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桃花塢木版年畫:東方古藝之花

山塘普濟橋中秋月夜(局部) 神戶市立博物館藏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卻長期不為世人重視。

2013年, 受蘇州美術館館長曹俊的委託,

我開始策劃“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 我最大的衝動是第一時間去尋覓散落在世界各地“姑蘇版”的蹤跡。 憑藉著國內外收藏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的同行們的鼎力相助, 那些“遠嫁”海內外的蘇州桃花塢“姑蘇版”木版年畫, 集體回“娘家”團圓了。

所謂“姑蘇版”, 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全盛期的作品。 此類作品著重描寫蘇州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觀, 場面宏大、構圖複雜、內容豐富、風格寫實, 運用成熟的套色技法體現出濃郁的民間氣息, 真實記錄了“康乾盛世”時期蘇州的城市風情世相。 而其表現方法受到西方繪畫的透視和比例的影響, 藝術語言上集蘇皖刻藝之長與銅版畫排線法為一體。

桃花塢木版年畫繪製精美、色彩絢麗, 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 可以說, “姑蘇版”乃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理念與藝術語言之巔峰, 更是中國美術史上恢弘之篇章, 享有“東方古藝之花”的美譽。

事實上, 從“姑蘇版”發展的歷史上看, 它從一個有趣的視角對應了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脈絡。 明代中期以後的戲曲和小說的版畫插圖, 在我國版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一時期的雕版插圖呈現出一片蓬勃的生氣, 其作品精工細作、韻味高雅, 堪稱精美絕倫。 不但數量上遠超過前代, 而且雕鏤工藝的綺麗程度也為後世所不及。 尤其是萬曆至天啟(1573—1627)的五十五年間, 以戲曲和小說為主的版畫插圖,

呈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 成為中國版畫史上全盛的黃金時期。 我國的刻書業自明世宗嘉靖以後, 集于金陵、蘇州、揚州、杭州、歙縣等地, 有關版畫的插圖, 自然也以這幾個地方為最精。 例如蘇州的書業堂、杭州的張氏白雪齋、金陵的唐氏富春堂等, 都以刻圖精美而著稱。 至明代後期, 彩色套印法更臻于精美完善的境地, 安徽歙縣制墨家程君房和方千魯均用彩色套印。

明清時期的江南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蘇州則是發展最快的地區。 早在明初, 蘇州地區的稅賦便占全國的12%, 加之又是中國河運及海上貿易的集散中心, 自然成為全國經濟之首要地帶。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發展即依託于蘇州地區繁榮發展的經濟。 由於蘇州有較高的工資水準和相對較多的勞動機會,

吸引了大批來自安徽、南京、揚州等地的刻工。 明代江南地區的刻書業曾在全國遙遙領先, 而蘇州又彙集了當時江南最好的刻工和工藝, 同時還掌握著河運海運兩條交通要道, 其貨物品類之全、流通之廣當為全國之最。 《姑蘇閶門圖》上題詞“萬商雲集在金閶, 航海梯山來四方”, 即說明了當時金閶地區商業的繁榮和對外貿易的興盛。 而對蘇州刻書業的評價, “凡刻之地有三……其精吳為最, 其多閩為最, 越皆次之”一語足以蔽之。 充足的從業人員和細緻的分工, 充分發展的造紙業和篆刻業以及精湛的技藝, 都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生產創造了條件。

畫工、刻工和印工分工協作,

相互獨立又緊密關聯, 三者統一於畫鋪之中。 桃花塢鼎盛時期, 擁有畫鋪五十餘家, 年產量達百萬張。 隨著市民階層的日漸崛起, 文化娛樂方面的品質逐漸提升, 人們的年節風俗文化日漸豐富, 對年畫的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 而海外貿易的發展, 則讓桃花塢木版年畫遠銷到了日本、南洋等地。

木版年畫的技術起源于唐代雕版印刷, 本質上是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一種印刷、複製技術。 印刷技術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重要貢獻, 它不僅在中國古代發揮著傳承文化的作用, 同時也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在印刷術問世以前, 印章、石刻以及紙張的出現都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拓片技術的發展更為後來雕版印刷的發明提供了直接經驗。 到了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唐代,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佛教興盛,科舉制度推行,共同催生了雕版印刷術。至宋元時期,雕版技術不斷完善,不僅豐富了傳統印刷技術的種類,而且開始出現彩色印刷,雕版年畫也大抵出現于宋。再至明清時期,套色技術及餖版技術(“餖”,音“豆”。“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編輯注)的流行,也證明了傳統印刷技術的創新與活力。可以說,雕版技術是傳統印刷技術群的中堅力量,這些都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形成提供了技術上的前提條件。

清中期的蘇州彙聚了江南之高手英才,藝術理念和藝術語言上則承宋元以來江南地區刻印藝術之大成,薈萃了康乾時期蘇皖刻藝之精髓,吸收了西方銅版畫排線法等語言,又經歷了江南地區雕版、活字、木版浮水印等形式的洗禮,以餖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術集繪畫、刻版、套印於一體,最終臻成“姑蘇版”藝術之巔峰。

這次在蘇州舉行的“姑蘇繁華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團圓。這些年畫以其獨有的藝術高度,記錄了豐富的蘇州歷史人文面貌,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並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展覽不但能讓世人清楚地看出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追求與藝術樣式,而且讓世人站在世界美術歷史的高度,領會她光輝燦爛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整個展覽在新的視野與維度中提供了重讀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契機。

近年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相應的保護,更凸顯了其對當今和未來文化發展的重大啟示意義。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由此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研究。今天,世人得以一睹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真容”,這對其收藏、保護、研究、傳承、交流和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張晴 系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到了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唐代,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佛教興盛,科舉制度推行,共同催生了雕版印刷術。至宋元時期,雕版技術不斷完善,不僅豐富了傳統印刷技術的種類,而且開始出現彩色印刷,雕版年畫也大抵出現于宋。再至明清時期,套色技術及餖版技術(“餖”,音“豆”。“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編輯注)的流行,也證明了傳統印刷技術的創新與活力。可以說,雕版技術是傳統印刷技術群的中堅力量,這些都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形成提供了技術上的前提條件。

清中期的蘇州彙聚了江南之高手英才,藝術理念和藝術語言上則承宋元以來江南地區刻印藝術之大成,薈萃了康乾時期蘇皖刻藝之精髓,吸收了西方銅版畫排線法等語言,又經歷了江南地區雕版、活字、木版浮水印等形式的洗禮,以餖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術集繪畫、刻版、套印於一體,最終臻成“姑蘇版”藝術之巔峰。

這次在蘇州舉行的“姑蘇繁華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團圓。這些年畫以其獨有的藝術高度,記錄了豐富的蘇州歷史人文面貌,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並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展覽不但能讓世人清楚地看出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追求與藝術樣式,而且讓世人站在世界美術歷史的高度,領會她光輝燦爛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整個展覽在新的視野與維度中提供了重讀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契機。

近年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相應的保護,更凸顯了其對當今和未來文化發展的重大啟示意義。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由此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研究。今天,世人得以一睹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真容”,這對其收藏、保護、研究、傳承、交流和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張晴 系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