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藝術名家|馬子愷 依仁遊藝斯文歸

馬子愷, 當代國學藝術名家。 生於濟南, 別署燕公, 號穆齋。 曾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學習與中國國家畫院任職。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馬子愷國學藝術中心創始人、總策劃。

文|馮楚(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副主編)

斯文之象的大呼喚

天下不喪斯文, 則天下不喪也。 這裡的斯文, 就是文明或文化, 文明和文化的喪失, 將是天下之喪也。 小時候, 經常聽到長輩訓教孩子沒有斯文像, 不講斯文或斯文掃地。 這裡的斯文, 就是禮儀和教養。 還有一種斯文, 如斯斯文文, 文質彬彬, 是指一種形象, 還有一種大斯文者, 謂之文章氣勢, 文人之志, 文人風範等, 諸此不同語境下的斯文之象, 綜合起來就是君子人格的完美呈現。 君子之志立於萬象之中, 則為君子之道也。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不論是個體修為, 還是集體構造, 君子之道則被視為人性之美德的最高境界, 亦是智慧生命的圓滿。 因此, 如何抵達斯文的大境界, 亦是歷代文人賢達不惜生命追求的理想。 由這些不斷探索和踐行者留下來的文化和藝術經典, 應是後人學習和接近君子之道的主要方法及途徑。

然而, 中華民族從先秦諸子, 楚辭漢賦, 到唐詩宋詞, 這一路下來的斯文之象, 是由盛而衰的過程。 儘管其中也有個別的斯文呈現, 但從整體上講, 有明清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可謂是斯文掃地了。 由漢字所構造的中國先祖的文明之根本, 從此被踐踏、被侮辱、被異化和被損害, 並被不屑子孫們淪陷為權爭謀術和投機鑽營的工具了。 而這個工具在同外來民族文化的較量中,

又多失去了平等對話的機會, 使它們的原創性被不斷地喪失。 這段歷史是相當令人痛心和沮喪的。 作為後繼的以漢字精神為生活的中國文人和藝人, 實在是感受到了來自文化同根同祖的現實壓力。 歷代中華精英將此視為使命擔當和挑戰, 力精圖治, 發奮圖強, 以圖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在近代中國不太長的歷史中, 我們經受了現當代文明的種種不適和陣痛, 一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更多地迷從于西方的文化趨同。 但西方的本質文化還是人文精神而不是物質現代化。 我們學習和模仿過來的只是物質化。 經過這些陣痛的不斷咀嚼回味和反思, 中國人還是感覺到漢字文化所帶來的一種“生命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之道”, 仍然是我們的祖宗人心裡最適於自然之道和人治之智的一種歷史選擇。 現在, 該是我們選擇行動的時候了。

這就是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表現, 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世界性的換位思考。 回歸!回到漢字的本原而重新釋放漢字文化的信義和活力。 然後, 才能說我們是大國的文化, 大國的斯文, 大國的文明, 大國的盛起。 馬子愷先生給自己確立的身份是國學藝術家。 他認為先有家而後才有國, 這個家就是百姓之家, 亦可是藝術家的家, 家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 家的形成是國的基礎。 凡從事藝術創作必先有獨立個體體現, 然後才談得上是家。 如此這樣的國民立場, 正是馬子愷先生所宣導的國學藝術表現,

才有了立足于世的根基。 那什麼是國學?這個答案有千萬種不同的經驗和文本, 作出更多的注釋和解讀, 但九九歸一, 國學還是要從最根本的東西入手。 比如國學可能不單單是孔學, 但孔學應是國學的基礎。 孔學並不一定是儒學, 但儒學是孔學的源頭, 儒學並非單指《論語》, 但《論語》肯定是儒學的經首, 《論語》不一定全是孔子一家之言, 但孔子是《論語》中的集大成者, 《論語》並非單指孔子獨立創作, 但孔子肯定是《論語》的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並非單指寫作者, 因孔子是述而不作的, 那麼, 作者乃記錄者和闡釋者也。 記錄者和闡釋者, 乃書者也, 書之肇始, 象形文字也。 論語是寫在竹簡上的。 在此之上的文字才是一切漢字的本原。 漢字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呈現出藝術的抽象特徵。這樣的思維方式解構作品,一層一層地進入歷史的究竟中,就能從根本上體悟到什麼是我們的國學了。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花好月圓·人壽》

國學表現的詩性溯源

馬子愷先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藝術思想追問中,將國學文化的當代表現帶入到文明歷史的深層語境,使之接通古人的命脈,而呈現出新的但又是本原的斯文之象。在諸多浩如煙海的國學著作中,以文字述說表現這一形態的傑出者多有著作等身之說,古代謂之窮經皓首,現代謂之博覽群書,這些豐富而駁雜的述說與論述著作,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經年累積,異化沉浮,更多的重複和粗制爛造,淤塞成泥沙俱下,難有更新和創造之舉力。新的生命體無法得到給養,致使古老的漢字淪為了現代西學的笑柄。文化之陋習的形成與藝術自由的禁錮,將中國拖入了被強勢文化奴役的時代。即西學對中國文化歷史性的殖民影響。這樣的狀態使得新學之勢,在近代史上掀起了革命之變法圖強。五四新文化運動及新中國文化大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把文字完全淪為了革命的工具,既而淪為權利權謀的載體。原生的古篆文字著述,幾近消失於所有的國人的視野,而代之而起的是所謂新文字簡體漢字,漢字簡化運動及中文拼音法,脫離了漢字表現的本質,失去了其在國學影響中的歷史背景。使漢字成為單一的語言交流工具,變成了政學說明書及現代科學的詮釋符號。

而事實上,這樣的現代漢語轉化,欲走向科學理性思維的途徑,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因為漢字的生成並非是惟一語音符號。中國人從西學而來的科學及現代思想藝術,多是從英語原著名獲得其義,而很少從漢譯英中獲取理性認識。於是,整個近代史上,中國諸多學人留學於西方,是直接將漢語表現作為現代文明的阻礙而進行譯學和傳播的過程。無疑,這樣的語言異化,對雙重標準下的歐美文字與漢字之間的釋義或表述,與雙文的原真之學理,都有很大之不同和差異。正是在這樣的話語形態中,漢字作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雙重特性,卻被完全遮蔽了。然而,作為民族文化存在依據的文字表現,是任何來自外在力量和異化所不能徹底消滅的。中國漢字曾作為世界性的話語權實現,而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享有尊嚴和風範。在中國經濟消費能量日益被放大的今天,我們的文化生命體基因漢字藝術,卻反而被迷失在文明異化的消費狂熱之中。這正是馬子愷先生深深思考的國學藝術,必然迎來它所要直接擔當的歷史命運,絲毫也不能有個人的懈怠。正如他在下面這首詩中所揭示的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和時代情懷,亦傾注了他畢生努力的心願和智識。

自詠《古篆論語》

甲金篆隸字紛繁,地北天南各所尊。

八萬冊成穿鑿事,三千載作浩漫言。

岐陽石鼓人雲好,曲阜何知魯壁存。

撥亂於今還古體,欲同倉頡溯真源。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甲骨文周易六十四卦名》

漢字造化的藝術延展

詩比歷史更永久。而直接來於詩象的文字唯在漢語。在這裡詩性與古篆之體有著天然的生命聯繫。所以,馬子愷先生的詩人之象,正是源於對漢字的深刻洞察,把握了漢字造化中的自然性、神性與人性在心性中的本原性。本原之詩即漢字之象生也。馬子愷先生從古詩心象中,完成了他的抽象抒情而上升到視覺意象的漢字創造,並將二維和三維等現代表現之技藝,運用於他的詩體與字象的融合,使得其書法之器物表現,融合為道法之合力,在色彩與線條之中,注入了國學表現的藝術性創造。諸多的現代表現元素與遠古的象形文字相融相生,相和相向,呈現出中華文化中的當代“中和之美”。這樣的審美境界,亦是近年來在國學表現上所有的新氣象。真正達到了圓融通達之生命詩意棲居。馬子愷先生將詩書畫印四體合而為一,創造了他獨特的國學表現藝術。其中,將書藝中的琴棋書畫之形象思維,與漢字線性中的線條、方塊、墨色、對稱、序列等數理思維互動交流和融合,創造了他的古篆體表現藝術。這種新的國學表現打破了過去僵死呆板和單一的形式,豐富了國學在文化生態裡的藝術創造力,為我們當代的審美思維提供了極其生動而鮮活的形式和內容。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北冥有魚》

馬子愷先生祖籍江南名城金陵,世代受洗於詩情畫意之山水濡染,少年生長于齊魯國學之聖地,飽學儒家經典之啟蒙,青年時代遊學于京華,博采政經文史之長,具有了更多接納山川的文化容量。這是他能忠於傳統精華而又能不受傳統之束縛,而將他的詩書畫印之觸覺,帶入當代的自由靈氣與剛健高古的世界。我們從他的諸多作品表現中,能感受到他卓越的綜合表現能力。這些能力的累積沉澱出了國學表現藝術的基礎。馬子愷先生從1980年代開始,就將國學經典閱讀修為與藝術表現結合在自己的行動與生活中。為此,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對於國學文獻的超常規閱讀和考證,不斷深入到歷史的深處,探尋不曾被發現的漢字精微。而篆刻則是他堅持修煉的不二法門。他從印章表現入手,通過大量的收藏古書名印,進行系統發掘和重新書寫,不斷總結古人刻字的經驗和刀法.運刀如筆刻字入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方式,一部遠古中華文明史就是刀筆刻字史。古稱史官為“刀筆吏”,古陶文,甲骨文都是刻畫而成。從刀筆到毛筆書寫,這個演變亦非常微妙,雄剛之氣就是在進入毛筆書寫之後,才慢慢地喪失的。因此,中國後來者的書法多在呈現陰柔舒適和曼妙飄逸及隱忍含晦上漸多起來,至後來越來越失去了古人陽剛之氣,曠樸之美。馬子愷先生通過對恢復論語原貌式的書寫,來提升自己對漢字表現的藝術功力,還原漢字的陽剛之美,這樣幾十年堅持下來,他對古人的刀筆功法有了更深厚的理解與傳承。為他的國學表現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其道光陰》

國學藝術的生態呈現

國學藝術的綜合表現,必須從理論體系上,進行有效的研究和閱讀,並梳理國內外對中華國學的不同流派、不同語種的釋義,從而為自己的本體創造熔鑄合力。“撥亂於今還古體,欲同倉頡溯真源”。從馬子愷先生的詩句中,可體會出他對古文字的文化思考和終生志向。我國的古代文獻,最早見載於甲骨、金石,“甲骨卜辭”也稱“殷墟書契”。可算為最早的書籍,隨後又有用竹木及縑帛記錄文獻之簡牘、帛書。據古籍目錄《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地方誌綜錄》以及佛藏、道藏、經史子集、金石碑錄等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古籍約10萬多種。在這樣的浩繁文字工程中,馬子愷先生就是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閱讀整理和發現,完成了他在北京大學書法藝術學院的課程,創立了他的國學表現藝術理論。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古篆論語及國學經典當時文字的系統梳理,濃縮古文字藝術元素,並將這種形式的內容,融入到當代藝術的諸多表現中,以體現國學藝術在當代文化建構中的主體能量。詩書畫印是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的表現手段,作品綜合了傳統和現代乃至當代中西的諸多藝術表現形式,從而獲得了廣泛和認同和傳播。

馬子愷篆刻作品《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馬子愷先生的諸多作品,既是畫亦是詩,同時又是獨立的表現藝術。在他的畫中,多以簡樸的構圖,或濃郁的墨相,表現著高古與平實,曠野與市井,禪妙與清風,君子與美人,賢明與拙樸,互相印證和自證,融為當代人所嚮往的心靈獨思之妙趣。而與時風有所不同的是,馬子愷先生很少以所謂“寫意”之法,而直抒人生際遇和文人風騷。而是多有真實之筆意和明晰之墨象,來展示內心世界的真象。這仍然與他對漢字造型的深妙理解有關。即方寸之內,氣象萬千,自由之中,方圓自適。這種創作思維鑄就了他理性思維經驗的個人意志與人格。不虛于浮誇和不屑於虛名,亦不長歌當哭或醉生夢死於放浪形骸。這是當代斯文者的君子人格魅力。在馬子愷先生的詩書畫卬中,多有鮮明而堅實的體現。從漢字還原於本體之中,馬子愷先生通過古代文字與現代文明的對接,不是重新陷入故紙堆裡的書呆子的“整理國故”,更不是在御用文人的旗子下重蹈工具論的自毀,他的努力使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表現藝術而成為可能。馬子愷先生在表現國學精義時,正是避免了這兩種近代以來中國精英分子和藝術家在對待傳統文化時雙重的失落感和失敗感。在融入當代藝術的個人表現中,他找到了國學精神的自信力。就是“陽剛之氣”與“中和之美”,將文化共同體之藝術訴求,表現在“和而不同”之中。他求取公正,中正和扶正之道。所以,他的詩書畫印,沒有厚古薄今,而是博取眾長,達到和融與沉靜之境。他的書法,取道抽象,而彰承古賢之本質,於超逸之中,見時代先鋒之銳。他的彩墨古篆,華彩而不俗,充溢祥和之氣韻,彌漫在純樸而剛健的漢字造型之中,生髮出一股蒼勁有力的漢墨華潤之大美境界。謙謙君子風,磊磊赤子情。此是馬子愷先生的大斯文中的大情懷之展現也。

馬子愷篆刻作品中華第一印《泰和寶璽》

依仁遊藝斯文歸

縱觀馬子愷先生之國學表現藝術,不但從社會學和文化學上拓展了漢字的生命力,而且在本體論上,延伸了生命哲學的智慧思考,並與當代的自由社會促成互為和美而制衡的生態文明。這樣的文化生態,是與諸多西方現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藝術家有著基本的共識。英國著名史學家、社會學家湯因比早就提出了人類的命運,最終會落實到古老的中華文明之道上來,以東方自然詩性與儒學心靈之道,拯救人類日益陷入物質世界的困境。越來越多的西方哲人及獨立思想家,從生命本體論的原點出發,重新發現和認識東方哲學的生態意識之對於世界未來的價值。而馬子愷先生正是通過最具中國文化體征的當代國學藝術表現,為我們通向世界的文化自由對話,構建了漢語的世界平臺。在去年的中華文化展會臺灣之行中,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作為活動中重要的交流內容,而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熱點。其獨特的彩墨古篆藝術作品,與臺灣一脈相承的傳統國學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使兩岸人士達成了對中華文化的最大認同。這樣的藝術交流實屬難得。而在此前的多次國際藝術推廣活動中,馬子愷先生的作品亦成為國家文化的象徵性標誌,在各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代表作曾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主會場與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米蘭世博會之上,國內許多著名的景點也有其古篆藝術符號的深深鐫刻。

在前不久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中,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讓孔子的後人嫡孫“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先生感佩不已,他從臺灣回到孔府,歸宗祭祖,能看到祖先遺澤,重光於今,不禁感慨萬千。這不得不說是馬子愷先生藝術和人格的魅力所致。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是值得期待的,以國學藝術表現為主體的馬子愷先生當代藝術理論與實踐隨著不斷推進和縱深發展,他的創造性傳承必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

馬子愷古篆藝術《你好未來》2014、2015連續兩年在紐約納斯達克大螢幕播出迎接新年

原載于《中華兒女(海外版)》2018年1月號(下),總第626期。本刊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出版。

漢字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呈現出藝術的抽象特徵。這樣的思維方式解構作品,一層一層地進入歷史的究竟中,就能從根本上體悟到什麼是我們的國學了。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花好月圓·人壽》

國學表現的詩性溯源

馬子愷先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藝術思想追問中,將國學文化的當代表現帶入到文明歷史的深層語境,使之接通古人的命脈,而呈現出新的但又是本原的斯文之象。在諸多浩如煙海的國學著作中,以文字述說表現這一形態的傑出者多有著作等身之說,古代謂之窮經皓首,現代謂之博覽群書,這些豐富而駁雜的述說與論述著作,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經年累積,異化沉浮,更多的重複和粗制爛造,淤塞成泥沙俱下,難有更新和創造之舉力。新的生命體無法得到給養,致使古老的漢字淪為了現代西學的笑柄。文化之陋習的形成與藝術自由的禁錮,將中國拖入了被強勢文化奴役的時代。即西學對中國文化歷史性的殖民影響。這樣的狀態使得新學之勢,在近代史上掀起了革命之變法圖強。五四新文化運動及新中國文化大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把文字完全淪為了革命的工具,既而淪為權利權謀的載體。原生的古篆文字著述,幾近消失於所有的國人的視野,而代之而起的是所謂新文字簡體漢字,漢字簡化運動及中文拼音法,脫離了漢字表現的本質,失去了其在國學影響中的歷史背景。使漢字成為單一的語言交流工具,變成了政學說明書及現代科學的詮釋符號。

而事實上,這樣的現代漢語轉化,欲走向科學理性思維的途徑,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因為漢字的生成並非是惟一語音符號。中國人從西學而來的科學及現代思想藝術,多是從英語原著名獲得其義,而很少從漢譯英中獲取理性認識。於是,整個近代史上,中國諸多學人留學於西方,是直接將漢語表現作為現代文明的阻礙而進行譯學和傳播的過程。無疑,這樣的語言異化,對雙重標準下的歐美文字與漢字之間的釋義或表述,與雙文的原真之學理,都有很大之不同和差異。正是在這樣的話語形態中,漢字作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雙重特性,卻被完全遮蔽了。然而,作為民族文化存在依據的文字表現,是任何來自外在力量和異化所不能徹底消滅的。中國漢字曾作為世界性的話語權實現,而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享有尊嚴和風範。在中國經濟消費能量日益被放大的今天,我們的文化生命體基因漢字藝術,卻反而被迷失在文明異化的消費狂熱之中。這正是馬子愷先生深深思考的國學藝術,必然迎來它所要直接擔當的歷史命運,絲毫也不能有個人的懈怠。正如他在下面這首詩中所揭示的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和時代情懷,亦傾注了他畢生努力的心願和智識。

自詠《古篆論語》

甲金篆隸字紛繁,地北天南各所尊。

八萬冊成穿鑿事,三千載作浩漫言。

岐陽石鼓人雲好,曲阜何知魯壁存。

撥亂於今還古體,欲同倉頡溯真源。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甲骨文周易六十四卦名》

漢字造化的藝術延展

詩比歷史更永久。而直接來於詩象的文字唯在漢語。在這裡詩性與古篆之體有著天然的生命聯繫。所以,馬子愷先生的詩人之象,正是源於對漢字的深刻洞察,把握了漢字造化中的自然性、神性與人性在心性中的本原性。本原之詩即漢字之象生也。馬子愷先生從古詩心象中,完成了他的抽象抒情而上升到視覺意象的漢字創造,並將二維和三維等現代表現之技藝,運用於他的詩體與字象的融合,使得其書法之器物表現,融合為道法之合力,在色彩與線條之中,注入了國學表現的藝術性創造。諸多的現代表現元素與遠古的象形文字相融相生,相和相向,呈現出中華文化中的當代“中和之美”。這樣的審美境界,亦是近年來在國學表現上所有的新氣象。真正達到了圓融通達之生命詩意棲居。馬子愷先生將詩書畫印四體合而為一,創造了他獨特的國學表現藝術。其中,將書藝中的琴棋書畫之形象思維,與漢字線性中的線條、方塊、墨色、對稱、序列等數理思維互動交流和融合,創造了他的古篆體表現藝術。這種新的國學表現打破了過去僵死呆板和單一的形式,豐富了國學在文化生態裡的藝術創造力,為我們當代的審美思維提供了極其生動而鮮活的形式和內容。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北冥有魚》

馬子愷先生祖籍江南名城金陵,世代受洗於詩情畫意之山水濡染,少年生長于齊魯國學之聖地,飽學儒家經典之啟蒙,青年時代遊學于京華,博采政經文史之長,具有了更多接納山川的文化容量。這是他能忠於傳統精華而又能不受傳統之束縛,而將他的詩書畫印之觸覺,帶入當代的自由靈氣與剛健高古的世界。我們從他的諸多作品表現中,能感受到他卓越的綜合表現能力。這些能力的累積沉澱出了國學表現藝術的基礎。馬子愷先生從1980年代開始,就將國學經典閱讀修為與藝術表現結合在自己的行動與生活中。為此,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對於國學文獻的超常規閱讀和考證,不斷深入到歷史的深處,探尋不曾被發現的漢字精微。而篆刻則是他堅持修煉的不二法門。他從印章表現入手,通過大量的收藏古書名印,進行系統發掘和重新書寫,不斷總結古人刻字的經驗和刀法.運刀如筆刻字入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方式,一部遠古中華文明史就是刀筆刻字史。古稱史官為“刀筆吏”,古陶文,甲骨文都是刻畫而成。從刀筆到毛筆書寫,這個演變亦非常微妙,雄剛之氣就是在進入毛筆書寫之後,才慢慢地喪失的。因此,中國後來者的書法多在呈現陰柔舒適和曼妙飄逸及隱忍含晦上漸多起來,至後來越來越失去了古人陽剛之氣,曠樸之美。馬子愷先生通過對恢復論語原貌式的書寫,來提升自己對漢字表現的藝術功力,還原漢字的陽剛之美,這樣幾十年堅持下來,他對古人的刀筆功法有了更深厚的理解與傳承。為他的國學表現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馬子愷彩墨古篆作品《其道光陰》

國學藝術的生態呈現

國學藝術的綜合表現,必須從理論體系上,進行有效的研究和閱讀,並梳理國內外對中華國學的不同流派、不同語種的釋義,從而為自己的本體創造熔鑄合力。“撥亂於今還古體,欲同倉頡溯真源”。從馬子愷先生的詩句中,可體會出他對古文字的文化思考和終生志向。我國的古代文獻,最早見載於甲骨、金石,“甲骨卜辭”也稱“殷墟書契”。可算為最早的書籍,隨後又有用竹木及縑帛記錄文獻之簡牘、帛書。據古籍目錄《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地方誌綜錄》以及佛藏、道藏、經史子集、金石碑錄等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古籍約10萬多種。在這樣的浩繁文字工程中,馬子愷先生就是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閱讀整理和發現,完成了他在北京大學書法藝術學院的課程,創立了他的國學表現藝術理論。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古篆論語及國學經典當時文字的系統梳理,濃縮古文字藝術元素,並將這種形式的內容,融入到當代藝術的諸多表現中,以體現國學藝術在當代文化建構中的主體能量。詩書畫印是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的表現手段,作品綜合了傳統和現代乃至當代中西的諸多藝術表現形式,從而獲得了廣泛和認同和傳播。

馬子愷篆刻作品《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馬子愷先生的諸多作品,既是畫亦是詩,同時又是獨立的表現藝術。在他的畫中,多以簡樸的構圖,或濃郁的墨相,表現著高古與平實,曠野與市井,禪妙與清風,君子與美人,賢明與拙樸,互相印證和自證,融為當代人所嚮往的心靈獨思之妙趣。而與時風有所不同的是,馬子愷先生很少以所謂“寫意”之法,而直抒人生際遇和文人風騷。而是多有真實之筆意和明晰之墨象,來展示內心世界的真象。這仍然與他對漢字造型的深妙理解有關。即方寸之內,氣象萬千,自由之中,方圓自適。這種創作思維鑄就了他理性思維經驗的個人意志與人格。不虛于浮誇和不屑於虛名,亦不長歌當哭或醉生夢死於放浪形骸。這是當代斯文者的君子人格魅力。在馬子愷先生的詩書畫卬中,多有鮮明而堅實的體現。從漢字還原於本體之中,馬子愷先生通過古代文字與現代文明的對接,不是重新陷入故紙堆裡的書呆子的“整理國故”,更不是在御用文人的旗子下重蹈工具論的自毀,他的努力使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表現藝術而成為可能。馬子愷先生在表現國學精義時,正是避免了這兩種近代以來中國精英分子和藝術家在對待傳統文化時雙重的失落感和失敗感。在融入當代藝術的個人表現中,他找到了國學精神的自信力。就是“陽剛之氣”與“中和之美”,將文化共同體之藝術訴求,表現在“和而不同”之中。他求取公正,中正和扶正之道。所以,他的詩書畫印,沒有厚古薄今,而是博取眾長,達到和融與沉靜之境。他的書法,取道抽象,而彰承古賢之本質,於超逸之中,見時代先鋒之銳。他的彩墨古篆,華彩而不俗,充溢祥和之氣韻,彌漫在純樸而剛健的漢字造型之中,生髮出一股蒼勁有力的漢墨華潤之大美境界。謙謙君子風,磊磊赤子情。此是馬子愷先生的大斯文中的大情懷之展現也。

馬子愷篆刻作品中華第一印《泰和寶璽》

依仁遊藝斯文歸

縱觀馬子愷先生之國學表現藝術,不但從社會學和文化學上拓展了漢字的生命力,而且在本體論上,延伸了生命哲學的智慧思考,並與當代的自由社會促成互為和美而制衡的生態文明。這樣的文化生態,是與諸多西方現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藝術家有著基本的共識。英國著名史學家、社會學家湯因比早就提出了人類的命運,最終會落實到古老的中華文明之道上來,以東方自然詩性與儒學心靈之道,拯救人類日益陷入物質世界的困境。越來越多的西方哲人及獨立思想家,從生命本體論的原點出發,重新發現和認識東方哲學的生態意識之對於世界未來的價值。而馬子愷先生正是通過最具中國文化體征的當代國學藝術表現,為我們通向世界的文化自由對話,構建了漢語的世界平臺。在去年的中華文化展會臺灣之行中,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作為活動中重要的交流內容,而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熱點。其獨特的彩墨古篆藝術作品,與臺灣一脈相承的傳統國學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使兩岸人士達成了對中華文化的最大認同。這樣的藝術交流實屬難得。而在此前的多次國際藝術推廣活動中,馬子愷先生的作品亦成為國家文化的象徵性標誌,在各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代表作曾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主會場與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米蘭世博會之上,國內許多著名的景點也有其古篆藝術符號的深深鐫刻。

在前不久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中,馬子愷先生的國學藝術,讓孔子的後人嫡孫“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先生感佩不已,他從臺灣回到孔府,歸宗祭祖,能看到祖先遺澤,重光於今,不禁感慨萬千。這不得不說是馬子愷先生藝術和人格的魅力所致。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是值得期待的,以國學藝術表現為主體的馬子愷先生當代藝術理論與實踐隨著不斷推進和縱深發展,他的創造性傳承必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

馬子愷古篆藝術《你好未來》2014、2015連續兩年在紐約納斯達克大螢幕播出迎接新年

原載于《中華兒女(海外版)》2018年1月號(下),總第626期。本刊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