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悟情”與“悟道”的雙重悲劇意蘊

“大旨談情”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 其中對“情”之義的理解有種種, 皆因各人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不同而各異。 筆者, 對這個話題的思考,

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也得到不斷地深化。 “紅樓夢學刊微信訂閱號”在12月13日刊登了卜喜逢老師的《林黛玉的眼淚與賈寶玉的悟道》的文章(以下簡稱卜文), 他從黛玉的“眼淚”與寶玉的“悟道”兩者關係入手, 對情悟與道悟的關係問題進行闡釋, 寫得好, 筆者讀後深受啟發。 這對筆者加深對“情”的問題的理解有幫助。 拙文正是基於這點, 沿著卜文認為的寶玉之悟主要是以情悟為主的觀點來討論, 並闡明自己對由“情”生髮的悲劇, 及其所蘊含的意蘊。

在《紅樓夢》中, 對於“情”之義的理解, 筆者以為是多層次的。 它不再局限於只寫男女之情, 還有世態炎涼之情、家族盛衰之情和以寶、黛、釵三者情感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的聚散之情,

等等。 有的論者因第一回中有“因空見色, 由色生情, 傳情入色, 自色悟空 ”十六個字和賈寶玉最後出家的緣故, 認為《紅樓夢》其中的主旨是談色空問題, 筆者不敢苟同。 這由文本及脂批中都可以看出,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都是“情”作為主線貫穿於始終的。 就是賈寶玉的出家也是有著許多的無奈之情而作出的無奈之舉。 因此, 這應是甲戌本中脂硯齋說的假使地平了, 就不會有《紅樓夢》這篇“鬼話”的含意。

而曹雪芹所寫之情, 是超乎現實物欲之上的至情, 這就是警幻仙姑所說的“意淫”。 在小說中的各種情態表現有種種, 如脂批所說的寶玉是“情不情”和黛玉是“情情”等等。 寶玉一生溺於情, 為情所忙, 為情所困。 在“忙”與“困”中, 對情的理解隨著周圍環境和人物的不斷作用,

得到不斷地昇華。 這可理解為寶玉的“悟情”。

那麼, “悟道”呢?

“還淚”的神話, 其含義表面看是單講寶、黛之情, 但從寫作的架構和線索來看, 它還與“悟道”有關聯。 對這兩者的關係問題, 還得從曹雪芹寫作的意圖來理解。 意圖之一是寫賈家的盛衰以寄託自己對家族盛衰的感慨之情, 進而達到警勸、勸世的目的。 對此, 脂硯齋在批書時屢屢提及, 如在第十三回中的“樹倒猢猻散之語, 全猶在耳, 曲指三十五年矣。 傷哉。 寧不慟殺”等等批語中, 可感悟得出。 還有卜文引用到第五回中的甯榮二公對警幻的叮囑中也可看出:

警幻忙攜住寶玉的手, 向眾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榮府去接絳珠, 適從寧府所過,

偶遇甯榮二公之靈, ……萬望先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癡頑, 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 然後入于正路, 亦吾兄弟之幸矣。 ”如此囑吾, 故發慈心, 引彼至此。 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終身冊籍, 令彼熟玩, 尚未覺悟。 故引彼再至此處, 令其再曆飲饌聲色之幻, 或冀將來一悟, 亦未可知也。

此外, 警幻仙姑又對寶玉說:

(警幻說)“......意淫二字, 惟心會而不可口傳, 可神通而不能語達。 汝今獨得此二字, 在閨闥中固可為良友,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 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今既遇令祖甯榮二公剖腹深囑, 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 見棄于世道。 故特引前來, 醉以靈酒, 沁以仙茗, 警以妙曲, 再將吾妹一人, 乳名兼美字可卿者, 許配與汝。 今夕良時,

即可成姻。 不過領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然如此, 何況塵境之情哉?今而後萬萬解釋, 改悟前情, 將謹勤有用的工夫, 置身於經濟之道。 ”

從以上這兩段引文中可看出, 其中之意不但體現了曹雪芹寫作的意圖, 還從另一個側面體現“悟道”的“道”的含意, 即傳統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 也就是警幻對寶玉說的“經濟之道”和小說中提到的“仕途經濟”之道。

那麼, “悟情”與“悟道”兩者是什麼關係呢?

其實, 兩者殊途同歸, 同時通過寶玉這一人物, 相互之間在發生著聯繫和作用。

如果說“還淚”的神話蘊含著寶黛之情, 那麼, 從警幻仙姑勸說寶玉的話中看出, 她受甯榮二公的深囑, 希望寶玉脫於包含“還淚”之情在內的“閨友閨情”, 即“意淫”。 因此, 以聲色美酒來警勸寶玉,要寶玉“今而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將謹勤有用的工夫,置身於經濟之道”。這樣,“還淚”看似一事,其義卻系兩端:其一系著以寶、黛、釵三者情感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的聚散之情;其二系著家族盛衰之情。前者為“悟情”,後者為“悟道”,兩者通過“還淚”的情節勾連在一起,在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發展中,共同起著作用,構成了兩大悲劇:以寶、黛、釵三者情感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的聚散悲劇;以家族衰敗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的衰敗悲劇。對於兩者,下面分而述之。

筆者同意卜文中提到的寶玉“悟道”即“悟情”的觀點。筆者以為兩者以“還淚”的神話母題為出發點。因為,賈寶玉的敘事功能有兩個:一是他是“諸豔之冠”,是主著十二釵的聚散之情的人物,二是他是賈府中被認為是將來振興家業的厚望者,因此,又是主著家族盛衰的主線人物。“還淚”之說,其投射到現實中的兩個人物,即林黛玉和賈寶玉,兩者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即卜文中提到黛玉的“眼淚”對寶玉的“悟道”是發生著作用的。筆者以為,這個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促進作用,即加快了寶玉向“悟情”轉化的進程。

從小說文本的描寫來看,這個進程是循序漸進的,且步步加深。先是第一回還“還淚”的神話預置,以超乎現實之上的神力,定了“木石前盟”之前世情緣;第三回的寶黛初會,第一次摔玉“還淚”,拘定了寶、黛之今世情緣;寶玉和十二釵進住大觀園,對寶玉情悟的發展起催化作用;寶玉續莊禪悟滅情失敗,不歸於“空”仍歸於“情”,加深了他陷入情的深淵;黛玉葬花,寶玉由花悟人,由人悟情,情悟得到了昇華;在第二十九回中寫寶玉與黛玉慪氣,寶玉第二次摔玉;第三十二回寶、黛互訴肺腑,使寶玉對情悟得到了深化;第三十三回寶玉受笞及第三十四回黛玉看望寶玉後,寶玉對情的感悟已深入骨髓,等等。這些有關於“還淚”的情節描寫表明,它們在不斷地對寶玉的情悟發生著作用,無疑加快了寶玉向“情悟”轉化的進程。

二是起反作用,即來自外部的“悟道”作用仍阻止不了寶玉向“悟情”轉化的進程。

寶玉拒絕經濟仕途,不走傳統價值觀認可的為官作宰之路。即使受到警幻仙姑的警勸、秦鐘臨終前的叮囑、襲人與寶釵之勸和父親棍棒相加的教育,也不悔改。他拒絕世道的同化,與世道背道而馳,執著地向“悟情”之路的方向發展。直至第七十八回時,從寫到賈政對寶玉和家族抱著心灰意冷的態度中看出,寶玉完全從“悟道”向“悟情”方向發展了:

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因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以正路。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們的各各亦皆如此,亦賈門之數,雖皆深精學業的,也不曾發跡過一個,看來寶玉亦不過如此,況母親溺愛,遂也不強以舉業逼他了,所以近日是這等待他。又要環蘭二人舉業之餘,怎得亦同寶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詩,必將三人一齊喚來對作。

黛玉“還淚”的感化完全抵禦了世道的同化,其結果是“悟情”的勝利與“悟道”的失敗,使得寶玉完全回歸至“悟情”的道路上來。

從上述可知,“悟情”和“悟道”雖是兩條主線,其實仍歸於“情”的主線上來,即“大旨談情”,這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如卜文中講到的:

可以說,林黛玉的生命促成了賈寶玉的情悟,林黛玉的眼淚,洗滌了神瑛侍者的凡心。情悟是賈寶玉的悟的主要來源,雖有世悟,但在開悟的過程中,還是以情悟為主。“大旨談情”並非是空言。

筆者以為,情是以寶、黛、釵三者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悲劇之情和以賈家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的盛衰之情。“情”與“道”,形如兩者,實即其指向歸於一,即“情”。通過寫黛玉的“還淚”情悟感化的成功和警幻仙姑、賈政等人的世道同化的失敗,加快了寶玉由“悟道”向“悟情”的發展進程。這個進程釀成了兩大悲劇,即以寶黛釵情感失敗為中心的十二釵聚散悲劇和以賈家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盛衰的悲劇。也就是說“悟情”和“悟道”都失敗了,兩者構成了雙重的悲劇意蘊,也成就了《紅樓夢》恒久的藝術魅力。

總之,“大旨談情”,其義已超越於前人所寫之情,如湯顯祖在“臨川四夢”所寫的“情至”說和馮夢龍的“情教”說。曹雪芹筆下的“情”,不管是“情”的內涵還是“情”所達到的境界,都應是前所未有的。他寫“情”既是對前人的繼承,又是對前人的超越。他對“情”的描寫,既是對十二釵和賈家的盛衰之情的具體闡釋,同時又是在這些具體描寫之上的昇華和超越。其中既有他對美的存在和消失的悲憫情懷,也有他對人生和宇宙的多情和苦情的叩問與思考。這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意蘊,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思考。

或許這正是《紅樓夢》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筆者在對卜文的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紅樓夢》寫“情”的問題又一次深化的理解。文中拙見,權作參與討論,有不當之處,特向方家討教。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以聲色美酒來警勸寶玉,要寶玉“今而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將謹勤有用的工夫,置身於經濟之道”。這樣,“還淚”看似一事,其義卻系兩端:其一系著以寶、黛、釵三者情感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的聚散之情;其二系著家族盛衰之情。前者為“悟情”,後者為“悟道”,兩者通過“還淚”的情節勾連在一起,在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發展中,共同起著作用,構成了兩大悲劇:以寶、黛、釵三者情感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的聚散悲劇;以家族衰敗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的衰敗悲劇。對於兩者,下面分而述之。

筆者同意卜文中提到的寶玉“悟道”即“悟情”的觀點。筆者以為兩者以“還淚”的神話母題為出發點。因為,賈寶玉的敘事功能有兩個:一是他是“諸豔之冠”,是主著十二釵的聚散之情的人物,二是他是賈府中被認為是將來振興家業的厚望者,因此,又是主著家族盛衰的主線人物。“還淚”之說,其投射到現實中的兩個人物,即林黛玉和賈寶玉,兩者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即卜文中提到黛玉的“眼淚”對寶玉的“悟道”是發生著作用的。筆者以為,這個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促進作用,即加快了寶玉向“悟情”轉化的進程。

從小說文本的描寫來看,這個進程是循序漸進的,且步步加深。先是第一回還“還淚”的神話預置,以超乎現實之上的神力,定了“木石前盟”之前世情緣;第三回的寶黛初會,第一次摔玉“還淚”,拘定了寶、黛之今世情緣;寶玉和十二釵進住大觀園,對寶玉情悟的發展起催化作用;寶玉續莊禪悟滅情失敗,不歸於“空”仍歸於“情”,加深了他陷入情的深淵;黛玉葬花,寶玉由花悟人,由人悟情,情悟得到了昇華;在第二十九回中寫寶玉與黛玉慪氣,寶玉第二次摔玉;第三十二回寶、黛互訴肺腑,使寶玉對情悟得到了深化;第三十三回寶玉受笞及第三十四回黛玉看望寶玉後,寶玉對情的感悟已深入骨髓,等等。這些有關於“還淚”的情節描寫表明,它們在不斷地對寶玉的情悟發生著作用,無疑加快了寶玉向“情悟”轉化的進程。

二是起反作用,即來自外部的“悟道”作用仍阻止不了寶玉向“悟情”轉化的進程。

寶玉拒絕經濟仕途,不走傳統價值觀認可的為官作宰之路。即使受到警幻仙姑的警勸、秦鐘臨終前的叮囑、襲人與寶釵之勸和父親棍棒相加的教育,也不悔改。他拒絕世道的同化,與世道背道而馳,執著地向“悟情”之路的方向發展。直至第七十八回時,從寫到賈政對寶玉和家族抱著心灰意冷的態度中看出,寶玉完全從“悟道”向“悟情”方向發展了:

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因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以正路。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們的各各亦皆如此,亦賈門之數,雖皆深精學業的,也不曾發跡過一個,看來寶玉亦不過如此,況母親溺愛,遂也不強以舉業逼他了,所以近日是這等待他。又要環蘭二人舉業之餘,怎得亦同寶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詩,必將三人一齊喚來對作。

黛玉“還淚”的感化完全抵禦了世道的同化,其結果是“悟情”的勝利與“悟道”的失敗,使得寶玉完全回歸至“悟情”的道路上來。

從上述可知,“悟情”和“悟道”雖是兩條主線,其實仍歸於“情”的主線上來,即“大旨談情”,這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如卜文中講到的:

可以說,林黛玉的生命促成了賈寶玉的情悟,林黛玉的眼淚,洗滌了神瑛侍者的凡心。情悟是賈寶玉的悟的主要來源,雖有世悟,但在開悟的過程中,還是以情悟為主。“大旨談情”並非是空言。

筆者以為,情是以寶、黛、釵三者悲劇為中心的十二釵悲劇之情和以賈家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的盛衰之情。“情”與“道”,形如兩者,實即其指向歸於一,即“情”。通過寫黛玉的“還淚”情悟感化的成功和警幻仙姑、賈政等人的世道同化的失敗,加快了寶玉由“悟道”向“悟情”的發展進程。這個進程釀成了兩大悲劇,即以寶黛釵情感失敗為中心的十二釵聚散悲劇和以賈家為中心的賈王史薛盛衰的悲劇。也就是說“悟情”和“悟道”都失敗了,兩者構成了雙重的悲劇意蘊,也成就了《紅樓夢》恒久的藝術魅力。

總之,“大旨談情”,其義已超越於前人所寫之情,如湯顯祖在“臨川四夢”所寫的“情至”說和馮夢龍的“情教”說。曹雪芹筆下的“情”,不管是“情”的內涵還是“情”所達到的境界,都應是前所未有的。他寫“情”既是對前人的繼承,又是對前人的超越。他對“情”的描寫,既是對十二釵和賈家的盛衰之情的具體闡釋,同時又是在這些具體描寫之上的昇華和超越。其中既有他對美的存在和消失的悲憫情懷,也有他對人生和宇宙的多情和苦情的叩問與思考。這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意蘊,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思考。

或許這正是《紅樓夢》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筆者在對卜文的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紅樓夢》寫“情”的問題又一次深化的理解。文中拙見,權作參與討論,有不當之處,特向方家討教。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