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有洪母罵疇嗎?洪承疇降清後,其家人對他的態度究竟如何

史海爭鳴:真有洪母罵疇嗎?

清人劉獻庭筆記《廣陽雜記》記載洪承疇入北京後, 從福建接其老母來京。 其母見此叛降逆子, 揮杖大罵:“汝來迎我, 將使我成為旗下老婢嗎?我要打死你這惡人, 為天下除害!”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國人根據這段記載, 創作了京劇《洪母罵疇》。 其主要情節是這樣的:明末, 薊遼總督洪承疇率軍抵禦清兵, 戰敗降敵。 清封之為招撫江南總督軍務大學士, 使率軍南下。 洪返福建探母, 洪母聞訊, 怒築“六離門”, 以示“六親不認、眾叛親離”之意, 閉門不納。 並痛斥其叛國之罪, 洪妻亦與決裂。 洪母命其孫往投義軍抗清,

與媳自焚殉國。

洪母罵疇的故事深入人心

在這部戲中, 洪母將洪承疇罵得是體無完膚, 尤其是這一段, 真是大義凜然, 痛快淋漓:

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盡, 開國公常玉春;保京都的於兵部;禦倭寇的戚繼光;袁崇煥、李如松、鄧子龍;你的爹爹洪宗岱,

抗敵碧血灑征程, 英烈忠魂震乾坤。 到如今鄭成功興師廈門, 驅胡臣操兵將虎躍龍吞。 天道無情且休論, 人心不死浩氣存。 誰似你屈膝投降天良喪盡, 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眾無親、賣國求榮、利慾薰心、認賊作父的無恥人!

除了這部戲曲之外, 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

《承畯貶兄》講的是洪承疇的胞弟洪承畯對其降清不滿, 兄弟吵鬧反目。 洪承疇欲殺之, 洪承畯見勢不妙, 逃回老家。 洪承疇率眾追殺, 追至泉州西隅蓮心庵, 看到洪承畯寫的一塊“大無良心”的木牌, 良心受到責備, 悻悻返回京城。

《素月孤舟》講的是洪承畯躲過兄長洪承疇的追殺後, 置小船于英溪隱居, 不食清糧, 只吃“明糖”, 意為“頭不戴清天,

腳不踏清地”。 後人為紀念他的民族氣節, 在他舶舟隱居的石壁上, 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

《六離門》講的是洪承疇告老返鄉, “姑姨舅妗”都拒之門外, 不予相認。

現在的南安人煞有介事地說, 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 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在東街通天宮對面的一條小巷)建造豪華府第, 人們稱為洪衙, 故取名洪衙埕巷。 但這座府第, 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 傳說洪府落成後, 洪承疇曾到家鄉搬請母親。 他母親漫駡洪承疇是個“不忠不義不孝”之人, 甚至用“你可以變節降清, 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詞, 斥責洪承疇, 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 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于丈夫的變節, 憤然剃光頭髮住進尼姑庵。

親故不齒, 鄉里難容。 背明降清的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 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空蕩蕩的訴說著不僅的國仇族恨。

只可惜這種記載和京劇曲目以及種種傳說, 不過是文人小說耳和後世的一種虛構, 無非是宣洩忠奸大義罷了。

真實的歷史事實是, 順治四年(1647年)洪老太太被洪承疇接到南京, 母子歡聚。 而後, 老太太一身清朝貴婦裝束, 乘船回閩地享福, 五年後才病死。 這和傳說中的洪母堅決不認洪承疇, 乘船在湖面上為家是完全不同的。

“順治四年二月二十日, 承疇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銘以及老家人陳應安, 自泉赴江甯報父喪, 承疇即派差官唐士傑福建接母。 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 七月初抵江寧。

順治五年四月承疇攜母及胞弟, 兒子等人, 一道回京。 洪妻李氏及兒媳林氏于順治六年四月離家, 五月到達杭州, 而後轉水路進京。 ”(《清史稿·洪承疇傳》)

洪承疇像

順冶五年四月, 承疇回到北京任內翰林秘書大學士, 傅氏、承畯等人亦隨同到京。 次年傅氏又令將承疇夫人李氏、孫媳林氏(士銘妻)接進京。 至順治八年,傅氏因年事已高,身體極度衰弱,加上念念不忘亡夫啟熙未葬,思鄉心切。承疇乃送母回泉州老家。由於此事未奏請皇上,系私自行動,屬“欺君”之罪,承疇因此受到彈劾,他“自引罪”請求處分。但順治皇帝認為承疇“為親甘罪,其情可原”,給予寬宥。承疇為送年邁母親回鄉而甘冒嚴勵處分之險,足見他秉承了先輩“事親至孝”的美德。順治九年(1652),博氏在泉州逝世,享年80歲。聞母去逝.承疇十分悲痛,奏請回鄉為母親守制,順治帝以內院事務繁忙為由,不准奏,命他照常工作。但批准葬銀500兩,由福建巡撫從應上繳工部的錢糧中支付。

同年八月,傅氏在泉州隆重出殯。福建布政司堂上官胡升猷代表順治皇帝蒞臨“喻祭”。喻祭文讚揚傅氏“賦性仁慈,宜家嫻睦,相夫而敬昧”,對她的女德給予極高評價。並稱洪承疇之所以能成為“興朝良佐”、 “開國鴻勳”,蓋由“父教之忠”,也因“母儀足式”。充分肯定幼跡公及傅氏言傳身教對洪承疇成長的影晌作用。賜祭四壇,賜造墳合葬同穴。傅氏准封一品夫人。該祭文還勒石立碑於墓前,故又稱《禦祭碑文》。1944年洪恭樹主編的《武榮翁山洪氏族譜》全文收錄。

某些專家竭力在為洪承疇“洗白”

從這些史實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洪母罵疇”是不存在的,洪母傅氏非但沒有責駡洪承疇,反而真的跟著他去北京享了幾年清福,然後才風風光光地回到了福建,直至病逝。

真正看不起洪承疇的親人只有他的三弟洪承畯,他在其兄洪承疇府第近旁的廟宇牌匾上大題四字“大無蓮心”,譏諷其兄 “大無良心”。

但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洪母罵疇”的故事,許多人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即是史實。這其實也即反應著一種民間情緒,不管那些專家頂著多少的頭銜、不管他們說得如何的天花亂墜,也根本改變不了洪承疇是漢奸的一個事實,不管他們怎樣為洪承疇塗脂抹粉,他在民間的醜惡形象也是根本改變不了的。公道自在人心!

至順治八年,傅氏因年事已高,身體極度衰弱,加上念念不忘亡夫啟熙未葬,思鄉心切。承疇乃送母回泉州老家。由於此事未奏請皇上,系私自行動,屬“欺君”之罪,承疇因此受到彈劾,他“自引罪”請求處分。但順治皇帝認為承疇“為親甘罪,其情可原”,給予寬宥。承疇為送年邁母親回鄉而甘冒嚴勵處分之險,足見他秉承了先輩“事親至孝”的美德。順治九年(1652),博氏在泉州逝世,享年80歲。聞母去逝.承疇十分悲痛,奏請回鄉為母親守制,順治帝以內院事務繁忙為由,不准奏,命他照常工作。但批准葬銀500兩,由福建巡撫從應上繳工部的錢糧中支付。

同年八月,傅氏在泉州隆重出殯。福建布政司堂上官胡升猷代表順治皇帝蒞臨“喻祭”。喻祭文讚揚傅氏“賦性仁慈,宜家嫻睦,相夫而敬昧”,對她的女德給予極高評價。並稱洪承疇之所以能成為“興朝良佐”、 “開國鴻勳”,蓋由“父教之忠”,也因“母儀足式”。充分肯定幼跡公及傅氏言傳身教對洪承疇成長的影晌作用。賜祭四壇,賜造墳合葬同穴。傅氏准封一品夫人。該祭文還勒石立碑於墓前,故又稱《禦祭碑文》。1944年洪恭樹主編的《武榮翁山洪氏族譜》全文收錄。

某些專家竭力在為洪承疇“洗白”

從這些史實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洪母罵疇”是不存在的,洪母傅氏非但沒有責駡洪承疇,反而真的跟著他去北京享了幾年清福,然後才風風光光地回到了福建,直至病逝。

真正看不起洪承疇的親人只有他的三弟洪承畯,他在其兄洪承疇府第近旁的廟宇牌匾上大題四字“大無蓮心”,譏諷其兄 “大無良心”。

但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洪母罵疇”的故事,許多人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即是史實。這其實也即反應著一種民間情緒,不管那些專家頂著多少的頭銜、不管他們說得如何的天花亂墜,也根本改變不了洪承疇是漢奸的一個事實,不管他們怎樣為洪承疇塗脂抹粉,他在民間的醜惡形象也是根本改變不了的。公道自在人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