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傳統武術實戰變的因素之一

中國傳統武術是不是花拳繡腿?

這個問題大家一爭論不休, 很多人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國武術。 其實中國武術一直存在實用與表演混合的傳承形式。 更多的因素是最近的年代裡脫離了與格鬥有關的學科, 以及向競技體育靠攏, 是導致傳統武術沒落的原因。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中對公孫大娘劍舞的描寫。 這就說明舞武就已經盛行。 《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 也說明劍舞的存。

中國武術與國外武術分水嶺的年代估計, 拳擊是一七零四。 約翰·布勞頓(一七零四至一七八九年)。 為了使拳擊減少傷害事故, 他組織了拳擊俱樂部。 為了使拳擊更富有體育精神, 他於西元一七四三年八月十六日針對拳擊比賽的混亂局面,

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拳擊運動比賽規則, 並被命名為“布勞頓規則”。 規則主要規定不准打擊已倒地者和不准打擊腰部以下任何部位。 同時, 布勞頓又在一七四七年設計了拳擊手套, 發明了第一種軟皮手套以保護臉部皮膚。 這就是使拳擊得到了安全保障, 得到了社會認同, 得到法律允許。

有了社會共同的認可, 加上本身國外有真正的尚武精神, 為什麼說真正的尚武實踐, 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 決鬥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 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 據記載, 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 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鬥中喪命。 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鬥;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鬥的高手;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鬥場。

現在頭條搜下還有俄羅斯人集體決鬥, 打完還握個手。

他們才是實踐尚武。 我們更多是理想, 是少數人在實踐, 君不見體育課都是“說起來重要, 忙起來不要"的課程嗎?

有拳套的保護, 規則的制定, 合法的博彩體制, 經濟制度不同等等, 使拳擊, 自由搏擊快速向賽事發展, 有了錢, 就有更多人投入這個搏擊事業, 就有更多的學科參于, 培養拳手。 不得不承認, 他們的體育學是要優於我們。 運動人體解剖學, 運動心理學、運動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器械學, 等等, 這些才是促進格鬥高速發展的真正原因。

中國武術是另一種發展軌跡, 本身中國是農耕文化, 封建社會是被迫改革進入工業社會, 根本沒有競技體育這個概念, 我們的武術只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表演, 另種是實戰, 競技武術是即要保證安全, 又要體現格鬥。 我們的文化裡是'以和為貴", 法律也不允許決鬥, 這樣的環境武術怎麼發展, 實戰行嗎?不行, 稍碰擊受傷是要追責, 這就使武術向另一個方向發展, 如何僅可能的保留實戰, 而又要符合政治環境的要求, 這就是套路高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全運會散打,對比下觀眾人數)

武術花架子的真正發展要追尋到民國時期,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當時武術競技的主流是“打 練結合”的方式,以中央國術館於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的兩次“國術國考”及1929年 在杭州舉行的“國術遊藝大會”為典型。但是,也有純套路演練的形式,如1923年4月舉行 的史稱“第一次武術單項運動會”的“中華全國武術運動會”以及1924年、1 935年兩 屆全運會上武術項目的表演和競賽。第一次僅進行了套路技術觀摩,後兩次則分別制定了按 手、眼、身、法、步五項技法和從姿勢、動作、勁力三方面評分的簡單規則。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套路更是主要的發展形式,不談論實戰。新中國第一本院校教材《武術 》第一冊,就沒有實戰部分,全是套路。

而散打運動的創建是1979年,散打的出現是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1979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與國外交流甚多,當時有一些國外友人來到中國後,就提出要與武術家們交流,而經過十年“文革”,武術沒什麼發展,有開展的武術也是以武術套路為主。結果可想知,與國外交流過程,要麼輸,要麼挖眼掏襠,這顯然不符合交流技藝的目的。之後體委按照現代競技體育模式,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

1979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彙報表演。

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自此,散打運動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打]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

1989年,散打被國家体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那傳統武術的發展軌跡又是怎麼樣呢?在一個門派裡,所有的事物發展要遵從政治,傳統武術沒有生存的空間,只是在艱苦的保留,不斷的複製前人的技術,前人有人上過戰場制敵,後人沒有呀,這能保證技能是原味的嗎,顯然不能。沒有競技賽事,沒有其它學科參於格鬥的技術指導與恢復,留下的技術都是一些無限增長時間的苦練辦法。

(李連傑是套路的代表之一)

1988年國家体委正式把武術“練”和“打”分開;也就是套路走表演,散打走實戰。傳統武術即不肯定對,也不否定錯,自由發展吧。如果大家總認為傳統武術能超越散打,那麼當年全國挖掘傳統武術的482本古籍文獻,392件古兵器,394.5小時的老拳師拳藝錄相都放在庫存裡睡覺。1979年1月國家体委下發了《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的檔,這可是有史以來的武術大事件。

最後總結下;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文化之一,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與較高的不同的文化接觸,便易走入衰落之途。一個民族的文化與較高的文化接觸,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獲得大進,但若缺乏獨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的危險。近代有人提倡全盤西方化,顯然是有害的,仍保持傳統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中國舊文化的改造,就是新文化的創成, -------著作:張岱年

(全運會散打,對比下觀眾人數)

武術花架子的真正發展要追尋到民國時期,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當時武術競技的主流是“打 練結合”的方式,以中央國術館於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的兩次“國術國考”及1929年 在杭州舉行的“國術遊藝大會”為典型。但是,也有純套路演練的形式,如1923年4月舉行 的史稱“第一次武術單項運動會”的“中華全國武術運動會”以及1924年、1 935年兩 屆全運會上武術項目的表演和競賽。第一次僅進行了套路技術觀摩,後兩次則分別制定了按 手、眼、身、法、步五項技法和從姿勢、動作、勁力三方面評分的簡單規則。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套路更是主要的發展形式,不談論實戰。新中國第一本院校教材《武術 》第一冊,就沒有實戰部分,全是套路。

而散打運動的創建是1979年,散打的出現是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1979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與國外交流甚多,當時有一些國外友人來到中國後,就提出要與武術家們交流,而經過十年“文革”,武術沒什麼發展,有開展的武術也是以武術套路為主。結果可想知,與國外交流過程,要麼輸,要麼挖眼掏襠,這顯然不符合交流技藝的目的。之後體委按照現代競技體育模式,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

1979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彙報表演。

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自此,散打運動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打]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

1989年,散打被國家体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那傳統武術的發展軌跡又是怎麼樣呢?在一個門派裡,所有的事物發展要遵從政治,傳統武術沒有生存的空間,只是在艱苦的保留,不斷的複製前人的技術,前人有人上過戰場制敵,後人沒有呀,這能保證技能是原味的嗎,顯然不能。沒有競技賽事,沒有其它學科參於格鬥的技術指導與恢復,留下的技術都是一些無限增長時間的苦練辦法。

(李連傑是套路的代表之一)

1988年國家体委正式把武術“練”和“打”分開;也就是套路走表演,散打走實戰。傳統武術即不肯定對,也不否定錯,自由發展吧。如果大家總認為傳統武術能超越散打,那麼當年全國挖掘傳統武術的482本古籍文獻,392件古兵器,394.5小時的老拳師拳藝錄相都放在庫存裡睡覺。1979年1月國家体委下發了《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的檔,這可是有史以來的武術大事件。

最後總結下;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文化之一,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與較高的不同的文化接觸,便易走入衰落之途。一個民族的文化與較高的文化接觸,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獲得大進,但若缺乏獨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的危險。近代有人提倡全盤西方化,顯然是有害的,仍保持傳統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中國舊文化的改造,就是新文化的創成, -------著作:張岱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