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們玩玉,比你早幾千年

如果用一種文化來代表中華文化, 這就是玉文化。 ——季羨林

玉, 是中華文明進程的親歷者。 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繁榮與更替,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玉, 一步步走進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

-玉說歷史系列之-

新石器時代的興隆窪文化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 人類最早使用玉器, 是從八千多年前就開始的。 1990年地質學家聞廣公佈, 東北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出土的八件玉器, 為“全世界已知最早真玉器”, 一舉把中國閃石玉文化推早到距今8000多年前。 這最早被發現被古人使用的玉便是岫岩玉。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 距今約8000年, 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 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總面積3.5萬平方米, 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 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 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興隆窪遺址173號房址出土玉錛

出土陶器均為 夾砂陶, 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典型器物, 並有玉玦、 玉斧、 玉錛等玉器出土。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一透閃石軟玉類, 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 器體偏小。 主要器類有玦、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

玉玦的出土數量最多, 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 常成對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

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 一類呈圓環狀, 另一類呈矮柱狀, 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

匕形器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玦, 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 器體均呈長條狀, 一面略內凹, 另一面外弧, 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 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 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

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

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制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但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

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

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制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但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