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經常“恐嚇”孩子的父母,會收穫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你還在利用“恐嚇”教育孩子嗎?嚇唬孩子, 孩子真的會被嚇壞!

作者:桐桐媽

“寶寶今晚還和爺爺奶奶睡好不好?”

小傢伙頭搖的像個撥浪鼓。

“那你和誰睡啊?”

“媽媽!媽媽!”她斬釘截鐵地答道。

前幾天因為一些事和家裡人鬧彆扭, 加上一直想給孩子斷夜奶, 一氣之下晚上我就把孩子“丟”給了爺爺奶奶。

那一夜, 我是輾轉反側、心緒不寧, 要知道這孩子自打出生晚上可就沒離過我。

據爺爺奶奶第二天反應, 小傢伙睡得乖, 夜裡醒了幾次要媽媽, 他們安撫了幾句也就睡了。

次日午睡, 小傢伙一直要把頭埋在被窩裡才肯睡, 我一掀被子她就恐懼地尖叫, 雙手執意拽被子蒙頭, 雙腿繃直, 呼吸急促。 就這樣, 前半個小時的淺睡眠都在蒙著被子一頭汗中度過。

晚上, 我和往日一樣先上樓整理房間, 她在樓下玩的不安心, 一直纏著爸爸, 寸步不離要抱抱, 然後指著樓梯的方向,

示意她要上樓, 爺爺奶奶故意逗她, 還讓她晚上和他們睡, 她立馬哭了, 嘴上一直念叨:“媽媽, 媽媽, 媽媽......”

那一夜, 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讓她再也不願和爺爺奶奶睡覺。

“這孩子好帶啊, 夜裡醒來要你, 我們就說外面黑有妖怪, 她嚇得趕緊鑽到被窩一會就睡著了!”奶奶送水果到我們房間玩笑說道。

難怪!終於找到了原因!15個月大的她是被奶奶口中的“妖怪”嚇壞了。

日常生活中, 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時, 都會選擇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乖乖就範。 “再不吃飯員警就要來抓你啦!”、“再不睡覺妖怪就要來吃你了!”、“你這樣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種方式看似立竿見影, 可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首先, 我們來看看“恐嚇”教育的弊端。

孩子缺乏安全感, 容易自卑。 年幼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 他們分不清現實和虛幻, 會把家長的恐嚇信以為真, 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 不信任人, 甚至對某些事物產生心理障礙。

增加幼兒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 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恐嚇會讓孩子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

會讓恐懼情緒滯留, 影響兒童的內分泌, 從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 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語言障礙, 甚至會讓孩子焦慮緊張、誘發心理疾病。

容易形成幼兒膽小、軟弱, 做事優柔寡斷, 自尊心低等性格, 不利於勇敢堅強性格的培養。

家長隨口的“妖怪抓你”, 不講科學、不合情理, 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損害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產生記仇心理, 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在長大後會意識到這種虛擬的傷害, 難免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事實上, 孩子先天恐懼的東西很少, 很多都是後天習得。 而孩子們心中的恐懼, 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大人貪圖省事而嚇唬孩子, 讓孩子立即聽話而導致的後果。

如果不幸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教育方式該怎麼辦呢?

細心觀察、耐心陪伴, 幫助孩子驅除內心的恐懼感。 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 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們的恐懼感, 克服緊張情緒。 比如, 我們家孩子這幾天蒙著被子睡覺, 我就會在睡前和她聊天, 當我說到“妖怪”時,她立馬就要蒙被子,我就會和她說“桐桐,你學大老虎叫!”,小傢伙立馬興奮地模仿老虎吼起來,然後我會接著說“哎呀,妖怪最害怕大老虎啦!老虎是森林之王,所有的小動物都得聽它的!”,“桐桐,你來保護媽媽好不好?媽媽害怕妖怪!”,小傢伙連續學著老虎吼,非常自豪地用雙手抱著我,玩一會累了就非常安靜可愛地睡覺了。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法和慢慢引導法讓孩子淡化恐懼。

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針對性處理才能解決問題。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就能知道,其實孩子很多“不聽話”的背後,並沒有隱藏著一個不乖的壞小孩,而是可能他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我們成人不一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多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用孩子能聽明白的話和他們交流,我們才能真正讓孩子聽話。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我情緒,“恐嚇”性質的話,不要輕易說出口。因為“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和溫言細語的孩子,會幸福滿滿,為人溫和寬容,幸福感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別嚇孩子!

作者簡介: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當我說到“妖怪”時,她立馬就要蒙被子,我就會和她說“桐桐,你學大老虎叫!”,小傢伙立馬興奮地模仿老虎吼起來,然後我會接著說“哎呀,妖怪最害怕大老虎啦!老虎是森林之王,所有的小動物都得聽它的!”,“桐桐,你來保護媽媽好不好?媽媽害怕妖怪!”,小傢伙連續學著老虎吼,非常自豪地用雙手抱著我,玩一會累了就非常安靜可愛地睡覺了。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法和慢慢引導法讓孩子淡化恐懼。

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針對性處理才能解決問題。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就能知道,其實孩子很多“不聽話”的背後,並沒有隱藏著一個不乖的壞小孩,而是可能他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我們成人不一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多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用孩子能聽明白的話和他們交流,我們才能真正讓孩子聽話。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我情緒,“恐嚇”性質的話,不要輕易說出口。因為“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和溫言細語的孩子,會幸福滿滿,為人溫和寬容,幸福感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別嚇孩子!

作者簡介: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