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十而立,立立立立立……

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這是聖人的一生, 分為六個階段。

那普通人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只有學和立。 連一半都不到。 普通人是十五而志於學, 然後,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七十)而立。

三十歲, 立的是家庭;

四十歲, 立的是事業;

五十歲, 立的是兒女;

六十歲, 立的是孫輩;

七十歲, 立的是拐杖。

還可以加個八十歲, 立遺囑;九十歲, 立碑。

就像人生的磁碟停止轉動, 跳針不斷擊打在同一個地方, 發出“立立立......”的聲音。 普通人卡在“而立‘’上, 怎麼也達到不了“不惑”的階段。

聖人的不惑, 是已經掌握了一切的道理。 雖然他可能在一方茅廬之中, 經歷過的事很少很少, 但天上地下, 再沒有什麼能難得住他的問題。

諸葛亮就是這樣。 劉備三顧茅廬時, 他才27歲。 而立都不到, 隆中對三分天下, 盡在羽扇綸巾中。

說明什麼?學的好。 天法、地法、人法、技法, 五一不包, 都是臥龍先生所學的範疇。

普通人志於學, 學的只有技法而已。 技法的應用就很簡單, 謀生, 謀物, 就像螞蟻搬家, 將外物全部搬到自己肚子裡, 和窩裡。 搬得越多, 成就感越高。 這就是人們很喜歡說的奮鬥精神, 三十而立通常就跟這種奮鬥精神聯繫在一起。

聖人的“而立”, 則叫學以致用。 什麼意思?在社會環境裡去應用、驗證和推廣自己所學到的東西。 以王陽明先生的說法, 就是讓知行合一。 這其實是開啟“不惑”大門的關鍵。 只要能走進這扇門, 人生就是另一番意境, 想做什麼, 很輕鬆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不想做什麼, 也能輕鬆脫離。

這才叫真立住了。 再看普通人的不惑, 幾乎都是人生經驗的累計而已。

在自己熟悉的軌道上尚需要不停努力, 稍微偏離一點方向, 就只剩下迷茫。 因為知不深, 行不專。 經驗這個東西, 好比是杯子裡的茶垢, 除了增添一點喝茶的餘味, 別無用處。 當一個人用人生經驗去教導另一個人的時候, 等於是把自己杯子裡的“茶垢”刮下來, 放別人杯子裡。 是不是感覺有點噁心?然而在現實中, 這叫心靈雞湯, 很受歡迎。

聖人論心不論跡, 換種解讀就是論茶不論垢, 論理不論事。 要說論事的本領, 孔子絕對比不過居委會大媽。 大媽們掌握了的人生道理可以將孔子辯得啞口無言。 但那是斷理, 惑理, 三尺理。 因果再放長一點, 就不對了。

知乎上有問:人在年輕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奮鬥?底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茶垢”,

有說為有安穩的生活, 有說為有炫耀的資本, 有說為即將老去的父母......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居委會大媽, 在告訴年輕人們怎樣讓生命的唱片卡針, 用餘生在“立立立......”中度過。 卻很少有人記得我們最偉大的聖人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公佈了正確答案。

子曰, 算我沒說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