券公司有34家, 這些金融類公司雖然數量不多, 但市值很大, 總流通市值已超過10萬億元, 占滬深兩市總市值的比重近20%。 將大量的資源配置到金融行業, 擠佔了其他行業的融資需求, 加劇了金融業的脫實向虛。

尹中立認為, 如果不加控制, 進入IPO排隊的銀行數量還會不斷增加。

除業務模式有創新的銀行外, 其他業務同質的銀行應該從嚴控制IPO, 讓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快速進入股票市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