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檔案|劉蘭芳為何重寫《嶽飛傳》?揭秘劉蘭芳名字的由來

世間生意甚多, 唯有說書難習。 評述說表非容易, 千言萬語須記。 一要聲音洪亮, 二要頓挫遲疾。 裝文裝武我自已, 好似一台大戲!

話說1978年的夏天, 天氣很是炎熱, 雖然已經是深夜, 但在一間只有是十幾平米的小平房裡, 還是閃爍著微亮的燈光。

屋內的兩個人, 一男一女相對而坐, 女的鞍山電鍍廠的一名酸洗工人, 她面前擺放著幾本諸如《精忠嶽飛》, 《兩宋資料彙編》這樣的書籍, 邊看邊寫, 不時還撓撓腦袋皺皺眉頭, 顯得很是糾結。

坐在對面的男人回頭望瞭望熟睡的三個孩子低聲說道“蘭芳, 你這麼熬著非把你累壞不可,

我在招待所定一間房子, 那裡清淨, 你去那裡寫吧。 ”

“家裡這麼困難, 去招待所, 要花錢的 “在你心裡, 書不比錢重要?”丈夫的這一句話, 讓妻子無話可說了。

這之後, 僅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 這位女人便寫完了這本60萬字的書, 她寫的這書叫《嶽飛傳》, 她的名字是劉蘭芳。

劉蘭芳寫評書《嶽飛傳》的腳本

在上個世紀80年代, 每當人們聽到剛才這段評書《嶽飛傳》, 無論在做什麼, 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 尋著聲音, 或佇立在原地, 或搬個小板凳坐在收音機前專心收聽。

說起《嶽飛傳》就不得不提它的作者劉蘭芳, 實際上劉蘭芳除了工人身份之外, 還是一名評書演員, 只不過距她上一次說《嶽飛傳》已經過去了13年之久了。

《嶽飛傳》大家都喜歡聽, 所以劉蘭芳這個普普通通的名字, 就被全國的聽眾記住了。 每當《嶽飛傳》播放的時候, 萬人空巷的場面那是常有的, 《嶽飛傳》這一評書節目, 成為了人民心中難以超越的經典。

當年《嶽飛傳》的火爆程度, 可謂是難以想像, 《我的藝術生活》是劉蘭芳的回憶錄,

劉蘭芳回憶:

《嶽飛傳》在全國各個電臺播放後, 我收到了3萬多封聽眾的來信, 一天能收到一二十封信, 那是常有的事情, 郵政局的投遞員跟我開玩笑的說“劉老師, 我成您的專職投遞員了”。

一位元編輯兼記者給我來信, 介紹了天津市民收聽《嶽飛傳》的盛況, 在天津這個大城市, 電臺播放《嶽飛傳》正是盛夏, 有不少的人帶著半導體, 老早——也是為了趁著涼快就去了公園。 到了播放的時候, 所有的半導體都打開了, 就見亭子下, 大樹下, 圍著一堆一堆的人, 平住了呼吸在收聽。 這也成了公園裡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據說, 當年因為嶽飛傳的播出, 許多商場裡面積壓多年半導體, 一下子就成了搶手貨。

為什麼劉蘭芳重寫《嶽飛傳》?

時間回到1959年,

人們結束一天的勞作, 去茶館聽聽戲曲評書, 成為了很好的放鬆方式。 有一天遼寧遼陽, 來了一位說長篇評書的演員講《岳飛傳》, 這可是一個叫好又叫座的節目。

楊呈田說書的現場, 臺上楊呈田口若懸河, 憑藉簡單的道具, 一人分飾千軍萬馬;台下觀眾則聽得津津有味。

一連多天, 楊呈田發現有一個看起來十多歲的小姑娘, 每天早早的就來到, 等待評書開始。 這令他感到很奇怪。

那年代, 在茶舍裡聽戲的, 大多數是男人, 即使有女人, 也是大娘、奶奶輩分的, 一個十幾歲就去聽戲的小姑娘, 絕對是少之又少。

一個小姑娘聽書、聽戲, 不免引來眾人疑惑的目光, 一天演出結束後, 楊呈田便把這個小姑娘叫到了面前, 不僅詢問了名字,

還詢問了家庭資訊。 第二天上午, 楊呈田便來到了這個小姑娘的家中, 不為別的, 為了就是一件事, 招人。

來之前那楊呈田曾向旁人打聽了一下這個小姑娘, 瞭解到她曾經拜師的學習過東北大鼓, 有一副好嗓子, 這可讓楊呈田高興壞了。 當時楊呈田所在的鞍山曲藝團正在招學員, 於是便起了愛才之心, 想把她招入曲藝團, 而這個小姑娘正是劉蘭芳。

劉蘭芳聽著嶽飛的故事長大

劉蘭芳出生在關東的文化古城遼陽, 母親是一位唱東北大鼓的曲藝演員, 從小母親就給她講嶽飛的故事, 講岳母刺字、講精忠報國。

可以說, 劉蘭芳是聽著嶽飛的故事長大的, 打小她就對嶽飛這個大英雄充滿了欽佩。 也正是因為總聽嶽飛的故事, 小劉蘭芳也喜歡上了曲藝。

當劉蘭芳聽說有人要來講《嶽飛傳》的時候,便早早的來到了茶館,等待節目開演。這可是她最喜歡的故事,一連多天,場場不缺。也因為如此,劉蘭芳被楊呈田看中,想把她招入鞍山曲藝團中。

對於劉蘭芳來說,她不知道鞍山離家有多遠,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能做什麼。她僅僅覺得離開家裡,少一張嘴吃飯,就能減輕家裡的負擔,而且曲藝團還有工資發放,做的又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就這樣,當時年僅15歲的劉蘭芳帶著簡單的鋪蓋卷,跟著楊呈田老師坐上了開往鞍山的列車,從此劉蘭芳,走上了這條名為“曲藝”的路。

到了鞍山,楊呈田隊長就給這些學員上課,令劉蘭芳高興的是,教的第一個書目,就是是《嶽飛傳》,雖然在茶館聽過,但她還是認認真真的記錄了八萬字之多。

因為喜歡嶽飛的故事,劉蘭芳遇到了楊呈田,而在曲藝團學習的第一部書,也是嶽飛傳。從聽嶽飛、到學岳飛,劉蘭芳與嶽飛的故事,遠未結束。

岳飛出身農民,自幼好學,沙盤做紙,柳枝當筆,跟母親學習文化,11歲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刀槍棍棒,長拳短打,樣樣精通,後來又靠勤學苦練,刻苦自修,習讀兵書戰策,不斷進取,文武雙修,上馬能征戰,下馬會詩文,最後成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偉大英雄。 從岳飛身上,劉蘭芳學到了發奮圖強、學到了要勤奮好學。

“欲做人上人,先吃苦中苦”,她知道自己以前會的十幾段東北大鼓,外行人聽起來可能會說一句“唱的還可以”,可以要在高手雲集的曲藝團裡,這就不夠用了。劉蘭芳只能更用功的學習,讀書。以前在老家時候,聽書,是要花錢的。可是現在,想聽哪位老師的書都可以,還不花錢,這對劉蘭芳來說,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每當放假的時候,同宿舍的學員因為離家近都回家了,而回不了家的劉蘭芳就把自己關在小宿舍裡,拿著紙和筆,往土炕上一趴,因為宿舍和外邊的說書台,僅一牆之隔,當時一天三場書,她就一邊聽書,一邊做記錄,那麼她記下來的都是什麼呢?

裝文裝武我自已,好似一台大戲。一人一扇,一桌一醒木,千軍萬馬從口出。評書一師門語言的藝術,彙集了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也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梁子,也就是詳細提綱和口傳心授的方法流傳下來。

舞臺後的劉蘭芳,就用自己的業餘時間把聽到的評書故事梗概記錄了下來,著實學了不少東西

劉蘭芳的名字由來

曲藝團希望劉蘭芳他們這批學員能夠早日成才接班,上臺演出,但是老演員們發現,這些女孩子說,刀對刀,槍對槍,飛簷走壁,穿牆入室等這些書太生硬了,不利於以後的發展,便計畫找一位女老師來專門教他們,而這位女老師就是孫慧文。

孫慧文原名叫孫奉書,孫老師原來是唱二簧的演員,28歲時才改唱的東北大鼓,她的嗓子好、唱功扎實,每一句每一字都能清清楚楚的送到觀眾耳朵裡,跟著她學,將來的戲路會更寬一些,拜孫慧文為師,也是劉蘭芳夢寐以求的。

孫慧文和劉蘭芳的母親以前就認識,平時時候,劉蘭芳也經常去她家學習。而且她是曲藝團書曲隊裡僅有的一位說唱東北大鼓大書的女演員,讓劉蘭芳拜師孫慧文最合適不過了。

一個頭磕下去,就算是拜了師父,按照行規,拜了師父,就應該由師傅給起個名字,實際上這已經是劉蘭芳的第二次改名字了。在此時,劉蘭芳還叫劉季紅,加入鞍山曲藝團前,她就曾經拜師過西河大鼓演員楊麗環,而那時也把名字從劉書琴改為劉季紅。

這一次正式拜師,自然也是要由師傅改一個新的名字的,孫慧文想了想“就取妙蘭奇芳中的兩個字,就叫蘭芳吧”。劉蘭芳這個名字,從此成為了伴隨她以後人生,乃至響徹中國的名字。

從孫慧文老師那兒,劉蘭芳學了許多東北大鼓的傳統長篇大書,如《三俠五義》、《三下南唐》、《小五義》、《薛家將》等等,老師總教育劉蘭芳說“演員肚兒,雜貨鋪兒”,積累的東西越多越好,在平時接觸到的其他老先生,甭管他是表演什麼的,都要不恥下問。

輪番觀摩學習其他名家的表演,劉蘭芳的藝術視野更開闊了,不僅拓寬了鼓曲路數,也提高了表演技藝,劉蘭芳從這些老師身上既學到藝術,又學到做人的道理。三年時間一晃而逝,劉蘭芳可以出師了。

劉蘭芳出師了,可以登臺演出了,而她第一次巡迴演出說的就是《嶽飛傳》,因為聽嶽飛傳,劉蘭芳來到了鞍山曲藝團,到了鞍山楊呈田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教的也是《嶽飛傳》,三年後登臺演出,在茶館說的還是《嶽飛傳》,《嶽飛傳》可謂是劉蘭芳的“底活”,也是她的開蒙評書,就這樣,開啟了她的說書生涯。

劉蘭芳一生最艱難最黑暗的時刻

慢慢的在鞍山地區,劉蘭芳也變得小有名氣,在這期間還有豐收了愛情,同丈夫王印權結婚了。但1969年8月,就在兩人繼續甜蜜生活的時候,一個噩耗來臨了,曲藝團解散了。

當時劉蘭芳正懷孕在身,當她聽到曲藝團解散了的消息,頓時覺得天塌了,她和丈夫都工作在曲藝團,而曲藝團解散就意味著收入沒有了,對於一個本來工資就不多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孩子要怎麼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還有一個更為致命的打擊,以前辛辛苦苦記錄下來的大書梁子,被一場大火全部變為灰燼。這其中就包括《楊家將》《薛家將》《三俠五義》等,當然還有一直被劉蘭芳視為珍寶的《嶽飛傳》。

因為聽《嶽飛傳》,劉蘭芳進入了鞍山曲藝團,所以當楊呈田老師教她們這部書的時候,劉蘭芳聽的格外認真。每天念書梁子,教了足足有一個月,劉蘭芳才記錄下足足八萬多字。那些學書的日子,就像才發生一樣。

這一把火帶走的,是老前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寶貴財富,裡面浸透著老師們和劉蘭芳的心血,如今只剩下一堆灰燼。

工作沒了,可日子還要過,一日三餐,少了哪頓也是不行的。那段時間,劉蘭芳總是四處奔波尋找工作。在夜裡的時候,總偷偷地流淚,但想到兩個孩子,她又不得不堅強起來。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沒辦法為了生活,從前拿簡板、鼓鍵子的手,拿起了錘子和鉗子,後來劉蘭芳被分配到鞍山無線電廠,從曲藝演員變成了一名酸洗工人。

在工廠裡,劉蘭芳依舊沒有落下本行,舊的作品沒了,可以創作新作品啊,憑藉這些新作品,劉蘭芳被調入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她又重新回到了舞臺之上,再後來諸如《戰地紅纓》、《礦山風雲》等新評書問世了。

一場大火燒了《嶽飛傳》

1978年的一天,鞍山廣播電臺的辦公室裡,來了一個人,是一個看上去的30多歲女人。待這個女人坐下,之後,還沒到喘口氣,廣播台的領導開門見山的說到“電臺要恢復傳統的大書播出,蘭芳,第一部大書,就有你來打個先鋒,開個頭”

劉蘭芳聽完這一席話先是一愣“咱鞍山不是大城市,可是說大書的名家雲集,太多了,應該請老先生們先說…”

“不,就是你了,你曾得多位明師指教,基本功特別扎實,對說傳統節目的技巧,爛熟於心。而且你之前在電臺錄的6部大書,有聽眾,反響極為強烈,你要趁熱打鐵,再說一部傳統書目。再有不是錄製東北大鼓,而是評書。”

接到任務,自然很是開心,可回到家中的回到家中的劉蘭芳可犯愁了,傳統節目那麼多,到底說哪部作品呢?最後丈夫王印權建議到“就說《嶽飛傳》吧,這部內容好,又是你的底活”。

還有一點原因,劉蘭芳對《嶽飛傳》,有著很深的感情, 把這部書搬上電臺,在她的心中一直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心願。

可是在當時,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兩人的面前。距離上一次說這部書,已經過去了10多年之久,而且曾經記下的書梁子也隨烈火煙消雲散。要說這部書,談何容易。

在電臺錄音,不同於茶社、書場說書,經驗豐富的演員,有個大綱就可以臨時往裡添加東西。在電臺說書,要有腳本,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憑藉記憶,劉蘭芳還能大概的回憶起一部分書梁子,這還要感謝那麼多位老師,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是僅有一部分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剩下的內容怎麼辦?辦法只有一個:看書。

當年他們跑遍了全鞍山市,終於在市圖書館找到了一本書籍,是什麼書呢?就是這個本書《說岳全傳》這本書,是清代小說家錢彩所著,目錄:

第一回,天譴赤須龍下界 佛謫(zhé)金翅鳥降凡。

第二回,泛洪濤虯王報怨 撫孤寡員外施恩

等等等等

這本書有80回,可以說有了這本書,加以改編,新版《嶽飛傳》大體的框架就有了,在加上諸如像《兩宋史料彙編》這些資料補充,書梁子就齊了。

雖然有古典小說和資料彙編,但還不能照本宣科,否則那就不是評書了,這就必須要先把內容變成具體文字,那個年代可不像現在有電腦這麼方便,那時候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成評書腳本,絲毫馬虎不得。

當時鞍山曲藝團進行了重建,劉蘭芳已經重新回到團裡工作,白天團裡有演出,任務很緊張,如果為了寫《嶽飛傳》停下書場的演出,團裡是不會答應的。怎麼辦呢?

家裡大兒子12歲、二兒子9歲,、小兒子才4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一面是生活,一面是理想,改怎麼辦?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上,劉蘭芳和丈夫決定開始共同創作《嶽飛傳》。

117回六十多萬字的新《嶽飛傳》面世

劉蘭芳一家居住在一間只有十多平米的屋子,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相對而坐,一邊翻閱宋史、錢彩的《說岳全傳》等歷史資料,一邊回憶師父傳授的評書《嶽飛傳》故事梗概,在老版評書《嶽飛傳》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加以“刪、改、補、遺”

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劉蘭芳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七個多月的時間,117回,共計六十多萬字的新《嶽飛傳》面世了。1979年9月1日,《嶽飛傳》第一次在鞍山廣播電臺播出。

在那之後的不到1年的時間裡,全國總計有66家廣播電臺複錄播出了《嶽飛傳》,《嶽飛傳》在電臺播放後,效果之強烈,是劉蘭芳萬萬沒有想到的。

《嶽飛傳》在全國造成轟動的效果之後,當時中國曲藝家協會邀請劉蘭芳到北京演出,還要開一個座談會,想要借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大書在全國的影響與發展。

這可是劉蘭芳第一次進首都北京演出,而且來聽書的可不是一般的觀眾,而是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報社電臺的記者們。觀眾在還有一個人,就是他當時擔任中國曲協主席的陶鈍。

當時在中央電視臺廣播大廈的音樂廳,陶鈍點名要劉蘭芳說一段書《岳母刺字》,要知道這一段書是煽情的,演戲易,說書難。這一點要說一個鐘頭,就圍繞“精忠報國”四個字,怎麼辦?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上

上了台,雖然沒忘詞,還臨時加了些內容,但劉蘭芳覺得演出效果很一般,自己都不是很滿意,但是曲協主席陶鈍說了句“有點緊張”之後,仍對表演給予了肯定,而且還把劉蘭芳和她的丈夫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

陶老還跟劉蘭芳說“紅了,只能說明全國的觀眾認可你了,歡迎你了,只有更加努力地位人民大眾說書,不斷地推出新書,好書,才能繼續紅下去。評書是民間藝術,你要到民間去”。

在這之後陶鈍和劉蘭芳成為了忘年交,陶鈍向老師和父親一樣,給劉蘭芳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劉蘭芳也遵照陶鈍的話,開始深入到農村去演出,僅僅幾年時間,就去了200多個縣。

劉蘭芳走基層鬧笑話

劉蘭芳剛開始走基層演出的時候,還曾經鬧過不少笑話,因為大家知道劉蘭芳要來,紛紛早早的到達了書場,而當劉蘭芳出場的時候,總會有人感歎劉蘭芳怎麼是個女的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評書演員一把被尊稱為先生,而劉蘭芳更多的時候是被稱為劉蘭芳先生的,這就造成了誤解。

在那之後,人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劉蘭芳,北至漠河,南到南海艦隊,幾十年的時光裡,她跑遍了全國上下,不辭辛勞的為人們表演者一個又一個節目。這張圖片,就是劉蘭芳在馬街書會上,表演時候的盛況。

劉蘭芳第一次去馬街,是接受寶豐縣的邀請。馬街書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民間的曲藝盛會,2006年,馬街書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三,全國各地成百上前的民間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彙聚馬街,說書會友,彈唱獻藝。而1981年,劉蘭芳的《嶽飛傳》無疑是這屆書會,粉絲們最翹首期盼的節目。

“十三馬街書開花,青紅藍紫黃綠白,采粉釀蜜飛不夠,明年燈節我再來”。這一年的馬街書會劉蘭芳共演出了四場,而且全是義演,分文不取。臨走的時候,她還吟出了剛才的那首詩。從此之後馬街書會也成了她和粉絲們每年約定。

話說,劉蘭芳走紅之後,全國的各地紛紛要求她去演出,而她也在1988年登上了全國最大的舞臺——春晚的舞臺,成為了僅有的幾位,登上春晚的評書演員,劉蘭芳的影像,也隨著聲音再次傳遍了大江南北。

這段《祝您幸福康寧》,是劉蘭芳特意為龍年春晚,量身定制的節目,那一年的春晚,劉蘭芳至今記憶猶新,不過她記住的可不是舞臺上的光鮮亮麗,可上春晚帶來的成就感,而是舞臺下一個人的孤單。

別看台前劉蘭芳聲名遠揚,風光無限,但是這背後,卻默默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尤其是失去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時光。

雖然沒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但是劉蘭芳的內心,是滿足的,幾十年來,每三天,平均就要演出一場,她把觀眾朋友們當做了自己的家人,無私的奉獻著,為藝術的傳播努力著。

劉蘭芳自己也記不清,究竟參加了多少次惠民,演出活動。她曾說:“這就是文藝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聽眾喜愛評書藝術,使我有了今天的榮譽; 時代給了我支持,使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 就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唯有多說書說好書說新書,更好地為聽眾服務。”

劉蘭芳還得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年一部新書的目標,而且還與時俱進,把每年的道德模範的故事改編為評書。

實際上劉蘭芳的藝術道路,從未停歇,與嶽飛的緣分,也為到頭。事實上,為了把評書傳承下去,劉蘭芳還參演了電視劇《精忠嶽飛》。

劉蘭芳經常思考為什麼嶽飛傳的故事這麼受歡迎呢?是因為嶽飛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吧。

從劉蘭芳正式從藝開始,到現在已經近60個年頭了,她與《嶽飛傳》的故事也發展了近60個年頭,一般人到了她的這個年紀,都已經退休了,但是她依舊堅持的在工作崗位上。

如今,劉蘭芳是已經擔任中國曲協的名譽主席,雖然,相比過去,她的職位高了,但是當年陶鈍對她說的話,她從未忘記。“為人民說書”這幾個字,她一直牢記在心裡。

而今依舊劉蘭芳,把自己安排的滿滿的,走基層說評書,一年推出一部新書。

她說:“這就是文藝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聽眾喜愛評書藝術,使我有了今天的榮譽;時代給了我支持,使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就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唯有多說書說好書說新書,更好地為聽眾服務。”

一人、一扇、一醒木、一方帕,便可演繹千軍萬馬、眾生百態,評書是想像的藝術,通過演員的表演帶動觀眾思考,從而進入波瀾壯闊的美學情境。評書也是講故事的藝術,流傳至今靠的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希望有更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為時代留住經典,留住匠心。我們相信劉蘭芳和她的《嶽飛傳》 一定還會走的更高,走的更遠。

小劉蘭芳也喜歡上了曲藝。

當劉蘭芳聽說有人要來講《嶽飛傳》的時候,便早早的來到了茶館,等待節目開演。這可是她最喜歡的故事,一連多天,場場不缺。也因為如此,劉蘭芳被楊呈田看中,想把她招入鞍山曲藝團中。

對於劉蘭芳來說,她不知道鞍山離家有多遠,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能做什麼。她僅僅覺得離開家裡,少一張嘴吃飯,就能減輕家裡的負擔,而且曲藝團還有工資發放,做的又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就這樣,當時年僅15歲的劉蘭芳帶著簡單的鋪蓋卷,跟著楊呈田老師坐上了開往鞍山的列車,從此劉蘭芳,走上了這條名為“曲藝”的路。

到了鞍山,楊呈田隊長就給這些學員上課,令劉蘭芳高興的是,教的第一個書目,就是是《嶽飛傳》,雖然在茶館聽過,但她還是認認真真的記錄了八萬字之多。

因為喜歡嶽飛的故事,劉蘭芳遇到了楊呈田,而在曲藝團學習的第一部書,也是嶽飛傳。從聽嶽飛、到學岳飛,劉蘭芳與嶽飛的故事,遠未結束。

岳飛出身農民,自幼好學,沙盤做紙,柳枝當筆,跟母親學習文化,11歲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刀槍棍棒,長拳短打,樣樣精通,後來又靠勤學苦練,刻苦自修,習讀兵書戰策,不斷進取,文武雙修,上馬能征戰,下馬會詩文,最後成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偉大英雄。 從岳飛身上,劉蘭芳學到了發奮圖強、學到了要勤奮好學。

“欲做人上人,先吃苦中苦”,她知道自己以前會的十幾段東北大鼓,外行人聽起來可能會說一句“唱的還可以”,可以要在高手雲集的曲藝團裡,這就不夠用了。劉蘭芳只能更用功的學習,讀書。以前在老家時候,聽書,是要花錢的。可是現在,想聽哪位老師的書都可以,還不花錢,這對劉蘭芳來說,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每當放假的時候,同宿舍的學員因為離家近都回家了,而回不了家的劉蘭芳就把自己關在小宿舍裡,拿著紙和筆,往土炕上一趴,因為宿舍和外邊的說書台,僅一牆之隔,當時一天三場書,她就一邊聽書,一邊做記錄,那麼她記下來的都是什麼呢?

裝文裝武我自已,好似一台大戲。一人一扇,一桌一醒木,千軍萬馬從口出。評書一師門語言的藝術,彙集了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也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梁子,也就是詳細提綱和口傳心授的方法流傳下來。

舞臺後的劉蘭芳,就用自己的業餘時間把聽到的評書故事梗概記錄了下來,著實學了不少東西

劉蘭芳的名字由來

曲藝團希望劉蘭芳他們這批學員能夠早日成才接班,上臺演出,但是老演員們發現,這些女孩子說,刀對刀,槍對槍,飛簷走壁,穿牆入室等這些書太生硬了,不利於以後的發展,便計畫找一位女老師來專門教他們,而這位女老師就是孫慧文。

孫慧文原名叫孫奉書,孫老師原來是唱二簧的演員,28歲時才改唱的東北大鼓,她的嗓子好、唱功扎實,每一句每一字都能清清楚楚的送到觀眾耳朵裡,跟著她學,將來的戲路會更寬一些,拜孫慧文為師,也是劉蘭芳夢寐以求的。

孫慧文和劉蘭芳的母親以前就認識,平時時候,劉蘭芳也經常去她家學習。而且她是曲藝團書曲隊裡僅有的一位說唱東北大鼓大書的女演員,讓劉蘭芳拜師孫慧文最合適不過了。

一個頭磕下去,就算是拜了師父,按照行規,拜了師父,就應該由師傅給起個名字,實際上這已經是劉蘭芳的第二次改名字了。在此時,劉蘭芳還叫劉季紅,加入鞍山曲藝團前,她就曾經拜師過西河大鼓演員楊麗環,而那時也把名字從劉書琴改為劉季紅。

這一次正式拜師,自然也是要由師傅改一個新的名字的,孫慧文想了想“就取妙蘭奇芳中的兩個字,就叫蘭芳吧”。劉蘭芳這個名字,從此成為了伴隨她以後人生,乃至響徹中國的名字。

從孫慧文老師那兒,劉蘭芳學了許多東北大鼓的傳統長篇大書,如《三俠五義》、《三下南唐》、《小五義》、《薛家將》等等,老師總教育劉蘭芳說“演員肚兒,雜貨鋪兒”,積累的東西越多越好,在平時接觸到的其他老先生,甭管他是表演什麼的,都要不恥下問。

輪番觀摩學習其他名家的表演,劉蘭芳的藝術視野更開闊了,不僅拓寬了鼓曲路數,也提高了表演技藝,劉蘭芳從這些老師身上既學到藝術,又學到做人的道理。三年時間一晃而逝,劉蘭芳可以出師了。

劉蘭芳出師了,可以登臺演出了,而她第一次巡迴演出說的就是《嶽飛傳》,因為聽嶽飛傳,劉蘭芳來到了鞍山曲藝團,到了鞍山楊呈田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教的也是《嶽飛傳》,三年後登臺演出,在茶館說的還是《嶽飛傳》,《嶽飛傳》可謂是劉蘭芳的“底活”,也是她的開蒙評書,就這樣,開啟了她的說書生涯。

劉蘭芳一生最艱難最黑暗的時刻

慢慢的在鞍山地區,劉蘭芳也變得小有名氣,在這期間還有豐收了愛情,同丈夫王印權結婚了。但1969年8月,就在兩人繼續甜蜜生活的時候,一個噩耗來臨了,曲藝團解散了。

當時劉蘭芳正懷孕在身,當她聽到曲藝團解散了的消息,頓時覺得天塌了,她和丈夫都工作在曲藝團,而曲藝團解散就意味著收入沒有了,對於一個本來工資就不多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孩子要怎麼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還有一個更為致命的打擊,以前辛辛苦苦記錄下來的大書梁子,被一場大火全部變為灰燼。這其中就包括《楊家將》《薛家將》《三俠五義》等,當然還有一直被劉蘭芳視為珍寶的《嶽飛傳》。

因為聽《嶽飛傳》,劉蘭芳進入了鞍山曲藝團,所以當楊呈田老師教她們這部書的時候,劉蘭芳聽的格外認真。每天念書梁子,教了足足有一個月,劉蘭芳才記錄下足足八萬多字。那些學書的日子,就像才發生一樣。

這一把火帶走的,是老前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寶貴財富,裡面浸透著老師們和劉蘭芳的心血,如今只剩下一堆灰燼。

工作沒了,可日子還要過,一日三餐,少了哪頓也是不行的。那段時間,劉蘭芳總是四處奔波尋找工作。在夜裡的時候,總偷偷地流淚,但想到兩個孩子,她又不得不堅強起來。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沒辦法為了生活,從前拿簡板、鼓鍵子的手,拿起了錘子和鉗子,後來劉蘭芳被分配到鞍山無線電廠,從曲藝演員變成了一名酸洗工人。

在工廠裡,劉蘭芳依舊沒有落下本行,舊的作品沒了,可以創作新作品啊,憑藉這些新作品,劉蘭芳被調入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她又重新回到了舞臺之上,再後來諸如《戰地紅纓》、《礦山風雲》等新評書問世了。

一場大火燒了《嶽飛傳》

1978年的一天,鞍山廣播電臺的辦公室裡,來了一個人,是一個看上去的30多歲女人。待這個女人坐下,之後,還沒到喘口氣,廣播台的領導開門見山的說到“電臺要恢復傳統的大書播出,蘭芳,第一部大書,就有你來打個先鋒,開個頭”

劉蘭芳聽完這一席話先是一愣“咱鞍山不是大城市,可是說大書的名家雲集,太多了,應該請老先生們先說…”

“不,就是你了,你曾得多位明師指教,基本功特別扎實,對說傳統節目的技巧,爛熟於心。而且你之前在電臺錄的6部大書,有聽眾,反響極為強烈,你要趁熱打鐵,再說一部傳統書目。再有不是錄製東北大鼓,而是評書。”

接到任務,自然很是開心,可回到家中的回到家中的劉蘭芳可犯愁了,傳統節目那麼多,到底說哪部作品呢?最後丈夫王印權建議到“就說《嶽飛傳》吧,這部內容好,又是你的底活”。

還有一點原因,劉蘭芳對《嶽飛傳》,有著很深的感情, 把這部書搬上電臺,在她的心中一直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心願。

可是在當時,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兩人的面前。距離上一次說這部書,已經過去了10多年之久,而且曾經記下的書梁子也隨烈火煙消雲散。要說這部書,談何容易。

在電臺錄音,不同於茶社、書場說書,經驗豐富的演員,有個大綱就可以臨時往裡添加東西。在電臺說書,要有腳本,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憑藉記憶,劉蘭芳還能大概的回憶起一部分書梁子,這還要感謝那麼多位老師,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是僅有一部分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剩下的內容怎麼辦?辦法只有一個:看書。

當年他們跑遍了全鞍山市,終於在市圖書館找到了一本書籍,是什麼書呢?就是這個本書《說岳全傳》這本書,是清代小說家錢彩所著,目錄:

第一回,天譴赤須龍下界 佛謫(zhé)金翅鳥降凡。

第二回,泛洪濤虯王報怨 撫孤寡員外施恩

等等等等

這本書有80回,可以說有了這本書,加以改編,新版《嶽飛傳》大體的框架就有了,在加上諸如像《兩宋史料彙編》這些資料補充,書梁子就齊了。

雖然有古典小說和資料彙編,但還不能照本宣科,否則那就不是評書了,這就必須要先把內容變成具體文字,那個年代可不像現在有電腦這麼方便,那時候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成評書腳本,絲毫馬虎不得。

當時鞍山曲藝團進行了重建,劉蘭芳已經重新回到團裡工作,白天團裡有演出,任務很緊張,如果為了寫《嶽飛傳》停下書場的演出,團裡是不會答應的。怎麼辦呢?

家裡大兒子12歲、二兒子9歲,、小兒子才4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一面是生活,一面是理想,改怎麼辦?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上,劉蘭芳和丈夫決定開始共同創作《嶽飛傳》。

117回六十多萬字的新《嶽飛傳》面世

劉蘭芳一家居住在一間只有十多平米的屋子,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相對而坐,一邊翻閱宋史、錢彩的《說岳全傳》等歷史資料,一邊回憶師父傳授的評書《嶽飛傳》故事梗概,在老版評書《嶽飛傳》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加以“刪、改、補、遺”

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劉蘭芳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七個多月的時間,117回,共計六十多萬字的新《嶽飛傳》面世了。1979年9月1日,《嶽飛傳》第一次在鞍山廣播電臺播出。

在那之後的不到1年的時間裡,全國總計有66家廣播電臺複錄播出了《嶽飛傳》,《嶽飛傳》在電臺播放後,效果之強烈,是劉蘭芳萬萬沒有想到的。

《嶽飛傳》在全國造成轟動的效果之後,當時中國曲藝家協會邀請劉蘭芳到北京演出,還要開一個座談會,想要借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大書在全國的影響與發展。

這可是劉蘭芳第一次進首都北京演出,而且來聽書的可不是一般的觀眾,而是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報社電臺的記者們。觀眾在還有一個人,就是他當時擔任中國曲協主席的陶鈍。

當時在中央電視臺廣播大廈的音樂廳,陶鈍點名要劉蘭芳說一段書《岳母刺字》,要知道這一段書是煽情的,演戲易,說書難。這一點要說一個鐘頭,就圍繞“精忠報國”四個字,怎麼辦?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上

上了台,雖然沒忘詞,還臨時加了些內容,但劉蘭芳覺得演出效果很一般,自己都不是很滿意,但是曲協主席陶鈍說了句“有點緊張”之後,仍對表演給予了肯定,而且還把劉蘭芳和她的丈夫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

陶老還跟劉蘭芳說“紅了,只能說明全國的觀眾認可你了,歡迎你了,只有更加努力地位人民大眾說書,不斷地推出新書,好書,才能繼續紅下去。評書是民間藝術,你要到民間去”。

在這之後陶鈍和劉蘭芳成為了忘年交,陶鈍向老師和父親一樣,給劉蘭芳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劉蘭芳也遵照陶鈍的話,開始深入到農村去演出,僅僅幾年時間,就去了200多個縣。

劉蘭芳走基層鬧笑話

劉蘭芳剛開始走基層演出的時候,還曾經鬧過不少笑話,因為大家知道劉蘭芳要來,紛紛早早的到達了書場,而當劉蘭芳出場的時候,總會有人感歎劉蘭芳怎麼是個女的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評書演員一把被尊稱為先生,而劉蘭芳更多的時候是被稱為劉蘭芳先生的,這就造成了誤解。

在那之後,人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劉蘭芳,北至漠河,南到南海艦隊,幾十年的時光裡,她跑遍了全國上下,不辭辛勞的為人們表演者一個又一個節目。這張圖片,就是劉蘭芳在馬街書會上,表演時候的盛況。

劉蘭芳第一次去馬街,是接受寶豐縣的邀請。馬街書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民間的曲藝盛會,2006年,馬街書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三,全國各地成百上前的民間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彙聚馬街,說書會友,彈唱獻藝。而1981年,劉蘭芳的《嶽飛傳》無疑是這屆書會,粉絲們最翹首期盼的節目。

“十三馬街書開花,青紅藍紫黃綠白,采粉釀蜜飛不夠,明年燈節我再來”。這一年的馬街書會劉蘭芳共演出了四場,而且全是義演,分文不取。臨走的時候,她還吟出了剛才的那首詩。從此之後馬街書會也成了她和粉絲們每年約定。

話說,劉蘭芳走紅之後,全國的各地紛紛要求她去演出,而她也在1988年登上了全國最大的舞臺——春晚的舞臺,成為了僅有的幾位,登上春晚的評書演員,劉蘭芳的影像,也隨著聲音再次傳遍了大江南北。

這段《祝您幸福康寧》,是劉蘭芳特意為龍年春晚,量身定制的節目,那一年的春晚,劉蘭芳至今記憶猶新,不過她記住的可不是舞臺上的光鮮亮麗,可上春晚帶來的成就感,而是舞臺下一個人的孤單。

別看台前劉蘭芳聲名遠揚,風光無限,但是這背後,卻默默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尤其是失去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時光。

雖然沒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但是劉蘭芳的內心,是滿足的,幾十年來,每三天,平均就要演出一場,她把觀眾朋友們當做了自己的家人,無私的奉獻著,為藝術的傳播努力著。

劉蘭芳自己也記不清,究竟參加了多少次惠民,演出活動。她曾說:“這就是文藝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聽眾喜愛評書藝術,使我有了今天的榮譽; 時代給了我支持,使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 就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唯有多說書說好書說新書,更好地為聽眾服務。”

劉蘭芳還得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年一部新書的目標,而且還與時俱進,把每年的道德模範的故事改編為評書。

實際上劉蘭芳的藝術道路,從未停歇,與嶽飛的緣分,也為到頭。事實上,為了把評書傳承下去,劉蘭芳還參演了電視劇《精忠嶽飛》。

劉蘭芳經常思考為什麼嶽飛傳的故事這麼受歡迎呢?是因為嶽飛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吧。

從劉蘭芳正式從藝開始,到現在已經近60個年頭了,她與《嶽飛傳》的故事也發展了近60個年頭,一般人到了她的這個年紀,都已經退休了,但是她依舊堅持的在工作崗位上。

如今,劉蘭芳是已經擔任中國曲協的名譽主席,雖然,相比過去,她的職位高了,但是當年陶鈍對她說的話,她從未忘記。“為人民說書”這幾個字,她一直牢記在心裡。

而今依舊劉蘭芳,把自己安排的滿滿的,走基層說評書,一年推出一部新書。

她說:“這就是文藝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聽眾喜愛評書藝術,使我有了今天的榮譽;時代給了我支持,使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就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唯有多說書說好書說新書,更好地為聽眾服務。”

一人、一扇、一醒木、一方帕,便可演繹千軍萬馬、眾生百態,評書是想像的藝術,通過演員的表演帶動觀眾思考,從而進入波瀾壯闊的美學情境。評書也是講故事的藝術,流傳至今靠的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希望有更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為時代留住經典,留住匠心。我們相信劉蘭芳和她的《嶽飛傳》 一定還會走的更高,走的更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