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零不良”神話破滅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燕 宋傑 | 北京、上海報導

責編:周琦

視覺中國

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涉及千億不良貸款挪騰曝光9個月後,

銀監會開出了2018年第一張罰單, 經銀監會查實,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 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 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四川銀監局依法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 浦發銀行內部問責近200人。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 宣稱自己不良貸款零記錄的浦發銀行成都分行, 多年來通過7家房地產公司和礦產企業, 設立上千家殼公司進行承債式收購, 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不良貸款。

據悉,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最終形成不良資產約100億元。 目前, 浦發銀行總行已經計提了相關撥備。

這不是個案。 廣發銀行僑興債“蘿蔔章”案件、民生銀行北京航太橋支行30億元虛假理財案、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39億元票據案,

多起銀行違規案件的曝光, 暴露出了近年來銀行業記憶體在的共性問題:部分銀行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的超高速發展, 採取了弄虛作假炮製業績的不當手段;此外, 也暴露出了銀行內控體系無法及時發現並糾正違規操作的短板。

造假術:承債式收購寅吃卯糧

“這是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 涉案金額巨大, 手段隱蔽, 性質惡劣, 教訓深刻。 ”銀監會在公告中稱。

1月19日晚間, 銀監會公佈了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的查處情況。 經查實,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 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 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

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

業內人士給出了通俗的解釋: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王兵帶領著從銀行高管到客戶經理的一幫人, 通過一般人看不懂的財務手段, 把775億元貸給了1000多家空殼公司, 這些空殼公司在收購有不良貸款的企業後, 拿著銀行給的貸款, 替那些不良貸款企業還錢。 775億元的貸款在這些公司轉了一圈, 又回到了浦發銀行成都分行, 此前不良貸款留下的窟窿卻被填上了。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操控1493個空殼公司, 主要是為了鑽空子。 ”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審計委員會前主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李若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銀行有分期授權, 貸款1億元以上需要總行批發。 “它的‘窟窿’有700多億元, 只有造假造出那麼多家企業, 讓每家企業的貸款指標只有5000萬元、7000萬元, 不用通過總行來批, 不斷滾動。 而一旦上面來人審計, 也不是穿透式的審計, 比如看有無貸前調查企業資料、工商營業執照影本、財務報表等。 像這種通過殼公司騰挪不良資產的方式, 很難被發現。 ”

不過, 對於上述違規行為何時開始, 銀監會及浦發銀行均未提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 很長時間內,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都是業內“零不良貸款”的行業標杆, 尤其是在前任行長王兵到任後,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業績一度突飛猛進。 公開資料顯示, 2003年, 即王兵到任的第二年,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存款餘額90億元。 2012年,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資產總額為1072.49億元, 其中存、貸款餘額分別為959.51億元和604.28億元, 存款餘額增長約10倍。

2002年3月從工商銀行四川分行副行長一職轉任浦發銀行成都分行行長, 在王兵掌舵的15年裡,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存貸規模、利潤、不良等指標均在同區域股份制銀行之首。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 在浦發銀行內部, 王兵開展業務的模式一度被當做典型宣傳學習。

據媒體報導, 王兵曾經多次公開表示, 銀行長久經營的本質要素是抓住形態不變的增值資本和穩定的現金流量,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使得王兵對鋼鐵、煤炭等資源型企業格外“情有獨鍾”。 尤其在王兵上任初期, 正逢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這些企業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帶來了可觀的業績回報。自此,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開始以一些“非常之道”向這些企業增發貸款。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向礦類企業投放的貸款中,存在一部分委託貸款,以及委外投資、表外投資、非標等抽屜協定眾多的“准貸款”。儘管這些貸款的利息回報高,但是由於缺少真正的擔保、抵押等緩釋措施,再加上近年來鋼鐵、煤炭產業去產能,業績不景氣,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不良貸款開始增多。

在2017年發出的公告中,浦發銀行承認成都分行資產品質確實承受一定壓力。公告稱,“近年來,受區域實體經濟下行影響,我行成都分行資產品質承受一定壓力,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逾期情況攀升,我行總、分行均已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管理,積極處置化解。”

面對這些大量存在風險隱患的貸款,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開始騰挪資金來堵上這些窟窿,通過承債式收購來騰挪不良貸款。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承債式收購,是通過空殼公司收購存在不良貸款企業,再向空殼公司發放貸款,由空殼公司代替不良貸款企業還款。

一家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承債式收購屬於銀行挪騰不良資產的常規做法。“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屬於寅吃卯糧,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成都分行這樣做,可能是因為相信這些企業有能力最終將貸款還清,希望能給他們一定的周轉時間,從而將不良貸款轉化為優質貸款。”

內控體系失效,總行該負什麼責任

上述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騰挪不良貸款的方式在國內並不是孤例。事實上,儘管監管明令禁止,但是追求業績績效的刺激下,不乏有些銀行會鋌而走險,利用表內外業務騰挪不良貸款,掩蓋風險敞口。

在業內人士看來,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此前多次宣稱自己不良貸款為零,本身就存在問題,“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尤其是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此連續4年被授予風險管理優秀單位,可見無論是成都分行還是浦發銀行總部,自身的風控體系即存在問題。

在通告中,銀監會將此案形容為“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此案由王兵帶頭,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從高層領導到底層櫃檯員工,上百人涉嫌參與違規操作。據瞭解,如此大規模的集體造假,與王兵個人的強硬風格,多年執掌成都分行的威信以及高額的業績獎勵不無關係。

銀監會表示,此案暴露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內控嚴重失效。該分行多年來採用違規手段發放貸款,銀行內控體系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二是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的超高速發展。該分行採取弄虛作假、炮製業績的不當手段,粉飾報表、虛增利潤,過度追求分行業績考核在總行的排名。三是合規意識淡薄。為達到繞開總行授權限制、規避監管的目的,該分行化整為零,批量造假,以表面形式的合規掩蓋重大違規。此外,該案也反映出浦發銀行總行對分行長期不良貸款為零等異常情況失察、考核激勵機制不當、輪崗制度執行不力、對監管部門提示的風險重視不夠等問題。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掩蓋事件,暴露出的不僅僅是浦發銀行的問題,也是眾多銀行存在的問題,即在追求業績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內部風控。”前述商業銀行管理人士稱,無論是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有組織地集體騰挪不良資產,抑或是此前廣發銀行曝出的內外部人士勾結,通過同業資金運作掩蓋百億壞賬,都暴露出了目前業內銀行內部風控體系的脆弱。

他透露,不良率一直以來都是銀行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客戶經理本人一直考核到總行,間接造成掩蓋不良貸款常常是集體行為的怪像。從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案例來看,規模之所以這麼大,與王兵個人的多年把持很難脫開關係。“從這次事件來看,如果行長的交接可以更早一些,情況或許不會這麼嚴重。”

2016年下半年,在昆明分行原行長李衛星接任行長後,王兵就已經轉任高級專家,2017年4月7日正式卸任。同時,浦發銀行總行空降了多位總行幹部到成都分行。

2017年,浦發銀行也相繼換將,由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下稱“太保集團”)原董事長高國富接棒吉曉輝,成為浦發銀行的黨委書記。作為高國富的舊同事,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審計委員會前主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李若山稱,高國富在太保集團任職期間就以重視風控著稱,太保集團的審計部門在高國富的指導下從120人變為了400人。

李若山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雖然浦發銀行2017年多處換將,但成都分行的問題早已成疾:“根據相關規定,任何省級分行的行長、任何部門支行的行長3~5年一定要強制輪崗,由後來者接管。王兵擔任行長已經15年,如果只有5年,問題很容易暴露,損失也會小很多。”

監管不力,四川銀監局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也被問責

李若山認為,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事件可以折射出,銀行在經濟順週期的監管手段和方法,在經濟週期進行調整時已不適用,必須要穿透監督具體到股東是誰、業務活動怎樣、貸後管理以及投後退出機制。

隨著銀行業繁榮背後的問題一一暴露,央行和銀監會的監管也在層層加碼。在1月17日舉行的銀監會黨委傳達學習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的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將重點查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金融信貸中涉及銀行業監管的失職失責問題,對監管職責履行不到位、監管權力行使不規範、監管問責處罰不嚴不實的機構或部門,嚴格依規依紀問責處理。

銀監會資料顯示,2017年銀監會系統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其中處罰機構1877家,罰沒29.32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罰款合計3759.4萬元,對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業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除此,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問責處理共計16.7萬人次。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針對層出不窮的銀行案件,銀監會一直強調嚴格落實“上追兩級”“雙線問責”的監管要求。針對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案件,四川銀監局依法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兩名原副行長、一名部門負責人和一名支行行長分別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警告及罰款等。目前,相關涉案人員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根據規定,銀行內部會對放出去的貸款做抽查審計,地方銀監局也要對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和非現場審查。“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一點痕跡都沒有。”

從浦發銀行內部處置情況看,成都分行原行長被開除、兩位原副行長分別遭降級和記大過處分。同時,195名分行中層及以下責任人員受到內部問責。目前,銀監會已依法對浦發銀行總行負有責任的高管人員及其他責任人員啟動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

在監管失職方面,此次銀監會對四川銀監局也進行了問責。銀監會表示,鑒於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相關風險線索等問題未全面深查,監管督導不力,對其監管評級失真,銀監會黨委責成四川銀監局黨委深刻反省,吸取教訓,並對四川銀監局原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正逢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這些企業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帶來了可觀的業績回報。自此,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開始以一些“非常之道”向這些企業增發貸款。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向礦類企業投放的貸款中,存在一部分委託貸款,以及委外投資、表外投資、非標等抽屜協定眾多的“准貸款”。儘管這些貸款的利息回報高,但是由於缺少真正的擔保、抵押等緩釋措施,再加上近年來鋼鐵、煤炭產業去產能,業績不景氣,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不良貸款開始增多。

在2017年發出的公告中,浦發銀行承認成都分行資產品質確實承受一定壓力。公告稱,“近年來,受區域實體經濟下行影響,我行成都分行資產品質承受一定壓力,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逾期情況攀升,我行總、分行均已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管理,積極處置化解。”

面對這些大量存在風險隱患的貸款,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開始騰挪資金來堵上這些窟窿,通過承債式收購來騰挪不良貸款。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承債式收購,是通過空殼公司收購存在不良貸款企業,再向空殼公司發放貸款,由空殼公司代替不良貸款企業還款。

一家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承債式收購屬於銀行挪騰不良資產的常規做法。“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屬於寅吃卯糧,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成都分行這樣做,可能是因為相信這些企業有能力最終將貸款還清,希望能給他們一定的周轉時間,從而將不良貸款轉化為優質貸款。”

內控體系失效,總行該負什麼責任

上述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騰挪不良貸款的方式在國內並不是孤例。事實上,儘管監管明令禁止,但是追求業績績效的刺激下,不乏有些銀行會鋌而走險,利用表內外業務騰挪不良貸款,掩蓋風險敞口。

在業內人士看來,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此前多次宣稱自己不良貸款為零,本身就存在問題,“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尤其是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此連續4年被授予風險管理優秀單位,可見無論是成都分行還是浦發銀行總部,自身的風控體系即存在問題。

在通告中,銀監會將此案形容為“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此案由王兵帶頭,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從高層領導到底層櫃檯員工,上百人涉嫌參與違規操作。據瞭解,如此大規模的集體造假,與王兵個人的強硬風格,多年執掌成都分行的威信以及高額的業績獎勵不無關係。

銀監會表示,此案暴露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內控嚴重失效。該分行多年來採用違規手段發放貸款,銀行內控體系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二是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的超高速發展。該分行採取弄虛作假、炮製業績的不當手段,粉飾報表、虛增利潤,過度追求分行業績考核在總行的排名。三是合規意識淡薄。為達到繞開總行授權限制、規避監管的目的,該分行化整為零,批量造假,以表面形式的合規掩蓋重大違規。此外,該案也反映出浦發銀行總行對分行長期不良貸款為零等異常情況失察、考核激勵機制不當、輪崗制度執行不力、對監管部門提示的風險重視不夠等問題。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掩蓋事件,暴露出的不僅僅是浦發銀行的問題,也是眾多銀行存在的問題,即在追求業績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內部風控。”前述商業銀行管理人士稱,無論是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有組織地集體騰挪不良資產,抑或是此前廣發銀行曝出的內外部人士勾結,通過同業資金運作掩蓋百億壞賬,都暴露出了目前業內銀行內部風控體系的脆弱。

他透露,不良率一直以來都是銀行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客戶經理本人一直考核到總行,間接造成掩蓋不良貸款常常是集體行為的怪像。從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案例來看,規模之所以這麼大,與王兵個人的多年把持很難脫開關係。“從這次事件來看,如果行長的交接可以更早一些,情況或許不會這麼嚴重。”

2016年下半年,在昆明分行原行長李衛星接任行長後,王兵就已經轉任高級專家,2017年4月7日正式卸任。同時,浦發銀行總行空降了多位總行幹部到成都分行。

2017年,浦發銀行也相繼換將,由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下稱“太保集團”)原董事長高國富接棒吉曉輝,成為浦發銀行的黨委書記。作為高國富的舊同事,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審計委員會前主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李若山稱,高國富在太保集團任職期間就以重視風控著稱,太保集團的審計部門在高國富的指導下從120人變為了400人。

李若山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雖然浦發銀行2017年多處換將,但成都分行的問題早已成疾:“根據相關規定,任何省級分行的行長、任何部門支行的行長3~5年一定要強制輪崗,由後來者接管。王兵擔任行長已經15年,如果只有5年,問題很容易暴露,損失也會小很多。”

監管不力,四川銀監局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也被問責

李若山認為,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事件可以折射出,銀行在經濟順週期的監管手段和方法,在經濟週期進行調整時已不適用,必須要穿透監督具體到股東是誰、業務活動怎樣、貸後管理以及投後退出機制。

隨著銀行業繁榮背後的問題一一暴露,央行和銀監會的監管也在層層加碼。在1月17日舉行的銀監會黨委傳達學習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的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將重點查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金融信貸中涉及銀行業監管的失職失責問題,對監管職責履行不到位、監管權力行使不規範、監管問責處罰不嚴不實的機構或部門,嚴格依規依紀問責處理。

銀監會資料顯示,2017年銀監會系統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其中處罰機構1877家,罰沒29.32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罰款合計3759.4萬元,對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業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除此,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問責處理共計16.7萬人次。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針對層出不窮的銀行案件,銀監會一直強調嚴格落實“上追兩級”“雙線問責”的監管要求。針對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案件,四川銀監局依法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兩名原副行長、一名部門負責人和一名支行行長分別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警告及罰款等。目前,相關涉案人員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根據規定,銀行內部會對放出去的貸款做抽查審計,地方銀監局也要對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和非現場審查。“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一點痕跡都沒有。”

從浦發銀行內部處置情況看,成都分行原行長被開除、兩位原副行長分別遭降級和記大過處分。同時,195名分行中層及以下責任人員受到內部問責。目前,銀監會已依法對浦發銀行總行負有責任的高管人員及其他責任人員啟動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

在監管失職方面,此次銀監會對四川銀監局也進行了問責。銀監會表示,鑒於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相關風險線索等問題未全面深查,監管督導不力,對其監管評級失真,銀監會黨委責成四川銀監局黨委深刻反省,吸取教訓,並對四川銀監局原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