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做生意30年他從未虧錢,進軍地產後4年業績翻一倍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作者:陳光

2016年10月初, 住宅項目KazenPuchong在開盤當天湧入了4000名客人, 該項目隨即熱銷, 在大馬地產行業整體低迷期,

創造了堪稱奇跡的成績。

締造這一專案的安四方集團是大馬地產行業新晉的明星企業。 依靠最好的項目、最佳的理念, 以及最具性價比的物業, 這家初生的企業在過去5年間逆市前行, 實現了25%的年均複合式增長。

安四方烙印著其創始人劉紋安獨有的印記, 51歲的他已于商海奮鬥30餘載, 期間東南亞經濟幾經沉浮, 金融危機三度來襲, 但這個碼頭上長大的企業家卻巋然不動, 從未做過虧本買賣。

從日本建築到馬來西亞電子代工, 再到國際化與多元化, 縱橫捭闔間的劉紋安始終謹守“做好當下、永續經營”的理念, 穩中求進, 屢創新高。 而現在, 他正致力於在地產行業追尋前所未有的成績與目標。

【1】18歲的創業者

劉紋安的偶像是李嘉誠,

他熟讀了這位華人首富的很多書籍。 李嘉誠超過90%的工作時間都在思考失敗, 在其漫長而恢弘的生意里程中, 李嘉誠從未面臨年度虧損。

和偶像一樣, 劉紋安的商海履歷表中從未出現赤字, 謹慎和把控似乎是這位企業家與生俱來的天性。

1965年, 劉紋安出生於馬來西亞一個大家庭, 家中11個孩子, 他排行第10。 人丁興旺帶來了沉重的生活負擔, 一家人的生活始終較為吃緊。

回憶起那段時光, 劉紋安對貧苦毫無怨言, 其最深刻的記憶是從父母處習得的人生智慧。 父親是一名碼頭工人, 母親在家務農做工, 這樣的職業似乎對後輩生意場的教導無甚幫助, 但劉紋安卻對之如數家珍。

舊時民間有很多組織, 發起人稱為會首, 這一集資模式至今流行於浙江民間。 馬來西亞華人聚集地也流行“會首”, 劉紋安的母親就有這樣的身份。

劉母勤懇能幹, 養雞養豬外, 還幫人承制糕點, 她熱心於鄰里, 鄉里人都信任她, 將閒散資金交由其保管, 由她決定將這筆集資借給誰用。 劉紋安打小對此耳濡目染,

深知信用的重要性, 這對他日後的生意產生了巨大幫助。

劉紋安繼承了母親對於金錢的把控。 過年得紅包, 同齡孩子都歡天喜地拿去花, 他卻從來不拆, 留待有緊急需要之時。 他的保險櫃裡, 至今保留著6歲之後的大部分紅包, 有些換版鈔票已經不能流通。

劉紋安沒有機會用到這些紅包, 因為他從未虧過錢。 保留紅包所體現的風險管控意識, 似是他的本能, 也是劉紋安多元化開疆拓土間的利器:“不管什麼生意, 我的施行方案後面永遠有備選方案。 ”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 劉紋安從小跟著哥哥們“混”碼頭, 期間見聞令他對父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孩子們眼裡, 父親都是偉大的, 但是偉大的父親為了扛起整個家庭, 在外面任勞任怨、飽經風霜, 甚至遇事還得低聲下氣。 因此, 劉紋安早早便立下志向:一定要發憤圖強, 成為父親堅實的後備, 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

為了追逐成功, 高中畢業後, 劉紋安就追隨父親的腳步走上了碼頭。 他沒有成為一名碼頭工人, 而是從中發掘了商機。

碼頭是個“小社會”,什麼都有。彼時的大馬碼頭有很多小攤位,賣冰水、賣飲食,不一而足。馬來西亞身處熱帶,冰塊是個硬需求,各類攤販均有需要。冰塊生意向來都有,但因為需求“硬”,所以供應商都是躺著掙錢,攤販們需要上門取冰。

劉紋安從中看到了機會,18歲的他和哥哥們進口大冰塊,將之切割下來分賣,並且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模式和如今的生意理念極為相似,但在那個年代卻很罕見。

憑藉送貨上門,劉紋安的小生意很快步入正軌。規模做大後,他又將上門服務發展向了大型商家和餐飲,這些客戶既有冰塊需求,也需要新鮮食材,劉紋安一律以同等市價送上門,省去了對方很大麻煩。

賣冰塊是小本經營,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生意經一樣不少。其中有風險:冰塊會融化,賣不出去便要賠錢,因此劉紋安隨時都得籌算著進貨量和需求的對比。賣冰塊和食材都是按需供貨,做生意一定要以客戶的切身需求為基礎,這一規則成了劉紋安日後謹守的生命線。

雖然思考得頗為周到,但初入商場難免要交學費。規模持續擴大後,劉紋安有意將生意擴展到全馬的碼頭,但是團隊沒建起來,自己累得夠嗆反而吃力不討好。這次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厚實的基礎就做多大的事情,切忌好高騖遠。

做了5年的上門買賣,劉紋安實現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但隨即一頭撞上了大勢。上世紀80年代末,馬來西亞經濟陷入低潮,碼頭的小本經營亦受影響。“規模做大後都是放賬先給貨,但那時候錢很難收。”劉紋安回憶說。

生意路難以為繼,劉紋安開始考慮新的規劃,恰逢此時,一個機會跑到他面前:1988年,赴日留學的朋友做防地震設備,想拉他投資入股。

從碼頭的小本經營到跨洋奮鬥,無疑是個大轉折,但劉紋安義一往無前,隨即收拾行囊奔赴日本。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在大洋彼岸,劉紋安很快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2】領導“最強團隊”

日本流行防震的預製型建築,這類建築在模組化工廠完成製造,再拉到施工現場組裝,其間層層分包,各司其職。

劉紋安的朋友是工程師出身,和日本一家公司簽署了防震設備的組裝工作。這位朋友拉來6位合夥人,劉紋安是其中之一,六人各司其職。

緊急修習了日語課程後,劉紋安便上陣談判。“日本人要的不是你說得多好,而是能確保交貨。”在這一點上,他和團隊展現了強大的力量。

20多歲正是熱血沸騰的年紀,一幫年輕人除了吃飯睡覺,別的時間都在工作。劉紋安是其中最刻苦的一個,他跑裡跑外,髒活苦活一肩挑。因為沒讀過大學,他深怕被市場淘汰,做起來比誰都認真。在拼命的節奏裡,劉紋安的團隊很快脫穎而出,做得比所有日本團隊都強。

彼時日本經濟起飛,這只團隊成了大型地產公司眼裡的香餑餑,訂單絡繹不絕。為了搶奪這支隊伍,甚至有女經理跑到男廁所來挖角……

劉紋安深刻認識到了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只要把事情做好,生意自動會跑上門來。那之後,團隊一路狂飆突進,不斷改進組裝流程中的作業程式與標準,確保不僅交貨最快,而且品質最好。

如此迴圈中,利益隨之而來。扣除人工等各項支出,劉紋安的每位合夥人平均每天所得接近5000馬幣(約合8000人民幣),每人月均到手近15萬馬幣,在那個年代,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錢。

“酬勞這麼高,當然人就更勤勞了。”他開玩笑說。雖然名利滾滾,但劉紋安並不滿足。日本最大的企業之一——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是團隊的“大老闆”,這家企業在東京承建了一眾地標建築。看著這些高樓林立而起,劉紋安很羡慕,想著什麼時候我也能有自己的高樓?彼時的他或許並未料到,曾經一度高不可及的目標,其實離他並不遙遠。

【3】衣錦還鄉做強代工

劉紋安在日本做了3年半的工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一次意外事件卻中斷了其海外淘金的生涯。1991年,父親罹患癌症,急需親人陪伴,劉紋安決定回到馬來西亞,以盡孝心。

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劉紋安離開時,日本經濟面臨下坡路,此後再沒有重現曾經的輝煌增速。而另一邊,馬來西亞的經濟則呈井噴態勢。

當時的大馬政府執行開放政策,總理馬哈迪提出“向東學習(日韓)”政策,招攬了很多跨國企業前來投資,並興建了大量基建設施與工業園。

在煥然一新的家鄉,劉紋安找到了新的機會,而他日本的合作夥伴們則在低迷的經濟大勢中堅持本行,最後紛紛賠錢離場。“由此可見,孝順是很重要的。”他開玩笑說。

衣錦還鄉,劉紋安已不是吳下阿蒙。如其所言,只要把事情做好,生意自動會跑上門來,這一定律隔著幾千公里同樣奏效。

日本期間,劉紋安結識了某跨國公司的主管,這家公司到馬來西亞投資,該主管成了負責人。對方認定劉紋安做專案特別強,便上門討教經驗:大馬開工廠溝通很困難,效率也低下。一條生產線在日本只要15個工人,這裡要45人。同樣的團隊規模,日本可以生產5000件產品,這裡可能不到1000,你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在提升效率上,劉紋安已經頗有心得。日本時期團隊的整合都由他來完成,其效率比本地的團隊都強。該主管隨即提出建議,承包兩條生產線給劉紋安,做一筆雙贏的買賣。

劉紋安隨即深入瞭解生產線,從每一個細節提升其運作效率:作業程式調整、改變安裝順序、員工溝通與培訓、監管與激勵措施……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其承包的生產線第一年就脫胎換骨,產出是馬來西亞標準的3倍。

這一驚豔成績很快吸引了一眾跨國公司,電子設備、半導體等企業紛至遝來,就連馬來西亞國企都找上門來。劉紋安隨即成立Concept集團,和這些企業合作承包生產線,大幅度提升其既有產值,超出的部分雙方對半分賬。

日本賺了第一桶金,回家鄉緊接著迎來了第二桶金。幾年的時間裡,劉紋安的承包生意越做越大,Concept集團最多時擁有雇員15000人,至今仍有12000人的規模。

管理過萬員工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與壓力的工作,劉紋安愈發謹慎,因為他的每一步決策都牽動著數以千計家庭的生活。

代工、尤其是電子代工行業的波動性極大,受很多因素影響。在這樣的行業裡,劉紋安卻步步為營,幾乎沒有遭遇過大的風險,20多的時間裡,他歷經3次金融風暴,周圍生意夥伴大起大落,他卻始終巋然不動。

起初決定投身行業之時,政府、銀行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做:這是看其他公司臉色吃飯,別人有需求時要你,沒需求時你的生意就斷了。

但經營20多年後,劉紋安覺得這樣的模式在某些層面甚至比“上層公司”還要穩固。跨國公司來來去去、開了又倒,但他的生意卻始終存在,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得以穩中有升的原因之一是劉紋安將生意經營得非常靈活。主流代工廠的訂單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排他性,比如電子代工廠,接了三星就不能再接蘋果。而劉紋安則先後發展了超過100家大型跨國公司為客戶,“散戶”更是不計其數。

他始終穩守“優質的員工”和“超高的效率”這兩點核心,哪裡有需求就往哪裡去,因此雖然代工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但劉紋安始終有錢賺。

【4】多元投資挖掘土地最大價值

維持穩定現金流的同時,劉紋安也開始了多元化投資,致力於資本增值。

他最早拓展的產業是職業培訓,這是其代工生意的延伸。為了應對早期的人力不足,劉紋安在國外設立了多家培訓中心,版圖遍及緬甸、柬埔寨、泰國和印尼。這部分人力生意逐漸演變成了物流、車隊等其他業務,多年間,除了Concept的自給自足外,集團還先後為大馬引進了超過4萬名外勞人員。

除職業培訓外,劉紋安還投資了很多重資產行業,包括礦業和地產。2005年前後,他一邊面在印尼投資煤礦,一邊在大馬購置地皮。

但煤礦的生意並沒有維持太久,劉紋安很快便決定退出。資源性產業的走勢完全由市場大勢主導,個體的施展空間有限。劉紋安認為煤炭的風險太高,不適合他的性格,因為一旦行業下行,任何備用方案都沒有意義。

因為退出早,劉紋安的生意沒有受到煤炭行業大跌的影響,這令他頗為慶倖。“失敗比成功更關鍵,失敗意味著走下坡路,一旦虧損就要花費很多力氣去扭轉,浪費5年甚至10年的時間。”他說。

這樣的理念和李嘉誠如出一轍。與偶像類似,劉紋安也將永續經營視為生意的核心理念,他花大量時間研判合適的產業,最終將目光鎖定向了地產。

投資地產並非對於偶像的一昧追隨,而是劉紋安深思熟慮的結果。地產在馬來西亞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大馬的房地產非常發達,富豪榜上過半的企業家都涉及地產業務。同時,地產公司在大馬頗受資本青睞:因為市盈率的關係,全世界地產上市公司的股票並不受寵,但馬來西亞卻是另一番光景。

行業熱門意味著激烈甚至殘酷的競爭,但後來者劉紋安依舊找到了差異化價值,其出發點便是地皮。

地皮是地產行業的基礎價值,在某些業者看來,它甚至是決定專案成敗的唯一標準。李嘉誠就曾言衡量地產項目的標準只有一個: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好地段、如何發揮地皮最大的價值,卻並非人人都能掌握的技巧。

在地產行業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化腐朽為神奇”的案例。有東南亞“錢王”之稱的力寶集團創始人李文正,就曾因客戶企業還不起貸款,而被迫接受了三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大面積荒地。

他將這些世人眼裡不名一文的地段巧妙應用,分別規劃成了郊區高端住宅區、工業園區甚至是墓園,一舉創造了銷售奇跡。

李文正喜歡長期持有地皮,在其升值中獲取利益。而且在他看來,地產的本質不是蓋房子,而是決定土地的利用層次,充分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價值。

劉紋安與李文正的地產觀念不謀而合,他最為業界所稱道的神奇能力是將土地的價值最大化。

在受邀參與一次中國企業峰會的演講時,劉紋安分享了他的理念:買地對於地產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如何應用土地的關鍵則在於配合其周邊需求,這需要大量基礎工作以及對形勢的認知與把握。什麼是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有些企業向政府申請建40層的高樓,擴大建築面積,這是土地價值體現的一種,但不是絕對的最大化。地產是週期性的產業,在不好的行情裡,建高樓反而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如果能在最差的行情裡投建出最好賣的項目,那在好週期裡更是無往不利,而“好賣”的關鍵,便在於對需求的充分把握,這是我眼中土地價值的最大化。

遵循這一理念,劉紋安在10年前開始購入地皮。如其所言,每買一塊地之前,他都會做大量的基礎工作,充分瞭解周邊的需求,“可能看100塊地皮,最終只買一兩塊”。

這個理念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實踐卻殊為不易。劉紋安曾計畫收購一家地產上市公司,但在考察對方的土地庫存時,他卻發現研究下來沒一塊地可用。

遇到好的地皮時,劉紋安會非常興奮,腦海中第一時間就構築起未來的場景。10年間,他購入了大量地皮,也曾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部分專案,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其更大的目標做積澱。

劉紋安從未忘記當年日本淘金時便設下的目標:創造自己的經典地產項目。深耕了數年後,他謀後而動,於2011年正式創立安四方集團(Ancubic)。

【5】劉氏出品必屬精品

安四方集團成立時,馬來西亞地產行業正處於低迷週期。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大馬的經濟也受到影響,地產作為重要的風向標,承受了較大衝擊。

這輪波動中,有的地產企業選擇只囤地不開發,有的則陷入銷售不利的局面。但劉紋安和安四方卻逆市而行,如猛虎下山般屢創佳績,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便是其對“需求與價值”的把控。

安四方的第一個自主開發專案是位於瓜雪的瓜雪花園(KS Botanic Walk)。瓜雪是雪蘭莪州的重鎮,亦是知名的旅遊勝地,這裡的螢火蟲與紅樹林景區被稱為生態奇觀。

早在買地皮時,劉紋安的心裡便有了全盤規劃:這裡有生態旅遊資源,臨近政府部門,有住宅和商業的需求,可謂“四合一”。基於這一研判,他將KS Botanic成功打造成了集商業地產、住宅、生態旅遊為一體的項目,大大豐富了當地的消費和休閒旅遊資源。

雖然定位精准,但作為行業初入者,劉紋安依舊遇到了很大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品牌的知名度。置業是一筆很大的人生投資,業主們習慣于吹毛求疵,安四方是一個新品牌,消費者們沒有聽過,難免有所顧慮。

為了消除這層隔閡,劉紋安充當銷售助理,挨家挨戶上門介紹專案和公司情況,在此期間,他對於“需求”的認知更進一步。

瓜雪本地人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紅磚建築的房屋冬暖夏涼,這一點實際並無科學根據。在建造KS Botanic時,因為紅磚缺貨,劉紋安挑選了更貴、效果更好的黑磚,但是業主卻並不買帳,甚至有人提出退款。

這一節點上,劉紋安沒有選擇說服業主接受自己的理念,而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所有徹好的黑磚全部敲掉,遠赴大馬其他地區購入紅磚再建,並為此付出了近百萬馬幣的成本。

他的這一舉動迅速贏得了業主的信任,相關銷售工作也非常順利,專案大獲成功。

KS Botanic的基礎上,劉紋安開始更深層次地研究消費者對於置業的需求。他之所以選擇在行業低迷期進入,目的之一便是利用這段時間精雕細琢每一個項目,真正打響安四方的品牌,其後再實現大規模經營。而真正的經典項目,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評判權掌握在業主手裡,他們覺得好,專案才是真的好。

為了讓業主百分百滿意,劉紋安開始更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專案。每個專案開發前,他都會找到周邊所有的政府、社會團體及企業,獲取其資訊並且聽取對方的意見。

廣納良言的基礎上,他著力打造驚豔、令業主覺得物超所值甚至遠超期待的項目。在這一邏輯下,他成功推出了經典的住宅項目——KazenPuchong(清風)。

Kazen是位於蒲種的3層式別墅,劉紋安給這個項目定下的第一個基調便是“驚豔”。Kazen項目的格局寬敞,巨型落地玻璃營造的舒適、自由的感官是該項目給人的第一印象。為了保證驚豔,劉紋安和設計團隊絞盡腦汁,力求樣板房的每一間設計都出類拔萃並且前所未見。

外觀背後,劉紋安還做了大量淺于水下、業主看不到的工作。比如熱帶地區多蚊蟲蟑螂,安四方團隊就打造了蟑螂無法進入的排水系統,確保業主的生活免遭其憂;比如專案應用了真空系統的排水管道,不會因空氣冷熱而爆裂,保證50年不出現任何常見的水管問題……他甚至還結合風水師的意見,充分考慮風水格局,寄望于為業主帶來好的運氣。

馬桶是新式的感應型;宣傳稱“3層式”,內裡卻是4層,專門設置了用於居住的小閣樓……為了完善諸多細節,劉紋安投入了許多別人看來不需要的成本,但他認為現階段不應考慮太多“錢”的因素,而是打造口碑,讓每個人滿意。

驚豔的外觀+獨特的“內在美”,使得KazenPuchong成了馬來西亞地產界的一股清流。雖然行業整體低迷,但Kazen開盤的當天卻湧進了4000位慕名前來的客人,專案銷售也持續火爆。

在“家家難賣”的業內,Kazen可謂締造了不大不小的奇跡,安四方品牌也迅速口碑相傳。

連創佳績,劉紋安卻不急於求成,依舊穩紮穩打、力求精品。據集團負責人介紹,目前安四方旗下有兩個主要專案,分別是位於沙亞南(雪蘭莪州府所在地)的SURIA JAYA(成功朝陽廣場),以及位於吉隆玻孟沙地區的孟沙琥珀(BANGSAR PANTAI DALAM)。

其中,前者兼具寫字樓、孵化園和購物中心的職能,已經於2017年提前竣工,一批知名的連鎖店已鎖定入駐。後者則是位於吉隆玻CBD附近的高端小戶型公寓,計畫提供1200間住宅單位,同時專案還將打造區域內最具性價比的高端酒店,充分挖掘孟沙地區的住宅與商務需求。

孟沙是馬來西亞的一級地區,地皮很貴,孟沙琥珀還臨近馬來西亞唯一的市內保護森林與最大學府馬來西亞大學,可謂絕對的黃金地段,專案的總投資高達7.6億馬幣。

但劉紋安卻並沒有主打“貴”,而是另闢蹊徑打造小戶型,他的理念是滿足馬大學子們畢業時的置業需求。

實際上,安四方幾乎所有的項目都在為業主省錢。劉紋安多年商海征戰,一直主打效率,其作業流程適用於幾乎所有行業。在地產業內,同行需要24個月完成的項目,安四方18個月就能搞定,其成本也因此降低了18%左右,這部分減少的支出直接裨益及業主。

經典項目、最具競爭力的價格,以及最大化挖掘並滿足周邊需求,已經成了安四方獨有的名片。

【6】享受戰鬥的過程

除上述專案外,安四方集團于孟沙、蒲種、吉隆玻的其他項目也相繼立項。劉紋安預計這些項目的總銷售成績將在25億馬幣左右。

伴隨著一連串輝煌的成績單,各方尋求合作者也紛至遝來。除臨近的新加坡地產企業外,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還有不少中資企業找到安四方,甚至有財大氣粗的跨國集團要直接收購劉紋安的公司和團隊。

劉紋安無意出售剛剛打下的基礎,但對合作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在他看來,安四方還是一個“小玩家”,如果有中國500強級別的合作者,那新項目勢必能更上層樓。

安四方的優勢在於項目因地制宜的施工與發展,而跨國集團則能帶來更雄厚的資金,可以將項目做得更大。這類合作大多在商談之中,在劉紋安看來,前提始終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保證進退自如。

從日本承包到馬來西亞代工產業,再到房地產,劉紋安的路徑始終一致:做好自己的事情,生意自然找上門來。而現在,他正面臨比此前更大的機會。

馬來西亞的地產業正處於低潮,在未來“第二家園”和“一帶一路”等政策的作用下,其房市與樓市必然迎來一輪爆發性增長。劉紋安的計畫,就是在這之前深耕細作每一個經典項目,到時候再將經驗進行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集團成立20年來,年均營收實現了50%到100%的複合式增長。劉紋安為安四方定了一個相對較低的目標:未來幾年保證30%的增長,週期好的時候,再一舉實現50%至100%甚至翻倍式增長。

為了保證目標,劉紋安依舊孜孜不倦。儘管早就實現財務自由,但他依舊停不下來。早年間,他便考取了南加州大學的MBA學位,又在清華大學進行了兩年卓越課程進修,現在他依舊每天學習新知識,不斷積累點滴。

除偶爾運動外,他的時間幾乎都投入於工作,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能爭取到時間多陪家人。劉紋安並不覺得這樣的節奏是一種負擔,因為他很享受戰鬥的過程。

“我也偶爾出去旅遊,但是每到一處看到那些知名建築,(我)就會想到這不是我創造的,只能看看,所以意義不大。” 劉紋安是那種極具創造力和“野心”的企業家,時刻想著締造更多成果,這一點和王健林頗為相似。

早年去香港旅遊時,王健林曾指著一棟高樓對友人說:“我一生的最低奮鬥目標就是有這麼一棟樓。”話音未落,周圍人就開始哄笑。而如今,中國各大城市中數不盡的高樓和幾十個廣場都擁有同一個東家,其主人正是王健林。

20多年前,劉紋安羡慕清水投建的高樓大廈時,也曾暗暗立志要擁有這樣的高樓,現在,他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並且邁向更大的目標。

------END------

而是從中發掘了商機。

碼頭是個“小社會”,什麼都有。彼時的大馬碼頭有很多小攤位,賣冰水、賣飲食,不一而足。馬來西亞身處熱帶,冰塊是個硬需求,各類攤販均有需要。冰塊生意向來都有,但因為需求“硬”,所以供應商都是躺著掙錢,攤販們需要上門取冰。

劉紋安從中看到了機會,18歲的他和哥哥們進口大冰塊,將之切割下來分賣,並且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模式和如今的生意理念極為相似,但在那個年代卻很罕見。

憑藉送貨上門,劉紋安的小生意很快步入正軌。規模做大後,他又將上門服務發展向了大型商家和餐飲,這些客戶既有冰塊需求,也需要新鮮食材,劉紋安一律以同等市價送上門,省去了對方很大麻煩。

賣冰塊是小本經營,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生意經一樣不少。其中有風險:冰塊會融化,賣不出去便要賠錢,因此劉紋安隨時都得籌算著進貨量和需求的對比。賣冰塊和食材都是按需供貨,做生意一定要以客戶的切身需求為基礎,這一規則成了劉紋安日後謹守的生命線。

雖然思考得頗為周到,但初入商場難免要交學費。規模持續擴大後,劉紋安有意將生意擴展到全馬的碼頭,但是團隊沒建起來,自己累得夠嗆反而吃力不討好。這次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厚實的基礎就做多大的事情,切忌好高騖遠。

做了5年的上門買賣,劉紋安實現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但隨即一頭撞上了大勢。上世紀80年代末,馬來西亞經濟陷入低潮,碼頭的小本經營亦受影響。“規模做大後都是放賬先給貨,但那時候錢很難收。”劉紋安回憶說。

生意路難以為繼,劉紋安開始考慮新的規劃,恰逢此時,一個機會跑到他面前:1988年,赴日留學的朋友做防地震設備,想拉他投資入股。

從碼頭的小本經營到跨洋奮鬥,無疑是個大轉折,但劉紋安義一往無前,隨即收拾行囊奔赴日本。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在大洋彼岸,劉紋安很快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2】領導“最強團隊”

日本流行防震的預製型建築,這類建築在模組化工廠完成製造,再拉到施工現場組裝,其間層層分包,各司其職。

劉紋安的朋友是工程師出身,和日本一家公司簽署了防震設備的組裝工作。這位朋友拉來6位合夥人,劉紋安是其中之一,六人各司其職。

緊急修習了日語課程後,劉紋安便上陣談判。“日本人要的不是你說得多好,而是能確保交貨。”在這一點上,他和團隊展現了強大的力量。

20多歲正是熱血沸騰的年紀,一幫年輕人除了吃飯睡覺,別的時間都在工作。劉紋安是其中最刻苦的一個,他跑裡跑外,髒活苦活一肩挑。因為沒讀過大學,他深怕被市場淘汰,做起來比誰都認真。在拼命的節奏裡,劉紋安的團隊很快脫穎而出,做得比所有日本團隊都強。

彼時日本經濟起飛,這只團隊成了大型地產公司眼裡的香餑餑,訂單絡繹不絕。為了搶奪這支隊伍,甚至有女經理跑到男廁所來挖角……

劉紋安深刻認識到了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只要把事情做好,生意自動會跑上門來。那之後,團隊一路狂飆突進,不斷改進組裝流程中的作業程式與標準,確保不僅交貨最快,而且品質最好。

如此迴圈中,利益隨之而來。扣除人工等各項支出,劉紋安的每位合夥人平均每天所得接近5000馬幣(約合8000人民幣),每人月均到手近15萬馬幣,在那個年代,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錢。

“酬勞這麼高,當然人就更勤勞了。”他開玩笑說。雖然名利滾滾,但劉紋安並不滿足。日本最大的企業之一——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是團隊的“大老闆”,這家企業在東京承建了一眾地標建築。看著這些高樓林立而起,劉紋安很羡慕,想著什麼時候我也能有自己的高樓?彼時的他或許並未料到,曾經一度高不可及的目標,其實離他並不遙遠。

【3】衣錦還鄉做強代工

劉紋安在日本做了3年半的工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一次意外事件卻中斷了其海外淘金的生涯。1991年,父親罹患癌症,急需親人陪伴,劉紋安決定回到馬來西亞,以盡孝心。

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劉紋安離開時,日本經濟面臨下坡路,此後再沒有重現曾經的輝煌增速。而另一邊,馬來西亞的經濟則呈井噴態勢。

當時的大馬政府執行開放政策,總理馬哈迪提出“向東學習(日韓)”政策,招攬了很多跨國企業前來投資,並興建了大量基建設施與工業園。

在煥然一新的家鄉,劉紋安找到了新的機會,而他日本的合作夥伴們則在低迷的經濟大勢中堅持本行,最後紛紛賠錢離場。“由此可見,孝順是很重要的。”他開玩笑說。

衣錦還鄉,劉紋安已不是吳下阿蒙。如其所言,只要把事情做好,生意自動會跑上門來,這一定律隔著幾千公里同樣奏效。

日本期間,劉紋安結識了某跨國公司的主管,這家公司到馬來西亞投資,該主管成了負責人。對方認定劉紋安做專案特別強,便上門討教經驗:大馬開工廠溝通很困難,效率也低下。一條生產線在日本只要15個工人,這裡要45人。同樣的團隊規模,日本可以生產5000件產品,這裡可能不到1000,你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在提升效率上,劉紋安已經頗有心得。日本時期團隊的整合都由他來完成,其效率比本地的團隊都強。該主管隨即提出建議,承包兩條生產線給劉紋安,做一筆雙贏的買賣。

劉紋安隨即深入瞭解生產線,從每一個細節提升其運作效率:作業程式調整、改變安裝順序、員工溝通與培訓、監管與激勵措施……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其承包的生產線第一年就脫胎換骨,產出是馬來西亞標準的3倍。

這一驚豔成績很快吸引了一眾跨國公司,電子設備、半導體等企業紛至遝來,就連馬來西亞國企都找上門來。劉紋安隨即成立Concept集團,和這些企業合作承包生產線,大幅度提升其既有產值,超出的部分雙方對半分賬。

日本賺了第一桶金,回家鄉緊接著迎來了第二桶金。幾年的時間裡,劉紋安的承包生意越做越大,Concept集團最多時擁有雇員15000人,至今仍有12000人的規模。

管理過萬員工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與壓力的工作,劉紋安愈發謹慎,因為他的每一步決策都牽動著數以千計家庭的生活。

代工、尤其是電子代工行業的波動性極大,受很多因素影響。在這樣的行業裡,劉紋安卻步步為營,幾乎沒有遭遇過大的風險,20多的時間裡,他歷經3次金融風暴,周圍生意夥伴大起大落,他卻始終巋然不動。

起初決定投身行業之時,政府、銀行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做:這是看其他公司臉色吃飯,別人有需求時要你,沒需求時你的生意就斷了。

但經營20多年後,劉紋安覺得這樣的模式在某些層面甚至比“上層公司”還要穩固。跨國公司來來去去、開了又倒,但他的生意卻始終存在,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得以穩中有升的原因之一是劉紋安將生意經營得非常靈活。主流代工廠的訂單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排他性,比如電子代工廠,接了三星就不能再接蘋果。而劉紋安則先後發展了超過100家大型跨國公司為客戶,“散戶”更是不計其數。

他始終穩守“優質的員工”和“超高的效率”這兩點核心,哪裡有需求就往哪裡去,因此雖然代工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但劉紋安始終有錢賺。

【4】多元投資挖掘土地最大價值

維持穩定現金流的同時,劉紋安也開始了多元化投資,致力於資本增值。

他最早拓展的產業是職業培訓,這是其代工生意的延伸。為了應對早期的人力不足,劉紋安在國外設立了多家培訓中心,版圖遍及緬甸、柬埔寨、泰國和印尼。這部分人力生意逐漸演變成了物流、車隊等其他業務,多年間,除了Concept的自給自足外,集團還先後為大馬引進了超過4萬名外勞人員。

除職業培訓外,劉紋安還投資了很多重資產行業,包括礦業和地產。2005年前後,他一邊面在印尼投資煤礦,一邊在大馬購置地皮。

但煤礦的生意並沒有維持太久,劉紋安很快便決定退出。資源性產業的走勢完全由市場大勢主導,個體的施展空間有限。劉紋安認為煤炭的風險太高,不適合他的性格,因為一旦行業下行,任何備用方案都沒有意義。

因為退出早,劉紋安的生意沒有受到煤炭行業大跌的影響,這令他頗為慶倖。“失敗比成功更關鍵,失敗意味著走下坡路,一旦虧損就要花費很多力氣去扭轉,浪費5年甚至10年的時間。”他說。

這樣的理念和李嘉誠如出一轍。與偶像類似,劉紋安也將永續經營視為生意的核心理念,他花大量時間研判合適的產業,最終將目光鎖定向了地產。

投資地產並非對於偶像的一昧追隨,而是劉紋安深思熟慮的結果。地產在馬來西亞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大馬的房地產非常發達,富豪榜上過半的企業家都涉及地產業務。同時,地產公司在大馬頗受資本青睞:因為市盈率的關係,全世界地產上市公司的股票並不受寵,但馬來西亞卻是另一番光景。

行業熱門意味著激烈甚至殘酷的競爭,但後來者劉紋安依舊找到了差異化價值,其出發點便是地皮。

地皮是地產行業的基礎價值,在某些業者看來,它甚至是決定專案成敗的唯一標準。李嘉誠就曾言衡量地產項目的標準只有一個: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好地段、如何發揮地皮最大的價值,卻並非人人都能掌握的技巧。

在地產行業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化腐朽為神奇”的案例。有東南亞“錢王”之稱的力寶集團創始人李文正,就曾因客戶企業還不起貸款,而被迫接受了三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大面積荒地。

他將這些世人眼裡不名一文的地段巧妙應用,分別規劃成了郊區高端住宅區、工業園區甚至是墓園,一舉創造了銷售奇跡。

李文正喜歡長期持有地皮,在其升值中獲取利益。而且在他看來,地產的本質不是蓋房子,而是決定土地的利用層次,充分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價值。

劉紋安與李文正的地產觀念不謀而合,他最為業界所稱道的神奇能力是將土地的價值最大化。

在受邀參與一次中國企業峰會的演講時,劉紋安分享了他的理念:買地對於地產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如何應用土地的關鍵則在於配合其周邊需求,這需要大量基礎工作以及對形勢的認知與把握。什麼是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有些企業向政府申請建40層的高樓,擴大建築面積,這是土地價值體現的一種,但不是絕對的最大化。地產是週期性的產業,在不好的行情裡,建高樓反而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如果能在最差的行情裡投建出最好賣的項目,那在好週期裡更是無往不利,而“好賣”的關鍵,便在於對需求的充分把握,這是我眼中土地價值的最大化。

遵循這一理念,劉紋安在10年前開始購入地皮。如其所言,每買一塊地之前,他都會做大量的基礎工作,充分瞭解周邊的需求,“可能看100塊地皮,最終只買一兩塊”。

這個理念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實踐卻殊為不易。劉紋安曾計畫收購一家地產上市公司,但在考察對方的土地庫存時,他卻發現研究下來沒一塊地可用。

遇到好的地皮時,劉紋安會非常興奮,腦海中第一時間就構築起未來的場景。10年間,他購入了大量地皮,也曾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部分專案,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其更大的目標做積澱。

劉紋安從未忘記當年日本淘金時便設下的目標:創造自己的經典地產項目。深耕了數年後,他謀後而動,於2011年正式創立安四方集團(Ancubic)。

【5】劉氏出品必屬精品

安四方集團成立時,馬來西亞地產行業正處於低迷週期。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大馬的經濟也受到影響,地產作為重要的風向標,承受了較大衝擊。

這輪波動中,有的地產企業選擇只囤地不開發,有的則陷入銷售不利的局面。但劉紋安和安四方卻逆市而行,如猛虎下山般屢創佳績,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便是其對“需求與價值”的把控。

安四方的第一個自主開發專案是位於瓜雪的瓜雪花園(KS Botanic Walk)。瓜雪是雪蘭莪州的重鎮,亦是知名的旅遊勝地,這裡的螢火蟲與紅樹林景區被稱為生態奇觀。

早在買地皮時,劉紋安的心裡便有了全盤規劃:這裡有生態旅遊資源,臨近政府部門,有住宅和商業的需求,可謂“四合一”。基於這一研判,他將KS Botanic成功打造成了集商業地產、住宅、生態旅遊為一體的項目,大大豐富了當地的消費和休閒旅遊資源。

雖然定位精准,但作為行業初入者,劉紋安依舊遇到了很大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品牌的知名度。置業是一筆很大的人生投資,業主們習慣于吹毛求疵,安四方是一個新品牌,消費者們沒有聽過,難免有所顧慮。

為了消除這層隔閡,劉紋安充當銷售助理,挨家挨戶上門介紹專案和公司情況,在此期間,他對於“需求”的認知更進一步。

瓜雪本地人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紅磚建築的房屋冬暖夏涼,這一點實際並無科學根據。在建造KS Botanic時,因為紅磚缺貨,劉紋安挑選了更貴、效果更好的黑磚,但是業主卻並不買帳,甚至有人提出退款。

這一節點上,劉紋安沒有選擇說服業主接受自己的理念,而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所有徹好的黑磚全部敲掉,遠赴大馬其他地區購入紅磚再建,並為此付出了近百萬馬幣的成本。

他的這一舉動迅速贏得了業主的信任,相關銷售工作也非常順利,專案大獲成功。

KS Botanic的基礎上,劉紋安開始更深層次地研究消費者對於置業的需求。他之所以選擇在行業低迷期進入,目的之一便是利用這段時間精雕細琢每一個項目,真正打響安四方的品牌,其後再實現大規模經營。而真正的經典項目,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評判權掌握在業主手裡,他們覺得好,專案才是真的好。

為了讓業主百分百滿意,劉紋安開始更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專案。每個專案開發前,他都會找到周邊所有的政府、社會團體及企業,獲取其資訊並且聽取對方的意見。

廣納良言的基礎上,他著力打造驚豔、令業主覺得物超所值甚至遠超期待的項目。在這一邏輯下,他成功推出了經典的住宅項目——KazenPuchong(清風)。

Kazen是位於蒲種的3層式別墅,劉紋安給這個項目定下的第一個基調便是“驚豔”。Kazen項目的格局寬敞,巨型落地玻璃營造的舒適、自由的感官是該項目給人的第一印象。為了保證驚豔,劉紋安和設計團隊絞盡腦汁,力求樣板房的每一間設計都出類拔萃並且前所未見。

外觀背後,劉紋安還做了大量淺于水下、業主看不到的工作。比如熱帶地區多蚊蟲蟑螂,安四方團隊就打造了蟑螂無法進入的排水系統,確保業主的生活免遭其憂;比如專案應用了真空系統的排水管道,不會因空氣冷熱而爆裂,保證50年不出現任何常見的水管問題……他甚至還結合風水師的意見,充分考慮風水格局,寄望于為業主帶來好的運氣。

馬桶是新式的感應型;宣傳稱“3層式”,內裡卻是4層,專門設置了用於居住的小閣樓……為了完善諸多細節,劉紋安投入了許多別人看來不需要的成本,但他認為現階段不應考慮太多“錢”的因素,而是打造口碑,讓每個人滿意。

驚豔的外觀+獨特的“內在美”,使得KazenPuchong成了馬來西亞地產界的一股清流。雖然行業整體低迷,但Kazen開盤的當天卻湧進了4000位慕名前來的客人,專案銷售也持續火爆。

在“家家難賣”的業內,Kazen可謂締造了不大不小的奇跡,安四方品牌也迅速口碑相傳。

連創佳績,劉紋安卻不急於求成,依舊穩紮穩打、力求精品。據集團負責人介紹,目前安四方旗下有兩個主要專案,分別是位於沙亞南(雪蘭莪州府所在地)的SURIA JAYA(成功朝陽廣場),以及位於吉隆玻孟沙地區的孟沙琥珀(BANGSAR PANTAI DALAM)。

其中,前者兼具寫字樓、孵化園和購物中心的職能,已經於2017年提前竣工,一批知名的連鎖店已鎖定入駐。後者則是位於吉隆玻CBD附近的高端小戶型公寓,計畫提供1200間住宅單位,同時專案還將打造區域內最具性價比的高端酒店,充分挖掘孟沙地區的住宅與商務需求。

孟沙是馬來西亞的一級地區,地皮很貴,孟沙琥珀還臨近馬來西亞唯一的市內保護森林與最大學府馬來西亞大學,可謂絕對的黃金地段,專案的總投資高達7.6億馬幣。

但劉紋安卻並沒有主打“貴”,而是另闢蹊徑打造小戶型,他的理念是滿足馬大學子們畢業時的置業需求。

實際上,安四方幾乎所有的項目都在為業主省錢。劉紋安多年商海征戰,一直主打效率,其作業流程適用於幾乎所有行業。在地產業內,同行需要24個月完成的項目,安四方18個月就能搞定,其成本也因此降低了18%左右,這部分減少的支出直接裨益及業主。

經典項目、最具競爭力的價格,以及最大化挖掘並滿足周邊需求,已經成了安四方獨有的名片。

【6】享受戰鬥的過程

除上述專案外,安四方集團于孟沙、蒲種、吉隆玻的其他項目也相繼立項。劉紋安預計這些項目的總銷售成績將在25億馬幣左右。

伴隨著一連串輝煌的成績單,各方尋求合作者也紛至遝來。除臨近的新加坡地產企業外,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還有不少中資企業找到安四方,甚至有財大氣粗的跨國集團要直接收購劉紋安的公司和團隊。

劉紋安無意出售剛剛打下的基礎,但對合作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在他看來,安四方還是一個“小玩家”,如果有中國500強級別的合作者,那新項目勢必能更上層樓。

安四方的優勢在於項目因地制宜的施工與發展,而跨國集團則能帶來更雄厚的資金,可以將項目做得更大。這類合作大多在商談之中,在劉紋安看來,前提始終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保證進退自如。

從日本承包到馬來西亞代工產業,再到房地產,劉紋安的路徑始終一致:做好自己的事情,生意自然找上門來。而現在,他正面臨比此前更大的機會。

馬來西亞的地產業正處於低潮,在未來“第二家園”和“一帶一路”等政策的作用下,其房市與樓市必然迎來一輪爆發性增長。劉紋安的計畫,就是在這之前深耕細作每一個經典項目,到時候再將經驗進行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集團成立20年來,年均營收實現了50%到100%的複合式增長。劉紋安為安四方定了一個相對較低的目標:未來幾年保證30%的增長,週期好的時候,再一舉實現50%至100%甚至翻倍式增長。

為了保證目標,劉紋安依舊孜孜不倦。儘管早就實現財務自由,但他依舊停不下來。早年間,他便考取了南加州大學的MBA學位,又在清華大學進行了兩年卓越課程進修,現在他依舊每天學習新知識,不斷積累點滴。

除偶爾運動外,他的時間幾乎都投入於工作,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能爭取到時間多陪家人。劉紋安並不覺得這樣的節奏是一種負擔,因為他很享受戰鬥的過程。

“我也偶爾出去旅遊,但是每到一處看到那些知名建築,(我)就會想到這不是我創造的,只能看看,所以意義不大。” 劉紋安是那種極具創造力和“野心”的企業家,時刻想著締造更多成果,這一點和王健林頗為相似。

早年去香港旅遊時,王健林曾指著一棟高樓對友人說:“我一生的最低奮鬥目標就是有這麼一棟樓。”話音未落,周圍人就開始哄笑。而如今,中國各大城市中數不盡的高樓和幾十個廣場都擁有同一個東家,其主人正是王健林。

20多年前,劉紋安羡慕清水投建的高樓大廈時,也曾暗暗立志要擁有這樣的高樓,現在,他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並且邁向更大的目標。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