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綻放新時代文藝之花——2017年慶陽戲劇發展回眸

2017年9月27日晚, 由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創編排導的大型隴東民歌歌舞劇《繡金匾》在市政府禮堂隆重首演。 隴劇、秦腔、道情等戲曲劇種作為我市地方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其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 為群眾喜聞樂見。 2017年, 全市戲劇工作者著眼基層, 服務群眾, 挖掘主題, 捕捉靈感,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創排、複排多部傳統戲劇, 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湧現了一批品德高尚、藝術精湛、有理想、有擔當的戲劇藝術人才, 有力推動了慶陽文化建設的步伐。

老戲種煥發新活力

秦腔是我國西北地方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起源於西周, 成熟于秦, 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受地域文化傳播影響, 多年來, 我市群眾素有唱秦腔、聽秦腔的傳統。 為了讓這門傳統的藝術在新時代裡更好發展, 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7年我市戲劇工作者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2017年3月18日晚, 大型紅色現代秦腔劇《南梁!南梁!》在市政府禮堂舉行彙報演出。 該劇由我市本土編劇劉鏡、暢快擔綱劇本創作, 板胡演奏家張小平作曲, 國家一級導演安煒執導, 講述的是1935年陝甘邊南梁蘇維埃政府遭到國民黨馬鴻逵部第三次圍剿, 慶陽人民掩護紅軍傷病員脫險的故事, 重點反映了南梁白馬坡村村民高玉琴、高母與紅二十六軍某部營長周大同之間的魚水深情, 塑造了周大同、高玉琴、高母、牛貴等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這部劇的創排與上演, 使廣大群眾更為深刻地瞭解了慶陽人民為紅軍及南梁蘇維埃政府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副總經理楊玉龍說。

以精准扶貧為題材的現代秦腔劇《倒水灣》自2016年在我市上演後, 受到市內外各地戲劇界關注。 2017年, 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與聲韻劇院繼續聯合排演該劇, 並先後遠赴寧夏等地連續開展巡迴演出140多場。

一直以來, 秦腔因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觀眾基礎, 成了我市戲劇市場的票房保證之一。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 數位影像形式對秦腔這門古老藝術的推廣非常大。

去年8月, 由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排演的秦腔《桃李梅》和隴劇《清風亭》兩部劇碼, 被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成為迄今為止我市首批正式出版的戲劇演出光碟。

“隴劇娘家”精品連連

隴劇是我市地方戲曲代表劇種, 由民間皮影藝術“隴東道情”發展而來,

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 已成為全省戲曲百花園中一朵成熟嬌豔的藝術之花。 去年5月22日晚,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5周年之際, 隴劇以交響音樂演唱會的形式, 登上了市政府禮堂的大舞臺。

演出當晚, 陝甘兩省部分著名表演藝術家、演奏家連袂出演, 老中青三代文藝工作者同台演繹, 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竇鳳霞精彩演繹了隴劇的開山之作《楓洛池》唱段, 國家一級演員、慶陽籍紅梅大獎獲得者尚小麗再現了大型歷史隴劇《醫祖岐伯》的經典唱段, 隴劇《劉巧兒》選段“枝頭喜鵲叫喳喳”奏響了歡快的樂章, 《清風亭》選段唱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特別是76歲的隴劇表演藝術家戴興民演唱的《假婿乘龍》唱段,

讓觀眾再次領略了隴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整場演唱會全面展現了我市近60年來隴劇演唱、演奏藝術發展的成就, 回顧了隴劇經典劇碼的精彩片段, 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近年來, 以革命歷史故事為題材的隴劇創作發揮著緬懷先烈、鼓舞民眾的重要作用。 去年9月27日, 在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期間, 由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創編排導的大型隴東民歌歌舞劇《繡金匾》在市政府禮堂演出。 該劇以繡荷包、繡紅旗、繡金匾、新繡金匾這“四繡”為主題線索, 集慶陽的紅色革命文化、香包民俗文化、隴東民歌文化於一體, 場面宏大、風韻獨特、情節感人。

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連續為市直、區直各系統、本地高校等單位公演9場, 演出期間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不僅如此,平涼市崆峒區部分單位也組團前來觀看。

令人眷戀的原生態隴劇音樂,如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觀眾的欣賞口味,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並反復實踐的問題。市劇協主席劉治平認為,隴劇劇碼建設要加大恢復原有劇碼的力度,不僅要有現代戲,還應該多有改編、新編的名劇名作,要提升隊伍的自信與凝聚力,特別關注和培養編劇人才,注意發現和吸引青年才俊。

燈影下續寫傳承

“哐哐哐、哎嗨喲……”50歲的皮影戲教師鄧永斌一聲吆喝,皮影戲中的“生、旦、淨、醜”角色在幕布上悉數亮相。白色幕布一側,16歲的王帥龍敲擊樂器,配合著團隊的表演。幕布後,17名學生手持皮影和樂器,“指揮”著一個個戲偶在光影與伴奏中閃、轉、騰、挪。

作為全國皮影戲的重要一支,環縣道情皮影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兩宋“以羊皮雕影”而有“影戲”至今,流傳於環縣的皮影戲廣受群眾喜愛,“皮影戲班一驢馱”是環縣一道獨特的文藝風景,而2017年,我市道情皮影繼續大放異彩,民間演出精彩紛呈。

記者瞭解到,2017年,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皮影製作、表演、編排,《李成上學》《烏鴉告狀》《柱兒搶親》等現代皮影劇碼,廣受師生好評。而在皮影藝術的保護上,環縣成立了道情皮影保護中心,下設道情音樂、皮影藝術、道情劇碼和檔案資料工作室,承擔皮影藝術的傳承保護。全縣尤其注重發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確定每名傳承人至少要培養徒弟3名以上,讓古老皮影藝術薪火相傳。

作為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目前,環縣道情皮影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瞭解,在2016年底結束的歷時1年時間的甘肅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中,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演出團體多達36個,而我市也成為全省目前皮影戲演出團體最集中、最為活躍的地區。

2017年,文化助力扶貧攻堅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正甯縣文廣局組織的文化扶貧活動走遍了全縣19個貧困村。在星月籠罩下的鄉村舞臺前,在煤油燈照亮的白紙下,《雙玉環》《剿華山》《三打白骨精》《乾隆征金川》等劇碼精彩上演,演員們和著三弦琴、嗩呐和鑼鼓的伴奏雙手舞動著皮影,扯開嗓子唱著道情,時而高亢,時而婉轉……

“這樣的演出活動接地氣,讓我們在勞作之餘,享受到了文化的樂趣,增強了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榆林子鎮党家村村民党拴印說。

演出期間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不僅如此,平涼市崆峒區部分單位也組團前來觀看。

令人眷戀的原生態隴劇音樂,如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觀眾的欣賞口味,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並反復實踐的問題。市劇協主席劉治平認為,隴劇劇碼建設要加大恢復原有劇碼的力度,不僅要有現代戲,還應該多有改編、新編的名劇名作,要提升隊伍的自信與凝聚力,特別關注和培養編劇人才,注意發現和吸引青年才俊。

燈影下續寫傳承

“哐哐哐、哎嗨喲……”50歲的皮影戲教師鄧永斌一聲吆喝,皮影戲中的“生、旦、淨、醜”角色在幕布上悉數亮相。白色幕布一側,16歲的王帥龍敲擊樂器,配合著團隊的表演。幕布後,17名學生手持皮影和樂器,“指揮”著一個個戲偶在光影與伴奏中閃、轉、騰、挪。

作為全國皮影戲的重要一支,環縣道情皮影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兩宋“以羊皮雕影”而有“影戲”至今,流傳於環縣的皮影戲廣受群眾喜愛,“皮影戲班一驢馱”是環縣一道獨特的文藝風景,而2017年,我市道情皮影繼續大放異彩,民間演出精彩紛呈。

記者瞭解到,2017年,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皮影製作、表演、編排,《李成上學》《烏鴉告狀》《柱兒搶親》等現代皮影劇碼,廣受師生好評。而在皮影藝術的保護上,環縣成立了道情皮影保護中心,下設道情音樂、皮影藝術、道情劇碼和檔案資料工作室,承擔皮影藝術的傳承保護。全縣尤其注重發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確定每名傳承人至少要培養徒弟3名以上,讓古老皮影藝術薪火相傳。

作為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目前,環縣道情皮影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瞭解,在2016年底結束的歷時1年時間的甘肅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中,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演出團體多達36個,而我市也成為全省目前皮影戲演出團體最集中、最為活躍的地區。

2017年,文化助力扶貧攻堅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正甯縣文廣局組織的文化扶貧活動走遍了全縣19個貧困村。在星月籠罩下的鄉村舞臺前,在煤油燈照亮的白紙下,《雙玉環》《剿華山》《三打白骨精》《乾隆征金川》等劇碼精彩上演,演員們和著三弦琴、嗩呐和鑼鼓的伴奏雙手舞動著皮影,扯開嗓子唱著道情,時而高亢,時而婉轉……

“這樣的演出活動接地氣,讓我們在勞作之餘,享受到了文化的樂趣,增強了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榆林子鎮党家村村民党拴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