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用歌聲摧毀十萬大軍,中國歷史上出現兩次,一次極出名一次無人知

西元前203年, 劉邦和項羽簽訂了著名的“鴻溝議和”協議。 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限罷兵修好。

項羽於是率兵東反。

可劉邦沒有。 劉邦的兩大謀士張良和陳平都勸說劉邦撕毀協議, 追擊偷襲。

理由是:漢有天下太半, 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 此天亡楚之時也。

於是劉邦背約, 追擊楚軍, 並下令讓韓信、彭越一起南下合圍項羽。

不料, 韓信和彭越都沒有如期而至。 劉邦孤軍奮戰, 在固陵被項羽打敗。

戰敗的劉邦, 趕緊修築防禦, 堅守不出。 然後問張良:韓信和彭越都不來, 怎麼辦?

張良說:項羽敗亡在即, 而韓信和彭越都沒有分到土地, 所以不肯盡力。 要是大王能夠跟他們共用天下, 他們很快會來。 你把陳的東面都給韓信, 睢陽到穀城的地方都給彭越, 這樣一來, 他們都將會為了自己的土地而作戰, 擊敗項羽輕而易舉。

張良的這條謀略直擊人性, 非常經典。 古代有很多君主賞賜封地或封號都是非本國的土地。

三國時期就經常有這種現象。 比如, 袁紹任命周昕為豫州刺史。 但朝廷已經任命了孫堅為豫州刺史。 什麼意思呢?就是讓周昕自己去搶, 你搶到了豫州你就是刺史, 你搶不到, 你就是光杆司令。 再比如袁術借用朝廷的命令, 任命金尚為兗州刺史。 但當時兗州是曹操的地盤, 於是金尚就想方設法對付曹操。

那麼, 張良所說的這些給韓信和彭越的地盤目前都是項羽的, 意思也就很明確:你們打下來, 就都歸你們。 如此一來, 韓信和彭越就不再是為了劉邦而要對付項羽, 他們是為了自己。

果不其然, 韓信和彭越得到封地馬上就揮軍南下。 攻心之計, 一擊即中。

除此之外, 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 讓劉賈和英布一起北上。

這樣的話, 劉邦、韓信、彭越、劉賈、英布共五路大軍從四面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項羽處於絕對的被動局面。

項羽的楚軍當時尚有10萬之眾, 都是精銳, 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 韓信親自發動的第一波進攻, 就被楚軍擊退。 但漢軍從側面迂回包抄,

韓信再帶兵回身作戰, 三路夾擊, 楚軍最終還是戰敗。

項羽只好退回垓下堅守。

漢軍為了瓦解楚軍士氣, 採用“四面楚歌”之計。 具體操作方法是:讓漢軍士兵學習楚地的民歌, 然後在夜間高唱。

此計瞬間產生化學反應。 楚軍聽到漢軍中竟然有這麼多楚人的歌聲, 以為楚地大部分已經投降, 於是士氣完全崩潰。 楚軍將士們都紛紛投降或私自突圍逃命。

史記中沒有明說四面楚歌是誰的計策, 但應該是張良或韓信兩者之一。 後世的人也不乏模仿者, 十六國時期的劉琨在被匈奴圍困的時候, 就令士兵們登城樓吹胡笳。 結果城外的匈奴士兵聽到故鄉樂曲, 都激起了思想之情, 軍心生變, 就撤兵了。

活學活用, 舉一反三, 兵法之道絕不拘泥於一。

說回垓下之戰。 劉邦見到項羽的士兵逃亡, 故意下令留下缺口, 好促使楚軍瓦解。

不過, 項羽本人也夾雜其中帶領八百騎兵趁機突圍而走。

等到第二天天明, 劉邦才知道項羽跑了。 又命騎兵追擊。

項羽在烏江邊被追上, 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渡江,最終自刎身死。

這場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垓下之戰”以劉邦的最終勝利而告終。鴻溝議和中的楚河漢界,垓下之戰的四面楚歌,項羽自刎的無顏見江東父老等等,都成為後來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一戰中,張良和陳平展出了奇計百出、算無遺策的智謀和通達人性的高明。而韓信則用兵如神,展現出卓越軍事指揮家的才能。劉邦則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善於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最後統一全國。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後人能學到無數的東西。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

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渡江,最終自刎身死。

這場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垓下之戰”以劉邦的最終勝利而告終。鴻溝議和中的楚河漢界,垓下之戰的四面楚歌,項羽自刎的無顏見江東父老等等,都成為後來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一戰中,張良和陳平展出了奇計百出、算無遺策的智謀和通達人性的高明。而韓信則用兵如神,展現出卓越軍事指揮家的才能。劉邦則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善於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最後統一全國。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後人能學到無數的東西。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