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籍|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文化內涵

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求一種視覺符號來表達思想與情感, 綜觀我國的傳統藝術, 能夠看出一些明顯的帶有傾向性的特點。 譬如內容上的圓滿性和寓意性, 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對稱性(張道一)。 中國古籍印版版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作用下, 古籍印版用作折頁基準的“魚尾”, 這種“形似魚尾”的“魚尾”符號的本義是什麼?它有著怎樣的形構演變、哲學觀念和美學思想以及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魚尾”的文化表層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魚體魚尾功能上保持著一致性。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魚尾符號功能暗合了魚體魚尾的基本功能, 具體表現為“翻轉”的行為, 魚的尾鰭有其“轉向、推進、平衡”的作用,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折頁, 正是指示著“轉動、翻轉方向”的行為;“魚尾”的“相續”意思:魚尾符號在整本書中, 每頁延續、重複, 表示出“像魚群遊動一樣先後相續”(魚貫而行),

其流暢連貫, 形成整體;“魚尾”的“傳達資訊”:“版口”(書口), 印有書名、卷數等內容, 是書的重要資訊點, 它是由“魚尾”組成的“版口”來傳達, 充分體現出古人以“魚”為載體來表示“傳達資訊”的思想, 古代有“魚符”、“魚素”、“魚傳尺素”等用“魚”為載體來傳達資訊;“魚尾”有指示“方向”的意思:“指南魚”是古人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 浮在水面指示南北,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和古代“指南魚”一樣, 兩者皆有“方向”指示的基本概念。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簡牘的三角形契口形在功能上存在有遺存、對應關係。 “簡策”或“簡牘”, 是由帶有三角形契口形、寫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長條形竹(或木)片, 再用繩連結起來, 形成的竹木書籍形式。 “簡”、“牘”的邊緣刻削的三角形契口, 使“簡”、“牘”得以固定, 防止上下移動或脫落作用, 魚尾符號延續基本形態, 功能上則是為用作折頁基準的。

“魚尾”在中國古籍印版版式的特定名稱, 確定了在內容上“魚尾”與它的載體—“書(籍)”有著緊密相關。 “文”是魚形的象形文字, 當時人們稱畫在陶器上的魚形為“文”。

文, “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 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著於竹帛謂之書”。 《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 始畫八卦, 造書契, 以代結繩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書的主體為文字所組成, 就有“文”—“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圖片來自網路

“魚尾”的文化中層

遠古的“魚圖騰”崇拜:古籍印版魚尾符號運用, 是古人“魚圖騰崇拜”的演變與延續, 是古人“魚圖騰崇拜”思想的再現;古籍印版魚尾符號在書籍中的重複性、延續性, 折射出古人渴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樸素的思想。 “憑信”的特徵:“符”由木雕或銅鑄成魚形, 稱“魚符”、“魚契”, 使用此符時, 把它分為兩半, 雙方各執半邊魚符以為憑信;古籍印版魚尾符號在版式上運用的上、下或正、反的形態, 正是暗合著古人“憑信”的特徵。 “勉勵”的象徵:古籍記載, 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 這是古人“勉勵”的象徵, 讀書就要像“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那樣, 精進不懈、晝夜不綴。 魚尾符號是“人面魚”精神的繼承。 魚尾符號是“人面魚紋”的抽象表達和合理運用, 並帶有極強的寓意性。中國古籍印版的魚尾符號構型,是古人造形帶有傾向性的有意識的流露。魚尾符號構型上既在內容上涵蓋著“人面魚紋”的寓意性,又在形式上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傾向性運用的特點。魚尾符號從這種對古人有著神秘性又表達他們特別思想的“人面魚紋”得到暗示。

古人造型取義,總帶有傾向性,在“天人合一”的中國古籍版式思想的影響下,用作折頁基準的“魚尾”,在其形態上、功能上含有其合理性和傾向性。從功能上看,折頁需要基準,基點、基線只需兩個十字符號“+”就能達到需要基準的目的,在從刻版的工藝製作上看,印版最初為凸版,完成“+”的雕刻,需刻的刀數較多,另刻出的“+”線粗細並不一定精確。再一個方法就是運用三角形“▲”來定位,解決了十字符號“+”的不合理性。在三角形“▲”定位的合理性上,古人思想的傾向性的表達上,就巧妙的運用兩個對稱的“▲”,就形成“︻”符號,觀其形,可為“魚尾”、“燕尾”等類似“︻”形狀的喻體,《說文》:“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釋“魚尾”為“形似燕尾”,就是說兩個對稱的“▲”,就形成“︻”符號,可稱“魚尾”也可稱“燕尾”,正是古人造型取義的傾向性,“用作折頁基準”的符號取名“魚尾”而不為“燕尾”就沒有什麼疑惑了。

書名號演化與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演變關係。古代標點符號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從標點符號的種類來看,出現了連圍號、半圓號、魚尾號、圓括號等,書名號的形式為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等多種類型,書名號標示著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這都與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相互清晰對應。

“魚尾”的文化底層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中國“陰陽魚”特有的哲學觀的相互關係:魚尾符號的正反的翻轉、對稱和魚尾符號形的合二為一的形式和魚尾符號指示的“翻轉”行為和過程,暗含著“時間和空間”在哲學意義上的基本性質,認為任何物體均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它們是綿延的、連續的、相互的,這正與古代的“陰陽魚”的特定含義相映襯。就現在來說還在運用的“翻過這一頁”,仍然暗含著“時間取向”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表現在“魚尾”指示的“折”的形式上,蘊涵在“折中”、“中庸”的哲學思想體系裡。

從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書籍的形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作用,古籍印版魚尾符號正是運用對稱方式,將整個書頁組群貫穿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上,從形態到內容的呈現過程。

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美學觀: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對稱和整齊劃一形式,充分體現出中國的傳統審美意味,同時展現出對稱韻律美,同時,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形制過程中,有其特有的“刀味”特徵,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徵,呈現出“刀味”美。由於時代、時代的審美和工藝水準的不同,不同時期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表現出不同的美,挺拔秀麗的宋版魚尾符號、磅礴大氣的元版魚尾符號、自然靈動的明版魚尾符號、精緻整齊的清版魚尾符號等等。

魚尾符號在現代設計中的發展與應用:“魚尾”源於中國古籍版式其獨特的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更新蘊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中,去解讀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去探尋、創造出蘊涵在“魚尾”裡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⑴ 張道一:《工藝美術論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⑵ 楊永德:《中國古代書籍裝幀》,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⑶ 張朋川:《黃土上下—美術考古文萃》,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⑷ 董志強:《消解與重構》,人民出版社,2002。

文:徐中文

並帶有極強的寓意性。中國古籍印版的魚尾符號構型,是古人造形帶有傾向性的有意識的流露。魚尾符號構型上既在內容上涵蓋著“人面魚紋”的寓意性,又在形式上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傾向性運用的特點。魚尾符號從這種對古人有著神秘性又表達他們特別思想的“人面魚紋”得到暗示。

古人造型取義,總帶有傾向性,在“天人合一”的中國古籍版式思想的影響下,用作折頁基準的“魚尾”,在其形態上、功能上含有其合理性和傾向性。從功能上看,折頁需要基準,基點、基線只需兩個十字符號“+”就能達到需要基準的目的,在從刻版的工藝製作上看,印版最初為凸版,完成“+”的雕刻,需刻的刀數較多,另刻出的“+”線粗細並不一定精確。再一個方法就是運用三角形“▲”來定位,解決了十字符號“+”的不合理性。在三角形“▲”定位的合理性上,古人思想的傾向性的表達上,就巧妙的運用兩個對稱的“▲”,就形成“︻”符號,觀其形,可為“魚尾”、“燕尾”等類似“︻”形狀的喻體,《說文》:“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釋“魚尾”為“形似燕尾”,就是說兩個對稱的“▲”,就形成“︻”符號,可稱“魚尾”也可稱“燕尾”,正是古人造型取義的傾向性,“用作折頁基準”的符號取名“魚尾”而不為“燕尾”就沒有什麼疑惑了。

書名號演化與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演變關係。古代標點符號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從標點符號的種類來看,出現了連圍號、半圓號、魚尾號、圓括號等,書名號的形式為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等多種類型,書名號標示著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這都與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相互清晰對應。

“魚尾”的文化底層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中國“陰陽魚”特有的哲學觀的相互關係:魚尾符號的正反的翻轉、對稱和魚尾符號形的合二為一的形式和魚尾符號指示的“翻轉”行為和過程,暗含著“時間和空間”在哲學意義上的基本性質,認為任何物體均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它們是綿延的、連續的、相互的,這正與古代的“陰陽魚”的特定含義相映襯。就現在來說還在運用的“翻過這一頁”,仍然暗含著“時間取向”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表現在“魚尾”指示的“折”的形式上,蘊涵在“折中”、“中庸”的哲學思想體系裡。

從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書籍的形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作用,古籍印版魚尾符號正是運用對稱方式,將整個書頁組群貫穿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上,從形態到內容的呈現過程。

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美學觀: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對稱和整齊劃一形式,充分體現出中國的傳統審美意味,同時展現出對稱韻律美,同時,中國古籍印版魚尾符號形制過程中,有其特有的“刀味”特徵,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徵,呈現出“刀味”美。由於時代、時代的審美和工藝水準的不同,不同時期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表現出不同的美,挺拔秀麗的宋版魚尾符號、磅礴大氣的元版魚尾符號、自然靈動的明版魚尾符號、精緻整齊的清版魚尾符號等等。

魚尾符號在現代設計中的發展與應用:“魚尾”源於中國古籍版式其獨特的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更新蘊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中,去解讀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去探尋、創造出蘊涵在“魚尾”裡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⑴ 張道一:《工藝美術論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⑵ 楊永德:《中國古代書籍裝幀》,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⑶ 張朋川:《黃土上下—美術考古文萃》,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⑷ 董志強:《消解與重構》,人民出版社,2002。

文:徐中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