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遍港城:石影迷蹤 古觀傳奇

(天啟六年1626年明熹宗手書延福觀名)

延福觀, 千年古觀, 藏身于雲台山東磊巨石怪岩間, 如今聲名寥落, 少為人知。 山志記載, 道觀鼎盛時曾有百十名道人在此修行,

而如今只有道長一人清修。 道長姓曹, 來自巨容茅山, 對於研究海屬地區道教歷史和延福觀過往, 有著天然責任感和使命感, 與筆者反復探究道觀淵源。

(800年玉蘭花王, 花團錦簇, 蔚為壯觀, 為港城市花)

道長認為, 延福觀內八百至千年銀杏有數顆,

四株白玉蘭樹齡最長者亦有859年, 古代建築廟觀同時會栽種銀杏等長壽樹木, 延福觀內這些“老壽星”必是前人栽種, 惜無史籍資料可參考, 前人逸事無從考證。

(800年雄銀杏, 石刻“參悟大道”。 曹道長言此樹有三奇, 一是樹根包裹岩石,

二是樹杈長出小松, 三是從旁看像只麋鹿)

筆者結合朱炳旭、李洪甫、張衛懷、崔月明、劉陽等師友同仁研究成果, 提出三個問題並初步探究, 供專家指正。

問題一, 東磊建廟觀歷史至少800年, 為什麼明代及前代志書不見經傳?

(雲臺山最高峰玉女峰, 古稱青風頂、金牛頂,

怪石形如翼龍探頭俯視蒼穹)

江蘇、山東地區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源地, 茅山、嶗山、東海山(即鬱洲山、蒼梧山、雲臺山)等皆是道家修真之所。 相傳東漢琅琊郡人于吉在東海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太平經》), 這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 其徒宮崇獻給漢獻帝。 北宋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 擇精華輯成《雲笈七簽》並進獻宋仁宗, 書中記載天下第七十二福地東海山, “在海州東二十五裡, 屬王真人治之”。

(登雲臺山觀滄海, 如今前、中、後雲臺山皆已成陸, 唯有東西連島尚在海中)

古之東海山(即鬱洲山、蒼梧山、雲臺山), 一度隸屬琅琊郡, 曾僑立青冀二州, 後設東海縣, 屬東海郡、海州管轄。 東海山方圓300裡, 分前、中、後三座群島, 最高峰624.4米。 200多年前東海山位於波濤洶湧的滄海之中, 可謂是“東海之處聳崇巔”, 李白、蘇東坡、吳承恩等皆在詩文中借“三仙山”“ 蓬壺”“蓬瀛”“瀛洲”來吟詠此山。

(江蘇省最高峰雲臺山玉女峰,624.4米,康熙手書“遙鎮洪流”頒賜三元宮)

海州地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隋唐、南北朝、宋金、宋元等朝硝煙不斷,海州城池反復爭奪淪陷。望族士人在戰亂時常赴雲臺山避亂,呂母孫恩宋江等曾在此對抗官府,道士僧人也多在山中隱逸修煉,建國初雲臺山尚有道觀佛寺241座。東磊延福觀位於前雲台(南雲台)東南部,遠離州城,面向滄海,幽深僻靜,人跡罕至,如今雖已成陸,路途仍屬偏遠,實為難得清修靜地。

(遠眺東磊,怪石林立,古木茂盛,山頂巨岩如圍屏,古稱圍屏山)

因戰亂頻繁,海州土著居民已不知更換了多少茬,典籍資料焚毀失落更是常事。目前連雲港市遺存的地方誌書,如明代《隆慶海州志》,清代《康熙海州志》均未涉及東磊延福觀,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也僅引用明末清初趙一琴著《續雲臺山志》寥寥數語,“圍屏山上有延福觀”,“延福觀即東磊,創自明代三中官。【按】:雲台道觀以此為盛,……”。清乾隆《雲臺山志》、道光《雲台新志》涉及東磊延福觀內容較州志詳細,選登明清詩作、遊記數篇。

(延福觀殘存三座明清古碑碑首,雕龍琢鳳)

東磊延福觀明代以前碑刻皆已不存,前朝之事難以考證。唯有東磊興修庵石刻記載,“內有古庵一座,起自唐,宋以來失記年號,歲既愈遠,基址傾頹猶在”。石刻記載明萬曆庚辰年(1580年)東磊信士秦宇(號龍泉子)出資將興修庵修葺一新,古峯道人崔禮任主持。據1999年編印的《雲台攬勝》記載,清末張才甫《雲台拾遺》(現散佚,應為《雲台補遺》,張百川《雲台導遊詩鈔》多處引用)曾指出,明洪武三年(1370年)圍屏山下建觀音殿,明初紫舟道人移植玉蘭于此,明萬曆年間拆除觀音殿建延福觀,清康熙年間靈霄道長修建玉蘭山房。這個記載與明天啟年間高晉卿等太監奉旨修建延福觀是相符的,也與目前延福觀三官殿前殿供三元大帝、後殿供慈航道人(即觀音)是契合的。

問題二,據明末清初《續雲臺山志》記載東磊延福觀“創自明代三中官”,這“三中官”是明代哪三位太監?

(明天啟六年《敕賜護國延福觀碑記》)

明天啟四年,有四位中官(內官)奉旨來到雲臺山,監修三元宮、延福觀等佛寺道觀,為首者是司禮監太監高晉卿,另有蘇若霖、周通淵、陳雲芨。說起司禮監人們可能會生疏,但提起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魏忠賢,卻是家喻戶曉。天啟四年,九千歲魏忠賢權傾朝野,正與東林黨人激烈爭鬥。此時,魏忠賢下屬高晉卿等四人奉旨來雲臺山監修廟觀,讓人心生疑惑。而山志卻言“三中官”,人數明顯有出入。

(雲臺山,古稱鬱洲山、蒼梧山、東海山,為東海之中群島,1711年開始陸續成陸)

清乾隆《雲臺山志》記載,明末淮安山陽人夏曰瑚詠頌延福觀有幅對聯,“海上蓬瀛,此為一座;山中宰相,今得三公”。明崇禎四年(1631)夏曰瑚高中探花後任翰林院編修,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九月,明思宗朱由檢為表彰夏曰瑚功績誥封其親屬,並給予高度評價,“爾翰林編修夏曰瑚,器姿弘達,蘊藉深醇,專經之名,冠絕鄉國,萬言之對,鼎薦軒墀爾乃”。如此受崇禎皇帝讚賞的官員,卻大加稱頌“三公”,看來此“三公”必非一般太監。

(延福觀大殿后巨崖綿延數百米,石刻眾多,“群仙聚會”)

清末沭陽王子揚(王詡)《山中雜詠》第十一首詩雲,“茄花鬼委大阿持,四監山棲祝聖慈。二百餘年長至節,臣僧解習舊朝儀”,他在《建陵山房詩鈔》中解釋,“魏璫用事,高蘇周陳四監屏居雲台,歲時於三元正殿,設位行朝賀禮,今長至節猶沿之,但改祝文‘臣增’作‘臣僧’”。“鬼委”指魏忠賢,“茄花”指萬曆皇帝乳母客氏,魏忠賢與客氏“對食”並把持朝政,世人皆知,但“大阿持”是誰?“臣增”又指何人?

(明海州隸屬淮安府,雲臺山位於東海之中,距離海州城二十餘裡)

王子揚依據明史李三才吳宗堯傳,認為“大阿持”即為明萬歷朝礦稅太監陳增(欽差提督山東、徐州等處地方礦稅、兼理鹽法、清查沿江河道船料內承運庫事禦馬監太監)。陳增橫行山東、徐州地區十餘年,曾多次來到雲臺山,“為之請華藏,以鎮海國”,1602年奉旨護送明神宗頒賜《大藏經》至三元宮。1605年在東林黨人李三才的謀劃下,萬曆皇帝懷疑陳增貪污稅銀,多次予以斥責,李三才又加以威嚇,陳增畏懼自殺。但海州地區長期流傳陳增托偽自殺,隱身海中雲臺山,死後葬於東磊三聖庵旁。王子揚詩意為陳增在三元宮出家後,每到冬至將皇帝牌位按宮廷禮儀供奉朝拜,這個儀式在三元宮流傳了200餘年。如果 “風雲”人物陳增確實隱身雲臺山三元宮,魏忠賢借監修雲臺山三元宮和延福觀之名,派下屬高晉卿等來慰問這位受東林黨人打擊的前輩大太監,倒也合乎情理。

(雲臺山三元宮,為三元大帝道場,1602年陳增奉旨護送《大藏經》至三元宮,1624年高晉卿奉旨督修三元宮,1631年完工,較開山祖師德證和尚所修規模擴大十分之六七)

明末清初《續金瓶梅》作者山東諸城人丁耀亢,曾三次逃入海中雲臺山躲避戰亂,他在《延福觀設帝君醮》詩中寫道,“東隅旭日散龍紋,夜半鳴雞隔曙聞。白晝濤聲晴亦雨,夕陽蜃氣幻成雲。泉沖石蕊烹蘭液,門對寒汀牧鷺群。樓閣中天仙掌上,一時環珮禮真君”。在另一首詩《延福觀》中寫道,“亂流舂玉響寒淙,草路盤空入別峰。欲俯鶴巢憑樹杪,偶逢鹿過識苔蹤。懷仙落日疑樵牧,謁帝瞻雲禮磬鐘。千尺平壇萬裡海,興來直欲跨飛龍”。有人認為延福觀是陳增出資所修,並且把三元宮“朝賀禮”也引入了延福觀,丁耀亢詩雲即為此事。陳增是否出資修築延福觀有待考證,但高晉卿修建道觀卻是有《敕賜護國延福觀碑記》作為證據的。另外,筆者認為道家延福觀與佛家三元宮供奉的皆為三元大帝,三元宮“朝賀禮”應在“長至節”即冬至舉行,丁耀亢所述“禮真君”“謁帝”可能只是延福觀道士供奉三元大帝的日常法事。

(延福觀重修大殿,前殿供奉三元大帝,後殿供奉慈航道人即觀音)

高晉卿督修延福觀後,有位中官也被海中雲臺山美景所吸引,選擇東磊延福觀居住修行。《康熙海州志》“詞翰”最後一篇記載,“趙真極,北直安平人,明朝內相。游東海,蔔居於延福觀。竭力修建,道侶因以日繁,且清規嚴肅,道藏無不讀之書。州大夫悉以上賓待之。郡探花夏曰瑚以詩贈之:東望扶桑咫尺間,貂璫創造景方全。四時嵐影飛睛雨,萬里風帆破曉煙。月上山頭懸寶鏡,日升海底捧金盤。盛朝洪喜真無極,別是仙家一洞天”。看來這位趙太監也是修建延福觀的功臣,為道觀的繁榮付出努力,且為海州知州所仰重。

(東磊桃花盛開,姹紫嫣紅)

看來,山志所言“三中官”和夏曰瑚對聯中“三公”皆指向同一批人,即太監陳增、高晉卿和趙真極。

問題三,東磊原有三聖庵,庵旁有錮石古墓,如今古墓不存,只存殘碑半塊,是否為明大太監陳增之墓?

(東磊延福觀前殘存的巨型石磨)

沭陽王子揚在《建陵山房詩鈔》《藏經閣摩前朝碑詩》中寫到,前頂九聖團圓宮玉蘭花樹底有陳增石碑一塊,而陳增墓在東磊。石碑載“肇自萬曆二十載,聖人禦宇功告成。大發誠心印經典,其一頒賜雲台僧。下為海內祝康泰,上為宮壺祈肅清。奉敕者誰禦馬監,知礦稅事臣陳增”,內容與陳增奉旨頒賜三元宮相印證。王子揚在書中寫詩怒駡陳增後,複加按語:“增為山東稅使,兼領徐州……晚節,乃退老鬱州,留葬東磊,增之幸豈茲山之幸歟,予嘗一過其墓,豐碑巋然,四周皆錮以石。撰文為某太史,篆額則吾鄉葛維垣太守也。此事雲台新舊兩志不載,可知採訪之疏,抑以貂璫朽骨故削其跡歟?”可見王子揚對陳增留葬雲臺山極度反感,並對同鄉葛維垣為碑記篆額耿耿於懷。

(南雲台之花果山三元宮旁,七十二洞,石刻眾多)

王子揚學生吳鐵秋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創作《蒼梧片影》,書中提到“我的先師建陵老人,他從清同治五年,帶了學生,在雲臺山讀書;他和雲臺山結緣最深!”吳鐵秋在書中也引用了王子揚關於陳增墓的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出版的《連雲一瞥》,也引用《蒼梧片影》,“東磊三聖庵側,有明太監陳增墓,四圍固石已圯,為沭陽太守葛維垣撰文。王詡以增為山東稅吏……”。

(東磊位於雲臺山前頂之東,其名來自於三塊巨石疊加成“磊”)

文革期間,東磊三聖庵及庵側古墓皆被毀,《東磊三聖庵碑記》被鑿成兩塊用作板橋,後不知所終。2009年9月東磊一場暴雨過後,石碑後半部分驚現東磊小學對面稻田水渠旁,被顧國銘老人發現。

(《東磊三聖庵碑記》後半部分殘碑)

《東磊三聖庵碑記》成碑於崇禎七年(1634年),浮雲仙鶴、雕工精美,為淮安山陽人夏曰瑚撰銘,沭陽人葛惟恒篆額,海州人張一元書丹。殘碑雲:“*掩吾之骸骨者,吾死後即以此地葬,*等悉遵遺囑,莫敢有異議,公可謂生順歿寧矣”。崇禎朝探花及第、翰林院編修夏曰瑚、成都推官葛維垣、撫州府僉事張一元“悉遵遺囑,莫敢有異議”,態度謙卑,可謂是咄咄怪事。

(碑刻上浮雲、仙鶴,雕工精美)

夏曰瑚在碑中寫到,“予與東海三楚君舊好,以**銘,乃為之銘。銘曰:弗雕弗琢,中則有樂,維積不訾,玄為之白,運北圖南,****,萬物無*,天地*玄”。顯而易見,碑中所言“東海三楚君”就是修造延福觀的“三中官”、“三公”,但此墓主人又是三位太監中哪一位?陳增?高晉卿?還是趙真極?

(東磊延福觀每年至三月,800歲玉蘭花王盛開,吸引眾多遊客)

據石碑發現者顧國銘先生回憶,他依稀記得石碑內容好像與明太監陳增有關,這個說法印證了王子揚的詩文。但《東磊三聖庵碑記》上半部分缺失,雲臺山志又未刊載墓主人資訊,使陳增墓的說法缺乏關鍵證據。

(東磊三聖庵在原東磊小學附近,院內校舍已廢棄)

明末清初甲申年即1644年,丁耀亢第三次逃入雲臺山避難,寫下《大寺鐵羅漢甚古近為高內侍汙以泥繪》一詩,記述了“高內侍”即高晉卿在海州大寺古鐵羅漢外表施以泥繪之事。又比如清乾隆三年(1738年)《海州法起寺碑》記載,高晉卿為法起寺“置齋僧田六頃,山場九處”。這些說明高晉卿在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及其餘黨後,一直留在雲臺山繼續修造廟觀,且可能終老於此地,但高內侍的墓又在何處?趙真極遊歷雲臺山後“卜居延福觀”,也必然終老雲臺山,他的墓又在何處?

(從東磊山頂眺望東磊村,滄海已經桑田,“三公”葬於何處?)

眾多謎團,讓人浮想聯翩。東磊三聖庵旁這座古墓是否與高晉卿可關?亦或與趙真極有關?陳高趙三人皆為太監,身份相近,似乎會有混淆之嫌。必竟陳增名頭響亮,托偽自殺隱身于海中雲臺山,故事更具有傳奇性。作為港城人,筆者寧願相信此事為真,但真相又是什麼?只能留待《東磊三聖庵碑記》前半部分碑石於某年某日“驚鴻”出世,石破天驚,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東磊石海、古樹、玉蘭、櫻桃等聲名在外,實乃“天上人間”)

東磊延福觀似乎與“三”特別有緣:位於雲臺山前頂三元宮之東,古代文人墨客遊玩三元宮後再輾轉至延福觀,地名源於三塊巨石疊加成“磊”,而延福觀又與“三中官”“三公”“東海三楚君”有著密切關係,山下還有一座“三聖庵”,此庵供奉的是佛家三聖,還是道家三元呢?從庵名推測應是佛家菩薩可能性居多,在雲臺山佛道教並存本是常事,甚至一同供奉三元大帝也不為奇。

(東磊石陣入口,三塊巨石疊加,上刻“磊磊落落”“重來東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待春暖花開之日,攜三五親朋好友,看花觀石、品茗尋古,也是人生幸事!

(江蘇省最高峰雲臺山玉女峰,624.4米,康熙手書“遙鎮洪流”頒賜三元宮)

海州地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隋唐、南北朝、宋金、宋元等朝硝煙不斷,海州城池反復爭奪淪陷。望族士人在戰亂時常赴雲臺山避亂,呂母孫恩宋江等曾在此對抗官府,道士僧人也多在山中隱逸修煉,建國初雲臺山尚有道觀佛寺241座。東磊延福觀位於前雲台(南雲台)東南部,遠離州城,面向滄海,幽深僻靜,人跡罕至,如今雖已成陸,路途仍屬偏遠,實為難得清修靜地。

(遠眺東磊,怪石林立,古木茂盛,山頂巨岩如圍屏,古稱圍屏山)

因戰亂頻繁,海州土著居民已不知更換了多少茬,典籍資料焚毀失落更是常事。目前連雲港市遺存的地方誌書,如明代《隆慶海州志》,清代《康熙海州志》均未涉及東磊延福觀,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也僅引用明末清初趙一琴著《續雲臺山志》寥寥數語,“圍屏山上有延福觀”,“延福觀即東磊,創自明代三中官。【按】:雲台道觀以此為盛,……”。清乾隆《雲臺山志》、道光《雲台新志》涉及東磊延福觀內容較州志詳細,選登明清詩作、遊記數篇。

(延福觀殘存三座明清古碑碑首,雕龍琢鳳)

東磊延福觀明代以前碑刻皆已不存,前朝之事難以考證。唯有東磊興修庵石刻記載,“內有古庵一座,起自唐,宋以來失記年號,歲既愈遠,基址傾頹猶在”。石刻記載明萬曆庚辰年(1580年)東磊信士秦宇(號龍泉子)出資將興修庵修葺一新,古峯道人崔禮任主持。據1999年編印的《雲台攬勝》記載,清末張才甫《雲台拾遺》(現散佚,應為《雲台補遺》,張百川《雲台導遊詩鈔》多處引用)曾指出,明洪武三年(1370年)圍屏山下建觀音殿,明初紫舟道人移植玉蘭于此,明萬曆年間拆除觀音殿建延福觀,清康熙年間靈霄道長修建玉蘭山房。這個記載與明天啟年間高晉卿等太監奉旨修建延福觀是相符的,也與目前延福觀三官殿前殿供三元大帝、後殿供慈航道人(即觀音)是契合的。

問題二,據明末清初《續雲臺山志》記載東磊延福觀“創自明代三中官”,這“三中官”是明代哪三位太監?

(明天啟六年《敕賜護國延福觀碑記》)

明天啟四年,有四位中官(內官)奉旨來到雲臺山,監修三元宮、延福觀等佛寺道觀,為首者是司禮監太監高晉卿,另有蘇若霖、周通淵、陳雲芨。說起司禮監人們可能會生疏,但提起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魏忠賢,卻是家喻戶曉。天啟四年,九千歲魏忠賢權傾朝野,正與東林黨人激烈爭鬥。此時,魏忠賢下屬高晉卿等四人奉旨來雲臺山監修廟觀,讓人心生疑惑。而山志卻言“三中官”,人數明顯有出入。

(雲臺山,古稱鬱洲山、蒼梧山、東海山,為東海之中群島,1711年開始陸續成陸)

清乾隆《雲臺山志》記載,明末淮安山陽人夏曰瑚詠頌延福觀有幅對聯,“海上蓬瀛,此為一座;山中宰相,今得三公”。明崇禎四年(1631)夏曰瑚高中探花後任翰林院編修,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九月,明思宗朱由檢為表彰夏曰瑚功績誥封其親屬,並給予高度評價,“爾翰林編修夏曰瑚,器姿弘達,蘊藉深醇,專經之名,冠絕鄉國,萬言之對,鼎薦軒墀爾乃”。如此受崇禎皇帝讚賞的官員,卻大加稱頌“三公”,看來此“三公”必非一般太監。

(延福觀大殿后巨崖綿延數百米,石刻眾多,“群仙聚會”)

清末沭陽王子揚(王詡)《山中雜詠》第十一首詩雲,“茄花鬼委大阿持,四監山棲祝聖慈。二百餘年長至節,臣僧解習舊朝儀”,他在《建陵山房詩鈔》中解釋,“魏璫用事,高蘇周陳四監屏居雲台,歲時於三元正殿,設位行朝賀禮,今長至節猶沿之,但改祝文‘臣增’作‘臣僧’”。“鬼委”指魏忠賢,“茄花”指萬曆皇帝乳母客氏,魏忠賢與客氏“對食”並把持朝政,世人皆知,但“大阿持”是誰?“臣增”又指何人?

(明海州隸屬淮安府,雲臺山位於東海之中,距離海州城二十餘裡)

王子揚依據明史李三才吳宗堯傳,認為“大阿持”即為明萬歷朝礦稅太監陳增(欽差提督山東、徐州等處地方礦稅、兼理鹽法、清查沿江河道船料內承運庫事禦馬監太監)。陳增橫行山東、徐州地區十餘年,曾多次來到雲臺山,“為之請華藏,以鎮海國”,1602年奉旨護送明神宗頒賜《大藏經》至三元宮。1605年在東林黨人李三才的謀劃下,萬曆皇帝懷疑陳增貪污稅銀,多次予以斥責,李三才又加以威嚇,陳增畏懼自殺。但海州地區長期流傳陳增托偽自殺,隱身海中雲臺山,死後葬於東磊三聖庵旁。王子揚詩意為陳增在三元宮出家後,每到冬至將皇帝牌位按宮廷禮儀供奉朝拜,這個儀式在三元宮流傳了200餘年。如果 “風雲”人物陳增確實隱身雲臺山三元宮,魏忠賢借監修雲臺山三元宮和延福觀之名,派下屬高晉卿等來慰問這位受東林黨人打擊的前輩大太監,倒也合乎情理。

(雲臺山三元宮,為三元大帝道場,1602年陳增奉旨護送《大藏經》至三元宮,1624年高晉卿奉旨督修三元宮,1631年完工,較開山祖師德證和尚所修規模擴大十分之六七)

明末清初《續金瓶梅》作者山東諸城人丁耀亢,曾三次逃入海中雲臺山躲避戰亂,他在《延福觀設帝君醮》詩中寫道,“東隅旭日散龍紋,夜半鳴雞隔曙聞。白晝濤聲晴亦雨,夕陽蜃氣幻成雲。泉沖石蕊烹蘭液,門對寒汀牧鷺群。樓閣中天仙掌上,一時環珮禮真君”。在另一首詩《延福觀》中寫道,“亂流舂玉響寒淙,草路盤空入別峰。欲俯鶴巢憑樹杪,偶逢鹿過識苔蹤。懷仙落日疑樵牧,謁帝瞻雲禮磬鐘。千尺平壇萬裡海,興來直欲跨飛龍”。有人認為延福觀是陳增出資所修,並且把三元宮“朝賀禮”也引入了延福觀,丁耀亢詩雲即為此事。陳增是否出資修築延福觀有待考證,但高晉卿修建道觀卻是有《敕賜護國延福觀碑記》作為證據的。另外,筆者認為道家延福觀與佛家三元宮供奉的皆為三元大帝,三元宮“朝賀禮”應在“長至節”即冬至舉行,丁耀亢所述“禮真君”“謁帝”可能只是延福觀道士供奉三元大帝的日常法事。

(延福觀重修大殿,前殿供奉三元大帝,後殿供奉慈航道人即觀音)

高晉卿督修延福觀後,有位中官也被海中雲臺山美景所吸引,選擇東磊延福觀居住修行。《康熙海州志》“詞翰”最後一篇記載,“趙真極,北直安平人,明朝內相。游東海,蔔居於延福觀。竭力修建,道侶因以日繁,且清規嚴肅,道藏無不讀之書。州大夫悉以上賓待之。郡探花夏曰瑚以詩贈之:東望扶桑咫尺間,貂璫創造景方全。四時嵐影飛睛雨,萬里風帆破曉煙。月上山頭懸寶鏡,日升海底捧金盤。盛朝洪喜真無極,別是仙家一洞天”。看來這位趙太監也是修建延福觀的功臣,為道觀的繁榮付出努力,且為海州知州所仰重。

(東磊桃花盛開,姹紫嫣紅)

看來,山志所言“三中官”和夏曰瑚對聯中“三公”皆指向同一批人,即太監陳增、高晉卿和趙真極。

問題三,東磊原有三聖庵,庵旁有錮石古墓,如今古墓不存,只存殘碑半塊,是否為明大太監陳增之墓?

(東磊延福觀前殘存的巨型石磨)

沭陽王子揚在《建陵山房詩鈔》《藏經閣摩前朝碑詩》中寫到,前頂九聖團圓宮玉蘭花樹底有陳增石碑一塊,而陳增墓在東磊。石碑載“肇自萬曆二十載,聖人禦宇功告成。大發誠心印經典,其一頒賜雲台僧。下為海內祝康泰,上為宮壺祈肅清。奉敕者誰禦馬監,知礦稅事臣陳增”,內容與陳增奉旨頒賜三元宮相印證。王子揚在書中寫詩怒駡陳增後,複加按語:“增為山東稅使,兼領徐州……晚節,乃退老鬱州,留葬東磊,增之幸豈茲山之幸歟,予嘗一過其墓,豐碑巋然,四周皆錮以石。撰文為某太史,篆額則吾鄉葛維垣太守也。此事雲台新舊兩志不載,可知採訪之疏,抑以貂璫朽骨故削其跡歟?”可見王子揚對陳增留葬雲臺山極度反感,並對同鄉葛維垣為碑記篆額耿耿於懷。

(南雲台之花果山三元宮旁,七十二洞,石刻眾多)

王子揚學生吳鐵秋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創作《蒼梧片影》,書中提到“我的先師建陵老人,他從清同治五年,帶了學生,在雲臺山讀書;他和雲臺山結緣最深!”吳鐵秋在書中也引用了王子揚關於陳增墓的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出版的《連雲一瞥》,也引用《蒼梧片影》,“東磊三聖庵側,有明太監陳增墓,四圍固石已圯,為沭陽太守葛維垣撰文。王詡以增為山東稅吏……”。

(東磊位於雲臺山前頂之東,其名來自於三塊巨石疊加成“磊”)

文革期間,東磊三聖庵及庵側古墓皆被毀,《東磊三聖庵碑記》被鑿成兩塊用作板橋,後不知所終。2009年9月東磊一場暴雨過後,石碑後半部分驚現東磊小學對面稻田水渠旁,被顧國銘老人發現。

(《東磊三聖庵碑記》後半部分殘碑)

《東磊三聖庵碑記》成碑於崇禎七年(1634年),浮雲仙鶴、雕工精美,為淮安山陽人夏曰瑚撰銘,沭陽人葛惟恒篆額,海州人張一元書丹。殘碑雲:“*掩吾之骸骨者,吾死後即以此地葬,*等悉遵遺囑,莫敢有異議,公可謂生順歿寧矣”。崇禎朝探花及第、翰林院編修夏曰瑚、成都推官葛維垣、撫州府僉事張一元“悉遵遺囑,莫敢有異議”,態度謙卑,可謂是咄咄怪事。

(碑刻上浮雲、仙鶴,雕工精美)

夏曰瑚在碑中寫到,“予與東海三楚君舊好,以**銘,乃為之銘。銘曰:弗雕弗琢,中則有樂,維積不訾,玄為之白,運北圖南,****,萬物無*,天地*玄”。顯而易見,碑中所言“東海三楚君”就是修造延福觀的“三中官”、“三公”,但此墓主人又是三位太監中哪一位?陳增?高晉卿?還是趙真極?

(東磊延福觀每年至三月,800歲玉蘭花王盛開,吸引眾多遊客)

據石碑發現者顧國銘先生回憶,他依稀記得石碑內容好像與明太監陳增有關,這個說法印證了王子揚的詩文。但《東磊三聖庵碑記》上半部分缺失,雲臺山志又未刊載墓主人資訊,使陳增墓的說法缺乏關鍵證據。

(東磊三聖庵在原東磊小學附近,院內校舍已廢棄)

明末清初甲申年即1644年,丁耀亢第三次逃入雲臺山避難,寫下《大寺鐵羅漢甚古近為高內侍汙以泥繪》一詩,記述了“高內侍”即高晉卿在海州大寺古鐵羅漢外表施以泥繪之事。又比如清乾隆三年(1738年)《海州法起寺碑》記載,高晉卿為法起寺“置齋僧田六頃,山場九處”。這些說明高晉卿在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及其餘黨後,一直留在雲臺山繼續修造廟觀,且可能終老於此地,但高內侍的墓又在何處?趙真極遊歷雲臺山後“卜居延福觀”,也必然終老雲臺山,他的墓又在何處?

(從東磊山頂眺望東磊村,滄海已經桑田,“三公”葬於何處?)

眾多謎團,讓人浮想聯翩。東磊三聖庵旁這座古墓是否與高晉卿可關?亦或與趙真極有關?陳高趙三人皆為太監,身份相近,似乎會有混淆之嫌。必竟陳增名頭響亮,托偽自殺隱身于海中雲臺山,故事更具有傳奇性。作為港城人,筆者寧願相信此事為真,但真相又是什麼?只能留待《東磊三聖庵碑記》前半部分碑石於某年某日“驚鴻”出世,石破天驚,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東磊石海、古樹、玉蘭、櫻桃等聲名在外,實乃“天上人間”)

東磊延福觀似乎與“三”特別有緣:位於雲臺山前頂三元宮之東,古代文人墨客遊玩三元宮後再輾轉至延福觀,地名源於三塊巨石疊加成“磊”,而延福觀又與“三中官”“三公”“東海三楚君”有著密切關係,山下還有一座“三聖庵”,此庵供奉的是佛家三聖,還是道家三元呢?從庵名推測應是佛家菩薩可能性居多,在雲臺山佛道教並存本是常事,甚至一同供奉三元大帝也不為奇。

(東磊石陣入口,三塊巨石疊加,上刻“磊磊落落”“重來東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待春暖花開之日,攜三五親朋好友,看花觀石、品茗尋古,也是人生幸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