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振寧和莫言關於科學和文學的鬥智鬥勇,你聞出火藥味了嗎

楊振寧大家都知道, 他是科學泰斗,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一位對世界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學者, 一位元讓世界認識中國的科學家。

91歲的他仍獻身現代科學, 畢生為之奮鬥。

文學巨匠莫言也可以說人盡皆知, 2011年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成為中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但莫言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

此前, 兩人在北京大學有一場文學與科學的激烈交鋒, 從中我們能悟到什麼呢?而主持這場交鋒的也不是一般人, 他就是範增, 著名藝術大師, 集詩書畫、文史哲于一身的文化大家, 他的畫“以詩為魂, 以書為骨”,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示, 年近80的他收放之間盡顯大家風範。

“文學是發明, 科學是發現;文學離不開幻想, 而科學更多是一種猜想。 ”楊振寧首先對科學和文學思維之不同進行了形象概括。

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 楊振寧、莫言二人由共同的經歷:到瑞典頒獎入題, 對科學研究、文學創作之中的思維方式、創作過程、風格流派、情感因素、靈感悟性、價值選擇等話題進行了自如的交談。 二人都認為, 科學和文學雖然關注點不同, 但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的過程具有共通性。

而隨後, 90多歲的楊振寧突然“反客為主”向莫言的創作和選擇多次發問:“”講起這個諾貝爾獎, 我要問莫言一個問題。 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 我們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是個農民的兒子, 我是個大學教授的兒子。 你走了文學的路, 我走了科學的路。 我們兩個人走上了斯德哥爾摩獲獎的這個臺上。 可是我走上獎台的時候, 我深深的感受到,

我的感受跟一個美國的諾貝爾學獎獲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我要問莫言, 你去年在斯德哥爾摩獲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感受, 你這個得獎跟一個英國人在那得獎或者一個法國人在那得獎是不一樣的。 ”

莫言眉眼間似乎有點意外,

但回答還是很得體:“我覺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樣, 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次頒給中國籍的作家, 尤其是關於文學獎在中國的幾十年來一直是個熱點的問題, ......領獎的時候, 我感覺到我不是一個領獎者, 不是一個被觀察者, 而變成了一個觀察者......所以也有人問我, 你在領獎的時候, 從國王手裡面接到這個獎牌的時候, 有什麼想法沒有?沒有想到, 都是在觀察。 ”

"我想文學創作和科學發現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也有一些不同。 文學家關注的是人, 科學家關注的是物;文學家探討的是人類的情感, 科學家關注的可能是物質的原理。 所以同樣一個事物在文學家和科學家的眼睛裡可能就不一樣。 我記得魯迅曾經說過, 我們一般人看到的鮮花就是美麗的花朵,

但是在植物學家眼裡就變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

三人妙語頻出, 場內不時爆出掌聲和笑聲。 對話全程打通了科、藝、文領域, 閃耀著當代大師思想智慧的火花, 給北大學子傳遞出當代頂尖大師的跨界思考。 但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還是給人留下來很深的印象。

科學和文學的關係, 確實是一個很深入的話題, 個人覺得, 不管哪個領域, 不管是怎麼樣的大家, 都要尊重別人在別的領域取得的成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