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嶺南文化

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 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 祠堂, 在家譜中尚有宗廟、宗祠、家廟、宗堂、享堂、神壇、祠宇等名稱,

是朝拜祖先、家族議事的場所。 家族祠堂是精神的魂魄, 在家族中居於非常神聖的地位。 祠堂也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在家譜中居重要位置。 宗祠與孝文化緊密聯繫,反映在宗祠的建立和修繕,宗祠的楹聯和宗祠的祭祖活動上。 孝, 是我國傳統美德, 也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它一直是我們的祖先極力提倡而推崇。 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用感的直接媒介。 傳統的祠堂文化, 既是權利的網路空間, 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 祠堂文化與家廟族府、書院文化、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態。 廣府祠堂不僅是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
且與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

一、廣府的祠堂歷史悠久

從祠堂發展的歷史來看, 祠堂文化淵源流長, 是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祠堂文化的繁榮反映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廣府人喜好修建祠堂, 幾乎村村有祠堂。 有錢的男子都可以獨立修祠堂, 甚至可以為活人修建祠堂。 人們常說的“六親”, 指的是夫妻間、父母與子女間、兄弟之間、兄弟們的孩子之間以及兄弟們的孫子和曾孫之間。 宗族內三五代之間關係尚且親密, 然而數代之後, 關係疏鬆, 就需要宗族關係來調節, 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 則是整個宗族百世得以聯繫的紐帶。 “在宗族組織發達, 宗祠活動健全的地方發現: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際關係比較和諧、政府非法行政較少、公益事業容易推進”[1]。

祠堂, 又稱宗祠、家廟。 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 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 也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 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 通常, 祠堂的興建, 是隨著一個家族的長期發展和繁衍而逐漸完成的。 舊時“祠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 多建於墓所, 故把祠堂稱為“祠室”。 宗祠即是祠堂, 是漢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 是宗族的象徵。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 是家族的聖殿。 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 上古時代, 士大夫不敢建宗廟, 宗廟為天子專有。 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 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 還有宗正、宗直等職。 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 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 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 不但巍峨壯觀, 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 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是地方經濟發展水準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按《禮記》規定, 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 直到明朝, 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 後來, 最先置祠於宅中, 隨著族丁的繁衍, 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所包含的核心內容有“宗親”、“家禮”和“宗族”。 “宗親”是從民間祭祀活動中產生的,
隨著祭祀活動和家族管理的發展, 祭祀禮儀逐漸走向了儀式化。 “宗族”觀念在民眾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 宗族是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群體, 宗族的最小單位是家庭, 宗族成員的房屋是總組成員的棲身之所, 而祠堂則為總組成員提供了緬懷祖先、聚會議事、添丁節慶等重大宗族事情提供了場所。 祠堂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融合的一個載體, 它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高度的藝術價值、深刻的文化價值, 它的保護性搶救對廣州文化名城建設至關重要。 為了使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不被破壞, 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祠堂文化的內涵, 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 “家禮”是我國封建社會提倡的“禮制”發展而來, 它源自于《周禮》, 經過《孔子家語》、《顏氏家訓》的發展,定型于宋朱熹的《朱子家禮》。《朱子家禮》使祠堂得以正名。朱熹對祭祀提出了具體方案,“君子好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2]這規定了臣民建造房屋時,必須先要建造祠堂,並且祠堂作為獨立的建築,可建於房屋之東。人們建造祠堂主要是用於村人聚會、議事,完全是一個公共場所,功能近似如今的會議室。在文明程度比較落後的年代,人們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裡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族眾大會,大家商議、群策群力,最後由族長定奪。若是遇本村與外村人發生了重大衝突的事件,族長就召集大家商議應對的辦法。除了議事之用外,家族裡各房子孫平時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也經常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古代祠堂的對聯、匾額的內容也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盼和祈禱。如塘坑天后古廟清嘉慶三年的門額和兩側對聯:虎海普慈航萬頃波瀾永奠,鳳山隆肸蠁千秋爼豆常新;東瓜宇天后宮大門兩側對聯:靈兆井符化調坤順,廟占渙立澤及離明;洪聖古廟兩側對聯:威懾鯨波利通南海,靈鐘鳳嶺雄鎮西坑。另外黃閣大塘的嶺南典型的古民居、大井的書舍、東裡清代民國的商鋪、民居建築、小虎民居也是這裡古建文物中的精品,這些都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這裡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也正因此,嶺南大儒朱九江在進廣州前也曾在南沙陳氏私塾中教過書。[3]廣府祠堂主要有幾種:

1.姓氏祠堂,姓氏家譜是以文字和表譜等形式,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譜是以本家族子孫一代一代血肉之軀環環緊扣的生命鏈條,是血脈貫通、宗親相連的一條永世割不斷的血緣紐帶。姓氏家譜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過不同或相似的作用。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龕前都有香爐、燭臺等祭器;祠堂內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樑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

2.名人專祠,歷史名人專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祠堂,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不設神主龕、神主牌,也不修族譜,僅為了弘揚歷史名人的功績、品德、氣節等。名人祠堂。專為祭祀某一個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們稱為“名人祠堂”。可細分為賢臣名士祠堂、文人學子祠堂、忠勇將士祠堂、實業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廟等。

3.神靈祠堂。所謂神祠,是指以某個自然現象或某個神仙形象為祭祀對象的祠廟,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神和神靈人物等,它們像宗祠一樣,也是中國古人舉行某種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只不過所祭祀的物件不是祖宗或賢哲,而是某些自然神靈或神靈人物。祠堂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廣府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設,這是後人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廣府最著名的宗祠是陳家祠,建於清代,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建築群。成為地域符號的廣州陳家祠擁有悠久歷史。在荔枝灣旁有一個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以梁家祠為基點發展起來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襲了下來。在梁家祠裡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裡面喝茶聊天,時而還會在這裡開展各種活動。“嶺南之著姓右族,于廣州為盛。廣之世,於鄉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鄉一姓,或一鄉二、三姓。自唐宋以來,蟬連而居,安其土,樂其謠俗,鮮有遷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禰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數十所。小姓單家,族人不滿百者,亦有祠數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廟。”[4]廣州城中村祠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因而,城中村改造不僅僅表現在空間形態,更應該是文化上的整合。

二、家譜

孝道是萬善之本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孝是萬善之本,百行之先。孝子祠尊其賢,褒其行,崇其德,勵其後人。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裡邊。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古聖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親如聖賢,成就生命大意義。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近年來,宗族得以廣泛復興。“宗族的復興有其內在必然性……是基於自然的世系關係的共同起源而形成的,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並非出於利害關係或是某項活動而人為組織的臨時組織。可以這樣說,涵蓋了血統、身份、儀式、宗教、倫理和法律等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早已內化為民族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能會在酷烈的無能無力中被壓制得無聲無息,絕不會被徹底摧毀,一旦環境許可,其又會頑強地展現其生命力。”[5]

中國家譜起源于商、周時期,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亦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一個具象的體現。家譜文化最核心的意義是為了記載人們代際間的順利傳承。一部家譜,連接起的是或已疏遠的親情;先人載入家譜的善舉,又是後人上進的動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家譜文化是中華好家風的傳承。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不是名門望族的家譜比較簡單。家族家譜只能算世系圖.上圖中間部分是我們家族的世系圖。家譜、祠堂不僅維繫了一個家族的親情,更潛移默化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教化作用。有必要恢復祠堂,發展祠堂文化,發揚傳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來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對建立和諧社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古往今來,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這是傳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家譜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

“孝”字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含義有:一是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物件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傳宗接代。“孝為眾德之本、諸善之源,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中國文化傳統歷來尚人倫、孝為先。孝道一直是維繫社會道德秩序和家庭倫理的根本之所在。《孝經》之《開宗明義章第一》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三才章第七》作為延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孝”有其自身的內涵,同時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再如《二十四孝圖》。一個人從熱愛自己的家庭到以自己的祖輩為豪,是對孝文化很好的延伸和放大。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孝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傳統養老思想是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傳統養老以家庭養老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細心奉養父母,而且要孝順、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還提出了孝喪和孝祭的要求。漢代“以孝治天下”,歷代統治者為維護統治,紛紛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養老制度和措施。傳統文化中的孝與養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對當代養老事業仍有借鑒意義,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家譜與孝文化的傳承亦是中華好家風的傳承。宗祠文化即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路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因為古代村落是由一個家族逐步繁衍發展而來,這種濃縮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態古村落”,記錄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變遷,具有強烈的宗族色彩。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用感的直接媒介,傳統的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路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文化與書院文化、家廟族府、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態。祠堂,不單是維繫海外鄉親與本土血緣關係,同時也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瞭解祠堂文化,瞭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祠堂,在以血緣為座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假如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祠堂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真諦。可以說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一部家族變遷史。

三、祠堂功能與文化價值

祠堂是古儒教供奉祖先和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

廣府祠堂裡最熱鬧的時候要數祭祀祖先和“食丁桌”之時。每年祭祀祖先的時候,當天不管是陰晴冷暖,祠堂裡都是人山人海。祭禮完畢後,便將祭祀豬肉和祭品平均分給各家各戶。另外,年內“添丁”的族人,便要在正月到祠堂做“丁桌”請老大、請族人,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談事,晚輩敬長輩,祝福聲不斷,整個廳堂裡熱鬧非凡,熱情高漲,這一習俗現今在鄉村仍有沿襲。除此之外,有的祠堂還是為了紀念某一個人而建的,這是出自一種感佩報恩的行為。無論是祭祖還是民俗文化活動,在宗祠這個特定的場合裡,個人和家族、家庭獲得了認同感和歸宿感,擁有了一個明確的文化身份,通過儀式和活動,同一宗族和家族的成員在文化上得以廣泛的認同,在精神情感上得以普遍的聯繫。[6]

廣府祠堂的主要功能:(一)是緬懷紀念先祖的。如永思堂、思永堂,是永遠思念緬懷先祖的等等。(二)是緬懷顯赫宗功的。(三)是以先祖創業肇基處為堂號的。(四)是寓承祖訓繼往開來意願。(五)是祝福宗族的。廣府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修建碑記可以瞭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族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當代祠堂是對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舊祠堂的批判繼承,它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宗族祭祖場所,也不再是宗族內部的司法場所,而主要是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託,成為村落中的公共空間。宗族祠堂等舊形式,在當代更多地作為文化形態保存下來。當代祠堂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呈現出許多新的價值。

廣府祠堂的文化價值:(一)文物價值。祠堂作為文物建築,承載了諸多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資訊,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教化價值。在很多祠堂的牆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三)尋根價值。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是後代子孫尋根謁祖的聖殿。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尋根熱”的興起,文化認同成了所有海內外華人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四)旅遊價值。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業的勃興,很多保存下來的祠廟,被當作名勝古跡開發使用。這些祠廟所以能吸引遊

人,主要原因還在於其本身的價值。(五)文化娛樂價值。“祠堂戲臺”,本是中國民間戲曲重要的演出場所,不少規模較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戲臺,逢年過節,為族眾和村落居民演出。祠堂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宗族開展演劇等活動的中心。歷史上的祠堂具有祭祀、修譜、教化、興學、司法、撫恤等功能,上述當代祠堂呈現的五大價值是對舊祠堂功能的批判繼承,發展創新。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孝道是中國人文的教育,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在家族祠堂文化中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歷史上的廣州人對宗法思想和宗族觀念特別強烈,這已經達成了人們的共識。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廣州人大興土木,建造宗族祠堂,宗族祠堂是宗法思想、宗族觀念的主要象徵和集中體現,建造宗族祠堂就是為了宣傳、貫徹和弘揚宗法思想、宗族觀念。同時,宗族祠堂興起後,宗族有了辦公場所。每遇到宗族有重大建設工程、重大活動和重要事務,以族長為核心的房長、族紳集團都在祠堂議決。祠堂就是宗族的議事廳。特別是宗族祠堂建立後,宗族支丁全都組織於祠堂,不僅宗族活動在祠堂舉行,而祠堂本身就成了宗族組織。族規家法是宗族統治集團統治廣大族眾、鞏固宗族制度的重要工具。宗族祠堂興起後,祠堂成為族規家法的宣傳廳。宗族統治集團通過族規家法的宣傳,藉以鞏固宗族統治和宗族制度。隨著時間的消逝、封建社會的消亡,宗祠所體現的家族歷史象徵的意義正在逐步消弱,但作為民眾來說祠堂也是生活的背景空間。

在廣州的陳家祠,現在已經開闢成為廣東民間工藝美術館,宗祠的藝術裝飾,體現了鄉土的民間傳統、民間藝術及民間習俗。因此,豐富多樣的裝飾組合是廣府宗祠的重要特色之一。[7]梁家祠與廣州陳家祠的七絕(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藝術裝飾是一致的、共通的。從表現手法來說,它是多樣的。其藝術裝飾組合有石雕、木雕、壁畫、灰塑、陶塑、磚雕等。每天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但是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城市的擴大,當城中村要列入城市的範圍中,傳統的村落面臨著被改造,村中的祠堂面臨著一個保護和規劃問題。廣州的許多宗祠也處於這樣的尷尬地位,廣州宗祠尤其是裝飾藝術吸收了嶺南文化的精華,通過豐富的藝術形態體現了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這種內涵和寓意是民族化的,大眾化的,顯示出我國嶺南文化底蘊,因此對他們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經過《孔子家語》、《顏氏家訓》的發展,定型于宋朱熹的《朱子家禮》。《朱子家禮》使祠堂得以正名。朱熹對祭祀提出了具體方案,“君子好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2]這規定了臣民建造房屋時,必須先要建造祠堂,並且祠堂作為獨立的建築,可建於房屋之東。人們建造祠堂主要是用於村人聚會、議事,完全是一個公共場所,功能近似如今的會議室。在文明程度比較落後的年代,人們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裡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族眾大會,大家商議、群策群力,最後由族長定奪。若是遇本村與外村人發生了重大衝突的事件,族長就召集大家商議應對的辦法。除了議事之用外,家族裡各房子孫平時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也經常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古代祠堂的對聯、匾額的內容也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盼和祈禱。如塘坑天后古廟清嘉慶三年的門額和兩側對聯:虎海普慈航萬頃波瀾永奠,鳳山隆肸蠁千秋爼豆常新;東瓜宇天后宮大門兩側對聯:靈兆井符化調坤順,廟占渙立澤及離明;洪聖古廟兩側對聯:威懾鯨波利通南海,靈鐘鳳嶺雄鎮西坑。另外黃閣大塘的嶺南典型的古民居、大井的書舍、東裡清代民國的商鋪、民居建築、小虎民居也是這裡古建文物中的精品,這些都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這裡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也正因此,嶺南大儒朱九江在進廣州前也曾在南沙陳氏私塾中教過書。[3]廣府祠堂主要有幾種:

1.姓氏祠堂,姓氏家譜是以文字和表譜等形式,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譜是以本家族子孫一代一代血肉之軀環環緊扣的生命鏈條,是血脈貫通、宗親相連的一條永世割不斷的血緣紐帶。姓氏家譜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過不同或相似的作用。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龕前都有香爐、燭臺等祭器;祠堂內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樑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

2.名人專祠,歷史名人專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祠堂,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不設神主龕、神主牌,也不修族譜,僅為了弘揚歷史名人的功績、品德、氣節等。名人祠堂。專為祭祀某一個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們稱為“名人祠堂”。可細分為賢臣名士祠堂、文人學子祠堂、忠勇將士祠堂、實業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廟等。

3.神靈祠堂。所謂神祠,是指以某個自然現象或某個神仙形象為祭祀對象的祠廟,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神和神靈人物等,它們像宗祠一樣,也是中國古人舉行某種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只不過所祭祀的物件不是祖宗或賢哲,而是某些自然神靈或神靈人物。祠堂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廣府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設,這是後人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廣府最著名的宗祠是陳家祠,建於清代,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建築群。成為地域符號的廣州陳家祠擁有悠久歷史。在荔枝灣旁有一個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以梁家祠為基點發展起來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襲了下來。在梁家祠裡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裡面喝茶聊天,時而還會在這裡開展各種活動。“嶺南之著姓右族,于廣州為盛。廣之世,於鄉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鄉一姓,或一鄉二、三姓。自唐宋以來,蟬連而居,安其土,樂其謠俗,鮮有遷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禰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數十所。小姓單家,族人不滿百者,亦有祠數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廟。”[4]廣州城中村祠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因而,城中村改造不僅僅表現在空間形態,更應該是文化上的整合。

二、家譜

孝道是萬善之本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孝是萬善之本,百行之先。孝子祠尊其賢,褒其行,崇其德,勵其後人。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裡邊。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古聖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親如聖賢,成就生命大意義。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近年來,宗族得以廣泛復興。“宗族的復興有其內在必然性……是基於自然的世系關係的共同起源而形成的,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並非出於利害關係或是某項活動而人為組織的臨時組織。可以這樣說,涵蓋了血統、身份、儀式、宗教、倫理和法律等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早已內化為民族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能會在酷烈的無能無力中被壓制得無聲無息,絕不會被徹底摧毀,一旦環境許可,其又會頑強地展現其生命力。”[5]

中國家譜起源于商、周時期,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亦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一個具象的體現。家譜文化最核心的意義是為了記載人們代際間的順利傳承。一部家譜,連接起的是或已疏遠的親情;先人載入家譜的善舉,又是後人上進的動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家譜文化是中華好家風的傳承。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不是名門望族的家譜比較簡單。家族家譜只能算世系圖.上圖中間部分是我們家族的世系圖。家譜、祠堂不僅維繫了一個家族的親情,更潛移默化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教化作用。有必要恢復祠堂,發展祠堂文化,發揚傳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來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對建立和諧社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古往今來,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這是傳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家譜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

“孝”字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含義有:一是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物件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傳宗接代。“孝為眾德之本、諸善之源,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中國文化傳統歷來尚人倫、孝為先。孝道一直是維繫社會道德秩序和家庭倫理的根本之所在。《孝經》之《開宗明義章第一》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三才章第七》作為延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孝”有其自身的內涵,同時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再如《二十四孝圖》。一個人從熱愛自己的家庭到以自己的祖輩為豪,是對孝文化很好的延伸和放大。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孝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傳統養老思想是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傳統養老以家庭養老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細心奉養父母,而且要孝順、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還提出了孝喪和孝祭的要求。漢代“以孝治天下”,歷代統治者為維護統治,紛紛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養老制度和措施。傳統文化中的孝與養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對當代養老事業仍有借鑒意義,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家譜與孝文化的傳承亦是中華好家風的傳承。宗祠文化即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路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因為古代村落是由一個家族逐步繁衍發展而來,這種濃縮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態古村落”,記錄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變遷,具有強烈的宗族色彩。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用感的直接媒介,傳統的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路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文化與書院文化、家廟族府、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態。祠堂,不單是維繫海外鄉親與本土血緣關係,同時也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瞭解祠堂文化,瞭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祠堂,在以血緣為座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假如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祠堂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真諦。可以說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一部家族變遷史。

三、祠堂功能與文化價值

祠堂是古儒教供奉祖先和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

廣府祠堂裡最熱鬧的時候要數祭祀祖先和“食丁桌”之時。每年祭祀祖先的時候,當天不管是陰晴冷暖,祠堂裡都是人山人海。祭禮完畢後,便將祭祀豬肉和祭品平均分給各家各戶。另外,年內“添丁”的族人,便要在正月到祠堂做“丁桌”請老大、請族人,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談事,晚輩敬長輩,祝福聲不斷,整個廳堂裡熱鬧非凡,熱情高漲,這一習俗現今在鄉村仍有沿襲。除此之外,有的祠堂還是為了紀念某一個人而建的,這是出自一種感佩報恩的行為。無論是祭祖還是民俗文化活動,在宗祠這個特定的場合裡,個人和家族、家庭獲得了認同感和歸宿感,擁有了一個明確的文化身份,通過儀式和活動,同一宗族和家族的成員在文化上得以廣泛的認同,在精神情感上得以普遍的聯繫。[6]

廣府祠堂的主要功能:(一)是緬懷紀念先祖的。如永思堂、思永堂,是永遠思念緬懷先祖的等等。(二)是緬懷顯赫宗功的。(三)是以先祖創業肇基處為堂號的。(四)是寓承祖訓繼往開來意願。(五)是祝福宗族的。廣府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修建碑記可以瞭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族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當代祠堂是對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舊祠堂的批判繼承,它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宗族祭祖場所,也不再是宗族內部的司法場所,而主要是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託,成為村落中的公共空間。宗族祠堂等舊形式,在當代更多地作為文化形態保存下來。當代祠堂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呈現出許多新的價值。

廣府祠堂的文化價值:(一)文物價值。祠堂作為文物建築,承載了諸多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資訊,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教化價值。在很多祠堂的牆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三)尋根價值。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是後代子孫尋根謁祖的聖殿。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尋根熱”的興起,文化認同成了所有海內外華人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四)旅遊價值。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業的勃興,很多保存下來的祠廟,被當作名勝古跡開發使用。這些祠廟所以能吸引遊

人,主要原因還在於其本身的價值。(五)文化娛樂價值。“祠堂戲臺”,本是中國民間戲曲重要的演出場所,不少規模較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戲臺,逢年過節,為族眾和村落居民演出。祠堂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宗族開展演劇等活動的中心。歷史上的祠堂具有祭祀、修譜、教化、興學、司法、撫恤等功能,上述當代祠堂呈現的五大價值是對舊祠堂功能的批判繼承,發展創新。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孝道是中國人文的教育,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在家族祠堂文化中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歷史上的廣州人對宗法思想和宗族觀念特別強烈,這已經達成了人們的共識。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廣州人大興土木,建造宗族祠堂,宗族祠堂是宗法思想、宗族觀念的主要象徵和集中體現,建造宗族祠堂就是為了宣傳、貫徹和弘揚宗法思想、宗族觀念。同時,宗族祠堂興起後,宗族有了辦公場所。每遇到宗族有重大建設工程、重大活動和重要事務,以族長為核心的房長、族紳集團都在祠堂議決。祠堂就是宗族的議事廳。特別是宗族祠堂建立後,宗族支丁全都組織於祠堂,不僅宗族活動在祠堂舉行,而祠堂本身就成了宗族組織。族規家法是宗族統治集團統治廣大族眾、鞏固宗族制度的重要工具。宗族祠堂興起後,祠堂成為族規家法的宣傳廳。宗族統治集團通過族規家法的宣傳,藉以鞏固宗族統治和宗族制度。隨著時間的消逝、封建社會的消亡,宗祠所體現的家族歷史象徵的意義正在逐步消弱,但作為民眾來說祠堂也是生活的背景空間。

在廣州的陳家祠,現在已經開闢成為廣東民間工藝美術館,宗祠的藝術裝飾,體現了鄉土的民間傳統、民間藝術及民間習俗。因此,豐富多樣的裝飾組合是廣府宗祠的重要特色之一。[7]梁家祠與廣州陳家祠的七絕(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藝術裝飾是一致的、共通的。從表現手法來說,它是多樣的。其藝術裝飾組合有石雕、木雕、壁畫、灰塑、陶塑、磚雕等。每天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但是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城市的擴大,當城中村要列入城市的範圍中,傳統的村落面臨著被改造,村中的祠堂面臨著一個保護和規劃問題。廣州的許多宗祠也處於這樣的尷尬地位,廣州宗祠尤其是裝飾藝術吸收了嶺南文化的精華,通過豐富的藝術形態體現了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這種內涵和寓意是民族化的,大眾化的,顯示出我國嶺南文化底蘊,因此對他們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