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官方給出吸引外資真相:供應鏈升級導致製造業轉移

“有人認為中國利用外資是不是多了?覺得中國對外投資應該開始發力了, 達到持平甚至超過吸引外資。 ”1月27日, 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提到外界對利用外資方面的不同看法。

他表示, 從規模上看, 中國吸引外資不是多, 而是少。

王受文指出, 中國吸引外資環境不斷改善, 外資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不斷優化。 他列舉數字說, 去年我國利用外資1300多億美元, 美國利用外資是我國的3倍左右, 有的時候甚至超過3倍。 “美國GDP比中國多50%左右, 但是吸引外資是中國的3倍。 我國外資總額占GDP比重只有1.2%, 印度吸引外資占到GDP的2%左右。 如果算人均, 我國人均利用外資水準更低了。

這並不是個新鮮的話題, 但引起我們注意的是, 過去一年, 跨國公司紛紛以各種形式退出中國, 比2016年還要集中。

外企人力資源機構萬寶盛華的雇傭前景調查報告顯示, 從2010年開始外企的就業景氣指數不斷下降。

2010年第四季度時, 外企的雇傭前景指數是50%以上, 到2018年一季時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9%。

對監管環境和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

美國互聯網公司可以拿下全球幾乎任何市場卻怎麼也進不了中國。 但同時, 在中國市場環境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 包括騰訊、阿裡巴巴和百度, 也都沒法將產品弄出海外市場。

這個問題在過去一年變得更加嚴峻, 並且更嚴格的監管和法律制度已經覆蓋了更多的公司, 不止是跨國公司。 麥當勞中國的特許經營化(這其實與美國總部保持了一致的策略);可口可樂罐裝廠的剝離(它在全球都在拋掉這一包袱);朝日退出中國市場, 都被附加上了對未來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

2014年, 幾十家歐美和日本公司,

包括葛蘭素史克、三星、大眾、戴姆勒、微軟、高通等受到突擊性的反壟斷調查, 以及隨後偷稅漏稅方面的審查, 也被視為是對跨國公司不利的政策信號。

而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甚至在2017年年底表示, 由於中國市場准入、網路安全、企業黨組要求以及法律和政策的不確定性, 德企對擴大在華投資的意願有所降低, 也可能迫使一些德國公司考慮離開中國市場。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抱怨中國的商業環境, 他們越來越清楚的一件事是:以為一來中國就算找到了增長引擎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按紀源資本的管理合夥人童士豪說法, “(外企)光進入市場是掙不到錢的, 但如果能幫中國政府實現成為增長模範的目標,

你也將實現自己的目標。 ”

2010年10月, 約伯斯發給幾位高管的來年戰略郵件裡說, 中國可能是接下來的突破口。 但前提是, 要遵守中國的法律。 也是那一年, 中國地區的App Store應用商店第一次根據政府要求下架應用。 蘋果發言人當時的回應是, “我們遵循當地法律。 不是所有應用在所有國家都能上。 ”

2017年12月廣州舉辦的《財富》論壇, 蘋果的CEO蒂姆·庫克再次強調了這種態度, 對中國的法制表達了尊重。 “當你進入一個國家、參與市場競爭, 就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法規。 不應該把你想要的法律法規帶進來。 ”

5個月前, 蘋果宣佈投資10億美元在貴州貴安建立資料中心運營iCloud服務。 按照中國2016年的網路安全法規定——技術公司的資料必須留在中國。 2018開年後的最新消息是iCloud服務交由中國公司運營。

近日, 萬豪酒店集團在其會員郵件和手機應用軟體註冊頁面將港澳臺和西藏列為“國家”。 目前中國多個部門已對萬豪酒店採取措施並立案調查。 對此事件,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說:“中方有關部門已經對此作出了處理, 你所提到的這家企業負責人也已公開致歉。 我想強調, 香港、澳門、臺灣、西藏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是客觀事實, 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

他表示, 中方歡迎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 同時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也應當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遵守中國法律, 尊重中國人民民族感情。 這也是任何企業到其他國家投資興業、開展合作最起碼的遵循。

還有覬覦電動車市場的汽車公司們, 因為要求必須在中國製造電動車,通用、大眾、福特、日產等車企都在匆匆與中國合作夥伴成立合資公司。

對於跨國公司來說,要麼搞清楚如何繼續參與,要麼就是撤離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管是對於選擇留在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還是尋求全球化的中國公司,不確定的政治走向都在影響著他們在中美兩個市場的未來發展。全球商務邏輯正在改變。

供應鏈升級導致製造業轉移

全球供應鏈中心來自於“世界工廠”的升級和演化。長期以來的“世界工廠”發展在中國建立起了大量的生產製造能力,比單個廠商的產出更重要的是,圍繞關鍵產業環節形成的產業集群,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了重要的系統價值。

在成本敏感型的製造類企業從中國遷往更低成本的東南亞和非洲時,有眾多規模巨大的產業鏈卻難以遷出。道理很簡單,單個工廠好遷,產業鏈遷移很難。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努力推動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多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從“世界工廠1.0”向“2.0”、“3.0”、“4.0”升級。

來自不同地方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由全球供應鏈進入成品生產,全球供應鏈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約12萬億美元的中間產品和服務貿易。

實際上,全球供應鏈是全球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體現。

渣打銀行此前公佈的一項研究稱,未來10年裡,全球供應鏈性質的改變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身為最大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中國,將剝離很大一部分低成本製造業。

低端製造業向越南、菲律賓、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轉移也說了有好幾年,尤其是服裝產業,2012年左右,印尼就超越中國成為了愛迪達全球產能最大的製造國家,越南在大約2010年就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製造國,而優衣庫最新的計畫是2018年在非洲衣索比亞啟動襯衫等服裝的試生產,針對歐美市場出口。

《經濟學人》曾報導,自2001年至今,中國製造業工人時薪的年平均增長高達12%。德勤在2016年發佈的報告也稱,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

除了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地價等都已經紛紛上漲,加上中國近年來對招商引資不再迫切,減少了很多外資的優惠政策,所帶來的成本疊加式增長,都使得“中國製造”不再便宜。

經濟發展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政策和法規的變化(包括稅收政策,產業轉型,新勞動法的實施等等)都是誘因。但是產業轉移也不能與“撤離中國”劃等號。因為除了向外轉移,部分企業也在從沿海向內陸轉移。比如富士康在重慶和鄭州新建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對勞動力成本敏感的產業離開中國的同時,一些相對技術密集的產業也正在進入中國。

政府側重於努力推進“中國製造”轉型升級,2015年5月頒佈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被《紐約時報》評為引領未來科技的雄心:“北京試圖在十年內主宰包括先進的微晶片、人工智慧和電動汽車在內的大量尖端科技。並且中國正在謀求讓全球最大的一些科技主體參與其中。”這勢必會帶來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

展望2018年,王受文認為,外貿會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的勢頭,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全球產業佈局面臨調整,新的價值鏈還沒有形成,使得全球產業佈局的步伐較慢。二是,不確定因素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某些經濟體出現逆全球化思潮。三是,我國傳統行業競爭力在弱化,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轉移,或者這些產業雖未轉移,但新增訂單在轉移。四是,從規模上看,我國吸引外資還相對較少,外資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值得高度關注。

(本文綜合自中國經濟網、金融時報及公開信息。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因為要求必須在中國製造電動車,通用、大眾、福特、日產等車企都在匆匆與中國合作夥伴成立合資公司。

對於跨國公司來說,要麼搞清楚如何繼續參與,要麼就是撤離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管是對於選擇留在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還是尋求全球化的中國公司,不確定的政治走向都在影響著他們在中美兩個市場的未來發展。全球商務邏輯正在改變。

供應鏈升級導致製造業轉移

全球供應鏈中心來自於“世界工廠”的升級和演化。長期以來的“世界工廠”發展在中國建立起了大量的生產製造能力,比單個廠商的產出更重要的是,圍繞關鍵產業環節形成的產業集群,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了重要的系統價值。

在成本敏感型的製造類企業從中國遷往更低成本的東南亞和非洲時,有眾多規模巨大的產業鏈卻難以遷出。道理很簡單,單個工廠好遷,產業鏈遷移很難。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努力推動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多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從“世界工廠1.0”向“2.0”、“3.0”、“4.0”升級。

來自不同地方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由全球供應鏈進入成品生產,全球供應鏈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約12萬億美元的中間產品和服務貿易。

實際上,全球供應鏈是全球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體現。

渣打銀行此前公佈的一項研究稱,未來10年裡,全球供應鏈性質的改變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身為最大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中國,將剝離很大一部分低成本製造業。

低端製造業向越南、菲律賓、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轉移也說了有好幾年,尤其是服裝產業,2012年左右,印尼就超越中國成為了愛迪達全球產能最大的製造國家,越南在大約2010年就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製造國,而優衣庫最新的計畫是2018年在非洲衣索比亞啟動襯衫等服裝的試生產,針對歐美市場出口。

《經濟學人》曾報導,自2001年至今,中國製造業工人時薪的年平均增長高達12%。德勤在2016年發佈的報告也稱,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

除了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地價等都已經紛紛上漲,加上中國近年來對招商引資不再迫切,減少了很多外資的優惠政策,所帶來的成本疊加式增長,都使得“中國製造”不再便宜。

經濟發展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政策和法規的變化(包括稅收政策,產業轉型,新勞動法的實施等等)都是誘因。但是產業轉移也不能與“撤離中國”劃等號。因為除了向外轉移,部分企業也在從沿海向內陸轉移。比如富士康在重慶和鄭州新建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對勞動力成本敏感的產業離開中國的同時,一些相對技術密集的產業也正在進入中國。

政府側重於努力推進“中國製造”轉型升級,2015年5月頒佈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被《紐約時報》評為引領未來科技的雄心:“北京試圖在十年內主宰包括先進的微晶片、人工智慧和電動汽車在內的大量尖端科技。並且中國正在謀求讓全球最大的一些科技主體參與其中。”這勢必會帶來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

展望2018年,王受文認為,外貿會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的勢頭,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全球產業佈局面臨調整,新的價值鏈還沒有形成,使得全球產業佈局的步伐較慢。二是,不確定因素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某些經濟體出現逆全球化思潮。三是,我國傳統行業競爭力在弱化,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轉移,或者這些產業雖未轉移,但新增訂單在轉移。四是,從規模上看,我國吸引外資還相對較少,外資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值得高度關注。

(本文綜合自中國經濟網、金融時報及公開信息。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