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現代人為什麼學不好“二王”?

新世紀以來, 二王書風逐漸代替碑學, 成為書壇仿效的主流風格。 風水輪流轉, 在當今瞬息變幻的世界裡, 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 應該說, 二王書法成為書家們學習的對象, 這是一件大好事, 畢竟二王作為書法史上最負盛名的書法家, 其在小楷及行草書上的成就千古不朽, 歷來成為人們取法的對象。 當今書壇若繞過二王, 無論從技法積累到風格建樹, 都將會缺失很多。

然而, 由於藝術觀的淡薄及取法面的單一, 至今學習二王的書法家, 基本流於仿製的層面, 而且, 二王瀟灑堅質的浩氣, 大多被圓熟輕靡所代替,

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風格意識的不自覺

二王書風之所以千古不朽, 在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首先是因為其破古開新, 將自漢以來的舊體用筆發展變革為以提按頓挫為主要特徵的新式用筆。 在結構上, 借助楷書在魏晉時期的濫觴與發展,

二王的提按筆法找到了可以隨心所欲發揮的載體, 使行草書在楷法基礎上完全成熟, 這種亙古未有的創造奠定其書聖的尊嚴與地位。

古人學王書而思創變, 這是藝術意識使然。 揚雄所言“書, 心畫也”(《法言·問神》), 即說明寫字不僅要寫好, 還要寫出自我的感覺, 自我的風格。 古代不乏寫得好而沒有寫出個性, 或因個性不足, 因而難以進入一流書家行列的例子。 如北宋時期的沈遼、錢勰、蔡卞、劉正夫、薛紹彭等都為當時名家, 在技法上不比蘇、黃、米等書家弱, 但歷史上的名聲卻遠不及後者, 而且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拉越大。 可見, 單純的摹仿雖是基本功積累的一種方式, 卻終不能和真正的創作相提並論;即使功力較深而創意不足,

也難以在書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輝。

當今學王流行書風與古代學王而風格缺失者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種相似性。 他們何以不能跳將出來, 與歷史上的大師大家們比肩抗衡?

首要原因是缺乏創造意識。 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王書就是傳統的代名詞,

學到王書的一些基本套路就是掌握了傳統。 而一旦他們理想中的傳統已然接近, 便止步不前, 不再去作更多的追求。 這與歷代大師以追求自我為己任的書學觀完全不同。

其次, 當今書壇的評價體制不健全, 學王書家們大多掌控書法評選的平臺與權力, 這一權力的獲得主要是由於他們那路為大多數人接受的“好看”樣式, 一旦進入深一層的自我探索, 或會遭至唾棄, 大權旁落, 辛苦奮鬥多少年得到的好處怎可輕易言棄?所以, 與其辛辛苦苦去探索, 不如守成更得實惠。 三是對書法本體美感認識不足。 認定王字一路為最高境界, 排斥甚至拒絕對篆隸古法的吸納, 喪失了書體之間原本可以互補的可能性。

筋骨、風骨之缺失

筆者理解, 用筆提按有力, 擒縱有度, 筆潤而不羸, 枯而不燥, 威而不猛, 清而不虛, 是謂見筋骨矣。 王羲之之前舊體, 用筆多承漢簡以來簡捷率意, 常有不到之筆。 筆不到則骨不力,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則不全所致的結果。 而王書起訖運動作精緻, 筆與紙配合默契, 動作乾淨俐落, 不拖泥帶水。 其按筆鋒不燥、穎不破, 提筆線不虛、毫不空, 提按轉接過渡自然。 轉折處折筆不生, 方筆不硬, 圓筆不滑, 常方中有圓, 圓中見方。 如此寫出的線質, 堅實而清潤。 再比較王書與趙孟頫、董其昌等學王書, 更可明瞭筋骨之為何物。

對照王羲之作品之中蘊含的文化與美學情愫, 後人的亦步亦趨則多少有些粗淺與守成。 文人自有追求雅的心態與目標, 但並非只有溫文才能成雅。文人本性更多屬於藝術家,而非政治體制下唯命是尊的信士與工具。故如從溫文爾雅的角度看王書手劄的奇峻與跳擲則似不能對應,儘管王書的奇峻與跳擲之中不乏正氣與規則。

空間感的失落

在《王羲之書法解析》一書中,筆者詳盡闡釋了王書的結構性及空間意識。筆者以為,王羲之對結構形式的敏感及對空間書理的領悟與實踐,正是其破古開新的一個重要組成分。大凡有創新意識的書法家,空間結構往往成為其實驗場。

這種虛實、開合、聚散、斷連、正奇等等形式因素的對立統一,正是王書空間章法的“入理”之處,而其變化之自然、巧妙,又與其人文思想相統一。

王羲之作為歷史上的書聖,光耀千秋,誰都不懷疑他的歷史地位與功績。對於每一位學書者,能夠深入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用筆、結構及風格意識,無疑能提升自己的傳統書寫能力及創造能力。但這不等於說,王書便是傳統的一切。即使就學習王書而言,如果我們能夠從三代而下,將甲骨、鐘鼎、秦篆漢隸都有所體驗,於理解與吸收王書又何嘗無益?!更何況,王書之外的這些(當然還有其他)傳統亦巍峨錦繡、玄深莫測。王書有如山峰之巔,但當我們站在峰頂,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及無法預測的海底,我們又作何聯想?我們惟有深入大海探知奧秘,才可感受其無窮魅力。

但並非只有溫文才能成雅。文人本性更多屬於藝術家,而非政治體制下唯命是尊的信士與工具。故如從溫文爾雅的角度看王書手劄的奇峻與跳擲則似不能對應,儘管王書的奇峻與跳擲之中不乏正氣與規則。

空間感的失落

在《王羲之書法解析》一書中,筆者詳盡闡釋了王書的結構性及空間意識。筆者以為,王羲之對結構形式的敏感及對空間書理的領悟與實踐,正是其破古開新的一個重要組成分。大凡有創新意識的書法家,空間結構往往成為其實驗場。

這種虛實、開合、聚散、斷連、正奇等等形式因素的對立統一,正是王書空間章法的“入理”之處,而其變化之自然、巧妙,又與其人文思想相統一。

王羲之作為歷史上的書聖,光耀千秋,誰都不懷疑他的歷史地位與功績。對於每一位學書者,能夠深入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用筆、結構及風格意識,無疑能提升自己的傳統書寫能力及創造能力。但這不等於說,王書便是傳統的一切。即使就學習王書而言,如果我們能夠從三代而下,將甲骨、鐘鼎、秦篆漢隸都有所體驗,於理解與吸收王書又何嘗無益?!更何況,王書之外的這些(當然還有其他)傳統亦巍峨錦繡、玄深莫測。王書有如山峰之巔,但當我們站在峰頂,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及無法預測的海底,我們又作何聯想?我們惟有深入大海探知奧秘,才可感受其無窮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