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省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出南沙發展的幾大機遇

全方位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加快建設製造強省, 推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作為核心區域, 沿穗莞深軸線打造高度發達的創新經濟帶;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樞紐和航運中心, 推動廣深港高鐵建成通車……2018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對全省今年的重點工作進行了詳細部署, 其中透露出廣州發展的十大機遇, 記者為你細細梳理。

關鍵字1: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報告原文:加快建設製造強省。 實施智慧製造示範工程,

開展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 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 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 推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解讀:

去年, 廣州成為全國首個獲批創建“中國製造2025”的一線城市。 以IAB(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為引領, 廣州正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 加強高精尖技術和項目引進, 加快建設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日前, 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畫》《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及配套文件《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及操作指南》,

以及《廣州市汽車產業2025戰略規劃》。

到2022年, 全市IAB產業規模超1萬億元, 成為影響全球、引領全國的IAB產業集聚區, 建成“世界顯示之都”、“國際軟體名城”、國際一流的人工智慧應用示範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療健康產業重鎮。

為實現上述目標, 廣州提出了建設10個價值創新園區、引導成立5只百億元級基金、設立 “IAB人才獎勵專項”、建成100家IAB重點創新平臺、培育形成100名國內外細分行業“單打冠軍”等一系列細化目標。

近年來, 國內外產業巨頭的IAB產業專案紛紛落戶廣州, 其中不乏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海爾COSMOPlat、阿裡工業雲全國總部、樹根互聯、航太雲網等工業互聯網平臺, 廣州正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 推動省、市、廣州開發區共建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關鍵字2: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報告原文: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作為核心區域, 統籌規劃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 加快佈局“一廊十核多節點”重大創新平臺, 沿穗莞深軸線打造高度發達的創新經濟帶。

 解讀:

廣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扎實推進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建設, 著力在企業創新和產學研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打造科技之城、創新之城、機遇之城。

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 廣州將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對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 重點研究區域產業共建、科技資源開放共用、人才跨區域流動等政策措施, 明確廣州段走廊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和產業功能佈局。

其中, 以“四核和十三個創新節點”為重點, 加快建設科學城、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創業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 同時, 深化中新(廣州) 知識城建設, 打造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區、創新要素集聚區和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推進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項目建設, 促進互聯網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拓展延伸。

關鍵字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報告原文: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樞紐和航運中心。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推動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充分發揮珠三角各市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促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解讀:

省兩會期間,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市長溫國輝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應更體現為各城市的強強聯合和整體優勢發揮。 廣州自身還要提高高端資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 在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發揮廣州作用, 做好廣州貢獻。 “我們應發揮文化紐帶功能, 當好大灣區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中心, 共建人文灣區。 ”

今年發佈的《關於廣州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8年計畫草案的報告》提出,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基金組建, 爭取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推動一批重大事項和專案納入國家年度實施計畫。

同時,全方位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加快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建設,共建區域科技產業創新體系。用好廣深港高速鐵路等重要通道,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關鍵字4: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報告原文: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援廣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運網路,抓好中歐、中亞班列組織運營,提高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

 解讀:

開放是廣州的城市基因。其中,疊加擁有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和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城市副中心等國家及省、市戰略機遇的南沙,在去年前三季度新設企業17525家。目前已經擁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專案超過90個。

打造全球海運網路方面,廣州港去年新增12條國際班輪航線,貨物輸送量5.9 億噸,集裝箱輸送量達2035萬標箱,穩居世界前列。

今年,廣州將推動落實南沙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加大制度創新力度, 推進跨境人民幣資金業務、商事登記和證照分離等方面先行先試,並積極爭取自由貿易港政策。

同時,進一步提升國際航運戰略樞紐能級。制定實施新一輪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推進6個港口工程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級樞紐港區。

 關鍵字5:沿海經濟帶建設

報告原文:實施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提升科學用海水平,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廣東黃金海岸,建設海洋強省。

 解讀:

去年底,《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將廣州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南沙郵輪母港碼頭建設。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廣州圍繞“海洋強市”,積極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根據《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力爭突破3900億元,年均增長8.5%。此外,對於廣州海域後備空間資源,保留區面積不能少於18203公頃,海洋保護功能區保有量不能少於1030公頃。

在空間佈局上,廣州市海洋經濟將以南沙新區為核,建設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引擎。海珠片區培育海洋總部經濟和專業服務,黃埔片區發展海洋綜合服務與高技術產業,番禺片區突出特色濱海旅遊與休閒漁業。

而為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廣州將優先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業、郵輪遊艇業等3大海洋新興產業,優化提升高端濱海旅遊業、海洋船舶工業和現代海洋漁業等3大傳統優勢產業。

關鍵字6:對標國際一流城市

報告原文:提高城市建設品質,對標國際一流促進珠三角城市核心區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

解讀:

為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廣州堅持用“繡花”功夫推動精細化、品質化城市管理,著力構建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的宜居宜業水準和市民的幸福感。

在環境治理方面,廣州去年實現PM2.5(細顆粒物)達標(35微克/立方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及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PM2.5達標的城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國家督辦的35條黑臭河湧治理初見成效。

對標國際一流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廣州市提出,2030年前廣州建成區八成以上面積要成為海綿城市,未來將新建、改造51個海綿公園、新建25處人工濕地和128處植被緩衝帶。

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近年來思科、富士康、騰訊先後“牽手”廣州,實現“掃碼乘車”、微信辦事等多項智慧服務。

 關鍵字7: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報告原文:優化全省高鐵網路佈局,加快推進廣汕、深茂、贛深、合湛等鐵路建設,推進廣湛等專案前期工作。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積極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

解讀:

近日,廣州市發改委官網發佈的《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廣州市2018年重點專案計畫的通知》顯示,廣州今年計畫投資2547.7億元建設325個重點專案,其中基礎設施專案占了119個,計畫投資額為1241.2億元,包括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以及科技創新樞紐基礎設施項目等類別。

廣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等11個國際航空樞紐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白雲機場第四、第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樓報批,啟用白雲機場第二航站樓,進一步提升國際航空戰略樞紐能級。此外,編制新一輪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推進5個國鐵專案、6個城際軌道專案、9個地鐵專案、10個高快速公路專案和100個市政道路工程建設。

 關鍵字8:租購並舉

報告原文: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援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推進國有住房租賃平臺建設。

解讀:

去年,廣州率先回應實施租購並舉的措施,相繼成立了3家國有住房租賃公司,搭建“陽光租房”平臺,住房租賃市場快速發展。同時,推出各類保障房3.1萬套,2.6萬名新就業無房職工首次納入保障。而通過綜合運用土地、信貸等措施加強房地產調控,供應住宅用地4.57平方公里,廣州房地產市場沒有大起大落,真正堅持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去年廣州還首次提出“租購同權”概念:“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目前,各個區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已經在推動這方面工作的落實。今年兩會期間,溫國輝在記者見面會時回應稱,廣州將在市的層面出臺指導意見,推動租購同權、學位到房落到實處。

接下來,廣州還將通過加大“只租不售”全自持商品房用地的供給、軌道交通沿線用地向租賃住房傾斜、鼓勵市屬國有企業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推行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推進城市更新和老舊社區微改造增加租賃房源等方面增加租賃住房供應,讓市民住有所居。

 關鍵字9:鄉村振興戰略

報告原文: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培育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創建國家(廣東)種業科技創新中心。

解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州在行動。去年,廣州正式啟動建設國際種業中心,計畫10年內重點建設113個專案,加快推進種業的科技體制創新,通過重點工程和示範專案帶動,預計到2025年形成總產值近5000億元、增加值2850億元的大種業產業集群。

廣州種業小鎮是廣州國際種業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以來,廣州種業小鎮已接待超過500家國內外種業企業代表的項目考察和洽談,並成功引進“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戶。

今年,廣州將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畫,推動農村加快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廣州還將申報建設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辦好廣州種業學院。同時,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新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創建一批畜禽和水產養殖示範場,構建優質農產品供應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關鍵字10:綠色金融

報告原文:加快建設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完善碳交易市場機制。

解讀:

去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花都區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這是廣州市首個經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金融專項試驗區,也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已有95家金融、類金融等綠色機構進駐廣州花都綠色金融街,註冊資本金62.61億元。

據悉,省政府將在管理許可權、財政、土地、人才、金融創新等方面,支持以廣州市花都區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各項工作。這是廣州以綠色金融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目前,花都已出臺“1+4”配套政策,將打造綠色金融資本集聚的樞紐,形成“樞紐在花都、節點在各處、廣州一張網、擴展到全省、服務大周邊”的發展格局。

同時,全方位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加快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建設,共建區域科技產業創新體系。用好廣深港高速鐵路等重要通道,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關鍵字4: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報告原文: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援廣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運網路,抓好中歐、中亞班列組織運營,提高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

 解讀:

開放是廣州的城市基因。其中,疊加擁有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和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城市副中心等國家及省、市戰略機遇的南沙,在去年前三季度新設企業17525家。目前已經擁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專案超過90個。

打造全球海運網路方面,廣州港去年新增12條國際班輪航線,貨物輸送量5.9 億噸,集裝箱輸送量達2035萬標箱,穩居世界前列。

今年,廣州將推動落實南沙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加大制度創新力度, 推進跨境人民幣資金業務、商事登記和證照分離等方面先行先試,並積極爭取自由貿易港政策。

同時,進一步提升國際航運戰略樞紐能級。制定實施新一輪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推進6個港口工程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級樞紐港區。

 關鍵字5:沿海經濟帶建設

報告原文:實施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提升科學用海水平,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廣東黃金海岸,建設海洋強省。

 解讀:

去年底,《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將廣州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南沙郵輪母港碼頭建設。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廣州圍繞“海洋強市”,積極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根據《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力爭突破3900億元,年均增長8.5%。此外,對於廣州海域後備空間資源,保留區面積不能少於18203公頃,海洋保護功能區保有量不能少於1030公頃。

在空間佈局上,廣州市海洋經濟將以南沙新區為核,建設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引擎。海珠片區培育海洋總部經濟和專業服務,黃埔片區發展海洋綜合服務與高技術產業,番禺片區突出特色濱海旅遊與休閒漁業。

而為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廣州將優先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業、郵輪遊艇業等3大海洋新興產業,優化提升高端濱海旅遊業、海洋船舶工業和現代海洋漁業等3大傳統優勢產業。

關鍵字6:對標國際一流城市

報告原文:提高城市建設品質,對標國際一流促進珠三角城市核心區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

解讀:

為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廣州堅持用“繡花”功夫推動精細化、品質化城市管理,著力構建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的宜居宜業水準和市民的幸福感。

在環境治理方面,廣州去年實現PM2.5(細顆粒物)達標(35微克/立方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及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PM2.5達標的城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國家督辦的35條黑臭河湧治理初見成效。

對標國際一流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廣州市提出,2030年前廣州建成區八成以上面積要成為海綿城市,未來將新建、改造51個海綿公園、新建25處人工濕地和128處植被緩衝帶。

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近年來思科、富士康、騰訊先後“牽手”廣州,實現“掃碼乘車”、微信辦事等多項智慧服務。

 關鍵字7: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報告原文:優化全省高鐵網路佈局,加快推進廣汕、深茂、贛深、合湛等鐵路建設,推進廣湛等專案前期工作。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積極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

解讀:

近日,廣州市發改委官網發佈的《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廣州市2018年重點專案計畫的通知》顯示,廣州今年計畫投資2547.7億元建設325個重點專案,其中基礎設施專案占了119個,計畫投資額為1241.2億元,包括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以及科技創新樞紐基礎設施項目等類別。

廣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等11個國際航空樞紐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白雲機場第四、第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樓報批,啟用白雲機場第二航站樓,進一步提升國際航空戰略樞紐能級。此外,編制新一輪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推進5個國鐵專案、6個城際軌道專案、9個地鐵專案、10個高快速公路專案和100個市政道路工程建設。

 關鍵字8:租購並舉

報告原文: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援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推進國有住房租賃平臺建設。

解讀:

去年,廣州率先回應實施租購並舉的措施,相繼成立了3家國有住房租賃公司,搭建“陽光租房”平臺,住房租賃市場快速發展。同時,推出各類保障房3.1萬套,2.6萬名新就業無房職工首次納入保障。而通過綜合運用土地、信貸等措施加強房地產調控,供應住宅用地4.57平方公里,廣州房地產市場沒有大起大落,真正堅持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去年廣州還首次提出“租購同權”概念:“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目前,各個區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已經在推動這方面工作的落實。今年兩會期間,溫國輝在記者見面會時回應稱,廣州將在市的層面出臺指導意見,推動租購同權、學位到房落到實處。

接下來,廣州還將通過加大“只租不售”全自持商品房用地的供給、軌道交通沿線用地向租賃住房傾斜、鼓勵市屬國有企業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推行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推進城市更新和老舊社區微改造增加租賃房源等方面增加租賃住房供應,讓市民住有所居。

 關鍵字9:鄉村振興戰略

報告原文: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培育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創建國家(廣東)種業科技創新中心。

解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州在行動。去年,廣州正式啟動建設國際種業中心,計畫10年內重點建設113個專案,加快推進種業的科技體制創新,通過重點工程和示範專案帶動,預計到2025年形成總產值近5000億元、增加值2850億元的大種業產業集群。

廣州種業小鎮是廣州國際種業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以來,廣州種業小鎮已接待超過500家國內外種業企業代表的項目考察和洽談,並成功引進“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戶。

今年,廣州將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畫,推動農村加快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廣州還將申報建設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辦好廣州種業學院。同時,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新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創建一批畜禽和水產養殖示範場,構建優質農產品供應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關鍵字10:綠色金融

報告原文:加快建設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完善碳交易市場機制。

解讀:

去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花都區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這是廣州市首個經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金融專項試驗區,也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已有95家金融、類金融等綠色機構進駐廣州花都綠色金融街,註冊資本金62.61億元。

據悉,省政府將在管理許可權、財政、土地、人才、金融創新等方面,支持以廣州市花都區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各項工作。這是廣州以綠色金融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目前,花都已出臺“1+4”配套政策,將打造綠色金融資本集聚的樞紐,形成“樞紐在花都、節點在各處、廣州一張網、擴展到全省、服務大周邊”的發展格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