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首批“國保”爨寶子碑,被一鄉民壓豆腐用,一經面世“已冠古今”

現存于雲南曲靖一中爨軒內的“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甯太守爨府君墓碑”。 乾隆四十三年, 該碑出土于曲靖市揚旗田村, 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

“爨寶子碑”刻于東晉安帝乙已年(西元405年), 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相似, 在隸楷之間, 康有為評其:“端朴若古佛之容”, “朴厚古茂, 奇姿百出”。 其書法價值之高, 1961年3月位列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此碑出土時, 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 咸豐二年, 曲靖知府鄧爾恒發現豆腐上有字跡, 大為驚異, 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 將碑石運回府中, 後置於城中武侯祠。 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 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古代碑帖鑒賞》有文:學寫“張遷碑”一路的漢隸,

參入“爨寶子碑”的用筆及結字, 頓使字形具靈動逸縱之趣, 可防結構流於僵木。

“爨寶子碑”為半圓形, 整碑呈長方形, 高1.83米, 寬0.68米, 厚0.21米。 碑文計13行, 每行30字。 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 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 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 在書法史上與“爨龍顏碑”並稱為“爨”, 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 此碑則被稱為“小爨”。

碑文記述爨寶子生平, 爨寶子系爨部族首領, 世襲建甯郡太守。 爨氏作為南中大姓、豪族, 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三國時代, 諸葛亮親征雲南,

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 “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 其中就有“建甯爨習”, 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 充實蜀漢軍隊, “分其羸弱, 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 至南北朝, 爨氏已稱雄南中。

因兩晉有禁碑之令, 故當時刻石極少, “爨寶子碑”是東晉碑版書法中一顆燦若星辰的明珠。

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它與書刻於西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廟碑”風格接近。其立碑之時距書聖王羲之死時僅30年,卻與世傳右軍法帖書風之清雅俊逸大為迥異。

相較于“張黑女”“元懷墓誌”等成熟的魏碑,它則更顯“原生態”。此碑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

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它與書刻於西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廟碑”風格接近。其立碑之時距書聖王羲之死時僅30年,卻與世傳右軍法帖書風之清雅俊逸大為迥異。

相較于“張黑女”“元懷墓誌”等成熟的魏碑,它則更顯“原生態”。此碑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