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娛樂”的英雄:惡搞《黃河大合唱》被批判是上綱上線?我們缺少惡搞嚴肅嗎?

凱風清韻原創內容, 歡迎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授權 。

朋友, 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 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的情景嗎?

黃河上的船夫已經成為畫作, 渡黃河早已是普通旅遊項目, 而黃河激越的濤聲也換成了夾雜著各地方言的人聲,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者們在寫下每一個音符、每一行詞句時究竟心中起的是何等波瀾也早已無人知曉……時間拉開了古與今的距離, 也消磨著敬畏感, 終於有一天, 曾經為抗戰發出的怒吼就像綜藝上不小心表情失控的明星一樣, 成為博人一笑的樂子——

一段名為“精神病醫院合唱團演繹黃河大合唱”的2分多鐘視頻, 近日在網路流傳。 鏡頭中的男男女女表情各異, 動作誇張, 倒確實和視頻的名字不謀而合。

人民日報很快對這段視頻做出了批評——

有些網友認為批評得很好

但也有些人覺得這是上綱上線、是禁錮思想的表現。

也不能說這些高舉“反對上綱上線”大旗的人是故意抬杠, 畢竟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英雄”或“聖賢”本就沒有活路, 所有嚴肅都應該被嘲笑, 而那些已經成為歷史的苦難過去, 更是活該被改成段子, 甚至連國歌也曾被拿出來“娛樂”——

或者不追溯太遠, 就近來說, 去年曾催人淚下的紀錄片《二十二》也被強行“娛樂”——

老人們還沒有等到日本的道歉, 就先被某些同胞背後“捅刀”,

看看紀錄片中受害者們年邁的身影, 做表情包的人真的認為這種痛苦是可以用來搞笑的素材嗎?

做表情包和惡搞《黃河大合唱》本質並無區別, 但奇怪的是, 用慰安婦做表情包的行為被一邊倒地指責, 而惡搞《黃河大合唱》的行為被批判之後卻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上綱上線”。

這種反差實在令人不解——一個人的苦難是苦難, 一個國的苦難便不算什麼了嗎?

也許很多人對《黃河大合唱》的誕生背景並不瞭解。

1938年, 一個充滿血腥氣的、被蒙上頹唐陰影的年份——2月5日, 南京大屠殺結束;5月10日, 廈門淪陷;5月14日, 合肥淪陷;5月19日, 徐州淪陷;6月12日, 安慶淪陷;6月11日, 花園口決堤;10月21日, 廣州淪陷;10月25日, 武漢淪陷……

淪陷的範圍一點點擴大, 與之相反的是民族之聲一點點拔高,因屈辱和憤怒而激發的復仇和抗爭的熱血,成為那一時期藝術作品誕生的土壤——《黃河大合唱》也是在那時初具雛形。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它的靈感來源於黃河——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本名張光年)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趕赴陝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在橫渡黃河時,那翻滾的驚濤駭浪與萬山叢中的遊擊隊深深震撼了光未然,他久久站在黃河邊,暗自構思著創作一部長篇詩朗誦。

但是沒過多久,光未然不幸負傷,中央特批這支來自第二戰區的抗戰演劇隊與張光年一同回延安整訓並進行慰問演出。

在回延安時,光未然再一次近距離直面黃河的波濤,他親眼目睹了船夫們與怒濤和礁石搏鬥的英勇,聆聽了高亢有力的船夫號子,那些波瀾壯闊的場景點燃了他發的創作靈感——在波濤間前進的船夫形象與整個民族的每一個人的樣子重疊在了一起。

躺在延安的病床上,光未然的眼前不斷浮現出橫渡黃河時的所見。這時,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的冼星海前來看望他,聽他講了橫渡黃河的所見之後,冼星海催他快些將詩寫出來。

許是熱血催發靈感,僅是5天的時間,光未然便寫成了《黃河吟》——一部由八種格式組合而成的400多行的恢弘長詩!

▲光未然

冼星海看到詩歌之後感慨萬千,他一遍遍地揣摩黃河的情況、橫渡黃河時的情景、船工的號子還有縴夫的動作……

1939年3月26日,一連6天6夜,冼星海被腦海中的旋律“困”在屋裡,不知疲憊地將《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寫了出來。

延安的指揮家鄔析零回憶起那天的情景:

3月31日,我從冼星海手中拿到《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蓮紙抄寫,由冼星海夫婦手工裝訂成冊,小16開本,冊邊整齊如刀切。打開看,字跡清晰秀麗,通本一字不塗,一字不改。

▲冼星海

這已經不僅僅是一曲恢弘的歌,更是一幅展現中華民族抗爭的畫卷。它誕生于黃河的怒濤,滋養于延安的熱血,發揚於抗爭的激越,它鼓舞著身處那個多災多難時代的人們,而在如今則成為了我們與那段歷史溝通的“橋樑”。

如今再回看那個時代的熱血,難免有時會因為年代久遠而產生疏離感,我們被聲色光影環繞,已不習慣深沉嚴肅的場面,更有些人會有一種將“高貴”拉下紀念堂的心態,總要從角角落落找聖賢或英雄的劣跡,以此證明自己戲謔心態的正當。

簡直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反派人物藍東陽——

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聖哲與偉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們的高風亮節。當他想起一位聖哲的時候,他總先想到聖哲的大便是不是臭的。趕到想好了聖哲的大便也必然的發臭,他就象發現了一個什麼真理似的去告訴給學生們,表示他是最有思想的人。

在對惡搞《黃河大合唱》的評論中,有人曾說“中國缺少這種惡搞嚴肅的作品”,說這句話的人大概久已遠離網路——

我們哪裡缺過惡搞嚴肅,我們缺少“嚴肅”本身。

敬畏感和“嚴肅”的缺失,大概也有從未真正熱愛的原因——粉絲熱愛偶像,所以不容許任何“黑粉”的存在;女性維護女權,所以不容忍任何物化女性的行為;電影人熱愛電影,所以對爛片橫行的現象痛心疾首;作家熱愛文學,所以看不慣抄襲大行其道……維護這些熱愛的行為並不會被看做“上綱上線”,維護《黃河大合唱》卻被視為“禁錮思想”,愛國者竟是熱愛鄙視鏈的最下層,如此“待遇”也實在令人寒心。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黃河大合唱》的旋律“看到”那段歷史,由那段歷史自然地產生對英雄的敬畏之心,那大概也就不會覺得為反對惡搞憤而發聲的人“上綱上線”了。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的情景嗎?如果你已經忘掉的話,那麼你聽吧!

轉自:凱風清韻

與之相反的是民族之聲一點點拔高,因屈辱和憤怒而激發的復仇和抗爭的熱血,成為那一時期藝術作品誕生的土壤——《黃河大合唱》也是在那時初具雛形。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它的靈感來源於黃河——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本名張光年)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趕赴陝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在橫渡黃河時,那翻滾的驚濤駭浪與萬山叢中的遊擊隊深深震撼了光未然,他久久站在黃河邊,暗自構思著創作一部長篇詩朗誦。

但是沒過多久,光未然不幸負傷,中央特批這支來自第二戰區的抗戰演劇隊與張光年一同回延安整訓並進行慰問演出。

在回延安時,光未然再一次近距離直面黃河的波濤,他親眼目睹了船夫們與怒濤和礁石搏鬥的英勇,聆聽了高亢有力的船夫號子,那些波瀾壯闊的場景點燃了他發的創作靈感——在波濤間前進的船夫形象與整個民族的每一個人的樣子重疊在了一起。

躺在延安的病床上,光未然的眼前不斷浮現出橫渡黃河時的所見。這時,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的冼星海前來看望他,聽他講了橫渡黃河的所見之後,冼星海催他快些將詩寫出來。

許是熱血催發靈感,僅是5天的時間,光未然便寫成了《黃河吟》——一部由八種格式組合而成的400多行的恢弘長詩!

▲光未然

冼星海看到詩歌之後感慨萬千,他一遍遍地揣摩黃河的情況、橫渡黃河時的情景、船工的號子還有縴夫的動作……

1939年3月26日,一連6天6夜,冼星海被腦海中的旋律“困”在屋裡,不知疲憊地將《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寫了出來。

延安的指揮家鄔析零回憶起那天的情景:

3月31日,我從冼星海手中拿到《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蓮紙抄寫,由冼星海夫婦手工裝訂成冊,小16開本,冊邊整齊如刀切。打開看,字跡清晰秀麗,通本一字不塗,一字不改。

▲冼星海

這已經不僅僅是一曲恢弘的歌,更是一幅展現中華民族抗爭的畫卷。它誕生于黃河的怒濤,滋養于延安的熱血,發揚於抗爭的激越,它鼓舞著身處那個多災多難時代的人們,而在如今則成為了我們與那段歷史溝通的“橋樑”。

如今再回看那個時代的熱血,難免有時會因為年代久遠而產生疏離感,我們被聲色光影環繞,已不習慣深沉嚴肅的場面,更有些人會有一種將“高貴”拉下紀念堂的心態,總要從角角落落找聖賢或英雄的劣跡,以此證明自己戲謔心態的正當。

簡直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反派人物藍東陽——

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聖哲與偉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們的高風亮節。當他想起一位聖哲的時候,他總先想到聖哲的大便是不是臭的。趕到想好了聖哲的大便也必然的發臭,他就象發現了一個什麼真理似的去告訴給學生們,表示他是最有思想的人。

在對惡搞《黃河大合唱》的評論中,有人曾說“中國缺少這種惡搞嚴肅的作品”,說這句話的人大概久已遠離網路——

我們哪裡缺過惡搞嚴肅,我們缺少“嚴肅”本身。

敬畏感和“嚴肅”的缺失,大概也有從未真正熱愛的原因——粉絲熱愛偶像,所以不容許任何“黑粉”的存在;女性維護女權,所以不容忍任何物化女性的行為;電影人熱愛電影,所以對爛片橫行的現象痛心疾首;作家熱愛文學,所以看不慣抄襲大行其道……維護這些熱愛的行為並不會被看做“上綱上線”,維護《黃河大合唱》卻被視為“禁錮思想”,愛國者竟是熱愛鄙視鏈的最下層,如此“待遇”也實在令人寒心。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黃河大合唱》的旋律“看到”那段歷史,由那段歷史自然地產生對英雄的敬畏之心,那大概也就不會覺得為反對惡搞憤而發聲的人“上綱上線”了。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的情景嗎?如果你已經忘掉的話,那麼你聽吧!

轉自:凱風清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