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敬仰的詩人,王安石: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

陶淵明去世後, 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 為他寫下《陶征士誄》, 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 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 但對他的文學成就, 卻沒有充分肯定。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他死後幾十年裡, 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但他的詩文作品, 流傳越來越廣, 影響越來越大。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對陶淵明十分崇拜;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 可以說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 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是一脈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 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把陶淵明視為知己;中唐詩人白居易, 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 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 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

北宋王安石更實在讀過陶淵明一首詩後說道: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

然則淵明趨向不群, 詞彩精拔, 晉宋之間, 一個而已。 王安石說的就是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人活在世上, 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

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 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 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 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 權力、地位、名譽, 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 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 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 必須費盡心機去鑽營、去爭奪, 裝腔作勢, 吹牛拍馬, 察言觀色, 翻雲覆雨, 都是少不了的。 在這裡沒有什麼尊嚴可說。 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 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 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 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 開頭說, 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 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 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接著四句, 作者寫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 無意中抬起頭來, 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似乎在那一瞬間, 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 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 所見的南山, 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 在夕陽的照耀下, 顯出不可名狀的美, 而成群的鳥兒, 正結伴向山中飛回。 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 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 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 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