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許晴李冰冰們為什麼不停拍英語爛片?

現如今的中國市場, 中外合拍片和中資外片可謂汗牛充棟。 它們大多具有幾個特點:題材謎、品質爛、票房差、說英語但主要資方在中國。

而且, 它們還十分禍害演員。

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不健康的產業模式欣欣向榮呢?

今天, 槍稿的專職潛規律分析師徐元, 就將為大家解析合拍片和中資外片的種種。

許晴李冰冰們為什麼不停拍英語爛片?

文 |徐元

作者簡介:曾供職多家電影媒體, 做過記者、編輯、主編。 雖然看電影不多, 但是仍然蟬聯影向標年度十大勤奮影評人之第十名。

上周是李冰冰(《謎巢》), 這周就輪到了許晴(《24小時》),

中國女星仍然在比賽式地拍著英語爛片。

雖然有零星幾部的A級製作, 如《鋼鐵俠》和新版《金剛》, 但我們的大花小花們, 大多參與的都是《白幽靈》(劉亦菲)、《勇士之門》(倪妮)、《謎巢》之類的B級片。 這些電影, 每每劇情漏風、表演尷尬, 稀糟得糊不上牆。 而且, 就算是那幾部A類大片, 成色也相當寒酸。

可是, 為什麼她們還是接二連三地飛蛾撲火呢?

看海報, 識爛片。

是坊間所謂的“增加中國面孔以吸引更多中國觀眾”嗎?當然不是。 沒有了範冰冰, 鋼鐵俠和他的“複聯”更賣座了;而李冰冰領完便當之後的《生化危機》, 更創造了進口批片的中國票房紀錄。

那麼, 是圖一個“合拍片”——亦即不必擔心進口配額, 還能享受國產電影的分賬待遇——之資質嗎?似乎是這麼個道理,

不過仔細研究, 又會發現, 其實也不是。

因為敝國官方的“電影合拍”認證門檻極高, 要求不但主要演員是中國籍, 而且劇情要跟中國密切相關、影片的“地理”也需有大幅在中國、還要展現“中華文化”, 只有這些條件一一滿足, 並且在得到有關主管部門(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及電影局)審批之後, 才能夠獲得國產片資質(而其他國家一般以投資額及劇組工作人員數量為標準)。

《狼圖騰》這種才是根正苗紅的合拍片。

所以, 近些年來, 不少有中國演員參與的外語片, 最終的公映許可證上, 都是“電審進字”號, 比如許晴先後參與的《環形使者》和《24小時》, 身份都是進口買斷片。

換言之, 主管部門對於“合拍”資質的排查很嚴格, 並非在卡司中加入中國面孔就能過關。 最典型的, 莫過於樂視投資、余男任女主角的《敢死隊2》, 曾被廣電領導作為反面典型公開批評過。

不幸成為反面典型的《敢死隊2》, 樂視嘛。

既然啟用本土演員不能保證票房, 又不能拿到合拍准生證, 片方的真實目的就相當耐人尋味了。 不過, 一言以蔽之, 其實這是一種“打卡”思維。

最近七八年來, 《謎巢》一類的偽好萊塢片, 主要操盤手其實大多是中方資本。 而在好萊塢、或者說“外好萊塢”圈子裡, 長期一直密佈著大把的製片人和他們的製片專案, 中國既有資金又有市場,

彼此也就你儂我儂起來了。

《謎巢》這類偽好萊塢片都是中方在操盤。

而在之前數十年的時間裡, 在“國際合作製片”領域, 德國是很多英語B級片的金主, 因為德國的合拍政策較為寬鬆, 再加上德國稅法又有給電影投資大幅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條款, 何況德國本身長期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第二強國日本,則由索尼和松下分別一度買下了好萊塢八大製片廠中的哥倫比亞和環球)。所以,好比在中國賣座瘋狂的《生化危機》系列,就一直是以“德國電影”身份進口的。

出品單位:德國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此消彼長,中國正在快速趕超德國。於是,如今無論是腥膻剝削的B級片(《疾速追殺》《大海嘯之鯊口逃生》),還是優雅另類的藝術片(如《荒野獵人》《愛樂之城》),東家名單上,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名字。而當上老闆,除了要在影片片頭秀一發中國特色的廠標動畫外,在演員陣容裡塞下一二個華人,也就非常順理成章了。

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荒野獵人》和《愛樂之城》也有中方注資。

世界是男權的,電影是男權的,好萊塢是男權的,中國電影當然也是男權的。

在中資外語片裡加入中國女性角色,也就是以上種種狀況的匯總體現:動作片主打男星和男觀眾,女角90%都是花瓶。因此,不管金主出身哪裡,男主角都要保證是好萊塢明星(美加英澳國籍的中年白人為主),配角裡則應該有黑人、墨裔,而女角則不妨請一位來自遠東的美人。

範冰冰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算是花瓶得比較炫酷了。

就這樣,中國的女星參與了夢寐以求的國際合作製片,而中方製片人也得以一親芳澤,於是賓主同樂,皆大歡喜。(反過來看,歷年的成龍電影裡,就出現了很多洋美人,道理一樣)

不過,在這幾方共贏的局面裡,大抵是沒有太多考慮到觀眾的感受。

特別是那些主要操盤者是中方公司的影片,如《大海嘯》《極致追擊》《謎巢》等,其不土不洋,非驢非馬的贗品品質,甚至比那些坦蕩蕩直愣愣的國產爛片更討厭。而且,蘊藏其中的“中國人傻錢多速來”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情緒,還會特別有效地損耗大家的民族自信力。

對了,《極致追擊》還禍害了你們喜愛的吳磊弟弟。

而另一方面,雖然最近幾年,這類電影已經不太能夠糊弄到中國觀眾了——真正好萊塢六大公司出品的大片,其實也慢慢在中國遇冷了——可是,它們似乎還在穩定地出現。原因無他,由於這些項目多數是傻子和騙子的結合,很多都是難產、爛尾(活該!)了很久的產物,能夠最終成為一部“電影”,已經算是十足造化了(想想那部我們久聞其名卻恐怕永遠也難以一睹真顏的《人魚帝國》吧),市場機制的回饋,總是會滯後一些。

何況,此間盛產土豪,有志於泡女星、拍大片者,大約還是不乏其人。在老外和觀眾兩頭間鬧笑話,估計今後還會陸續再有。而除了能解決一大把好萊塢二線工作人員的就業,基本上沒有多少價值。

《人魚帝國》裡還有咱們的大冪冪呢。

合拍,一直在世界影壇長青。現如今,一個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供養了五大洲四大洋多少藝術電影作者?——哈內克、肯·羅奇、達內兄弟、科恩兄弟、阿彼察邦、侯孝賢……都要感謝這位恩主。

而從《末代皇帝》《敦煌》到《霸王別姬》《大話西遊》再到《臥虎藏龍》《英雄》《可哥西裡》《功夫》……中國電影史上,有著太多的合拍的功勞。而三十年河東河西,2016的《血戰鋼鋸嶺》、2017的《英倫對決》,缺了中國東家,恐怕都難以成型。

最早的合拍片歷史可以追溯到《末代皇帝》和《敦煌》。

不過,在當下中國電影紛紛迷戀好萊塢工業(乃至“重工業”)、類型片法則等等的前提下,《末代皇帝》乃至《可哥西裡》的時代裡,那種兩種(或多種)民族文化彼此交流、交好的局面已經基本蕩然無存。特別是我們突然富裕之後,驕橫粗鄙的那一面,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電影領域也無法獨善其身。合拍,非但不再是文明文化的交流,反而成了某種裝裱攀附的遊戲。

如今,合拍片遠沒能實現文化交流,反而成為裝裱攀附的遊戲。

劣質合拍片,既敗壞了“西片”的形象,也給“國片”蒙了羞。中國電影人,同時在國際上有了Bad Boss和Easy Girl的兩重身份。

惟願市場本身的淨化作用,能夠逐漸淘汰它們。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何況德國本身長期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第二強國日本,則由索尼和松下分別一度買下了好萊塢八大製片廠中的哥倫比亞和環球)。所以,好比在中國賣座瘋狂的《生化危機》系列,就一直是以“德國電影”身份進口的。

出品單位:德國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此消彼長,中國正在快速趕超德國。於是,如今無論是腥膻剝削的B級片(《疾速追殺》《大海嘯之鯊口逃生》),還是優雅另類的藝術片(如《荒野獵人》《愛樂之城》),東家名單上,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名字。而當上老闆,除了要在影片片頭秀一發中國特色的廠標動畫外,在演員陣容裡塞下一二個華人,也就非常順理成章了。

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荒野獵人》和《愛樂之城》也有中方注資。

世界是男權的,電影是男權的,好萊塢是男權的,中國電影當然也是男權的。

在中資外語片裡加入中國女性角色,也就是以上種種狀況的匯總體現:動作片主打男星和男觀眾,女角90%都是花瓶。因此,不管金主出身哪裡,男主角都要保證是好萊塢明星(美加英澳國籍的中年白人為主),配角裡則應該有黑人、墨裔,而女角則不妨請一位來自遠東的美人。

範冰冰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算是花瓶得比較炫酷了。

就這樣,中國的女星參與了夢寐以求的國際合作製片,而中方製片人也得以一親芳澤,於是賓主同樂,皆大歡喜。(反過來看,歷年的成龍電影裡,就出現了很多洋美人,道理一樣)

不過,在這幾方共贏的局面裡,大抵是沒有太多考慮到觀眾的感受。

特別是那些主要操盤者是中方公司的影片,如《大海嘯》《極致追擊》《謎巢》等,其不土不洋,非驢非馬的贗品品質,甚至比那些坦蕩蕩直愣愣的國產爛片更討厭。而且,蘊藏其中的“中國人傻錢多速來”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情緒,還會特別有效地損耗大家的民族自信力。

對了,《極致追擊》還禍害了你們喜愛的吳磊弟弟。

而另一方面,雖然最近幾年,這類電影已經不太能夠糊弄到中國觀眾了——真正好萊塢六大公司出品的大片,其實也慢慢在中國遇冷了——可是,它們似乎還在穩定地出現。原因無他,由於這些項目多數是傻子和騙子的結合,很多都是難產、爛尾(活該!)了很久的產物,能夠最終成為一部“電影”,已經算是十足造化了(想想那部我們久聞其名卻恐怕永遠也難以一睹真顏的《人魚帝國》吧),市場機制的回饋,總是會滯後一些。

何況,此間盛產土豪,有志於泡女星、拍大片者,大約還是不乏其人。在老外和觀眾兩頭間鬧笑話,估計今後還會陸續再有。而除了能解決一大把好萊塢二線工作人員的就業,基本上沒有多少價值。

《人魚帝國》裡還有咱們的大冪冪呢。

合拍,一直在世界影壇長青。現如今,一個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供養了五大洲四大洋多少藝術電影作者?——哈內克、肯·羅奇、達內兄弟、科恩兄弟、阿彼察邦、侯孝賢……都要感謝這位恩主。

而從《末代皇帝》《敦煌》到《霸王別姬》《大話西遊》再到《臥虎藏龍》《英雄》《可哥西裡》《功夫》……中國電影史上,有著太多的合拍的功勞。而三十年河東河西,2016的《血戰鋼鋸嶺》、2017的《英倫對決》,缺了中國東家,恐怕都難以成型。

最早的合拍片歷史可以追溯到《末代皇帝》和《敦煌》。

不過,在當下中國電影紛紛迷戀好萊塢工業(乃至“重工業”)、類型片法則等等的前提下,《末代皇帝》乃至《可哥西裡》的時代裡,那種兩種(或多種)民族文化彼此交流、交好的局面已經基本蕩然無存。特別是我們突然富裕之後,驕橫粗鄙的那一面,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電影領域也無法獨善其身。合拍,非但不再是文明文化的交流,反而成了某種裝裱攀附的遊戲。

如今,合拍片遠沒能實現文化交流,反而成為裝裱攀附的遊戲。

劣質合拍片,既敗壞了“西片”的形象,也給“國片”蒙了羞。中國電影人,同時在國際上有了Bad Boss和Easy Girl的兩重身份。

惟願市場本身的淨化作用,能夠逐漸淘汰它們。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