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寒風依舊凜冽, 但過了立春, 春天就算真的來了。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今天, 小編就想要和您一同聊聊古人眼中的春天。

“戀人”眼中的 春天

王維

相思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春天, 是屬於愛情的。

王維的這首《相思》真的是太膾炙人口了。 但是, 提到春天, 還是忍不住要說一說它。

畢竟, 那種柔情蜜意, 實在和美麗的春天太相配了。

嫋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張宇在歌裡唱“這都是月亮惹的禍, 那晚的月色太美你太溫柔”。 而王維也許會說——

這都是春天惹的禍, 那天的春風太軟你太溫柔。

“失戀人”眼中的 春天

崔護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春天裡, 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 在千百年前的那個春天, 崔護肯定是最失意的一個。

崔護一生, 雖然也算是官運亨通, 但在群星璀璨的大唐, 若是有個“詩人榜”, 他可能連前100都排不上。 不過, 這首《題都城南莊》卻讓人記住了。

不不!也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題都城南莊》是什麼?他們知道的是——人面桃花。

人面如桃花, 如桃花般光豔;

人面如桃花, 如桃花般飄零。

崔護的愛情故事在春天裡萌發, 在春天裡戛然而止, 留在彼此最青春、美好的時代。

(張生與崔鶯鶯的初見也是很美好的。 可在元稹的筆下卻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故事。

也許, 這樣的錯過比相遇更好。

如果相遇, 那麼這可能會是一篇結局並不怎麼美好的小說, 如元稹的《鶯鶯傳》。

但, 過錯了, 它卻成了崔護筆下的一首詩。

難怪後來, 納蘭容若會說“人生若只如初見”……

“吃貨”眼中的 春天

蘇東坡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所羡慕的。雖然仕途幾經波折,甚至被一度貶謫到了當時的蠻荒煙瘴之地海南,蘇東坡依舊“不改其樂”。

除了流芳百世的詩文外,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蘇東坡有關的傳說,其中不少傳說有一個共同的關鍵字——吃。

“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老先生的對於中國人舌尖的貢獻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而他也毫不掩飾自己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吃貨的自覺,曾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

當然,“蘇大吃貨”眼中的春色,也會和其他詩人不太一樣,除了桃花、嫩竹外,他更感興趣的是:

河豚魚這會兒應該已經很新鮮肥嫩了吧?(看來還是個不怕死的吃貨。)

蔞蒿炒蘆芽,怎麼還不快到我碗裡來?(《紅樓夢》中,晴雯想吃蘆蒿;寶釵和探春商量著嘗“油鹽炒枸杞芽”,總覺得是受了蘇東坡的啟發。)

美食能給人帶來快樂。對於吃的興趣,也傳遞著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在春風和煦的日子裡,享受食材中醞釀的春意,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呢!

“佛系”眼中的 春天

釋志南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小編最喜歡的兩句描寫江南春景的詩句。

只有到過江南,親歷過水鄉春天的人,才能懂得這種柔柔的、暖暖的風是什麼樣子。

釋志南是南宋時候的詩人。“釋”是所有佛教徒共有的姓,“志南”是他的法號。詩人的俗家姓名、生平皆不詳。

我們無法揣度他是英俊瀟灑或是相貌平平;是富足抑或貧窮。但,從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14個字,我想,他是個細膩,柔情的人,一個灑脫的人,用現在的話講——佛系。

佛系,所以不計較得失、不孜孜名利,才有那樣的心腸,去感受雨絲風片,感受那極輕極輕的重量,和極弱極弱的溫度,並且,去愛惜、去呵護。

“離人”眼中的 春天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當釋志南在江南煙雨中呼吸著春的氣息時,西北的春風還帶著清冽寒意。中國實在是太大,所以才會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感慨。

當王維折柳送元二的時候,春色在他們的眼中一定是惆悵的、寂寞的。

安西,在今天甘肅省酒泉市,已經接近唐代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渭城的春色已是那樣珍貴,在茫茫大漠中呢?那是一個連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吧?

所以,要貪戀眼前的柳色,看一眼,刻在心底;

要珍惜眼前的酒和朋友,未來的漫漫長路,需要它們溫暖。

《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琴曲,取的就是“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意境,琴聲空靈而寂寞,在這裡,小編特別想和大家一同分享。

“強迫症”眼中的 春天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最著名的只有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而這一句裡,最著名的又只有一個字“綠”。

關於這個“綠”字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個典故連同唐代詩人賈島的“推敲”,被視為古人作詩精益求精的典範。

可小編讀來,卻總是覺得有點累。

王安石和我們之前讀到的蘇軾是同時代的人,同朝為官。王安石官做得比蘇軾大、生活比蘇軾好、政治作為也比蘇軾高。

可是,他做人卻比蘇軾累得多。當蘇軾“芒鞋竹杖任我行”的時候,王安石可能正在躲避政敵們射來的明槍暗箭。

而當蘇東坡啃著“東坡肘子”大快朵頤時,王安石正在燈下糾結是“入”還是“綠”。

人生,還是應該像蘇東坡那樣過吧——如果可能的話!

“好男兒”眼中的 春天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

對於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大概更熟悉的是前四句。從小學課本中學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不僅僅是草的品格,也是人的堅韌。

唐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從江南來到京都長安,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會名士顧況。

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等到翻看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句子時,馬上連聲叫好,並說:“好詩!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麼難的!”

那時候的白居易,還是個一腔熱血、憧憬未來的好男兒吧!

讀了這麼多“別人”眼中的春天,您心中的春天有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往今來寫“春”的詩詞,您最喜歡哪一首?

留言告訴小編好不好?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所羡慕的。雖然仕途幾經波折,甚至被一度貶謫到了當時的蠻荒煙瘴之地海南,蘇東坡依舊“不改其樂”。

除了流芳百世的詩文外,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蘇東坡有關的傳說,其中不少傳說有一個共同的關鍵字——吃。

“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老先生的對於中國人舌尖的貢獻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而他也毫不掩飾自己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吃貨的自覺,曾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

當然,“蘇大吃貨”眼中的春色,也會和其他詩人不太一樣,除了桃花、嫩竹外,他更感興趣的是:

河豚魚這會兒應該已經很新鮮肥嫩了吧?(看來還是個不怕死的吃貨。)

蔞蒿炒蘆芽,怎麼還不快到我碗裡來?(《紅樓夢》中,晴雯想吃蘆蒿;寶釵和探春商量著嘗“油鹽炒枸杞芽”,總覺得是受了蘇東坡的啟發。)

美食能給人帶來快樂。對於吃的興趣,也傳遞著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在春風和煦的日子裡,享受食材中醞釀的春意,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呢!

“佛系”眼中的 春天

釋志南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小編最喜歡的兩句描寫江南春景的詩句。

只有到過江南,親歷過水鄉春天的人,才能懂得這種柔柔的、暖暖的風是什麼樣子。

釋志南是南宋時候的詩人。“釋”是所有佛教徒共有的姓,“志南”是他的法號。詩人的俗家姓名、生平皆不詳。

我們無法揣度他是英俊瀟灑或是相貌平平;是富足抑或貧窮。但,從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14個字,我想,他是個細膩,柔情的人,一個灑脫的人,用現在的話講——佛系。

佛系,所以不計較得失、不孜孜名利,才有那樣的心腸,去感受雨絲風片,感受那極輕極輕的重量,和極弱極弱的溫度,並且,去愛惜、去呵護。

“離人”眼中的 春天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當釋志南在江南煙雨中呼吸著春的氣息時,西北的春風還帶著清冽寒意。中國實在是太大,所以才會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感慨。

當王維折柳送元二的時候,春色在他們的眼中一定是惆悵的、寂寞的。

安西,在今天甘肅省酒泉市,已經接近唐代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渭城的春色已是那樣珍貴,在茫茫大漠中呢?那是一個連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吧?

所以,要貪戀眼前的柳色,看一眼,刻在心底;

要珍惜眼前的酒和朋友,未來的漫漫長路,需要它們溫暖。

《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琴曲,取的就是“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意境,琴聲空靈而寂寞,在這裡,小編特別想和大家一同分享。

“強迫症”眼中的 春天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最著名的只有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而這一句裡,最著名的又只有一個字“綠”。

關於這個“綠”字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個典故連同唐代詩人賈島的“推敲”,被視為古人作詩精益求精的典範。

可小編讀來,卻總是覺得有點累。

王安石和我們之前讀到的蘇軾是同時代的人,同朝為官。王安石官做得比蘇軾大、生活比蘇軾好、政治作為也比蘇軾高。

可是,他做人卻比蘇軾累得多。當蘇軾“芒鞋竹杖任我行”的時候,王安石可能正在躲避政敵們射來的明槍暗箭。

而當蘇東坡啃著“東坡肘子”大快朵頤時,王安石正在燈下糾結是“入”還是“綠”。

人生,還是應該像蘇東坡那樣過吧——如果可能的話!

“好男兒”眼中的 春天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

對於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大概更熟悉的是前四句。從小學課本中學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不僅僅是草的品格,也是人的堅韌。

唐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從江南來到京都長安,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會名士顧況。

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等到翻看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句子時,馬上連聲叫好,並說:“好詩!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麼難的!”

那時候的白居易,還是個一腔熱血、憧憬未來的好男兒吧!

讀了這麼多“別人”眼中的春天,您心中的春天有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往今來寫“春”的詩詞,您最喜歡哪一首?

留言告訴小編好不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