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的媽媽呀》:證明了又能怎樣呢?

看到這個影片標題的時候, 以為是個喜劇, 後來感知標題把故事戲劇化了。 事實上, 整部影片籠罩著的是一種壓抑, 悲情的冷色調。 偶爾穿插一些戲劇化的情節, 使得整個場面不至於太過沉悶, 卻從另一個方面帶給觀眾更多思考。

故事採用自述的形式, 講訴了一個兒子和母親之間的故事。 回憶同現實兩樁故事交織進行闡述, 行成明顯的對比。 在母親年輕的時候, 隻身一人帶著兒子從香港來到馬來西亞, 投奔她父親。 迫于繁忙的工作, 母親總是讓兒子待在面無表情的外公跟前。 生活中並多次對兒子撒謊, 博來他暫時性的聽話。 重要的是, 有一次她把兒子寄養在他姨媽, 撒謊說很快就會回來。 然而結果是, 當兩母子再次重逢時, 母親已經是滿臉皺紋了, 兒子則已經茁壯挺拔了, 時間太久, 兒子快認不出母親了。 時間帶來的是隔閡, 相聚後, 兩人並沒有親密起來。

兒子對母親始終是懷有怨恨的, 她騙她太多了。 以至於後來執意違抗母親想他當老師的願望 , 選擇了進修心理學。 (後來為了證明自己不撒謊, 賭氣選擇回了教育學)年邁的母親又是什麼樣子呢?常年居住在老人院, 精神有點不正常, 孤獨, 怪癖。 當兒子結婚後再去看望她時, 心軟了, 覺得這樣的母親, 特別需要他的照顧。 血濃於水, 他確實不該和母親計較。 但是就在兒子準備悉心服侍母親晚年時, 得知母親身患癌症, 造化弄人。 在與母親相處這段時間裡, 越來越明白了年輕時母親的苦衷。 為了還債, 為了維護兒子有好爸爸的形象, 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 拼命賺錢;她迷信, 每年去廟裡求佛保佑, 只是一心想兒子過得更好。
越是明白, 越想彌補。 故事的最後, 兒子極力想在母親有生之年完成她年輕時在他作業裡許下的三個願望。 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最後化為了兒子撕心裂肺的痛哭聲。

看望整個故事, 餘音繞梁。 主題不僅僅是母親的偉大, 更多的是人性的救贖。

因為兒子小年在年小的時候, 習慣性的被母親欺騙, 於是對撒謊有了陰影, 因此長大後賭氣在母親面前一定會說話算話(如當教師非自己本意)。 小的時候一度被母親拋棄一般, 寄養別人家裡, 成為外人, 所以他後來不願讓母親寄居老人院, 忍受那種孤立無助的滋味。 後來的後來, 發現即使母親沒有陪伴在自己身邊, 卻仍然深沉地愛著自己。 他想了一個靈魂的救贖, 那麼多年了, 他才發現母親始終是愛自己的, 他要回報, 給了母親生前最快樂的回憶。 但至始至終, 母親最想去的萬里長城不再有機會了, 最後只能帶上骨灰, 飛往故土, 那又有什麼用呢?

此外, 母親對神的信仰, 封建思想的堅守也是發人深思的, 那是一個時代的局限性啊, 我們又能怪誰呢?即使我們的父母, 封建, 保守, 陳舊, 落後, 腐朽, 但他們始終是愛我們的, 這是一種自始不變的虔誠啊!

是啊, 證明了又能怎麼樣呢?兒子證明了自己不會撒謊, 母親道了歉, 僅此而已。

有什麼意義嗎?沒有。

親情是一份說不清, 道不明的債……

你怎麼看了,記得關注噢!

你怎麼看了,記得關注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