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名家」他曾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正義

1949年,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隨著家人登上了前往臺灣省的輪渡。

他出生在日偽政府統治下的東北, 成長於戰亂動盪的年代。

沒有人知道, 他今後會對華人世界、華語寫作產生何等巨大的影響。

這個人, 就是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的李敖。

不論瞭解與否, 知道李敖的人, 都會對他產生兩個印象:

一個是“厲害”, 另一個是“怪”。

李敖的厲害, 首先就體現在他的天才, 這個人初中跳級, 高中退學, 先是考上了臺灣大學法律系, 讀得不開心, 退學再考, 又考上了台大歷史系。

因為書讀得多, 腦子又轉得快, 每到上課, 最大的樂趣就是挑老師的錯, 而且毫無忌憚, 一旦抓住紕漏就當場指出, 加上性格強勢, 經常和老師在課堂上爭一個面紅耳赤。

據傳, 當年他在台大臨近畢業, 參加論文答辯, 進了會場, 面前的三個教授面面相覷, 一言不發, 雙方就這樣靜坐了半小時, 終於一個教授開了口:“李敖,

你答辯通過了。 ”

李敖詫異:“你們什麼也沒說啊, 我也沒講話啊。 ”

教授無奈道:“我們知道一開口肯定會被你駁倒的, 所以還是不說了。 ”

可見李敖的博學和雄辯, 在年少時就已鋒芒畢露, 令人自歎弗如。

李敖博學, 是因為他飽讀詩書, 無所不看, 好書他要看透, 不好的書他也要讀, 因為不通讀就沒有資格去罵, 他說:“我罵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罵人是王八蛋, 可我有一個本領, 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 ”

如今, 他僅在臺北金蘭大廈的物業裡就有“十萬藏書”, 但實際上他有多個書房, 藏書總量達到了幾十萬, 比起小規模的圖書館, 也不遑多讓。

博覽群書者, 往往下筆如有神助。

不得不說, 李敖寫文章的功力, 堪稱一絕。

一方面是寫得多,

他至今出版圖書(不含重複發行的)超過一百本, 公之於眾的文字總量超3千萬字, 筆耕不輟, 著作等身。 精力旺盛時, 可以連年產出大量作品, 可謂業界勞模。

另一方面李敖文章的品質實屬上乘, 散文、小說、詩歌樣樣精通, 在最為人稱道的雜文寫作領域, 自他成名後, 罕逢對手。

批評家可以指責他的觀點, 但絕不能指責他的文采;

反對者可以說他強詞奪理, 但絕不敢說他膚淺無知。

李敖很少寫小說, 出名的有《北京法源寺》一本, 並因它在2000年前後, 提名了諾貝爾文學獎, 轟動兩岸。

西方媒體更捧他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評論家”。

讀李敖的文章多了, 很容易就能發現, 他的文章風格從來只有一種, 那就是嬉笑怒駡皆成文章, 旁徵博引信手拈來。

沒錯, 他就是寫得很張狂, 但是他張狂得令你信服, 這是一個參悟了經史子集的思想者, 學貫中西, 一隻眼睛泡在國學的汪洋大海, 另一隻眼牢牢盯著國外的“異見”, 他那些批評性極強的文章, 就是在這深厚學術功底的參天巨樹上, 結出的累累果實。

提到中國的諸子百家, 他能侃侃而談, 關於《論語》的研究獨樹一幟, 對古典文化的理解深刻而精到, 可他又大力鼓吹西化, 主張“自由主義”, 身處矛盾之中, 卻遊刃有餘。

他分析論斷過很多人, 研究胡適成了胡適研究權威, 胡適親口說:“簡直比我胡適之還瞭解胡適之。 ”他更專門寫書, 表達對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等人的看法。

不僅當代名人, 對他而言, 只要感興趣的人、事, 他就能紮進史料中孜孜不倦地研究, 搞出個名堂, 政治、社會、歷史、倫理、教育、軍事、人類學, 無所不包, 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決心。

誇起自己來, 李敖更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詞:

“我生平有兩大遺憾, 一是我無法找到像李敖這樣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 二是無法坐到台下去聽李敖的精彩演說。”

“當代中國寫白話文前三名的,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還是李敖。”

“當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時候,我就照鏡子。”

這種近乎自戀的自白,就是他極端自信的表現。

世人都知道他有智慧,他知道自己有思想,所以崇拜自己。

他評價中國的80後作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長輩口吻,說他們太關注個人的苦難和哀怨,視野不夠開闊,寫得很小氣,缺乏對人類博大的關懷,怒其不爭。

而他自己,一生投身世俗,卻不拘泥於世俗,始終為中國的命運操心,橫溢才華傍身,視權力為無物。

為了社會的進步,他爭強好勝,為了學人的骨氣,他快意恩仇。他與這個深愛著的世界,彼此糾纏,相愛相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高潮迭起,精彩絕倫。

他大概,就是那種不能忍受自己平庸的人吧。

因為是天才,所以不能平庸,因為有抱負,所以不能沉默。

他說那些想要消滅他的,永遠不能使他屈服。

這,可能就是他最厲害的本領了。

至於李敖的“怪”,我們則可以從更多角度觀察到,因為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份子,根本不屑于什麼“君子慎言”和“大隱隱於市”。

因為他永遠是叛逆的,永遠是自由的。

在他火熱的時候,曝光量甚至能壓過娛樂圈當紅大咖,話題度高的李敖,不僅經常光顧雜誌娛樂版,更是政治版面、社會版面的常客。

1995年至今,他參與電視節目製作,主持超過十檔脫口秀,出鏡過的節目更是不計其數。在《康熙來了》中,他三言兩語辯得小S招架不住,兩人曾掀起數波罵戰,一度鬧上法庭。

李敖當過兵,任過少尉排長,行伍歲月更讓他看清了人間荒唐。

後來他因為對抗國民黨當局,被捕入獄,直到蔣中正病逝才得到大赦,實際在監獄裡呆過五年又八個月。

李敖自己都說,鍛煉一個男子漢最好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軍隊,另一個是監獄,這兩個地方他都有刻骨體驗。

李敖的從政,不像胡適等老一代知識份子,是半推半就地步入政壇,而是很主動地靠近政治。他從小到大都對政治異常敏感,是個極為關心政治的文人。

2000年,他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並落選,大罵臺灣人從來沒有選對過領導人。

2004年他參選“立法委員”並獲選,放出狠話,要讓那些壞、貪、惡官們“官不聊生”,之後果然爆出大鬧“立法院”的新聞。

2008年,李敖任期結束,宣佈退出臺灣政壇,時年73歲。

2011年,他食了言,重返政壇,大張旗鼓地複出,仍然野心勃勃。

他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

成名以來,他敢寫敢罵敢鬧,在臺灣地區風生水起,不停地生產“禁論”“禁書”,遭禁著作多達96本,談古論今,針砭時弊,集百家爭論,成一家之言,每每以尖刺地嘲諷,刺激著民眾的神經。

在臺灣人眼中,這個盛名加身的“怪才”,如同臺灣社會的一面照妖寶鏡,一尊怒目金剛,任何齷齪苟且都瞞不過他的眼睛,只要被他發現,就非得拖出來,無論多高的地位,多響的名頭,都要丟進文章墨海裡懲治一番,狠狠鞭撻,容不得絲毫矇騙,他罵過的人,有名有姓的就超過了三千人。

他曾道:“對我李敖來說,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正義。”

他的頗多行為也被批為偏激,不能為世人所接受,常令他感歎知己難求。

和初戀女友分手,他吞藥自殺,被搶救回來,第一次經歷了生死。

社會流行歐美服飾,他卻天天突兀的身著長袍走進校園,為人側目,稱他“長袍怪”。

父親去世,千人送葬,他痛恨傳統陋習,認為哭喪是封建愚昧,偏不下跪,如此種種,使人愕然。

同時,他又有溫柔的一面,老師嚴僑被捕,他感傷之餘,在退學自修的情況下,省吃儉用,接濟師母多年。

為了幫助在台的慰安婦,他拍賣了自己的許多珍貴藏品,籌款一百萬美金,全數捐出。

李敖好色,人盡皆知,前半生風流韻事不斷,但與王小屯婚後,收心歸家,再無緋聞。

最難能可貴的是,儘管為人離經叛道,但在臺灣回歸的大是大非上,他一向頭腦清醒,堅定不移地支持“一國兩制”,經常在採訪、作品中對台獨勢力口誅筆伐,疾呼“一個中國”,保持了一個文人應有的良知和遠見卓識。

李敖,李敖,看似狂傲張揚,一目了然,可我們又很難看透他的真實想法,揣測不到他下一步的意圖。

他走自己的路,讓很多人無路可走。他恨極了別人對他指手畫腳,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他可以毒舌,別人卻不能多舌。

耄耋之年,他還在寫書,出書;回大陸進行“神州文化之旅”;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校做“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講。

就像他在《李敖回憶錄》的自序中寫道:“我自感身處亂世,卻一生倨傲不遜、卓而不群、六親不認、豪放不羈、當仁不讓、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百折不撓、勇者不懼,玩世不恭、說一不二、無人不罵、無書不讀,金剛不壞,精神不死,其立德立言,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

狂則狂矣,不失情真意切,何況他的確有才氣、志氣、勇氣護身,不畏人言。

李敖,始終是一個不可預估的人,同樣,也是一個不能被低估的人。

李敖,字敖之,國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小說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批評家。

他的一生,滿腹經綸,快意恩仇,激情四溢,特立獨行,六親不認,只認道理。

如今他已八十有三,肉體垂垂老矣,雄心依舊不減當年。

去年二月,醫生說他還有三年可活,他說自己只有兩件事要做,做完就死而無憾。

一件事,是把《李敖大全集》編寫完成。

另一件事,是和所有家人、友人、仇人,再見最後一面,並錄製成節目,讓全世界見證,他人生終途的謝幕禮。

他要和這個世界做最後的了斷,坦蕩蕩地來,坦蕩蕩地去。

可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幕現代傳奇大劇,只求他晚點落幕,再晚點。

最好永不落幕。

二是無法坐到台下去聽李敖的精彩演說。”

“當代中國寫白話文前三名的,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還是李敖。”

“當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時候,我就照鏡子。”

這種近乎自戀的自白,就是他極端自信的表現。

世人都知道他有智慧,他知道自己有思想,所以崇拜自己。

他評價中國的80後作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長輩口吻,說他們太關注個人的苦難和哀怨,視野不夠開闊,寫得很小氣,缺乏對人類博大的關懷,怒其不爭。

而他自己,一生投身世俗,卻不拘泥於世俗,始終為中國的命運操心,橫溢才華傍身,視權力為無物。

為了社會的進步,他爭強好勝,為了學人的骨氣,他快意恩仇。他與這個深愛著的世界,彼此糾纏,相愛相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高潮迭起,精彩絕倫。

他大概,就是那種不能忍受自己平庸的人吧。

因為是天才,所以不能平庸,因為有抱負,所以不能沉默。

他說那些想要消滅他的,永遠不能使他屈服。

這,可能就是他最厲害的本領了。

至於李敖的“怪”,我們則可以從更多角度觀察到,因為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份子,根本不屑于什麼“君子慎言”和“大隱隱於市”。

因為他永遠是叛逆的,永遠是自由的。

在他火熱的時候,曝光量甚至能壓過娛樂圈當紅大咖,話題度高的李敖,不僅經常光顧雜誌娛樂版,更是政治版面、社會版面的常客。

1995年至今,他參與電視節目製作,主持超過十檔脫口秀,出鏡過的節目更是不計其數。在《康熙來了》中,他三言兩語辯得小S招架不住,兩人曾掀起數波罵戰,一度鬧上法庭。

李敖當過兵,任過少尉排長,行伍歲月更讓他看清了人間荒唐。

後來他因為對抗國民黨當局,被捕入獄,直到蔣中正病逝才得到大赦,實際在監獄裡呆過五年又八個月。

李敖自己都說,鍛煉一個男子漢最好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軍隊,另一個是監獄,這兩個地方他都有刻骨體驗。

李敖的從政,不像胡適等老一代知識份子,是半推半就地步入政壇,而是很主動地靠近政治。他從小到大都對政治異常敏感,是個極為關心政治的文人。

2000年,他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並落選,大罵臺灣人從來沒有選對過領導人。

2004年他參選“立法委員”並獲選,放出狠話,要讓那些壞、貪、惡官們“官不聊生”,之後果然爆出大鬧“立法院”的新聞。

2008年,李敖任期結束,宣佈退出臺灣政壇,時年73歲。

2011年,他食了言,重返政壇,大張旗鼓地複出,仍然野心勃勃。

他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

成名以來,他敢寫敢罵敢鬧,在臺灣地區風生水起,不停地生產“禁論”“禁書”,遭禁著作多達96本,談古論今,針砭時弊,集百家爭論,成一家之言,每每以尖刺地嘲諷,刺激著民眾的神經。

在臺灣人眼中,這個盛名加身的“怪才”,如同臺灣社會的一面照妖寶鏡,一尊怒目金剛,任何齷齪苟且都瞞不過他的眼睛,只要被他發現,就非得拖出來,無論多高的地位,多響的名頭,都要丟進文章墨海裡懲治一番,狠狠鞭撻,容不得絲毫矇騙,他罵過的人,有名有姓的就超過了三千人。

他曾道:“對我李敖來說,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正義。”

他的頗多行為也被批為偏激,不能為世人所接受,常令他感歎知己難求。

和初戀女友分手,他吞藥自殺,被搶救回來,第一次經歷了生死。

社會流行歐美服飾,他卻天天突兀的身著長袍走進校園,為人側目,稱他“長袍怪”。

父親去世,千人送葬,他痛恨傳統陋習,認為哭喪是封建愚昧,偏不下跪,如此種種,使人愕然。

同時,他又有溫柔的一面,老師嚴僑被捕,他感傷之餘,在退學自修的情況下,省吃儉用,接濟師母多年。

為了幫助在台的慰安婦,他拍賣了自己的許多珍貴藏品,籌款一百萬美金,全數捐出。

李敖好色,人盡皆知,前半生風流韻事不斷,但與王小屯婚後,收心歸家,再無緋聞。

最難能可貴的是,儘管為人離經叛道,但在臺灣回歸的大是大非上,他一向頭腦清醒,堅定不移地支持“一國兩制”,經常在採訪、作品中對台獨勢力口誅筆伐,疾呼“一個中國”,保持了一個文人應有的良知和遠見卓識。

李敖,李敖,看似狂傲張揚,一目了然,可我們又很難看透他的真實想法,揣測不到他下一步的意圖。

他走自己的路,讓很多人無路可走。他恨極了別人對他指手畫腳,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他可以毒舌,別人卻不能多舌。

耄耋之年,他還在寫書,出書;回大陸進行“神州文化之旅”;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校做“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講。

就像他在《李敖回憶錄》的自序中寫道:“我自感身處亂世,卻一生倨傲不遜、卓而不群、六親不認、豪放不羈、當仁不讓、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百折不撓、勇者不懼,玩世不恭、說一不二、無人不罵、無書不讀,金剛不壞,精神不死,其立德立言,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

狂則狂矣,不失情真意切,何況他的確有才氣、志氣、勇氣護身,不畏人言。

李敖,始終是一個不可預估的人,同樣,也是一個不能被低估的人。

李敖,字敖之,國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小說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批評家。

他的一生,滿腹經綸,快意恩仇,激情四溢,特立獨行,六親不認,只認道理。

如今他已八十有三,肉體垂垂老矣,雄心依舊不減當年。

去年二月,醫生說他還有三年可活,他說自己只有兩件事要做,做完就死而無憾。

一件事,是把《李敖大全集》編寫完成。

另一件事,是和所有家人、友人、仇人,再見最後一面,並錄製成節目,讓全世界見證,他人生終途的謝幕禮。

他要和這個世界做最後的了斷,坦蕩蕩地來,坦蕩蕩地去。

可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幕現代傳奇大劇,只求他晚點落幕,再晚點。

最好永不落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