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經濟社會發展激發保險需求進一步釋放

前三季度, 從提供資金支持來看, 保險業定期存款餘額超過1.4萬億元, 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01萬億元,

較年初增長15.23%。 從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看, 以債權、股權計畫形式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投資規模達7720.74億元;以債權計畫形式支持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投資規模分別達2986.18億元和1224.35億元。

回歸與再出發。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 金融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在此背景下, 保險業既面臨著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的廣闊發展機遇, 又要強化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目前, 宏觀經濟穩中向好, 保險業預計仍將保持穩健增長;保險監管部門制定下發“1+4”系列檔, 集中開展治亂象、防風險、補短板、服務實體經濟相關工作, 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保險業發展與經濟社會更加契合,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域作用進一步加強。

一、保險業預計仍將保持穩健增長

全球經濟復蘇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為保險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經濟社會發展激發保險需求進一步釋放, 保險監管部門糾偏厘清了行業定位和發展方向, 保險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形勢。

統計資料顯示, 前三季度, 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0457.32億元, 同比增長21.01%。 其中, 產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分別增長14.54%和23.43%;賠付支出8327.27億元, 同比增長7.44%;保險業資產總量16.58萬億元, 較年初增長9.69%。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17中國保險業發展年報》預測, 2017年全行業保費收入將達到3.7萬億元-3.8萬億元, 同比增長約19.4%-22.7%。 其中, 全國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約9850億元-9950億元,

同比增長6.7%-7.8%;全國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2.7萬億元, 同比增長24.9%-29%。

整體而言, 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長期動力包括經濟、人口結構轉型與服務業發展;國家層面的各種政策紅利;監管環境完善帶來的積極變化;科技驅動下的新機遇等。

在此背景下, 保險業要把保險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 用工匠精神和誠信經營保證品質、效用和信譽, 打造金融保險服務品牌;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形勢, 注重創新發展, 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

二、保險監管從嚴推動

行業市場環境優化

2017年4月以來, 保險監管部門制定下發“1+4”系列檔, 集中開展治亂象、防風險、補短板、服務實體經濟相關工作, 切實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品質, 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預計接下來, 保險監管將進一步強化監管, 引導行業強化長期保障的良性發展之路。

從目前市場情況看, 在產品上, 保險公司越來越重視保障成分較高的期繳產品, 減少過激定價和對利差損的過度依賴。 在投資上, 降低單一權益敞口的集中度風險, 降低保險公司資本和盈利能力對股市波動的敏感性。 在公司治理上, 股東將保單持有人的資金用於自身投資的目的可能性下降, 股東需要側重于保險公司的長期核心業務戰略。

統計資料顯示, 前三季度, 保險業保持較快發展, 但增速放緩, 同比下降11.17個百分點。 分險種看, 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責任保險和農業保險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4.17億元和414.03億元, 同比增長22.59%和14.99%;與宏觀經濟相關性較強的工程險增速明顯加快, 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0.79億元, 增長17.67%, 增速同比加快7.12個百分點。 壽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8940.92億元, 同比增長28.12%;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583.05億元, 增長4.45%。

值得一提的是, 在保險業回歸保障的背景下, 上市保險公司的轉型發展具有一定典型意義。 從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悉數披露2017年三季報看, 前三季度,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超萬億, 淨利潤破千億, 償付能力指標大幅高於監管要求。

三、商車費改解決公平

和效率問題

2017年, 保險監管部門進一步深化商車費改, 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自主定價權,下調商業車險費率浮動係數下限,通過市場化手段進一步降低商業車險費率水準。

事實上,商車費改的根本訴求是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具體講是解決三個公平和兩個效率。“三個公平”是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消費者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公平。“兩個效率”是指風險保費的管理效率和附加保費的管理效率。

從國外的實踐看,大多數國家,包括許多發達國家的車險市場化改革均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不少國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陷入一蹶不振。

我國的商車費改方案採取了務實和審慎的態度,調研和論證時間相對充分,既保證了科學和有效性,也有利於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方案明確了改革的基本定位、原則和方法,此外採用了試點先行,分步有序推進的方法,確保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目前,商車費改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獲得感提升、車險市場穩中向好、行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和車險社會管理功能增強上。

此外,深化商車改革也將成為推動中小財險公司轉型的契機。短期來看,對於中小保險公司而言確實具有一定壓力,但也促使行業由規模增長向有效增長轉變,改變同質化發展的局面,中小財險公司必須要在各個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如資本金、技術、人才等,要靠創新和差異化來謀求發展。

四、商業保險應在

養老問題上發揮獨特作用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三支柱,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金,採取現收現付模式;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國家提供一定稅收優惠,企業發起,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第三支柱為商業養老保險。

其中,第三支柱建設相對滯後,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第三支柱存在的問題,一是稅收問題,二是通脹問題。在稅收問題上,突出表現為優惠力度不夠、金額有限和效果不佳等。稅收政策具有放大效應,其可以扶持第三支柱發展,有效緩解第一、第二支柱壓力。因此,應進一步提高認識,下大決心,加大力度,確保有效拉動。

作為已經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養老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日,應當儘早推動,否則,越往後,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高層重視和頂層設計,更需要進一步厘清思路,解放思想,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尤其需要突破條條框框,大膽創新探索,商業保險應當在其中發揮重要和獨特作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稅延養老險試點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啟動。目前,保險業已經基本做好了稅延養老險試點的準備工作。目前,保險業已經基本做好了稅延養老險試點的準備工作。

五、保險資管服務

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我國保險資產管理業保持較好、較快發展,成為大資管行業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6年末,我國已有的綜合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3家,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達426.29億元,較年初增長了20.97%; 11家保險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設立養老保險公司7家。

近年來,保險資產管理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發揮資金優勢,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統計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從提供資金支持來看,保險業定期存款餘額超過1.4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3%。從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看,以債權、股權計畫形式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投資規模達7720.74億元;以債權計畫形式支持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投資規模分別達2986.18億元和1224.35億元;保險資金實體專案投資中涉及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債權投資計畫規模達6166.75億元。

展望未來,保險資管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挑戰可能來自於多方面,如資金成本抬升和行業競爭加劇情況下,資產配置難度顯著加大;部分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的資金成本高企,產品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不過,穩定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保險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和目標,為保險資管服務主業,保持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保險業服務國家戰略、經濟全域作用加強

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經濟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和“助推器”的積極作用,體現在通過各類保險產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風險保障;體現在保險機構投資者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市場的長期基石投資者;體現在通過保險資金投資,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期資本性和股權投資,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韌性。

以精准扶貧為例。統計資料顯示,從助推脫貧攻堅來看,截至9月末,農業保險為1.81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3.45%;支付賠款170.65億元,增長26.18%;2193.56萬戶次貧困戶和受災農戶受益,增長30.92%。

保險業應站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高度,進行保險產品、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創新,突出主業、做精專業,不斷拓展保險業服務國家戰略、經濟全域的途徑和形式,杜絕把資產規模、行業影響、發展速度,甚至是資本的態度異化為檢驗標準。

七、保險科技廣泛應用

驅動行業創新發展

2017年1-9月份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為359.10億元,CR8(指8個最大的企業佔有該市場的份額)為71.58%,比2016年、2015年分別下降10.9個百分點、22.58個百分點。其中位居前三位的為平安產險、眾安線上和人保財險,累計保費收入為184.95億元,CR3為51.50%,比2016年、2015年分別下降15.32個百分點、28.56個百分點。

這種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和增速持續下降的態勢,尤其是車險保費收入、占比下降,非車險保費收入、占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單純“從線下轉線上”的互聯網保險創新模式瓶頸期已經到來,互聯網保險創新發展下半場正在開啟。

“科技驅動”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發展模式的關鍵字。具體而言,體現在戰略、銷售、成本、風控等方面。例如,運用AI、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等新科技,在提高銷售效率上,有助於實現精准行銷,提高隊伍產能;在降低運營成本上,有助於降低人力成本;在風險管控上,有助於實現貫穿於保單的整個生命週期的風險管控。

2017年以來,保險業積極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紛紛佈局以人工智慧、雲平臺和區塊鏈為主的產品,逐漸將保險科技應用於各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實現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功能的智慧化。從保險科技發展戰略看,一方面是堅持自主研發,通過創新智慧產品的方式推動其從資本驅動型轉變為科技驅動型;另一方面是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合作,依託其強大的金融科技優勢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

未來,保險科技將呈現出主體更多、技術差異更大、科技應用範圍更廣等特點,但也需要密切防控風險,如制定保險科技發展政策與法規;加強資料管理、保障資訊安全等。

八、保險股權頻繁

變更背後的投資機會

2017年6月,保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的通知》,從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方面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旨在從源頭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有效防範經營風險。

保監會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說明獲批籌建,並不意味著一定獲批開業,保險牌照的獲取難度增加。根據筆者梳理,2014年6月至今,至少43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其中已有28家獲批開業。今年以來,批復籌建保險公司6家,批復開業保險公司8家。

但在監管趨嚴背景下即使獲批開業,以往一些保險公司激進式發展模式也難再現,保險牌照降溫潮起。放棄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收購保險公司股權,以及轉讓保險公司股權的情況開始增多。Wind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共有14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參與設立保險公司,上年同期則為34家,同比減少59%。

保監會新近發佈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顯示,根據持股比例、資質條件和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保險公司股東將由此前三類細化為四類,包括財務Ⅰ類股東、財務Ⅱ類股東、戰略類股東和控制類股東,並且根據股東種類要求在相應時間內不得轉讓所持有的股權。

過去一些資本並非真正想做保險,而是視保險牌照為融資平臺。在負債端和資產端,保監會通過對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的限制和規範,以及對資產負債匹配、關聯交易等行為的規範,使得激進模式難以再現,賺快錢的幻想破滅。這對於那些“初心不正”的社會資本而言,保險牌照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自主定價權,下調商業車險費率浮動係數下限,通過市場化手段進一步降低商業車險費率水準。

事實上,商車費改的根本訴求是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具體講是解決三個公平和兩個效率。“三個公平”是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消費者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公平。“兩個效率”是指風險保費的管理效率和附加保費的管理效率。

從國外的實踐看,大多數國家,包括許多發達國家的車險市場化改革均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不少國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陷入一蹶不振。

我國的商車費改方案採取了務實和審慎的態度,調研和論證時間相對充分,既保證了科學和有效性,也有利於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方案明確了改革的基本定位、原則和方法,此外採用了試點先行,分步有序推進的方法,確保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目前,商車費改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獲得感提升、車險市場穩中向好、行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和車險社會管理功能增強上。

此外,深化商車改革也將成為推動中小財險公司轉型的契機。短期來看,對於中小保險公司而言確實具有一定壓力,但也促使行業由規模增長向有效增長轉變,改變同質化發展的局面,中小財險公司必須要在各個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如資本金、技術、人才等,要靠創新和差異化來謀求發展。

四、商業保險應在

養老問題上發揮獨特作用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三支柱,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金,採取現收現付模式;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國家提供一定稅收優惠,企業發起,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第三支柱為商業養老保險。

其中,第三支柱建設相對滯後,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第三支柱存在的問題,一是稅收問題,二是通脹問題。在稅收問題上,突出表現為優惠力度不夠、金額有限和效果不佳等。稅收政策具有放大效應,其可以扶持第三支柱發展,有效緩解第一、第二支柱壓力。因此,應進一步提高認識,下大決心,加大力度,確保有效拉動。

作為已經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養老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日,應當儘早推動,否則,越往後,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高層重視和頂層設計,更需要進一步厘清思路,解放思想,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尤其需要突破條條框框,大膽創新探索,商業保險應當在其中發揮重要和獨特作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稅延養老險試點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啟動。目前,保險業已經基本做好了稅延養老險試點的準備工作。目前,保險業已經基本做好了稅延養老險試點的準備工作。

五、保險資管服務

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我國保險資產管理業保持較好、較快發展,成為大資管行業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6年末,我國已有的綜合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3家,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達426.29億元,較年初增長了20.97%; 11家保險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設立養老保險公司7家。

近年來,保險資產管理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發揮資金優勢,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統計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從提供資金支持來看,保險業定期存款餘額超過1.4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3%。從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看,以債權、股權計畫形式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投資規模達7720.74億元;以債權計畫形式支持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投資規模分別達2986.18億元和1224.35億元;保險資金實體專案投資中涉及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債權投資計畫規模達6166.75億元。

展望未來,保險資管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挑戰可能來自於多方面,如資金成本抬升和行業競爭加劇情況下,資產配置難度顯著加大;部分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的資金成本高企,產品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不過,穩定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保險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和目標,為保險資管服務主業,保持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保險業服務國家戰略、經濟全域作用加強

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經濟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和“助推器”的積極作用,體現在通過各類保險產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風險保障;體現在保險機構投資者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市場的長期基石投資者;體現在通過保險資金投資,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期資本性和股權投資,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韌性。

以精准扶貧為例。統計資料顯示,從助推脫貧攻堅來看,截至9月末,農業保險為1.81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3.45%;支付賠款170.65億元,增長26.18%;2193.56萬戶次貧困戶和受災農戶受益,增長30.92%。

保險業應站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高度,進行保險產品、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創新,突出主業、做精專業,不斷拓展保險業服務國家戰略、經濟全域的途徑和形式,杜絕把資產規模、行業影響、發展速度,甚至是資本的態度異化為檢驗標準。

七、保險科技廣泛應用

驅動行業創新發展

2017年1-9月份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為359.10億元,CR8(指8個最大的企業佔有該市場的份額)為71.58%,比2016年、2015年分別下降10.9個百分點、22.58個百分點。其中位居前三位的為平安產險、眾安線上和人保財險,累計保費收入為184.95億元,CR3為51.50%,比2016年、2015年分別下降15.32個百分點、28.56個百分點。

這種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和增速持續下降的態勢,尤其是車險保費收入、占比下降,非車險保費收入、占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單純“從線下轉線上”的互聯網保險創新模式瓶頸期已經到來,互聯網保險創新發展下半場正在開啟。

“科技驅動”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發展模式的關鍵字。具體而言,體現在戰略、銷售、成本、風控等方面。例如,運用AI、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等新科技,在提高銷售效率上,有助於實現精准行銷,提高隊伍產能;在降低運營成本上,有助於降低人力成本;在風險管控上,有助於實現貫穿於保單的整個生命週期的風險管控。

2017年以來,保險業積極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紛紛佈局以人工智慧、雲平臺和區塊鏈為主的產品,逐漸將保險科技應用於各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實現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功能的智慧化。從保險科技發展戰略看,一方面是堅持自主研發,通過創新智慧產品的方式推動其從資本驅動型轉變為科技驅動型;另一方面是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合作,依託其強大的金融科技優勢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

未來,保險科技將呈現出主體更多、技術差異更大、科技應用範圍更廣等特點,但也需要密切防控風險,如制定保險科技發展政策與法規;加強資料管理、保障資訊安全等。

八、保險股權頻繁

變更背後的投資機會

2017年6月,保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的通知》,從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方面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旨在從源頭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有效防範經營風險。

保監會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說明獲批籌建,並不意味著一定獲批開業,保險牌照的獲取難度增加。根據筆者梳理,2014年6月至今,至少43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其中已有28家獲批開業。今年以來,批復籌建保險公司6家,批復開業保險公司8家。

但在監管趨嚴背景下即使獲批開業,以往一些保險公司激進式發展模式也難再現,保險牌照降溫潮起。放棄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收購保險公司股權,以及轉讓保險公司股權的情況開始增多。Wind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共有14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參與設立保險公司,上年同期則為34家,同比減少59%。

保監會新近發佈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顯示,根據持股比例、資質條件和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保險公司股東將由此前三類細化為四類,包括財務Ⅰ類股東、財務Ⅱ類股東、戰略類股東和控制類股東,並且根據股東種類要求在相應時間內不得轉讓所持有的股權。

過去一些資本並非真正想做保險,而是視保險牌照為融資平臺。在負債端和資產端,保監會通過對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的限制和規範,以及對資產負債匹配、關聯交易等行為的規範,使得激進模式難以再現,賺快錢的幻想破滅。這對於那些“初心不正”的社會資本而言,保險牌照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