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薦書」《“文學”概念史》旨在“建構中國學術的民族話語”

概念史研究是一種重要學術方法, 可以應用於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 也可以用於文學學科。 余來明《“文學”概念史》就是採用這一方法進行研究的厚重學術論著。 全書45萬字, 建立在對第一手文獻材料爬梳整理、提煉整合基礎之上, 既是概念史研究在文學領域的延續和延伸, 也是對概念史研究的豐富和補充, 顯示出作者力圖從文學學科全域出發書寫概念史的魄力與識見。

《“文學”概念史》立足於時間流程之中, 致力於“追尋漢語‘文學’概念演變的歷史軌跡”。 書中談道, “文學”一詞是在歷時性流程以及歷史性情境中“不斷被重新定義”並逐步演化的。 “文學”一詞出自《論語·先進》, 為孔門四科之一, 有“博學古文”“文章博學”等義。 秦漢時期, “文學”主要指廣義的學術。 魏晉以後, “‘文學’一詞被用來指‘文章’的情況逐漸增多”, 逐步淡化“學術”內涵。 近代以後, “‘文學’概念經歷古今轉換與中西涵化,

逐步演變為表述近代分科體系中獨立學科門類的新名”。 “文學”一詞在近現代完成歷史性轉換, 它不僅經歷斷裂、變異, 也在積聚特定向心力, 聚攏、吸納相關概念, 最終構成自身複雜多層級概念系統。 《“文學”概念史》圍繞“文學”這一概念梳理特定概念群落和概念體系。 在文學概念史體系中, 有些概念與“文學”是從屬的關係, 如說部、小說、戲劇與文學;有些與文學是共生關係, 如文章、辭章與文學;有些與文學是平行且相互滲透關係, 如美術與文學、革命與文學。 這些不同概念圍繞“文學”進行建構、組合, 生成全新意義與結構。

《“文學”概念史》將“文學”及其概念群落演化視為一個事件, 進而厘定構成這個事件的基本要素,

闡明推動事件發展、演變動力機制。 書中談到, 與“文學”相關事件、事象可區分為兩層:一是中西學術交匯, 一是東亞知識環流。 “在傳教士的著述中Literature與‘文學’間已初步建立對譯關係”, “從概念生成的角度來看, 近代意義的漢字術語‘文學’的生成仍應歸功於日本學者”。 《“文學”概念史》還探討“文學”概念化這個事件產生的社會效應。 清末民初, 正值中西相遇之時, 各種新觀念、新語彙、新名詞層出不窮。 “文學”作為一個新概念, 也深度參與到文明文化對接融會進程之中。 比如, 近代文學革命目的, 就是將文學“作為推進社會改革的一部分, 傳播新思想和新文明, 其用意在‘革命’”。 這樣, 餘來明書寫的文學概念史、文學學科概念史就不再僅僅囿于文學自身問題,
而是以文學及其相關概念群落為中心, 整合文學史以及文化史、觀念史、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等。

《“文學”概念史》一書圍繞“文學”這個概念歷史展開深入也富有成效的思考和探索。 近現代學術體系生成、定型後, 文學學科研究圍繞文學文本以及相關文學活動、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流派等全面鋪開。 但文學本體與文學研究的本體並不完全是重疊的, 我們有必要在文學文本體系之外探尋文學研究最廣闊範圍以及最大可能性。 近現代以來, 以“文學”為核心構建的這套概念體系標誌著並形塑著學術統序中的特定學科, “中國文學呈現怎樣的歷史面貌, 即取決於以何種‘文學’概念及其知識體系作為歷史建構的支點”。

因此, 文學概念史、文學學科概念史研究可以也應當成為文學研究本體構成重要組成部分。

談到《“文學”概念史》, 我們還要看到的是, 余來明教授目的不僅僅在於梳理“文學”概念生成史或者文學學科概念建構史, 他的懷抱所及更在於從文學這個概念、從文學學科著手, “建構中國學術的民族話語”。 《“文學”概念史》正是他未來學術研究全新、更高的起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