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落實“精准扶貧”需要“精准監督”

“想不到政府對我們孩子上學有這麼多優惠政策, 上次你們來我家後第三天, 學校就把孩子的補助金發下來了, 真是太感謝了……”貧困戶陳大姐拉著前來回訪的鎮紀委幹部的手說。 與陳大姐家孩子同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七中學就讀的, 還有其他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家的孩子, 他們近日也領到了學校發放的2016年秋季高中生學雜費補助金, 共計10398.7元。 (1月30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6年的補助金, 怎麼隔了這麼久才下發?原來, 2017年7月, 秀嶼區紀委開展精准監督助推精准扶貧“百日攻堅戰”, 鎮紀委對陳大姐進行入戶訪查時,

發現她家孩子2016年的學雜費補助金還沒到手, 該區紀委調查組查閱了學校帳目, 竟發現10398.7元補助金仍躺在賬上“睡大覺”!

顧名思義, 補助金是用於救濟貧困家庭、低保家庭的救急、應急款項, 倘若這種資金不能及時發放到貧困學生手中, 就不能及時救助學生, 也就完全起不到救助作用。 在本事件中, 倘若當地紀檢部門沒有開展針對扶貧工作的精准監督工作, 那麼, 這個補助金幾時能夠發到學生手中真的不好說, 最終說不定就會變成一筆糊塗賬甚至淪為學校“小金庫”。

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 尤其隨著國家政策不斷向基層群眾傾斜, 各種利好的優惠政策、扶貧政策成為提升基層貧困群眾生活品質的保證,

也成為增強底層群眾獲得感、幸福指數的主要手段, 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卻常常毀在基層部門行動遲緩、不作為甚至權力自肥的“小九九”上, 也即毀在“最後一公里”上。 對於應該及時發放的補助金、救濟款, 有的遲遲不予發放, 最後甚至不了了之;有的“雁過拔毛”層層克扣, 到了貧困群眾手裡已是“漏網之魚”;還有的乾脆被基層發放者存進帳戶, 成為基層部門的“小金庫”。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而實際上, 不只是學生補助金, 其他各種具有優惠政策性質的救濟款、扶貧資金, 也常常遭遇這樣的厄運。 也因此, 各種扶貧政策的出臺固然重要, 而扶貧款項如何及時足額地發放到扶貧物件手裡, 同樣是需要充分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要有制度保障。 拿本次事件涉及的學生補助金來說, 上級不能僅僅撥款了事, 還應該出臺發放細則, 比如要求學校公佈扶助名單, 讓受助學生知曉自己是被補助的對象, 還要通過家長會讓家長知曉, 不能讓學生與家長都蒙在鼓裡。 另一方面, 要給發放時間設置一個最晚時限, 一旦超越了時限尚未發放, 就要對發放負責人實施處罰。 處罰方式不能偏軟, 不能僅僅給個黨內警告甚至輕描淡寫地來個“約談”, 要讓他們為自己的遲緩、拖遝、工作不作為付出沉重代價。

年終歲尾, 又到了各種扶貧政策兌現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候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精准監督來促使精准扶貧真正落實到位, 防止扶貧政策毀在“最後一公里”上。

既要制度跟進並實施精准監督, 又要嚴懲扶貧工作不到位現象, 以儆效尤。

文/曲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