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行理財產品VS智慧投顧——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現狀(上篇)丨億歐智庫

近兩年, 在金融科技浪潮下, 智慧投顧開始興起。 自2016年招商銀行推出“摩羯智投”, 成為首家佈局智慧投顧的銀行機構後, 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等銀行機構也紛紛加入佈局智慧投顧的行列。

然而, 媒體、學界等對智慧投顧的爭議很多,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智慧投顧其實就是一個相對個性化的理財產品, 本質上與銀行理財產品並無太多差異。 億歐智庫將推出系列文章, 對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現狀、銀行智慧投顧現狀以及智慧投顧與銀行理財產品關係等展開討論。

本系列文章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將討論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現狀。

理財概念的源頭——財富管理

當我們在百度指數搜索“理財”和“財富管理”時, 我們會發現理財的熱度要遠遠高於財富管理。 但是, 實際上財富管理是一個大的體系, 包含理財。

財富管理是指以客戶為中心,

設計出一套全面的財務規劃, 通過向客戶提供現金、信用、保險、投資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 將客戶的資產、負債、流動性進行管理, 以滿足客戶不同階段的財務需求, 説明客戶達到降低風險、實現財富增值的目的。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

根據銀監會的規定, 商業銀行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提供最適合的財富管理服務。 目前, 商業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綜合理財服務, 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 這是銀行用來吸引客戶的主要財富管理業務;二是財富管理顧問服務, 依靠自身在資訊和人才方面的優勢, 以及和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 為客戶提供理財規劃、投資建議、金融諮詢等一系列的理財顧問服務。

因此, 我們常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商業銀行所提供的綜合理財服務, 針對目標客戶群體設計產品, 銀行只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 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的方式承擔。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蓬勃發展

1994年, 我國出現了銀行理財業務, 但是產品比較單一, 主要是外幣理財。 後來在2002年, 荷蘭銀行初步面對中國發售銀行理財產品。 有了荷蘭打頭陣, 其他外資銀行如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等亦開始在我們國家發售理財產品。 2004, 光大銀行推出第一支理財產品, 才正式標誌著我們國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初步開始。 然後,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 我國的銀行理財業務蓬勃發展,

產品呈現多樣化, 投資向多元化邁進。

理財產品規模——速度快、規模龐大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資料表明, 2004年至2016年十三年間,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迅速發展, 截至2016年年底, 銀行理財產品月已經達到29.1萬億元, 體量巨大, 產品投向不斷拓展, 成為金融市場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016年以前,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保持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增長率, 但2016年增長率下降三十三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速度受到阻滯。

理財產品類型——多元化

隨著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上升,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類型也逐漸多樣化, 以期滿足不同投資主體的需求。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收益類型進行劃分, 可區分成保本固定型、保本浮動型以及非保本型。 在這三種類型中, 保本固定型是風險最低的一類理財產品, 有點類似於固定存款, 客戶投資這類理財產品, 到期後銀行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收益率將資金和收益一起返還給客戶, 風險由銀行自行承擔。 保本浮動型的理財產品, 會保證客戶的本金,但是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於投資的回報,在這裡,客戶是與銀行共擔風險的。最後一種類型是非保本浮動型,風險較高,銀行既不保證客戶的本金也不會保證客戶的收益率,風險與利潤雙方共同承擔。

理財產品委託期限——6個月以內短期為主

理財產品基礎資產——債券與利率為主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較低,基礎投資也偏向於固定收益型資產。自2011年至2017年,基礎資產投資以債券和利率為主,票據和信貸資產投資明顯下降,股票、商品、匯率等高風險資產投資占比極小。

銀行理財產品新挑戰——嚴監管強競爭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自誕生以來發展勢頭良好,然而近幾年面臨的內憂外患不斷,一方面監管趨嚴,另一方面競爭加劇。

一、嚴監管

2017 年以來,監管部門監管力度大大加強,銀監會對“三套利”、“四違 反”、“四不當”、“十亂象”進行專項整治,並針對強化風險管控、彌補監管短板、押品管理等連發多個檔,內容涵蓋目前銀行經營中所出現的大部分問題,特別是理財監管在檔中多次指出。

2017 年一季度起,央行在 MPA 評估時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在具體操作上,將表外理財資產在扣除現金和存款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仍主要對新的廣義信貸餘額同比增速進行考核和評估。並且,將完全具備存款性質的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視同存款管理,已經由監管部門認定為結構性存款,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佔用資本金。

同時,2017年11月1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意味著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淨值化產品轉型,而當下淨值型占比尚未達到10%。

因此,嚴監管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將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和轉型。

二、強競爭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來自於各大銀行同質化理財產品競爭,另一方面來自於可替代性產品競爭。

2017年,共有554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其中建設銀行發行數量最大,為10818款銀行理財產品。同一銀行以及不同銀行之間,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加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內部競爭。

除此之外,一批可替代性產品也使得銀行理財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支付寶、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搶佔了一部分銀行理財客戶;另一方面,各大銀行紛紛開展智慧投顧業務,也使得內部競爭激烈。

總之,銀行理財產品雖然蓬勃發展,但面臨嚴監管強競爭的挑戰。

會保證客戶的本金,但是收益的多少完全取決於投資的回報,在這裡,客戶是與銀行共擔風險的。最後一種類型是非保本浮動型,風險較高,銀行既不保證客戶的本金也不會保證客戶的收益率,風險與利潤雙方共同承擔。

理財產品委託期限——6個月以內短期為主

理財產品基礎資產——債券與利率為主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較低,基礎投資也偏向於固定收益型資產。自2011年至2017年,基礎資產投資以債券和利率為主,票據和信貸資產投資明顯下降,股票、商品、匯率等高風險資產投資占比極小。

銀行理財產品新挑戰——嚴監管強競爭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自誕生以來發展勢頭良好,然而近幾年面臨的內憂外患不斷,一方面監管趨嚴,另一方面競爭加劇。

一、嚴監管

2017 年以來,監管部門監管力度大大加強,銀監會對“三套利”、“四違 反”、“四不當”、“十亂象”進行專項整治,並針對強化風險管控、彌補監管短板、押品管理等連發多個檔,內容涵蓋目前銀行經營中所出現的大部分問題,特別是理財監管在檔中多次指出。

2017 年一季度起,央行在 MPA 評估時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在具體操作上,將表外理財資產在扣除現金和存款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仍主要對新的廣義信貸餘額同比增速進行考核和評估。並且,將完全具備存款性質的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視同存款管理,已經由監管部門認定為結構性存款,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佔用資本金。

同時,2017年11月1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意味著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淨值化產品轉型,而當下淨值型占比尚未達到10%。

因此,嚴監管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將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和轉型。

二、強競爭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來自於各大銀行同質化理財產品競爭,另一方面來自於可替代性產品競爭。

2017年,共有554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其中建設銀行發行數量最大,為10818款銀行理財產品。同一銀行以及不同銀行之間,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加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內部競爭。

除此之外,一批可替代性產品也使得銀行理財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支付寶、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搶佔了一部分銀行理財客戶;另一方面,各大銀行紛紛開展智慧投顧業務,也使得內部競爭激烈。

總之,銀行理財產品雖然蓬勃發展,但面臨嚴監管強競爭的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