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沒錯,這就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明代才子楊慎的書法

人物簡介

楊慎(1488~1559), 楊廷和之子, 字用修, 號升庵。 新都(今屬四川)人。 入京作《黃葉》詩, 為李東陽所讚賞。 正德六年(1511), 殿試第一, 授翰林院修撰。

豫修“武宗實錄”, 稟性剛直, 每事必直書。 武宗微行出居庸關, 上疏抗諫。 世宗繼位, 任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1524), 眾臣因“議大禮”, 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 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 居雲南30餘年, 死於戍地。

幼年時代

楊慎自幼聰慧過人, 又非常好學, 再加上他出生於書香門第,

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 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歲時, 他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 常能背誦。 十一歲時, 就會寫近體詩。 十二歲時, 擬作《吊古戰場文》, 有“青樓斷紅粉之魂, 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 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讚賞, 覆命擬《過秦論》, 其祖父讀了之後, 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 有一天, 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 問升庵曰:“景之美者, 人曰似畫;畫之佳者, 人曰似真, 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 升庵略加思索, 立即寫詩雲:“會心山水真如畫, 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 影形相贈晉詩人。 ”他十三歲時, 就隨父入京師, 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
其《黃葉詩》, 轟動京華。 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見而嗟賞, 令受業門下”(《明史》卷192), 並稱楊慎為“小友”。 升庵二十一歲時, 參加會試, 主考官王鏊、梁儲己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 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 以致名落孫山。 遭此意外的打擊, 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 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 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年)他二十四歲時, 殿試第一, 考中狀元, 授翰林修撰。 從此, 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

著作之富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 勤於著述, 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 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 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 如他任翰林時, 正德皇帝朱厚照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 又作汪張, 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 無以對答, 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 並曆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說明。 他預修《武宗實錄》, 事必直書, 不為尊者諱。 他在長期流放中, 仍然“好學窮理, 老而彌篤”(《明史·楊慎傳》)。

在雲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 儘管圖書資料奇缺, 升庵仍嗜書成癖, “書無所不覽”, 經常對人說:“資性不足恃, 日新德業, 當自學問中來。 ”(《明史·何孟春傳》)他認為要“知天下”, 一是依靠“躬閱”, 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 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 因此, 他不僅刻苦讀書, 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 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瞭解, 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 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 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 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注釋性書籍。 如《南詔野史》、《雲南通志》、《雲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說》等書。 據《升庵楊慎年譜》的記載, 楊慎平生著作有四百餘種。 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後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楊慎於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於戍所,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自勉。

文學成就

楊慎墨蹟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淒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他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

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衝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裡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于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尾碼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臨江仙》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閒談的材料。

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後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楊慎於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於戍所,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自勉。

文學成就

楊慎墨蹟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淒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他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

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衝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裡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于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尾碼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臨江仙》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閒談的材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