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不再少年

有一年金曲獎頒獎禮上, 歌手周華健上臺表演。 唱完一曲後他說:“掌聲有請我的大哥──李宗盛!”

誰想到李宗盛上來說:“常被人說李宗盛我是聽你的歌長大的, 今天我想介紹我聽他的歌長大的人, 掌聲有請我的大大哥羅大佑!”

羅大佑笑哈哈地上臺:“前些天打電話給林夕, 說現在很多人叫你夕爺啊!然後林夕問我覺得這名字怎麼樣, 羅公?”全場哄堂大笑, 也可見羅大佑的桀驁不馴。

1

- 憤怒的青年-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羅大佑是誰?估計36年前的臺灣, 也有不少人在問這個問題。 因為那一年, 有一張非常不一樣的音樂專輯出現了。

那時候流行的是鄧麗君這樣溫柔的歌喉, 或是劉文正那樣帥氣的偶像。 可是這張專輯的暗紅色封面上, 有一個燙著狂躁卷髮, 穿著黑襯衫, 戴著墨鏡的年輕人。 打開一聽, 是一把蒼涼又沙啞的嗓音, 情感噴湧而出,

思考卻雋永深刻。

這個年輕人就是羅大佑, 這張專輯叫《之乎者也》。 那時, 他還遵從著父母的心願當著一名醫生, 這張專輯也凝聚著他近十年的思考與創作。

有一次, 羅大佑去修摩托, 和維修工閒聊。 對方說自己從鹿港過來, 偷了家裡兩萬塊, 想來臺北闖天下,

賺到大錢再回去。 誰知道, 沒多久錢就被自己花天酒地用光了。 這下子, 又不敢回家, 只好做起了修摩托的生意。

不知為何, 這段故事在羅大佑心裡久久不能散去, 它就像那個時代無數湧進臺北的年輕人的縮影:他們背井離鄉, 想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現實的大山總是太沉重, 夢想總是被打斷, 他們只能漂在大城市, 不敢回家, 努力地紮根, 而遠方的故鄉也在悄悄遭遇變遷。

於是, 旋律在羅大佑的筆下誕生了, 就是那首著名的《鹿港小鎮》: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那時候的年輕人, 不也像今天漂泊在大城市裡的我們?我們也是背井離鄉, 奔赴更好的生活。 然而, 大城市還未成為我們的家, 回去故鄉卻又有些無所適從。

故鄉在被翻天覆地地改變, 不再是兒時的模樣, 但我們在大城市裡也未必找到心安之處。

對於羅大佑來說, 當時的他也在“離家”。 出生于醫生世家的他, 本已被安排好要做一名放射科醫生, 但心中總有個聲音催使他, 去彈吉他, 去寫歌, 去唱歌, 去做音樂。

從這張石破天驚的專輯開始, 這個憤怒的年青人真正踏上了音樂這條路, 走上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道路。

我們終究要離家,像小樹苗要離開大樹的蔭護,才能茁壯成長。離開別人為你安排的人生軌跡,尋找自己對人生的定義,便是對“家”的第一次出逃。

2

- 柔情的浪子-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離開家走上音樂之路的羅大佑,尋找著自己的第二個家,比如愛情。

他最著名的那段感情,也許是和張艾嘉的那一段。當時,張艾嘉出演《閃亮的日子》的女主角,羅大佑為電影配樂,於是兩人便結識了。

那時候,張艾嘉已是大明星,但羅大佑才剛出茅廬,專輯《之乎者也》一度沒有唱片公司願意接手。張艾嘉卻認定他的才華,為他奔走,還跑到香港找了黃霑,拉了一筆資金,促成了這張專輯的發行。有時候,愛是一種惺惺相惜。

關於兩人的故事,沒有太多的細節。我們只知道,羅大佑一首《童年》寫了五年,卻讓張艾嘉成為第一個演唱它的人,甚至還寫了一首《小妹》。那時候張艾嘉就是被大家叫做“小妹”。

秋風已蕭瑟地吹過林梢

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

小妹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

我們有迷惑的現在

與未知的將來

詞句裡可見對小妹的疼惜與愛護,但也有著許多迷茫。這段感情好像一陣溫柔的風。多年以後,他們依然是好朋友,依然是為彼此才華鼓掌的人。

而最讓人唏噓的也許是他和李烈12年的感情。兩人算是識于微時,李烈是女明星,也會做生意。她和羅大佑在一起後,便漸漸退居幕後,照顧他生活,為他打理一切。

然而這段感情卻在兩人婚後不到兩年就結束了。羅大佑說自己喜歡三更半夜聽音樂,但李烈會關掉。對於他來講,音樂是他的生命,需要有一個人安靜的環境來創作,但有了伴侶後,會難以做到。

馬家輝評價羅大佑時曾說:“會唱情歌的男人是最危險的男人”。是啊,明明在感情裡,羅大佑似乎最愛的是自己和音樂,愛情更像滋養他創作的靈感。

可是,當聽到他唱“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相信他愛你的刹那一定是深情如許。他唱“情到深處人孤獨”,或許這才是他對愛的理解。他寫下“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也許你會突然原諒了他在感情裡的逃避或迷茫。“在他的歌聲,你討不了債,唯有繼續付出”。

愛情是他尋找的第二個家,然而他深情且多情,然而他敢愛人也愛孤獨。且歌且行,邊走邊愛,“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永恆的回憶”,才是追尋愛情的目的。

3

- 慈愛的爸爸-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

不願紛爭的家庭

但浪子總有一天會回頭,會在溫暖的港灣停下,建立起自己的家。

五十多歲時,羅大佑與Elaine結婚了。兩年後,女兒的出生讓他變了。

憤怒的歌手羅大佑不見了,變成一個“蠻有愛心的老爸”。總要離開去尋找的羅大佑不見了,變成一個願意攜妻女回到臺灣,回到曾經的家的人。

羅大佑說自己會陪女兒吃早餐,送她上下學,牽著她的手,走過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地方。“你會牽著女兒這樣走走走,後來才發現,好像是反過來,是她牽著你往哪裡走一樣。”

羅大佑走了一圈世界,然後一切好像回到了原點,回到了他想要的家,好像一個圓。張艾嘉說,以前的他外表和內心是不一樣的,矛盾著的,但今天這兩者是相融合了。

這就是人生吧。就像羅大佑所說:“每一個人都有三個家,一個是父母給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想去追尋的那個家;而第三個家,則是自己最終建立的那個家。”

年輕時,我們渴望逃離家庭的束縛,有滿腔的熱血與情懷,要去重建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於是我們出走,離開父母建立的那個家。

尋找的路上,我們像精神的浪子,在愛情裡尋找自己新的家,渴望在愛人的眼神裡得到家的溫暖。

最後,無數次的流浪與放逐之後,我們終於懂得放下,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放下那些尖銳的東西,找到一個愛人,生兒育女,在撫育新生命的路途中尋找到自己的家。

而當你找到第三個家時,尖銳、憤怒、激動的情緒可能沒有了,你變得平靜、溫和、柔軟。

就像羅大佑,他說:“宇宙是一個圓嘛,中國人講究適可而止。”叛逆了大半生的他,終於走回他人生的原點,享受著他曾經反抗的家庭的溫暖。“在一個年齡對的事情,在另外一個年齡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今天的他,確實不再寫那些尖銳的歌了。他說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有他們的焦慮與憤怒,不需要他這個老人家來表達。

只是,有時候想想,曾經羅大佑用歌聲為他們那一代人表達憤怒、悲傷與思索。可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憤怒與焦慮,又會有誰用什麼來表達呢?

我們終究要離家,像小樹苗要離開大樹的蔭護,才能茁壯成長。離開別人為你安排的人生軌跡,尋找自己對人生的定義,便是對“家”的第一次出逃。

2

- 柔情的浪子-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離開家走上音樂之路的羅大佑,尋找著自己的第二個家,比如愛情。

他最著名的那段感情,也許是和張艾嘉的那一段。當時,張艾嘉出演《閃亮的日子》的女主角,羅大佑為電影配樂,於是兩人便結識了。

那時候,張艾嘉已是大明星,但羅大佑才剛出茅廬,專輯《之乎者也》一度沒有唱片公司願意接手。張艾嘉卻認定他的才華,為他奔走,還跑到香港找了黃霑,拉了一筆資金,促成了這張專輯的發行。有時候,愛是一種惺惺相惜。

關於兩人的故事,沒有太多的細節。我們只知道,羅大佑一首《童年》寫了五年,卻讓張艾嘉成為第一個演唱它的人,甚至還寫了一首《小妹》。那時候張艾嘉就是被大家叫做“小妹”。

秋風已蕭瑟地吹過林梢

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

小妹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

我們有迷惑的現在

與未知的將來

詞句裡可見對小妹的疼惜與愛護,但也有著許多迷茫。這段感情好像一陣溫柔的風。多年以後,他們依然是好朋友,依然是為彼此才華鼓掌的人。

而最讓人唏噓的也許是他和李烈12年的感情。兩人算是識于微時,李烈是女明星,也會做生意。她和羅大佑在一起後,便漸漸退居幕後,照顧他生活,為他打理一切。

然而這段感情卻在兩人婚後不到兩年就結束了。羅大佑說自己喜歡三更半夜聽音樂,但李烈會關掉。對於他來講,音樂是他的生命,需要有一個人安靜的環境來創作,但有了伴侶後,會難以做到。

馬家輝評價羅大佑時曾說:“會唱情歌的男人是最危險的男人”。是啊,明明在感情裡,羅大佑似乎最愛的是自己和音樂,愛情更像滋養他創作的靈感。

可是,當聽到他唱“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相信他愛你的刹那一定是深情如許。他唱“情到深處人孤獨”,或許這才是他對愛的理解。他寫下“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也許你會突然原諒了他在感情裡的逃避或迷茫。“在他的歌聲,你討不了債,唯有繼續付出”。

愛情是他尋找的第二個家,然而他深情且多情,然而他敢愛人也愛孤獨。且歌且行,邊走邊愛,“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永恆的回憶”,才是追尋愛情的目的。

3

- 慈愛的爸爸-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

不願紛爭的家庭

但浪子總有一天會回頭,會在溫暖的港灣停下,建立起自己的家。

五十多歲時,羅大佑與Elaine結婚了。兩年後,女兒的出生讓他變了。

憤怒的歌手羅大佑不見了,變成一個“蠻有愛心的老爸”。總要離開去尋找的羅大佑不見了,變成一個願意攜妻女回到臺灣,回到曾經的家的人。

羅大佑說自己會陪女兒吃早餐,送她上下學,牽著她的手,走過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地方。“你會牽著女兒這樣走走走,後來才發現,好像是反過來,是她牽著你往哪裡走一樣。”

羅大佑走了一圈世界,然後一切好像回到了原點,回到了他想要的家,好像一個圓。張艾嘉說,以前的他外表和內心是不一樣的,矛盾著的,但今天這兩者是相融合了。

這就是人生吧。就像羅大佑所說:“每一個人都有三個家,一個是父母給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想去追尋的那個家;而第三個家,則是自己最終建立的那個家。”

年輕時,我們渴望逃離家庭的束縛,有滿腔的熱血與情懷,要去重建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於是我們出走,離開父母建立的那個家。

尋找的路上,我們像精神的浪子,在愛情裡尋找自己新的家,渴望在愛人的眼神裡得到家的溫暖。

最後,無數次的流浪與放逐之後,我們終於懂得放下,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放下那些尖銳的東西,找到一個愛人,生兒育女,在撫育新生命的路途中尋找到自己的家。

而當你找到第三個家時,尖銳、憤怒、激動的情緒可能沒有了,你變得平靜、溫和、柔軟。

就像羅大佑,他說:“宇宙是一個圓嘛,中國人講究適可而止。”叛逆了大半生的他,終於走回他人生的原點,享受著他曾經反抗的家庭的溫暖。“在一個年齡對的事情,在另外一個年齡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今天的他,確實不再寫那些尖銳的歌了。他說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有他們的焦慮與憤怒,不需要他這個老人家來表達。

只是,有時候想想,曾經羅大佑用歌聲為他們那一代人表達憤怒、悲傷與思索。可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憤怒與焦慮,又會有誰用什麼來表達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