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雲南農民開山取石發現2400年前的銅棺,疑是鬼吹燈獻王墓青銅槨?

在天下霸唱所著小說《鬼吹燈之雲南蟲穀》的獻王墓中即提到青銅槨。 與青銅槨並行的, 還有“窨子棺”、“豎葬坑”和“匣子墳”。

在小說《鬼吹燈》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窨子棺,

青銅槨, 八字不硬勿近前。 ”意思是, 如若遇到用窨子木製作的棺或者用青銅製作的槨, 生辰八字不夠硬的人(小說裡指的是盜墓賊)千萬別靠近。

可見, 青銅槨在小說中為極凶之物。 那麼小說裡的青銅槨真的存在嗎?

你知道嗎?1964年在祥雲縣劉廠鎮大波那村發現的那口銅棺, 是迄今雲南省發現最大的青銅器, 也是全世界僅有的一具保存完好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時代銅棺, 這在當時可是轟動國內外的大事!這副銅棺也成為了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一直以來, 對於銅棺出土傳聞存在眾多說法, 爭議不斷, 那麼銅棺出土的真實完整的故事到底是怎麼樣的?銅棺主人是誰?這副銅棺背後隱藏著大理地區什麼樣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密?趕快跟著小編一起來探秘吧!

▲1964年出土銅棺

銅棺發現者講述出土故事

1964年3月8日, 對於祥雲縣大波那村來說是個極不平凡的日子, 在大波那村龍山前頭左側地下埋藏幾千年的一具銅棺及108件銅器隨葬品出土面世,

震驚國內外。

這具銅棺及隨葬品是些什麼人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從泥土中挖掘出來的?這一問題多年來一直說法不一, 有的說是部隊在祥雲修建飛機場到大波那村開山取石發現的, 也有說是當地幾個放牛老倌在路邊發現的……

▲銅狗

為了搞清真實情況, 還原事情真相, 原祥雲縣副縣長楊國龍通過多次走訪當年挖掘發現銅棺古墓存世的當事人、地方文物工作者、同熟悉當年情況的地方幹部和部分群眾座談瞭解。 在銅棺被發現至今53年後, 總算弄清了當時挖掘發現銅棺的來龍去脈, 下面就讓小編娓娓道來。 (內容有點長, 小編希望大家給這傳奇故事多一點耐心哦!)

▲1964年出土銅棺

驚天秘密由五個農民發現

大波那銅棺及隨葬品其實並不是部隊開山取石發現, 更不是當地幾個放牛老倌在路邊發現的, 而是在大波那村原第一生產隊的李萬銀, 趙爾德, 原第三生產隊的李信昌, 李毓達, 李毓相五人在機緣巧合下發現的。

1961年, 原昆明軍區工兵部隊到祥雲修建雲南驛新飛機場(北屯機場), 在大波那村龍山正前方左側開山取石, 挖土築路鋪建鐵軌, 這確實為銅棺出土提供了外部的客觀條件。 此外, 較多的雨水沖刷作用也是這種外部條件的重要環節, 加快了驚天秘密被徹底揭開的時間和步伐。

▲楊國龍採訪大波那村民

▲挖掘墓葬

大波那龍山在許多人心中就像一塊聖地,這裡岩石天生形成一個突起巨大的陡岩,下方是高約百米的石壁,地上長滿各種黃蓮樹和雜草灌木。這裡有一條通往禾甸的土路,路邊上方立著24塊大碑,碑上記載著大波那村歷史上考取進士、受到朝廷封官授爵,建功立業人物的銘錄。在出著悠悠泉水龍眼前一塊奇石上,是村民們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點香燒紙殺牲的領生地,銅棺正是在這裡發現的。

▲大波那

▲大波那

偶然發現黑木約人挖掘

有一天,時年27歲的李萬銀,從鋪有鐵軌的平槽經過要上山去勞作,發現高約五米多的平槽底部的一個地方出著一小股細細的水浸透了一片地,又慢慢流入溝裡。當時已是初冬水少草枯,山上雨季流淌的山飽水早已沒了,這裡怎麼還在日夜不停的冒著水?

他抬起頭往邊坡上看上去,發現土裡露出一塊黑木邊角,就用勞動工具把黑木邊角的土挖開,邊坡上露出了寬約40來公分,厚約50來公分的一截黑木頭,他使勁從黑木邊上砍下了一小塊拿回家裡,用它做成吃飯的筷子,筷子竟然硬實光滑好用還有色澤,根本不用上漆。

▲大波那墓葬

後來,李萬銀約了同隊木匠趙爾德去挖黑木。趙爾德是木匠,對木材較瞭解,挖木過程中,他意識到可能是歷史上早已絕跡名貴樹種烏木。後來由生產隊派到山上巡護的原第三生產隊青年社員李信昌,李毓達,李毓相三人也加入了挖掘工作,說好挖出後各人分一點。

▲銅雞

越挖越多發覺事有蹊蹺

1964年3月7日,5人合力挖掘黑烏木,黑木越挖越多,他們感到有些奇怪,怎麼在此地約2米多厚的土層下會埋著一排黑木頭,5人決定將烏木全部挖出來。忙到下午,黑木上面的蓋土大部分己被清除,他們發現方形狀的四大根黑木並排在一起,黑木下面的兩邊好像也還有黑木。他們不過是想挖出來做些有用的東西,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後來震驚中外的銅棺木槨墓室。

▲銅燭臺

夜晚來臨,並排四根黑木上面埋土已全部清理結束。一個寬約3米,長約6米,厚約近3米的長方形土坑已經顯現,清出土約15至20立方米。四根木頭外塗抹著一層有粘性的白膠泥,他們用手用力拭著往上抬卻絲毫未動。幾人去施工部隊借來了些工具,耗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中間一根大木撬動。

木頭下面有一塘水,李萬銀一下子明白了,原來幾個月前看到外面坡下的那塘子水就是從這裡往外浸出的。這裡像是個水倉,水塘寬約2米多,長約5米多,四面都用木頭堆砌。此時他們確定水裡肯定有什麼東西,好奇心的驅使讓他們決定把水打幹探個究竟。

▲墓室

李萬銀把在部隊工地借來的一根約8市尺長的炮杆慢慢放入水中,放到約2米不到時,感到手中炮杆碰到一個硬的東西,炮杆會往邊上滑開。於是他同其他人說,炮杆會往邊上滑,可能水裡有個大石頭。天越來越冷,打水弄得衣褲濕漉漉的,李信昌從工地上撿來了一些破碎的木板條,點燃了一堆火,三人停止了打水圍著火堆烤火烘衣取暖,熊熊燃燒著的這堆大火把黑暗的一片夜空照得紅亮。(為什麼要提這個烤火的細節,看到後面你就知道了!)

▲火光

發現銅棺又喜又驚

3月8日淩晨6點多鐘,5人繼續去打水。經過努力,中間物體頂部終於露出水面,只見這個長方形頂部長約2米,寬約2市尺,長方形兩頭的頂有點翹起,中間則下凹,左右兩邊塊狀向下傾斜,看上去有點像當時土木結構民房的房頂。

用炮杆碰了幾下覺得很結實,李毓達就下去站在上面打水。忽然,他腳下踩著的房頂嘩啦一下聲響,房頂竟然分為兩塊,李毓達被嚇了一下,兩腳被陷入五十多公分深的泥水裡。他把散開的頂板往上遞,上邊的人趕忙接住拉上來。用水沖洗後,幾人發出驚呼,“媽呀,是銅啊!”5人心中一陣驚喜。

▲1964年出土銅棺

隨後,李萬銀用鋤頭往長方形框子中撈了一下,撈上來一小塊黑色像是人的膝蓋骨。李萬銀驚叫起來,“媽呀,幹著人啦!這是一個棺材,是個銅棺材”。其它幾個人也一下明白過來他們挖到了一個埋人的銅棺材。

大波那村的墓葬文化十分豐富,在繡球山、象山等地每座墳塋都在地面上攏起,正中立有墓碑,四周用石壘砌,元代以來都是如此葬制。這種深埋在地下,上下四邊用黑木支砌,內中停放銅棺的葬法前所未聞,不僅是他們五人,就連前來觀看的很多人都目瞪口呆。

▲19號墓葬棺槨

消息傳開轟動四方

事已至此,幾人只有硬著頭皮把其他棺板也拿上來拼合成整體。棺內已無衣物屍骨,只從一些隨葬品。他們把棺內東西拿出後,試著用力搖了搖銅棺側壁板有鬆動,沒想到3人用力往上提竟撥出一塊側板,原來銅棺還是組裝的!

他們把這批器物上的泥漿洗盡後發現全部是用銅鑄造的。這時圍觀的人群中有建議他們拿去打成銅鍋的,也有建議他們賣給供銷社的,當時銅大概1元/斤,但他們沒有這麼做,最終將東西放入了李信昌家。

▲銅劍

▲銅器

此時,挖到銅棺材的驚聞迅速在全村傳開,整個村莊一下子沸騰了,人們爭先恐後擁擠著進入李信昌家院子目賭為快。在公社黨委副書記楊恒昌的建議下,銅棺及出土的全部器物被拉去村大隊部,展覽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省裡來了考古專家,把銅棺及全部器物裝箱派車調運到了省城昆明。又組織人力對古墓坑內坑外進行認真清理發掘,坑內沒有清理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拆出來的那些黑烏木因為未作妥善保存,最後氧化而爆裂脫色變形。

▲銅葫蘆

▲銅雞

銅棺主人或為君王

據悉,出土的銅棺兩端外壁裝飾有鷹,燕,虎,豹,野豬,鹿,馬,水鳥眾多的動物圖案,銅棺兩例外壁和棺頂則飾有幾何形紋飾。隨葬品多為青銅器,有劍,矛,鉞兵器,有勺,箸(筷子)等生活用具和鋤,斧,錛等生產工具和用具。有鼓,環鈕圓筒鐘,葫蘆笙等樂器,有尊,杯,豆,匕等生活用具,還有權杖以及幹欄式房屋和馬,牛,羊,豬,犬,雞等器物,還有錫手鐲。銅棺中隨葬的權杖,專家分析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一般只有君王級別人才會有有此特權厚葬。

▲銅杖首

▲銅豬

▲火葬罐

經專家測定,該批物件鑄造年代約為2400年前,大概是中原的戰國初期。據原祥雲縣文管所所長、副研究館員鄭允昌描述,此次出土物件共重700多斤,銅棺重達500斤。銅棺外形是“人”字形兩面坡頂的幹欄式房屋建築,由7塊可拆卸的青銅板組合而成,棺壁外表兩側鑄滿各種蟲魚鳥獸的紋路。

銅棺鑄造工藝高超,紋飾精美,為多注口同時澆鑄。就是現在,在沒有使用模具的情況下,也無法複製出一樣的銅棺來,可見在戰國初期咱們洱海地區的青銅器鑄造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銅棺上各種各樣的精緻紋飾和隨葬品中的葫蘆笙等樂器,也都證明,當時該地區經濟文化條件發達,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也追求著精神文化,並非傳言中鳥不拉屎的蠻夷之地。

▲銅棺棺頭紋飾

▲銅棺棺頭紋飾

▲銅葫蘆絲

▲銅葫蘆絲

到這裡,也許很多人會產生疑問,古墓裡有40來公分厚的一層淤泥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銅棺裡人的屍骨只有一點破碎的膝蓋骨?銅棺主人是誰,什麼身份?

對於淤泥和膝蓋骨,楊國龍說,這可能跟水有關係。儘管銅棺墓用白膠泥做了一定防水處理,但由於技術限制及常年的雨水沖刷,白膠泥時漲時縮,讓細微灰塵落入銅棺,久而久之便積起了厚厚的沉積泥。另外,墓室封土較薄,水中含有一定的氧氣從土層浸入墓室或許逝者的屍體被滿坑含有弱酸性成份的水浸泡著,銅棺內的衣物和屍骨慢慢地便被分解了。

▲銅器

而對於銅棺主人的身份,至今沒有定論。大波那白族話也叫“島勃弄”,即大首領所在之地的意思。鄭允昌說,史籍中確有過關于白子國的記載,祥雲最早的民族是白濮人,說著說著也都叫成了白人,而在古代,“人”又可以“子”代替。而所以,銅棺主人及有可能就是白子國國王。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祥雲難道才是南詔國最初的發源地?目前,許多專家仍致力於對這些問題的研究。

▲鄭允昌講述歷史

五村民貢獻應被銘記

1969年10月廣西西林縣修建百色至西林公路時,修路民兵和民工在山包上挖土時也發現一具銅棺。但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隨葬物品多被群眾哄搶,至今下落不明,銅棺也在1972年被西林縣農機廠砸爛冶煉而毀。

李萬銀等人雖是農村青年,當時未受過保護文物常識的教育,但在這塊知廉恥、識大義世代相傳的地方,他們不偷不藏將這批文物守護得很好,使得文物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也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銅棺。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銅棺出土至今已有53年了,鬥轉星移,當年挖掘出土銅棺的五位農村青年社員已有三位帶著遺撼和憂煩先後離世了。現健在的李萬銀,李毓相兩位也是年老八十之人。他們沒因銅棺出土而大富大貴,也沒因此而名聲大燥。相反,出於當時社會境況,他們的所作的貢獻未得到肯定和褒獎。因為當時生火出現紅光,被村民們認為是珠寶發出的亮光,還一度害他們被反復調查。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創造歷史的人是不應該被社會忘記的。李萬銀等5人雖不是英雄人物的偉大壯舉,但也應算是對長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雲南古滇文明發掘有貢獻之人,希望他們能被我們銘記,被歷史銘記!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傳奇大波那續寫古滇文明

祥雲出土的文物,可不止這一起。1977年、2013年在銅棺出土地周邊又發現多個古墓群。2014年7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雲縣文物管理所參與的考古發掘團隊,對墓葬群啟動了發掘工作。大波那墓地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考古發掘研究表明,大波那古墓群是滇西地區少有的高等級墓葬群,出土了25個墓葬,同時出土的還有280多件陪葬品和令人驚異的藍色遺骨。

▲大波那墓葬

▲藍色遺骨

經過考證,這些骨骼多為20到25歲的年輕男性,也有少數女性,他們究竟為何而死,為何進行合葬,又為什麼將其骨骼染為藍色?目前仍未得出準確的結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可能代表著高貴的地位。大波那是一個擁有文化積澱的地方,充滿驚喜的地方!2000多年來,它一直續寫著傳奇,是古滇文明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

▲大波那墓葬

▲大波那墓葬群

銅棺出土當時的真實故事我們是清楚了,但,究竟銅棺主人的真實身份是什麼?這片墓葬群與銅棺主人到底是什麼關係?祥雲地區是否就是傳說中的白子國地域?時光的隧道中究竟還掩埋了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這些歷史未解之謎仍牽動著我們的心。

▲大波那墓葬群

大理州檔案局聯合大理人民廣播電臺999微大理主辦了《檔案·大理記憶》。通過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對大眾進行檔案科普宣傳,通過歷史文化報導來挖掘大理珍貴記憶,宣傳大理歷史文化,這是《檔案·大理記憶》第十九期的內容接下來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主辦單位:大理州檔案局、大理人民廣播電臺

協辦單位:大理州檔案學會

承辦單位:大理人民廣播電臺999微大理

文中圖片部分由鄭允昌、楊國龍提供,部分來源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999微大理李琴芬

▲楊國龍採訪大波那村民

▲挖掘墓葬

大波那龍山在許多人心中就像一塊聖地,這裡岩石天生形成一個突起巨大的陡岩,下方是高約百米的石壁,地上長滿各種黃蓮樹和雜草灌木。這裡有一條通往禾甸的土路,路邊上方立著24塊大碑,碑上記載著大波那村歷史上考取進士、受到朝廷封官授爵,建功立業人物的銘錄。在出著悠悠泉水龍眼前一塊奇石上,是村民們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點香燒紙殺牲的領生地,銅棺正是在這裡發現的。

▲大波那

▲大波那

偶然發現黑木約人挖掘

有一天,時年27歲的李萬銀,從鋪有鐵軌的平槽經過要上山去勞作,發現高約五米多的平槽底部的一個地方出著一小股細細的水浸透了一片地,又慢慢流入溝裡。當時已是初冬水少草枯,山上雨季流淌的山飽水早已沒了,這裡怎麼還在日夜不停的冒著水?

他抬起頭往邊坡上看上去,發現土裡露出一塊黑木邊角,就用勞動工具把黑木邊角的土挖開,邊坡上露出了寬約40來公分,厚約50來公分的一截黑木頭,他使勁從黑木邊上砍下了一小塊拿回家裡,用它做成吃飯的筷子,筷子竟然硬實光滑好用還有色澤,根本不用上漆。

▲大波那墓葬

後來,李萬銀約了同隊木匠趙爾德去挖黑木。趙爾德是木匠,對木材較瞭解,挖木過程中,他意識到可能是歷史上早已絕跡名貴樹種烏木。後來由生產隊派到山上巡護的原第三生產隊青年社員李信昌,李毓達,李毓相三人也加入了挖掘工作,說好挖出後各人分一點。

▲銅雞

越挖越多發覺事有蹊蹺

1964年3月7日,5人合力挖掘黑烏木,黑木越挖越多,他們感到有些奇怪,怎麼在此地約2米多厚的土層下會埋著一排黑木頭,5人決定將烏木全部挖出來。忙到下午,黑木上面的蓋土大部分己被清除,他們發現方形狀的四大根黑木並排在一起,黑木下面的兩邊好像也還有黑木。他們不過是想挖出來做些有用的東西,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後來震驚中外的銅棺木槨墓室。

▲銅燭臺

夜晚來臨,並排四根黑木上面埋土已全部清理結束。一個寬約3米,長約6米,厚約近3米的長方形土坑已經顯現,清出土約15至20立方米。四根木頭外塗抹著一層有粘性的白膠泥,他們用手用力拭著往上抬卻絲毫未動。幾人去施工部隊借來了些工具,耗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中間一根大木撬動。

木頭下面有一塘水,李萬銀一下子明白了,原來幾個月前看到外面坡下的那塘子水就是從這裡往外浸出的。這裡像是個水倉,水塘寬約2米多,長約5米多,四面都用木頭堆砌。此時他們確定水裡肯定有什麼東西,好奇心的驅使讓他們決定把水打幹探個究竟。

▲墓室

李萬銀把在部隊工地借來的一根約8市尺長的炮杆慢慢放入水中,放到約2米不到時,感到手中炮杆碰到一個硬的東西,炮杆會往邊上滑開。於是他同其他人說,炮杆會往邊上滑,可能水裡有個大石頭。天越來越冷,打水弄得衣褲濕漉漉的,李信昌從工地上撿來了一些破碎的木板條,點燃了一堆火,三人停止了打水圍著火堆烤火烘衣取暖,熊熊燃燒著的這堆大火把黑暗的一片夜空照得紅亮。(為什麼要提這個烤火的細節,看到後面你就知道了!)

▲火光

發現銅棺又喜又驚

3月8日淩晨6點多鐘,5人繼續去打水。經過努力,中間物體頂部終於露出水面,只見這個長方形頂部長約2米,寬約2市尺,長方形兩頭的頂有點翹起,中間則下凹,左右兩邊塊狀向下傾斜,看上去有點像當時土木結構民房的房頂。

用炮杆碰了幾下覺得很結實,李毓達就下去站在上面打水。忽然,他腳下踩著的房頂嘩啦一下聲響,房頂竟然分為兩塊,李毓達被嚇了一下,兩腳被陷入五十多公分深的泥水裡。他把散開的頂板往上遞,上邊的人趕忙接住拉上來。用水沖洗後,幾人發出驚呼,“媽呀,是銅啊!”5人心中一陣驚喜。

▲1964年出土銅棺

隨後,李萬銀用鋤頭往長方形框子中撈了一下,撈上來一小塊黑色像是人的膝蓋骨。李萬銀驚叫起來,“媽呀,幹著人啦!這是一個棺材,是個銅棺材”。其它幾個人也一下明白過來他們挖到了一個埋人的銅棺材。

大波那村的墓葬文化十分豐富,在繡球山、象山等地每座墳塋都在地面上攏起,正中立有墓碑,四周用石壘砌,元代以來都是如此葬制。這種深埋在地下,上下四邊用黑木支砌,內中停放銅棺的葬法前所未聞,不僅是他們五人,就連前來觀看的很多人都目瞪口呆。

▲19號墓葬棺槨

消息傳開轟動四方

事已至此,幾人只有硬著頭皮把其他棺板也拿上來拼合成整體。棺內已無衣物屍骨,只從一些隨葬品。他們把棺內東西拿出後,試著用力搖了搖銅棺側壁板有鬆動,沒想到3人用力往上提竟撥出一塊側板,原來銅棺還是組裝的!

他們把這批器物上的泥漿洗盡後發現全部是用銅鑄造的。這時圍觀的人群中有建議他們拿去打成銅鍋的,也有建議他們賣給供銷社的,當時銅大概1元/斤,但他們沒有這麼做,最終將東西放入了李信昌家。

▲銅劍

▲銅器

此時,挖到銅棺材的驚聞迅速在全村傳開,整個村莊一下子沸騰了,人們爭先恐後擁擠著進入李信昌家院子目賭為快。在公社黨委副書記楊恒昌的建議下,銅棺及出土的全部器物被拉去村大隊部,展覽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省裡來了考古專家,把銅棺及全部器物裝箱派車調運到了省城昆明。又組織人力對古墓坑內坑外進行認真清理發掘,坑內沒有清理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拆出來的那些黑烏木因為未作妥善保存,最後氧化而爆裂脫色變形。

▲銅葫蘆

▲銅雞

銅棺主人或為君王

據悉,出土的銅棺兩端外壁裝飾有鷹,燕,虎,豹,野豬,鹿,馬,水鳥眾多的動物圖案,銅棺兩例外壁和棺頂則飾有幾何形紋飾。隨葬品多為青銅器,有劍,矛,鉞兵器,有勺,箸(筷子)等生活用具和鋤,斧,錛等生產工具和用具。有鼓,環鈕圓筒鐘,葫蘆笙等樂器,有尊,杯,豆,匕等生活用具,還有權杖以及幹欄式房屋和馬,牛,羊,豬,犬,雞等器物,還有錫手鐲。銅棺中隨葬的權杖,專家分析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一般只有君王級別人才會有有此特權厚葬。

▲銅杖首

▲銅豬

▲火葬罐

經專家測定,該批物件鑄造年代約為2400年前,大概是中原的戰國初期。據原祥雲縣文管所所長、副研究館員鄭允昌描述,此次出土物件共重700多斤,銅棺重達500斤。銅棺外形是“人”字形兩面坡頂的幹欄式房屋建築,由7塊可拆卸的青銅板組合而成,棺壁外表兩側鑄滿各種蟲魚鳥獸的紋路。

銅棺鑄造工藝高超,紋飾精美,為多注口同時澆鑄。就是現在,在沒有使用模具的情況下,也無法複製出一樣的銅棺來,可見在戰國初期咱們洱海地區的青銅器鑄造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銅棺上各種各樣的精緻紋飾和隨葬品中的葫蘆笙等樂器,也都證明,當時該地區經濟文化條件發達,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也追求著精神文化,並非傳言中鳥不拉屎的蠻夷之地。

▲銅棺棺頭紋飾

▲銅棺棺頭紋飾

▲銅葫蘆絲

▲銅葫蘆絲

到這裡,也許很多人會產生疑問,古墓裡有40來公分厚的一層淤泥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銅棺裡人的屍骨只有一點破碎的膝蓋骨?銅棺主人是誰,什麼身份?

對於淤泥和膝蓋骨,楊國龍說,這可能跟水有關係。儘管銅棺墓用白膠泥做了一定防水處理,但由於技術限制及常年的雨水沖刷,白膠泥時漲時縮,讓細微灰塵落入銅棺,久而久之便積起了厚厚的沉積泥。另外,墓室封土較薄,水中含有一定的氧氣從土層浸入墓室或許逝者的屍體被滿坑含有弱酸性成份的水浸泡著,銅棺內的衣物和屍骨慢慢地便被分解了。

▲銅器

而對於銅棺主人的身份,至今沒有定論。大波那白族話也叫“島勃弄”,即大首領所在之地的意思。鄭允昌說,史籍中確有過關于白子國的記載,祥雲最早的民族是白濮人,說著說著也都叫成了白人,而在古代,“人”又可以“子”代替。而所以,銅棺主人及有可能就是白子國國王。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祥雲難道才是南詔國最初的發源地?目前,許多專家仍致力於對這些問題的研究。

▲鄭允昌講述歷史

五村民貢獻應被銘記

1969年10月廣西西林縣修建百色至西林公路時,修路民兵和民工在山包上挖土時也發現一具銅棺。但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隨葬物品多被群眾哄搶,至今下落不明,銅棺也在1972年被西林縣農機廠砸爛冶煉而毀。

李萬銀等人雖是農村青年,當時未受過保護文物常識的教育,但在這塊知廉恥、識大義世代相傳的地方,他們不偷不藏將這批文物守護得很好,使得文物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也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銅棺。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銅棺出土至今已有53年了,鬥轉星移,當年挖掘出土銅棺的五位農村青年社員已有三位帶著遺撼和憂煩先後離世了。現健在的李萬銀,李毓相兩位也是年老八十之人。他們沒因銅棺出土而大富大貴,也沒因此而名聲大燥。相反,出於當時社會境況,他們的所作的貢獻未得到肯定和褒獎。因為當時生火出現紅光,被村民們認為是珠寶發出的亮光,還一度害他們被反復調查。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創造歷史的人是不應該被社會忘記的。李萬銀等5人雖不是英雄人物的偉大壯舉,但也應算是對長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雲南古滇文明發掘有貢獻之人,希望他們能被我們銘記,被歷史銘記!

▲楊國龍採訪存世當事人

傳奇大波那續寫古滇文明

祥雲出土的文物,可不止這一起。1977年、2013年在銅棺出土地周邊又發現多個古墓群。2014年7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雲縣文物管理所參與的考古發掘團隊,對墓葬群啟動了發掘工作。大波那墓地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考古發掘研究表明,大波那古墓群是滇西地區少有的高等級墓葬群,出土了25個墓葬,同時出土的還有280多件陪葬品和令人驚異的藍色遺骨。

▲大波那墓葬

▲藍色遺骨

經過考證,這些骨骼多為20到25歲的年輕男性,也有少數女性,他們究竟為何而死,為何進行合葬,又為什麼將其骨骼染為藍色?目前仍未得出準確的結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可能代表著高貴的地位。大波那是一個擁有文化積澱的地方,充滿驚喜的地方!2000多年來,它一直續寫著傳奇,是古滇文明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

▲大波那墓葬

▲大波那墓葬群

銅棺出土當時的真實故事我們是清楚了,但,究竟銅棺主人的真實身份是什麼?這片墓葬群與銅棺主人到底是什麼關係?祥雲地區是否就是傳說中的白子國地域?時光的隧道中究竟還掩埋了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這些歷史未解之謎仍牽動著我們的心。

▲大波那墓葬群

大理州檔案局聯合大理人民廣播電臺999微大理主辦了《檔案·大理記憶》。通過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對大眾進行檔案科普宣傳,通過歷史文化報導來挖掘大理珍貴記憶,宣傳大理歷史文化,這是《檔案·大理記憶》第十九期的內容接下來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主辦單位:大理州檔案局、大理人民廣播電臺

協辦單位:大理州檔案學會

承辦單位:大理人民廣播電臺999微大理

文中圖片部分由鄭允昌、楊國龍提供,部分來源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999微大理李琴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